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狗和比特幣的相愛相殺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高斯

編輯:能能


算力說

區塊鏈+AI”一直以來被給予厚望,近日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區塊鏈+AI”行業研究報告》,更是再度炒熱這一話題。然而,從技術角度看,這兩種技術不僅結合度很低,甚至還有矛盾之處。那麼,“區塊鏈+AI”的憧憬有多少已經成為了現實?未來又有怎樣的前景呢?

8月18日,馬雲在阿里巴巴杭州總部歡迎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時表示,阿里關注三個關鍵技術: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馬爸爸”的總結又引發了業界對“區塊鏈+”的思考和討論。

阿爾法狗讓全人類驚歎於AI,BTC比特幣讓全世界認識了區塊鏈。他們的相遇,能擦出火花嗎?

萬向控股副董事長肖風曾說:“人工智慧和區塊鏈,二者最後會歸到一起,透過演算法來驅動這個世界。”

如此巨集大的表述,反映出了美好的夢想——可能也是鏈圈一廂情願的夢想。其實,我們很少聽到AI領域暢談擁抱區塊鏈。“區塊鏈+AI”更多隻是鏈圈的熱門話題,並且區塊鏈與AI到底如何結合,也一直是百家爭鳴,莫衷一是。


“區塊鏈+AI”期待滿滿


從發展歷程來看,AI早在區塊鏈之前就已經火遍了全世界。

烏鎮智庫理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人工智慧簡史》作者張曉東近日以一組數字描述了AI行業的發展現狀。

據張曉東介紹,目前亞洲的 AI 企業融資規模超過100 億美元,中國則達到了77 億美元左右。根據烏鎮智庫資料,目前中國 AI 企業融資規模全球第二位,為美國的七分之一。而在人工智慧專利數量方面,中國早在2012年底2013年初就已經超過美國,去年中國的人工智慧專利技術數量大約是美國的3倍。

關於AI結合區塊鏈的一個殘酷現實是,從技術本質來看,兩者存在明顯矛盾。

AI是封閉的、中心化的資料平臺,而區塊鏈則是開放資料環境中的去中心化應用。正如深腦鏈創始人兼CEO何永向算力智庫(ID:suanlicaijing)總結:“實際上,區塊鏈很難直接對AI產生影響,AI也很難直接影響區塊鏈。”

但面對前景如此廣闊的AI產業,其與區塊鏈的結合必然引發區塊鏈業界的無限憧憬和迅速實踐。

ObEN聯合創始人Adam鄭表示,從區塊鏈來說,資料去中心了,有主了,但是需要資料分析技術,否則沒有用。AI是最先進的資料分析技術。所以,區塊鏈也需要AI。

智慧矩陣創始人高慶忠表示,兩者融合邏輯在於發揮區塊鏈和AI各自的優勢。區塊鏈是分散式記賬、信任和激勵系統,AI是人工智慧能力,區塊鏈可以構建為人工智慧世界的一套經濟系統。

就連權威報告也對“區塊鏈+AI”寄予厚望。

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近日釋出《“區塊鏈+AI”行業研究報告》,對“區塊鏈+AI”做出了詳細闡述。《報告》指出了區塊鏈與AI結合的七大優勢和四大挑戰,並列舉了醫療、資料、金融、雲端計算、物聯網五大應用場景。

而以AI為主打應用場景的區塊鏈專案也層出不窮,如海外的ObEN、Neuromation,國內的智慧矩陣、鉑鏈、深腦鏈等等。

總體來看,《報告》對“區塊鏈+AI”的展望令人振奮,現實中的相關專案也十分豐富。那麼,“區塊鏈+AI”的現實應用情況究竟如何?


“區塊鏈+AI”有限落地


在和算力智庫的對話中,何永認為,由於AI有三要素:資料、算力、演算法,因此區塊鏈也應該從這三方面切入來賦能AI。

其中,資料要素包括了資料創造和資料傳輸兩方面。

資料創造指的是AI訓練需要用到大量資料,而初始資料多有賴於人工操作處理。比如,為了實現AI的人臉識別功能,前期需要人工標註一億張圖片,這項工作涉及大量人力,參與人員可能來自不同地區,在不同時間工作。

利用區塊鏈的token經濟,可以對龐大的人工操作實現工作確認和報酬支付。但需要看到的是,這並非區塊鏈直接作用於AI,而只是利用了區塊鏈的經濟特性。

資料傳輸主要指資料的交易,即資料擁有者把資料交易給AI開發者的過程。價值傳輸是區塊鏈的強項,因此可以利用區塊鏈token實現交易。另外,區塊鏈還解決了資料安全和資料隱私問題。

以深腦鏈為例,在其資料交易生態中,資料是加密並且分散式儲存的,因此AI開發者獲得的是資料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AI開發者可以用這些資料來訓練AI演算法模型,但並不能直接看到個體資料,也無法轉賣資料,這樣就確保了資料安全和隱私”,何永表示。

歸納來說,在資料層面,區塊鏈只能對資料產生影響,並非直接作用於AI技術。

深腦鏈創始人兼CEO何永

算力是當前區塊鏈賦能AI較為普遍的方向,實現形式主要是分散式算力平臺。當然,區塊鏈本身並不能直接產生AI所需的超強算力,但透過區塊鏈技術可以把分佈在不同地區的算力集中起來,供應給算力需求方。

在這一過程中,分散式算力平臺實質上成為了算力供應方和需求方的撮合平臺,區塊鏈確保了交易的公開透明,也利用token讓交易更加便捷。

何永告訴算力智庫,目前在深腦鏈上,算力的供給方主要包括AI企業、AI從業者、超算中心、中小型雲端計算中心,礦工等,這些人群所擁有的裝置往往具有較大的富餘算力可以分享。而算力的需求方主要包括高校、培訓機構、AI企業、個人AI學習者和愛好者等。特別在教育類機構方面,由於目前AI人才缺口巨大,相關教育和培訓市場火爆,在授課和學習過程中需要大量算力支援。

何永透露,目前申請接入深腦鏈的裝置已經超過3000臺,所有供需雙方都透過生態中的token “DBC”作為交易媒介。由於AI對算力要求較高,並非所有普通個人裝置都能參與其中,最直觀的技術標準是:GPU至少達到1080Ti。


“區塊鏈+AI”未來思考

由此看來,目前區塊鏈和AI的結合還比較間接,更多更深層次的結合還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比如,上文所述的三要素中,演算法是AI的核心要素,而基於密碼學的區塊鏈也是一種演算法。但區塊鏈如何對AI演算法直接發揮作用,目前仍然未知。

此外,無論是區塊鏈和AI,其本身也都存在不確定性。

對區塊鏈而言,公鏈效能可能會制約其與AI的結合。即使單從資料交易和分散式算力兩方面來看,面對海量資料,面對不斷接入的算力裝置,公鏈是否有能力承載,已經是一個現實問題。

而在AI方面,安全問題引人關注。目前AI領域有不少關於強人工智慧的擔心,即AI的快速進化可能會威脅人類本身。這一問題如何解決,區塊鏈是否能發揮作用,甚至都尚未納入考慮範圍。

展望“區塊鏈+AI”的未來,何永分享了兩個觀點:

第一,不必糾結於“區塊鏈+AI”,如果有專案既用到AI,又用到區塊鏈,這樣的疊加效應就能比牽強的所謂“交集”產生更多價值。

第二,反向思考AI如何賦能區塊鏈。比如,區塊鏈經常會遭到駭客攻擊,AI就可以用來監測分析區塊鏈上的異常交易,及時發現及時應對。

區塊鏈和AI都是新興技術,兩者的結合是求同存異,還是隔靴搔癢,或是畫龍點睛,可能性很多,問題很多,而期待和實踐也很多。

文章所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敬請注意投資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