氣候變暖是如何影響 NFT 市場的?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大文來源|鏈得得

3月初,知名插畫網站ArtStation宣佈,將把包括《光環》藝術總監Nicolas “Sparth” Bouvier、宇航員Nicole Stott等的作品在內的一系列畫作加工為NFT,隨後迎來一眾使用者的強烈抵制,甚至被譴責為“積極嘗試摧毀地球”。

迫不得已,ArtStation只能在8號發表道歉宣告取消計劃:“很明顯,現在並不是平臺涉足NFT的好時機……我們認為NFT是一項變革性技術,可以為數字藝術家帶來重大且積極的改變。

希望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我們能夠找到合理且環保的解決方案。”

—1—

碳中和

為什麼製作NFT會被譴責為“摧毀地球”?這要從最近熱門的“碳中和”概念說起。

2020年1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釋出的《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中警告,在減少碳排放的計劃當中,當前的國家自主貢獻仍然嚴重不足,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導致到本世紀末,溫度將至少升高3°C。

如果短期國家自主貢獻和相應的政策與淨零排放目標保持一致,那麼最近宣佈的淨零排放目標可以將該溫度降低約0.5°C。

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就需要大幅增強決心,各國必須共同努力將國家自主貢獻決心提高三倍,以如期實現將全球升溫限制在2°C以內的目標,而要如期實現1.5°C的目標,則必須把國家自主貢獻決心增加五倍以上。

全世界各國在避免全球變暖上逐漸開始投入越來越大的精力。

上個月,內蒙古自治區宣佈關停虛擬貨幣礦場以實現監管部門的能效要求也是中國在減排上做出努力的一個縮影。

不僅僅是在中國,高排放的數字貨幣行業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環保主義者的“眼中釘”。

比特幣、以太坊和其他使用PoW共識機制的區塊鏈專案在執行過程中,為了爭奪記賬權,都必須進行大量運算。這意味著數百萬臺計算機都在競相同時解決相同的計算難題,消耗了巨量的能源。

根據區塊鏈碳足跡查詢網站carbon.fyi的統計,比特幣網路的總功耗約為45.8 TWh(太瓦時),相當於125座大亞灣核電站全年的產出,每年排放約45,800,000噸二氧化碳;以太坊活動的年功耗估計為9.62TWh,相當於26座大亞灣核電站全年的產出。

—2—

NFT排放了多少碳?

換句話說,一切基於以太坊的加密應用都是碳排放大戶,NFT自然也包括在這當中。

CryptoArt.wtf是一個能夠計算NFT碳排放的網站,按照該網站的統計,交易量最大的NFT交易網站Opensea共排放了60,962,694千克二氧化碳,交易量排名第四的Nifty Gateway則排放了13,381,972千克,排在碳排放排行榜的第二位。

資料截至2021年3月22日

表格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Nifty Gateway 總交易量僅為Rarible的一半、SuperRare的三分之二,碳排放量卻高居第二名呢?

這與其執行機制有關。在藝術家上傳自己的加密藝術作品之後,Nifty Gateway會直接鑄造NFT,Rarible和SuperRare則會在該作品已經被成功拍賣之後才鑄造NFT。

這意味著藝術家上傳作品無需提前支付Gas費用,當然也不會產生額外的碳排放。

另外,SuperRare還採用了Layer 2以加快NFT的交易速度,降低Gas費用,這同樣避免了額外的碳排放。另外,採用側鏈和跨鏈的NFT交易所也會同樣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碳排放。

當然,避免碳排放最好的方式還是選擇PoS公鏈,比如執行在波卡上的KodaDot、Flow上的Viv3、Tezos上的hic et nunc和Kalamint等等。

—3—

區塊鏈行業如何實現環保目標?

作為能耗大戶,區塊鏈行業從來就不缺乏環保人士和環境監管部門的關注。今年二月,包括《華盛頓郵報》、彭博新聞社和《福布斯》雜誌在內的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刊文,就“比特幣排放(Bitcoin Emissions)”展開討論。

彭博社更在文章題目中直言,比特幣是“極端骯髒的生意”(Incredibly Dirty Business)。

雖然名為“比特幣排放”,但在多種多樣的加密貨幣中,並非只有比特幣能耗巨大。

《華盛頓郵報》文章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要推進低碳發電,至少可以從引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轉向可持續能源做起。

從礦工和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降低加密貨幣行業碳排放與行業發展非但並不衝突,反而可以說是“目標一致”。

降低挖礦能耗可以直接帶來更高的挖礦利潤,同時降低使用者的交易成本。近幾年興起的Layer 2、跨鏈等技術都可以直接降低以太坊網路的交易量,從而在避免高Gas費用、提高交易速度的同時降低碳排放。

另外,以能耗更低的PoS共識代替PoW共識已經是公有鏈共同的發展方向。以太坊2.0和大部分新的公有鏈專案都在逐步放棄PoW,這也讓區塊鏈行業變得更加節能和環保。

隨著區塊鏈行業的逐步成熟,構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行業影響力的提升,環保已經成為行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