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 | 黃敏強:可信計算與區塊鏈

買賣虛擬貨幣

可信計算可以有效地提升數字經濟的附加值,提升市場規模,新增的機會就是區塊鏈創業公司的機會。

石墨烯區塊鏈被譽為迄今為止最好的區塊鏈開發框架,基於此框架開發的知名專案有BitShares、Steem、EOS、GXChain、YOYOW、Bottos、SEER、μNEST、Finchain、NULS、Oraclechain、everiToken等。本著加強石墨烯社羣內部、石墨烯社羣與其他優秀公鏈專案的交流,讓眾多開發者瞭解並加入石墨烯生態。由GBAC(全球石墨烯區塊鏈應用中心)主辦,幣快報聯合主辦的2019第二屆全球石墨烯區塊鏈開發者大會,於2019年7月6-7日在上海外灘凱賓斯基大酒店舉辦。

在大會上,公信寶創始人兼CEO黃敏強表示,可信計算可以有效地提升數字經濟的附加值,提升市場規模,新增的機會就是區塊鏈創業公司的機會。

以下為公信寶創始人兼CEO黃敏強在“2019第二屆全球石墨烯區塊鏈開發者大會”上精彩演講實錄,由雲現場整理。

    大家下午好!

    我是第二次來到石墨烯開發者大會,去年是石墨烯開發者大會第一屆,可以看到今年的場地比去年高大上很多,這也是一種訊號,牛市又要開啟了,越來越好的姿態。希望今天來到現場的觀眾朋友們也能夠獲得非常好的投入機會。

    我自己跟我的團隊都是社羣的深度參與者、程式碼的貢獻者。去年跟大家講了公信寶在Graphene上做了哪些。我會向大家彙報作為Graphene社羣的開發者、框架使用者,我們在框架上做了哪些新東西,以及我們帶來的新協議跟區塊鏈有什麼商業關係。

    過去一年我們在Graphene開發了哪些新東西?公信寶是Graphene第三個區塊鏈專案,第一個是BTS,第三個是公信寶。

(1)功能最佳化,在Graphene框架上做了哪些功能開發?

 (2)應用開發,針對Graphene開發者、社羣愛好者有哪些功能是他們所需要的?

(3)資料協議,公信寶做了哪些資料協議。

(1)功能最佳化。

    開發者會比較開發這些功能對Graphene來說有多重要,我們支援了TXID反查,Graphene原生框架裡不支援TXID直接查的,我們幫助使用者找回資產。做了ES外掛,外掛對維護全節點的人更加友好,BTS上也有做這個功能。快照功能,面向交易所做的,很多交易所、中介點要同步我們的全鏈條要幾天時間,這會影響資產上所。我們做了比較好的方式是交易所直接同步區塊下載,放在本地直接可以跑起來。還做了區塊鏈裁剪功能,比如說一共有200萬個區塊,當你同步到198萬區塊的時候後面有1個出現問題了,可以從198萬開始剪裁,不用從一開始。這些功能會慢慢到Graphene的框架裡。

 (2)應用開發。

    原生的Graphene是不帶圖靈完備應用合約的,所以我們新增了支援寫入和更新的圖靈完備的智慧合約,開發了智慧合約IDE,這可以和Graphene共享使用。目前接入的Client也支援多語言版本,這是由社羣開發者貢獻的,像Node、IOS、Java、PHP、C#、Go,還做了Chrome瀏覽器外掛,讓在瀏覽器上玩DEX的使用者可以直接玩公信寶。

    (3)資料協議。

    做了GID、資料儲存協議,還做了資料交換,有DS協議來做去中心化交易協議,和去中心化交易的DEX不一樣。我們和還和BTS一起開發HTLC(雜湊時間所)。

    以上是在Graphene框架上一年來所做的事情。

    把Graphene家下沉到Layer1,在二層網路上用了COSMOS SDK,在二層網路上做了可信計算協議,這是去年12月份左右釋出的,英文名字叫Trusted Computing Protocol(TCP),今天我主要講TCP協議和區塊鏈有什麼關係,跟通訊機制有什麼關係,跟商業有什麼關係。

    我會分享四方面的交流:

   第一,為什麼要做可信計算?可信集散要爆發的背景是什麼。

    第二,可信計算推進的技術路線是什麼?

    第三,和區塊鏈是怎麼結合,意義在哪裡,為什麼一定要用區塊鏈。

    第四,商業機會到底有多大,具體的應用場景是什麼。

    第一,看一下爆發的背景。

    如圖是天平是用來做平衡的。左邊是大家所瞭解的大資料技術,大資料是從2010、2013年開始在國家爆發開來,國內有很多網際網路公司BAT(百度、阿里、騰訊),國外有Facebook、Twitter、Google。網際網路公司做了很多服務,服務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資料起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提供了便利性,讓網際網路公司用資料給我們提供便利的服務,我們用他們服務的時候他們可以很輕鬆地知道我們的需求是什麼,幫我們做個性化定義,影響了生活,提高了社會效率。但是背後是用資料進行計算才會計算出來我們想要什麼,這侵犯了我們的飲隱私。

    天平的右邊是各國之間的法律,國內是《網路安全法》,中國人民檢查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針對法律的解釋,以及歐盟的GPDR。但資料只有在毫無顧忌、毫無約束的時候效率最大化。最好的辦法是能夠實現平衡,又能夠保護資料不會被濫用保護隱私,又能夠讓大資料能夠進行計算,所以可信計算推出就是在平衡兩者,目的是在保護隱私的同時實現大資料計算。

    第二,接下來介紹一下可信計算推進的情況。

    現在推進的是兩種技術路線:(1)硬體+密碼學;(2)純密碼學。

    硬體+密碼學的方式比較通用,也是比較主流的方式。CPU分配一塊區域,計算能力、儲存能力給到可信計算、可信執行環境。除了Intel在做基差晶片外,三星、華為都在做,但是大多數市場都在Intel公司。軟體要做的是分散式金鑰管理,金鑰不是企業自己來保管,而是透過金鑰的方式進行管理,都是在執行環境裡管理,如果找不到或者丟失了可以把節點恢復回來。還有抗單節點依賴,如果硬體公司依賴你能不能透過密碼學來防止單節點依賴?

    優點是效能相對較高,常規大資料技術消耗可以達到1,現在可以達到四分之一的效能,如果你能在保護隱私的同時又能夠推廣開來的話,那喪失的四分之三是可實現的。硬體都是成熟的,手機、電腦、雲端計算、阿里雲都是可以買到的,不需要生產,已經落地了。但缺點是靈活性很差,必須要依賴硬體,沒有硬體的節點是無法採取計算的,有些節點如果沒有TEE的話無法成為節點。

    目前TEE不是小公司在參與,世界巨頭都在參加方案的研究。國內BAT、華為都參賽了,阿里是螞蟻金服和阿里雲,騰訊是騰訊雲和微眾銀行。國外巨頭大家都基本認識,但Global Platform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比較知名的。區塊鏈是公信寶、OASIS LABS、TEEX、趣鏈公司等。

    純密碼學的方案是像MPC、SMC的安全多方計算。但不能只用自己的方式,還要配備密碼學、同態加密、零知識證明在一起。優點是用什麼技術都可以進行計算,但缺點是需要大量的網路互動,效能弱。假設正常是“1”,他們是千分之一的效能,有5個人來做安全多方計算,每個人手裡有個數字,數字不能告訴對方,但是5個人必須一起合作,最好的結果是你們倆合作以後告訴第三人,第三人計算完以後告訴第四人,如果有100、200人參加就更慢,涉及到跨國就更慢,中國和美國的延遲在200毫秒,這樣一整個計算過來的話一天就過去了,所以效能很弱。未來網路零延遲、低延遲的時候是一種方案。

    選擇用純密碼學方案的也有很多巨頭,國內也是那些BAT。國外除了Intel是硬體公司只推自己的TEE方案。國外區塊鏈公司像PlotOn、ARPA、公信寶也在研發。現在有很多是選擇陣營1(TEE),也有很多選擇陣營2(MPC、SMC),正常來說大部分公司都會兩個陣營一起選,可能1方案會選擇五年內的商業方案,把2方案選擇未來10年或者20年的方案,是短期、中期、長期的遞進式,所以打不起來。

    第三,講一下可信計算和區塊鏈怎麼結合。

    可信計算提倡的是保護隱私的同時實現大資料的計算,提升社會效率和經濟附加值。後來一句話是目的,如果沒有帶著目的去做這件事情沒有意義,手段是一定要保護隱私的同時實現大資料計算。區塊鏈特點估計大家都有看到過,像程式碼開源、節點分散、不可篡改、賬本公開、智慧合約、資產透明等。當可信計算執行在區塊鏈上會產生以下幾個特點,這幾個特點是以前可信計算沒有的。

    (1)中立性強。

    既然是去中心化的模式,商業服務一定要在絕對中立的平臺上,如果平臺本身是不夠中立的,那就不能叫可信計算了,就叫中心化計算、資料庫計算了。區塊鏈是無法進行人為控制中斷、阻撓的網路基礎設施,執行在上面的應用和服務自然就繼承了優點,如果你執行在海面上、地面上,顯然在地面上的房子更安全。好處是讓平臺方無法作弊,拿不到所有資料。

 (2)合規性。

    隱私資料有各種法律約束,比如說一些公司用了資料之後會跟他籤電子協議,你會和他說用了我的資料是做什麼的,用了什麼時間、什麼範圍、用多久。如果協議不是用區塊鏈方式進行保管的話,也就是說隨時可以修改協議,你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我們可以讓協議、過程在鏈上,最後可以確權保障權益。

    (3)商務成本低。

    在鏈上資產公開、賬本公開,可以讓頭部獲得收益的所有總包到下面的基礎設施、基礎服務商做清晰的結算,結算可以用區塊鏈進行完成,防止中間商作弊。

    第四,可信計算的商業應用場景和巨大機會。

    可信計算起碼三家企業X、Y、Z,Y公司提供模型,模型要部署到可信計算裡,可信計算平臺可以理解就是黑匣子保險箱,當你的模型部署在裡面需要各方的資料透過可信計算平臺裡拿到的公鑰加密後丟進去,在這裡面計算的資料是非常安全的。

    有一份資料印證剛才我研究的內容:未介入可信計算前全球數字經濟市場表現。

    數字並非來自於我自己本人的計算和推測,是來自於IDC 2025年報告,2018年全球資料規模從18ZB每年以50%的增速進行增長,2025年可以達到334ZB。全球資料交換的比例在10%左右,不管怎麼樣推進,資料交換的比例不會發生變化,以每年8%數字進行增長,從2018年到2025年最終會有23萬億美金市場規模。

    如果有了可信計算,過去資料的增速不會變,但資料交換的比例會變,從10%變成30%,引數進行調整後資料可能變成50`%都有可能。也就是說到那時候增速會從8%變成26%,整體增加規模是原來的2.25倍。

    進行一下前後對比,規模增加的部分是49萬億美金,這是因為有了可信計算以後才會新增的。可信計算可以有效地提升數字經濟的附加值,提升市場規模,新增的機會就是區塊鏈創業公司的機會,新加出來的錢可以和Token的數字模型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輸出協議讓更多企業用,企業用我們的協議就需要用Token或者其他法幣。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