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丨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的黃昏

買賣虛擬貨幣

1月20號10:00,BlockMania AMA直播第44期繼續進行,BlockMania致力於將區塊鏈行業最深度的認知和思考帶給行業與公眾,歡迎其他社羣跟我們合作,一起打造思想的聯結器和放大器。

本期主題為「SSDE系列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的黃昏」,分享嘉賓為Soteria創始人Ming Guo。

以下為本次AMA嘉賓分享內容

我現在開始今天的主題:「SSDE系列」資源繫結經濟體的黃昏。

由比特幣開啟的區塊鏈革命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是直到今天仍未釋放出其全部潛力。

為什麼呢?因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中本聰共識」區塊鏈的幾大基本特性:「去中心化」、「抗審查」、「去信任共識」,是和我們當前的中心化、高度壟斷的網際網路、以及「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我們目前唯一的經濟形態和模式)不相容的。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的網際網路興起的時候極其順利——因為原始網際網路進化成高度壟斷的商業全球資訊網本身就是「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的最後榮光——而區塊鏈落地卻這麼難的根本原因。

因為區塊鏈「無地可落」!

「無地可落」是我們當前區塊鏈領域發展和應用市場落地遇到瓶頸以及極端波動性和混亂炒作的罪魁禍首。

「區塊鏈無地可落」是為什麼我們需要SSDE「內生去中心化經濟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毫無疑問,SSDE「內生去中心化經濟體」的概念的起點是比特幣開啟的區塊鏈革命。

為什麼我們要專門強調「去中心化經濟體」?難道區塊鏈不是我們當前經濟體的一部分嗎?

這裡就涉及到如何看待「區塊鏈」,它是「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嗎?

其實對於區塊鏈的從業者來說,這些問題本來是不重要的。

像之前的資訊科技革命一樣,只要找到應用的落地場景,然後開工寫程式就可以了——市場可能會挑選一些勝利者,但是水漲船高,所有行業從業者都會受益,整個經濟都會受益,社會也被推動進步。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我們只要跟隨大勢就可以了。

其實可以說,我們經歷的網際網路革命是更早的資訊革命的收穫階段,與其說是革命,不如說是分紅——只是,這個紅利階段結束的太早了,網際網路形成高度壟斷的時間比之前的工業革命時代要快得多。

區塊鏈不是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區塊鏈趕了個晚集,網際網路已經沒有位置留給區塊鏈了。

享受壟斷流量饕餮大餐的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餐桌上,早已經沒有創新者的位置。

區塊鏈號稱自己是「網際網路的下半場」,不過是與虎謀皮——很多目前區塊鏈從業者的目標,例如去中心化網際網路,去中心化金融,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去中心化」和「網際網路」以及「金融」都是不相容的!

「去中心化」和我們當前的「資源繫結的信用經濟體」(包括它的網際網路和金融)是完全不相容的!

那麼為什麼要糾結於「去中心化」呢?

為什麼不能是「中心化」的區塊鏈呢?或者「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混合體呢?

因為去除了「去中心化」的「中本聰共識」的區塊鏈毫無價值,中心化的網際網路根本不需要區塊鏈,採用「中心化」區塊鏈技術甚至是一種技術倒退。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站在一個更大歷史變局的斷層線上,而這個變局的規模遠遠超過區塊鏈這個技術。

SSDE「內生去中心化經濟體」開啟的新時代,所對標的可不僅僅是三四十年的網際網路,而是我們三百年的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所以這是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去中心化的中本聰共識下的區塊鏈之「落地」之處,不是我們當前的「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而是新的SSDE「內生去中心化經濟體」。SSDE「內生去中心化經濟體」是一個超越我們現在的「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新型經濟體。

那麼,我們現在的「資源繫結的信用經濟體」和SSDE「去中心化經濟體」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

區別是對「價值」的認識和構造。

「價值」是我們衡量經濟體——經濟模式的一個重要「維度」。

從「價值」這個維度,我們來重新審視和結構一下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

請注意我這裡並沒有先給出「價值」的定義,價值是財富(「資源」)還是「觀念」還是別的什麼?我建議大家保持一個開放的心靈,從歷史的框架裡理解「價值」的涵義。

首先我們從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上來看,人類文明發展階段可以分成五個型別:

農業時代(不同地域開始時間不確定,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750年代)

重商殖民時代(開啟時間,大概在公元1500~1800年代)

工業時代(開啟時間,大概在公元1760年~1860年代)

資訊時代(開啟時間,公元1946年~1964年)

SSDE時代(開啟時間,公元2008年~2019年)

從「價值」維度,可以分為:

1、衡平價值時代

這是農業時代我們採用的價值觀念,它的特點是:

簡單的資源繫結價值觀:

1. 半中心化的價值創造

2. 被商品供應所限制

3. 被重金屬供應所限制

4. 金錢 — 世界上第一種「智慧合約」

5. 不追求價值差

2、負價值時代

這是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時代的價值觀念,對應重商殖民時代、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它的特點是:

資源繫結的信用價值觀:

1. 中心化的價值創造

2. 主權中央銀行

3. 受監管的金融機構

4. Libra*

5. 透過剝削人類創造產生價值差

3、正價值時代

這是SSDE時代的價值觀,SSDE時代自比特幣誕生開始。它的特點是:

思維互動能量的價值觀:

1. 去中心化的價值創造

2. 計算即挖礦

3. 多維度的可程式設計價值體

4. 透過智慧活動創造價值差,非資源繫結

其中,去中心化的價值創造是關鍵。

需要說明的是,每一個「價值時代」都是前一個價值時代的高維度擴充套件,而不是簡單的取代這麼簡單。

而且在從舊的價值觀過渡到新的價值觀的過程中,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會共存一段時間,直到新的價值觀取得社會共識。

另外從舊的價值觀的角度來看,會覺得新的價值觀的很多「價值維度」是不可理解的。

我們可以看一個歷史比較的例子:

4百年前,日本的江戶地區是日本幕府將軍的領地,也是日本最大的藩國。

那個時代的日本是典型的農業經濟,按照我們的價值觀歷史分類,其經濟價值觀是「衡平價值時代」的「簡單資源繫結價值觀」,其價值的一個錨定維度是「石高」,即領地的糧食產出。

我沒有精確的數字,就算做1500萬石糧食吧。

即江戶地區做為幕府將軍的領地,其經濟產出是1500萬石糧食。

4百年後,日本的江戶地區對應的是東京,東京是日本最大的經濟區,工商業高度發達,其GDP我們就算做1萬5千億美元吧。

這個對比的目的是想說,對於4百年前的價值觀來說,任何超出1500萬石糧食的價值,都是不可理解的。

顯然4百年後1萬5千億美元價值的大多數都是超出糧食的維度,而這些維度是4百年前的經濟體所沒有的。

當然,4百年後的經濟體裡農業還是存在的,但是早已經不是之前的那種農業形式了。

從上面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設想,未來發育到成熟階段的SSDE「內生去中心化經濟體」的價值維度中的大多數,可能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我們所難以理解的。

比如說,未來很可能SSDE的大部分價值維度是人工智慧體之間所交換的「思維互動」能量價值,是我們人類不理解也不需要理解的,就好比我們人類也不需要理解對我們的生命和生存無比重要的DNA和蛋白質之間的能量交換。

我來總結一下,我們目前的經濟體叫做「資源繫結的信用經濟體」,它的價值觀念叫作「負價值」,其承載物是各種「資源」錨定的「負價值體」,比如貨幣、資產、流量等等。

這個「負價值體」是單一(資源)維度的,可以用一個標量(數字)來標識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所有區塊鏈密碼貨幣都是「負價值體」,和目前經濟體的資產沒有區別。

所以說目前形式的區塊鏈密碼貨幣應該被稱作是「另類數字資產」,它們還不能代表新的經濟體。

而新的SSDE「內生去中心化經濟體」的價值觀念叫做「正價值」,其承載構造是一種目前還沒有的新型虛擬數字構造體(Construct)。

如果從我們當前的資訊科技來理解,可以理解為一種「虛擬機器」。

未來這是一種可以承載人工智慧的的「可程式設計思維互動載體」。

所以這個「正價值體」(Positive Value Entiy - PVE)我們也可以叫做「可程式設計價值體」(Programmabel Value Entity - PVE)。

我們現在理解的「智慧合約」可以算作是這個「可程式設計價值體」的一部分。

它的特點是:「正價值體」是多維度的,不能用一維的數字標量來表示。

我們如何來理解「價值」在一個經濟體裡的作用呢?

我們可以把「價值」理解為一種能量,這對於「負價值」和「正價值」都適用,只不過不同的經濟體系裡,對這個「能量」的精細結構的認識不同。

作為「能量」的「價值」是一個經濟體的「發動機」的輸入。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我們當前的「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裡的「負價值」:

我們從重新審視「價值」的觀念這個角度,以及「能量觀念」來探析一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動機」的動力這個核心問題

我們把當前的經濟模式的起始點定義在3百年前英格蘭銀行開啟國家主導的「信用經濟」那個時間點,這3百年來的經濟模式我們稱之為 — 資源繫結的信用經濟體。這個時代的「價值」是資源繫結的。

其實在之前的「農業社會」 — 「衡平價值」時代,「價值」也是資源繫結的。

區別在於「國家主導」的中心化的「價值」輸入這一點上。

這個中心化的資源繫結的「價值」初始輸入是我們3百年來的經濟體得以獲得「價值(勢能)差」這個動力來源模式來推動「經濟發動機」取得「增長型經濟」發展的原因。

之所以把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叫做「負價值」,是因為這個「價值創造「的來源是國債,即國家對未來所借的錢 — 未來的、目前還沒有創造出來的「價值」,所以叫做「負價值」。

不過,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裡的「負價值」不是「憑空產生」的,因為對未來的借債是「債」,債是需要還的,這個安排過程本身也是有「摩擦力」和成本的,這就是國債利率的來源(利率問題和我們的主題無關,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我們目前所處的「資源繫結經濟體」時代,為什麼說它已經到了「黃昏」?

我們的3百年來的「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為什麼能夠高速、以及指數級的增長,原因就在於推動這個「經濟發動機」的高速運轉的動力以及能量來源就是「負價值」的「勢能差」。

因為推動我們經濟增長的「投資」是一個我們當前「資源繫結信用經濟體」的獨特現象,而「投資」從行為角度來說,即是消耗「負價值」,也就是「信用經濟體」裡「信用」部分。

在信用經濟體建立以後,這個「信用」鏈條的頂端就是國家基於國債所創造的「信用」,這個「信用」就是經濟發動機所需要的燃料、能量。

我們甚至可以用這個觀點架構來解讀社會經濟制度:

計劃經濟可以被解讀為「國家信用分發機制」是發動機裡的噴油器,國家直接為經濟發展提供「信用」,即投資。

而市場經濟可以被解讀為「國家信用分發機制」是啟動器,就是國家(中央銀行)只是給經濟發動機一個初識推動,然後「信用」被一級級的金融機構分發到經濟體裡進行「投資」,推動經濟高速發展。

這些模式如此尋常,我們通常都不會認為這樣的「信用經濟體」有什麼問題,認為這就是現代經濟的必然執行模式。

那麼為什麼說這個現代經濟的執行模式已經到了「黃昏」呢?因為現在這個「資源繫結的信用經濟體」遇到了很大的麻煩:

經濟增長的動力在枯竭。

「動力枯竭」的原因是各種支撐我們經濟成長的「紅利」,比如技術進步紅利,人口紅利等等的消失。

為了推動經濟的增長,中心化的經濟(金融)決策機構會給整個經濟體系注入新的信用和流動性,相當於人為地創造虛假的需求,也就是「放水」。

結果我們發現,從08年以來,「放水」製造的是虛假的繁榮,只是讓財富向資源靠攏。

也許我們會說,財富就是財富,不管它在哪裡,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但是,如果社會里的大多數人不能感受到「財富增長」的「幸福感」,那麼,這樣的「財富存在形式」是否是有「水分的」?

中國人喜歡說「財富是水」,那麼什麼樣的水才是好的「水」?

因為顯然「水」和「水」是不同的

我們的社會,究竟是要氾濫成災的洪水,摧毀生命和家園的大洪水,還是盎然生機的雨林?

同樣的「水」,顯然我們需要的是雨林那樣固化在生命裡的「活水」,而不是洪水那樣的「禍水」。

我們也可以把財富叫做「價值」,那麼顯然,價值是有「精細結構」的。

我們當前經濟體的這種單一粗糙的資源繫結的「價值觀」,輔之以中心化金融政策機構的「放水」,以及金融投機的迅猛「洪水」,就是摧毀「生命」和「幸福」的「壞水」,這樣的「價值體系」,也是不可持續下去的。

當然,負價值體系的「不可持續」,並不意味著新的更先進的經濟模式就會必然到來。

歷史上走回頭路、甚至倒退的情形比比皆是。

例如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例如中國持續了兩千年的農業經濟時代。

我們的幸運在於,我們畢竟處於一個資訊爆發和充分傳播的時代,我們可以知道未來之路(或者未來之路的一個可能路徑)。

唯一要做的就是,邁出勇敢的第一步。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