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如何做到讓我們放心?

買賣虛擬貨幣

不太平的2020,瘟疫、蝗災、洪水、地震、日食、彗星,不斷在各地出現。

如果在古代,史書的記錄會是“民大飢,人相食,賊寇四起,天子下罪已昭”。

在當代,靠著基建狂魔的基礎設施帶動和18億畝耕地紅線的三農政策關注,我們的農業生產一直處在安全和穩定水平線上。而且國家也一直在提高糧食採購價格,來提升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統收價格,市場價七百多,國家收購三千七)。

一系列的手段,讓我們面臨國外產糧大國糧食禁運的時候,仍然有底氣來保證我們主糧的供應安全。

農業生產後收購後的糧食,由中儲糧和中糧儲存管理。他們既要確保糧油數量真實,質量良好;也要確保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的上。

中國糧價之所以能夠穩定就是因為他們每年都要進行託市收購,保證農民利益最大化。在我們這個農民有8億人的國家,如果沒有他們託底,或許早就出現動盪了。

以中儲糧為例,在全國有24個分公司,擁有338個直屬庫(2010年資料)。這麼大的企業,理論上早就應該上市了,但是為了戰略意義,他不上市,也不暴露賬目。而且在地圖上也找不到他們的糧庫區,一切都是為了安全,為了確保老百姓有飯吃。

為了安全,他們的資料和賬目要做到隱私。

但也是因為不透明,信任和腐敗也開始滋生。

2006年國家糧食託市實施以來,各省分管公司擴充套件很多糧食收儲庫點,但卻不考慮佈局合理性,在各地大量建倉以保證收購份額,方便從農發行拿到策性貸款和糧食收購、保管補貼——而後兩者是收儲庫利潤的主要來源。

在小麥託市收購期間,分公司會向每個收糧庫點派駐一名監管員進行駐庫監管,但監管的內容主要在於該糧庫能否入市收購、收購承儲多少、給多少補貼費用等,建倉過程中的資金審查並沒有明顯的監管主體。

按照糧食託市收購的相關規定,一公斤普通小麥的收儲和保管費用是0.13元/年,一噸小麥就是130元/年,那麼一個10萬噸的糧庫,數十名工作人員,一年僅收儲保管的毛收入就高達1000多萬元。

如此一來,從撥款建倉,到收糧,再到獲得收購和保管補貼,糧庫的資金鍊條完成了一個簡單的迴圈,迴圈的金額量級都在千萬元以上,任何一個環節監管缺失都有可能產生可觀的“資金窟窿”。

此外,糧庫在政策性糧食收儲和銷售出庫過程中也存在以陳糧頂新糧,惡意套取價差補貼等問題。

因為管理體制不統一、監察力量薄弱,基層腐敗案件多發的問題,往往透支著民眾的信任。

糧安則天下安,糧穩則百價穩。如果再有堅守自盜的無名大火,讓民眾恐慌式囤糧造成資金浪費和調控資源浪費,勢必加劇信任裂痕。

怎麼辦呢?

去年10月24日,區塊鏈這個國家戰略被重視起來。區塊鏈到底有什麼作用?會被管理層如此重視?區塊鏈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區塊鏈技術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能夠建立信任的技術。

剝離數字貨幣後的區塊鏈公鏈技術,還有區塊鏈聯盟鏈技術。聯盟鏈重點應用方向在政務和金融方面,顯著特點是既能夠保證特定資料的隱私安全,又可以實現特定資料的公開共享。

透過應用區塊鏈技術,單個糧庫的資料可以在上級監管單位、集團總部、國糧局、農發行和其他糧庫等多個主體方進行資料儲存,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和“防篡改”的特點,能夠規避由單個糧庫隨意修改資料的情況,確保了糧庫原始資料的真實性。

糧食加工的產業鏈複雜,從原糧種植、物流倉儲、成品糧加工、分銷零售到餐桌,整個過程歷經多個環節,需要各方參與,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時,中間的過程資訊無法得知,品質無法追溯,只能依靠品牌宣傳和商譽擔保產品品質。藉助“區塊鏈”技術,產業鏈各方參與者都可作為區塊鏈節點,將工作流程中的資料資訊實時上傳,透過區塊鏈+技術,保證資訊的時間、地理位置、上傳者身份的可信任、無法偽造和篡改。

甚至可以更進一步,我們在消費糧油時可以透過溯源應用(或者二維碼),可以看到手中商品、原料的所有生產過程資訊,包括各步驟時間、地點等。透過糧食局、工商局、海關等政府部門節點的加入和背書,提高消費者對質量追溯資訊的認可度,實現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串聯。

一套真正適合糧食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產品,必須能夠解決糧食產業發展中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的五類需求。所研發的區塊鏈平臺,也要有可以生成標準電子倉單,具備業務資料存證、多方賬本共享、智慧合約應用和糧食質量溯源等功能,從而實現全流程的視覺化展示、資產監管視覺化、風險管理視覺化、數字資產視覺化。

在實際應用場景中,隨著糧食入庫,企業將生成的電子倉單質押給擔保公司,以此向銀行申請融資,可以實現資金秒到賬,避免交易糾紛,從而有效解決糧食行業產業鏈中農民、糧貿商、收儲企業、糧食加工企業、資金方等各個主體的效率最佳化。

區塊鏈+大資料在農業和糧食安全上的運用,從國家層面推行數字經濟的方向已經明確,但要想真正落地實施,還是需要以中儲糧和中糧為首的頭部骨幹參與支援。只有他們重視,才能重拾社會信心。

糧食安全的產業升級也必將增加糧企對外輸出的國際競爭力,過去我們的糧食賣不出去,一是常年儲存質量變差,二是國內外差價巨大。美國進口玉米完稅之後每噸只有1570元,比國產玉米低了近千元。正常情況下,我國糧庫的糧食,小麥一般3年,稻穀2年,玉米也是2年輪換一次,轉圈糧過去的用途要麼做乙醇燃料,要麼被碩鼠以次充好,要麼賣不出放在糧庫國家出保管費閒置。站在國家的角度,既希望儘快賣出去,但又怕打壓市場, 眼下很多國家的糧食缺口越來越大,對庫存糧科學合理的入庫、出售管理,既能節約管理成本,減少國家資源的浪費,又能在患難之際,走出去在國外建立更多的友誼。

眼下國際大放水情況下,最不缺的就是錢,糧食反而比錢更珍貴。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所省下的每顆糧食,都將彙整合國際友誼,幫助我們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國際朋友越來越多。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