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內容哪些明確了,哪些待明確?

買賣虛擬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自2014年開始央行數字貨幣研發,歷時五年多。2019年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在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表示,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

梳理以往央行相關官員講話及論述,結合本次穆司長最新講話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民銀行在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上已經確定了基本的框架,但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尚待進一步明確。

一、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已經明確的內容

1.央行數字貨幣發行採用雙層運營體系

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做上層,商業銀行做第二層。

央行數字貨幣發行採用雙層運營體系,主要有以下一些考慮。一是可以適應中國複雜的金融貨幣執行狀況,由各商業銀行基於業務發展情況,調整數字貨幣運營過程中不適應不完善的地方;二是不改變目前的債務債權關係,不會對現有銀行貨幣體系帶來重大沖擊;三是可以將風險最小化,一旦個別商業銀行在運營過程中出現問題,可以進行必要的隔離,把風險控制在最小範圍;四是可以將資源做到最充分利用,商業銀行各方面資源已經相當完備,沒有必要另起爐灶;五是便於開展競爭,讓各商業銀行在央行預設的軌道上進行充分競爭,並形成最終的央行數字貨幣機制和體系;六是在運營效率上,如果採用單層運營體系,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和貿易大國,央行難以獨自承擔所有交易的驗證和清算。

2.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在區塊鏈從業者的概念中,數字貨幣是去中心化的。但央行數字貨幣是一國主權貨幣,其發行和管理,不同於區塊鏈行業中各專案方發行的加密貨幣。無論是從保證央行在央行數字貨幣投放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強化央行數字貨幣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公眾負債的角度,還是強化央行的巨集觀審慎和貨幣調控職能,或者保持原有的貨幣政策傳導方式,均需要堅持央行數字貨幣的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3.重點是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

鑑於我國貨幣體系中M1、M2已經實現了電子化和數字化,所以沒有必要用另一種數字貨幣技術對M1/M2再進行一次數字化改造,儘管兩者數字化改造的方式有很多不同。此外,目前支援M1和M2流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商業銀行行內系統以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各類網路支付手段遠比區塊鏈方式下的支付手段高效,央行也不可能貿然在M1/M2這麼龐大的體系上,用一種不夠成熟的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改造。如果用央行數字貨幣體系改造M1/M2,除了會對現有的系統和資源帶來巨大浪費,還會給整個系統造成巨大的不穩定。

現實生活中,M0易匿名偽造,存在被用於洗錢、進行恐怖融資等風險。此外,電子支付工具還無法完全替代M0,特別是在賬戶服務和通訊網路覆蓋不佳的地區,民眾對於現鈔依賴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央行數字貨幣重點是M0替代,既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也滿足便攜和匿名的需求。

4.採用100%準備金制

央行數字貨幣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央行對商業機構實行100%準備金制,這樣可以避免雙層運營體系下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可能的貨幣超發,更好地把控風險。

央行數字貨幣重點是M0替代,因此不會允許央行數字貨幣進入M1/M2體系,也就不存在商業銀行相應的信用擴張和貨幣乘數問題。

5.不採用純區塊鏈架構

透過對多個區塊鏈系統進行效能測試,央行發現區塊鏈系統的效能不足以滿足定位於M0替代的央行數字貨幣交易需求。根據央行官員講話,定位於M0替代的央行數字貨幣交易系統效能應至少在30萬筆/秒以上的水平。這種效能要求,至少在目前不是區塊鏈系統能夠達到的。

二、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待明確的內容

1.雙層體系如何運營?

當天銀聯董事長邵伏軍在同一個論壇上從支付清算機構的角度指出了雙重投放體系的兩種可能性。據巴位元報道:

“一是央行、商業銀行雙層投放體系下,區塊鏈覆蓋數字貨幣的發行以及流通的全過程,也就是說雙重體系下區塊鏈將登記區塊鏈的發行資訊、流通訊息對最終使用者,數字貨幣交易的還是點對點的交易過程,最終使用者,發出數字貨幣交易請求之後,直接由區塊鏈當中的區塊鏈網路相關的節點進行交易驗證以及交易記錄,整個交易的轉結是由區塊鏈網路協議直接完成。”

“另外,雙重投放體系中,代理髮行機構,它發行數字貨幣是有自己的標識,工行發行有工行的標識,農行有農行的標識,支付清算機構對現有的網路進行一個改造來支援數字貨幣的轉結清算,透過央行繳準備金獲得數字貨幣的發行量,發行的數字貨幣成為代理投放機構的負債,各個代理髮放機構就需要對這些數字貨幣有一個標識。就相當於發行港幣,中行相應的有標識,同時監控數字貨幣流通情況。”

但當天央行穆司長的講話,已經明確了由於區塊鏈系統在M0上的清算效率問題,央行數字貨幣體系不會使用純區塊鏈技術。

2017年5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任所長姚前在《清華金融評論》發表《數字貨幣與銀行賬戶》文章,對央行授權發行法定數字貨幣進行了學術上的分析:

“在央行授權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環境下,商業銀行銀行庫中的數字貨幣屬於商業銀行的資產,發鈔行的負債;商業銀行客戶賬戶中的數字貨幣則屬於客戶的資產,發鈔行的負債(發鈔行不一定是賬戶行)。客戶之間點對點交易數字貨幣,由法定數字貨幣發鈔行進行交易確認與管理(誰發行誰管理),央行承擔監管責任;交易電子貨幣則和現有流程一致,透過央行跨行支付系統、商業銀行核心業務系統完成。需要說明的是,發鈔行和中央銀行以及發鈔行之間的互聯互通,將由央行來做頂層設計,該頂層是否可以遷移至分散式賬本的架構之下,將是業介面臨的重大課題。”

該文同時還給出了不同型別貨幣的不同交易渠道。

注:圖片來源於姚前《數字貨幣與銀行賬戶》

在這種體系架構中,數字貨幣與電子貨幣並行存在,並在商業銀行賬戶體系內完成兌換。

雖然穆司長在解釋雙層運營體系時指出:“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但我們基於以上分析認為,這很可能是穆司長對雙層體系的執行方式做出的一個並不十分準確的描述。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大概率會採用第二種方式,即由央行授信、各發鈔機構透過100%準備金獲得發鈔資格,再由其他的商業銀行和機構按現有的貨幣流通渠道開展貨幣流通。

2.實行哪種中心化管理?

穆司長提到,央行數字貨幣堅持中心化管理。

一般的區塊鏈專案發行的各種通證或代幣,號稱是分散式的,但實際上還是會透過一個機構,對通證或代幣發行和執行實行實質上的中心化管理。這種管理,有的透過基金會進行,有的透過社羣投票進行。至今還不存在完全分散式去中心化的通證或代幣執行,即使是比特幣,也仍會透過社羣投票、分叉等方式進行不同層面的意見表決和管理。

央行數字貨幣由央行發行,是主權國家貨幣,行使國家主權貨幣職能,因此央行數字貨幣採用中心化管理,自然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問題是,央行數字貨幣中心化管理,管什麼,如何管?

穆司長在解釋實行中心化管理時給出了4條理由。

“第一,央行數字貨幣仍然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公眾的負債。這種債權債務關係並沒有隨著貨幣形態變化而改變。因此,仍然要保證央行在投放過程中的中心地位。

第二,為了保證並加強央行的巨集觀審慎和貨幣調控職能,需要繼續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第二層指定運營機構來進行貨幣的兌換,要進行中心化的管理,避免指定運營機構貨幣超發。

最後,因為在整個兌換過程中,沒有改變二元賬戶體系,所以應該保持原有的貨幣政策傳導方式,這也需要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我們知道,央行數字貨幣重點是M0替代。M0主要是指商業流通中的現金,而央行貨幣管理和貨幣政策,主要是透過對M2進行總量上的調控,進而強化央行的巨集觀審慎和貨幣調控職能。

由此,我們能否推測,央行目前基於M0替代的數字貨幣,是在為未來在M1/M2上開展數字貨幣改造提供基礎和鋪墊?

此外還存在一個問題,即央行如何實現中心化管理。這既是管理體制機制問題,也是具體的技術路線問題。央行既可以選用原來的中心化系統技術架構,也可以透過對央行數字貨幣體系使用的金鑰進行分割和管理來實現中心化監管。前一種方式,央行輕車熟路,技術上也沒有難度,但難以在現有體系上進一步創新。後一種方式儘管在設計和實施上有一定難度,但新的央行數字貨幣體系更有可能在此基礎上,更加契合央行數字貨幣的一些新的特性,如賬戶可控匿名、賬戶松耦合等。

3.如何做到賬戶松耦合?

對於央行數字貨幣,穆司長提出了“賬戶松耦合”的概念,即央行數字貨幣脫離傳統銀行賬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使央行數字貨幣既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這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又可以實現可控匿名,在保證交易雙方是匿名的同時保證在三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之間取得平衡。 

松耦合本是計算機或通訊裡的概念。松耦合系統通常是基於訊息的系統,客戶端和遠端服務並不知道對方是如何實現的。客戶端和服務之間的通訊由訊息的架構支配,只要訊息符合協商的架構,則客戶端或服務的實現就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更改,而不必擔心會破壞對方。

穆司長提出的賬戶松耦合,是否是指使用者的數字錢包與所在的銀行賬戶在功能實現上需要保持一定的黑箱狀態?如果完全保持黑箱狀態,在技術上易於實現。但基於三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要求,同時還要求使用者的數字錢包可控,因此,在具體實現上,我們猜測很有可能會對使用者數字錢包在交易上做出一些功能上的限定,類似於我們目前銀行賬戶的一級賬戶、二級賬戶區分一樣。

此外,央行數字貨幣體系注重M0替代,在管理機制和技術實現上面臨著如何實現央行數字貨幣與原電子貨幣系統的整合問題。而且如何做到二者有機協調、互相借鑑、取長補短,並最終形成完整統一的央行數字貨幣體系,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