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紛紛看好的NFT,能否成為拯救區塊鏈的良藥?

買賣虛擬貨幣

本來應該是大眾普惠的數字版權,但在“NFT”“區塊鏈”“數字藏品”的包裝之下,一下子就洋氣了起來,甚至有被一些人包裝成為了“變革整個音樂市場”的技術。

近日,騰訊音樂宣佈,胡彥斌《和尚》20週年紀念黑膠NFT在QQ音樂平臺開啟購買資格的抽籤預約,限量發售2001張。這是騰訊音樂首次將音樂與NFT技術相結合發行“數字藏品”。

預約頁面顯示,這張紀念黑膠NFT可以進行360度旋轉放縮,全面展示唱片的各處細節。唱片中央貼圖則採用了多樣化設計,多款貼圖會隨機觸發,在播放效果設計上,紀念黑膠NFT與3D唱片機巧妙結合,透過可操控的播放流程,打造沉浸式的音樂播放體驗。

而騰訊並非唯一關注NFT這項技術的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也推出新的NFT市場,允許商標持有人出售其知識產的代幣化許可證。這個名為"區塊鏈數字版權和資產交易”的新NFT市場可以透過阿里巴巴的拍賣平臺訪問。

NFT——區塊鏈技術新場景

在這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究竟什麼是“NFT”?

所謂“NFT”,即“Non-Fungible token”的縮寫,意為非同質化代幣,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是用於表示數字資產的唯一加密貨幣令牌,具有不可分割、不可代替、獨一無二等特點。

雖然技術聽上去讓人“不明覺厲”,但說到基於該特性的應用場景,大家可能並不會陌生。例如2018年區塊鏈剛剛興起之時,不少網際網路企業相繼推出的區塊鏈試水專案,例如百度的“萊茨狗”、小米的“加密兔”;也有現在還在應用的token化的數字門票等。

而騰訊所發行的“數字藏品”則是將內容貨幣化,然後按照比例出售版權,並以此盈利。例如美國樂隊林肯公園的Mike Shinoda、NBA球星Lebron James的相關內容版權,都有過透過NFT發行的經歷。

在《白蛇2:青蛇劫起》熱映期間,錦鯉拿趣(KOI TAKE)聯合追光動畫推出數字藝術收藏品,透過螞蟻鏈技術實現小白、小青兩位角色數字藏品的鏈上發售。據悉,《白蛇2》數字藏品限量發行80000份,不僅具有收藏價值,同時可以作為支付寶付款碼面板使用。

一時間,NFT數字作品成為了行業內的一場“狂歡”,索尼、華納、騰訊等公司都在透過投資或自主開發等方式積極佈局NFT領域。

“數字藏品”或平臺差異化新路徑

之所以NFT能夠得到行業的熱烈響應,是因為它開闢了數字版權之外的新商業化場景——“數字藏品”。

透過“數字藏品”,不僅可以讓一幅畫、一首歌、一段影片等虛擬化產品,以數字形式進行安全儲存,並透過區塊鏈加密技術進行確權與追蹤。同時獨有、獨特、排他等特性,且能夠人為的造成稀缺,更是讓發行方掌握了更多發行與定價的主導權。

而“數字藏品”對於如今國內全面要求解除獨家音樂版權模式的背景之下,音樂版權無法為平臺產生差異化的手段,基於藝術品衍生而出的“數字藏品”或將成為平臺打造差異化,探索商業新模式的重要道路。

未來,音樂創作者或許可以發行兩個版本的音樂作品,一個是普通版,另一個則是“數字藏品”的限量版。其中,普通版與如今專輯發行購買模式相同,“數字藏品”版本則讓粉絲支援自己喜歡的偶像的同時,還能獲得獨一無二的數字收藏品,而創作者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收入。

基於粉絲經濟的市場規模以及強大的消費能力,這種數字化衍生物的市場規模不容小覷。根據近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近日釋出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參加粉絲應援比例達到8%。另有資料顯示,近15%的“00後”粉絲每月為追星花費5000元以上。

尤其對於騰訊這類背靠微信、QQ社交入口的騰訊而言,更是讓這類由藝術作品衍生而出的限量版“數字藏品”擁有與他人分享炫耀的社交功能,進而挖掘私域價值。

“安靜”的區塊鏈

作為底層為NFT提供技術支撐的區塊鏈技術,似乎也因為“數字藏品”的出現一下子“洋氣”了起來。然而,在速途網看來,NFT並非區塊鏈的技術升級,而“數字藏品”只是NFT這項老技術對於應用場景的商業拓展,而區塊鏈依然是那個“安靜的美男子”。

區塊鏈本身誕生之初,便是透過構建分散式的共享賬本和資料庫,使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這些特點保證了區塊鏈的“誠實”與“透明”,為創造信任奠定基礎。

基於此,不少網際網路企業不斷拓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被應用於政務、保險、以及食品安全全鏈路溯源等方面,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在疫情期間,浙江省基於螞蟻區塊鏈和阿里雲上線“浙冷鏈”,利用“冷鏈食品溯原始碼”全面掌握冷鏈食品供應鏈流向。

而反觀NFT與數字藏品,更多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針對藝術作品等進行限量版的分權,透過打造稀有藝術品,進行的商業變現的過程。

在速途網看來,無論是作為底層技術的區塊鏈,還是作為其延伸的NFT技術,並不應該被“神化”而過度熱捧。相較於技術能力的升級,基於此而生的“數字藏品”更像是使用場景以及商業模式的探索,雖然技術的加持使其唯一性、可追溯性、可信任性得到了背書,但當藝術作品搭上NFT底層技術,並不代表可以“一飛沖天”,仍然需要好的內容運營為產品注入靈魂。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