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是不是 DeFi 發展的一段彎路?

買賣虛擬貨幣
當 DeFi 出現了 YFI 這樣的產品,故事已經達到一個高潮了。沒有團隊分配、沒有預挖、沒有投資機構預留,YFI 相當於在 DeFi 上做了一個「比特幣」,講了一場公平概念的故事。YFI 是一個名為 yearn 平臺的治理代幣,可以在若干個 DeFi 平臺的流動池中獲取,從上線到代幣最高點,YFI 價格上漲了超過 40 倍。公平這個概念永遠都能吸引人,但如果大家還記得 Grin 的話,就能回憶起來,從開局開始散戶沒有什麼機會。YFI 也一樣,按照 7 月 20 日計算的資料,已經非常不適合小資金進場了,大概幾千美金入場才划算。從某種角度來看,DeFi 出現 YFI 可能算是一個分水嶺,可能也是這個賽道的火熱頂峰。不是 DeFi 馬上要結束了,如果用一條魚做比喻,大概我們已經吃到了中段魚身部分,已經不算肥美但依然有肉,魚尾就在眼前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幾乎沒有中心化交易平臺上線 YFI。我們可以用 IE0 作對比。去年 IE0 從三大所開始,交易平臺融資鼎盛,最終結束的時候是所有交易平臺都開始玩 IE0,好專案缺乏、資金不集中、投資者不賺錢是 IE0 結束的原因。
DeFi 也是一樣,以太坊的 DeFi 專案開始,市場熱情達到鼎盛,當所有公鏈都在搞 DeFi 的時候,這個浪潮也就結束了。現在比原鏈要發 DeFi 專案、幣安鏈要發 DeFi 專案、NEO 要發,EOS 也一定會發多個 DeFi 專案,想都不用想(牛油果創始人 AP 已經表示要做 MPA 專案了)。當所有公鏈 all in DeFi,重走 IE0 的路線,好專案越來越少,資金不集中。場內一共就這麼多資金,再拉出一個 BNT 或者 KNC,也很難了。DeFi 使用者畫像有些觀點認為 DeFi 可以引來下一個牛市,實在太難了,牛市的前提是外部資金,但現在的加密貨幣市場想把那些炒 A 股、美股的資金吸引進幣圈,沒有任何道理。因為 DeFi 這個概念連幣圈的人都不能完全搞懂,不能期望圈外人去花時間精力研究,在他們眼裡,可能現在的特斯拉就是比特幣。dForce 創始人楊民道曾經在社群中用數字描述了現在 DeFi 的使用者畫像,他說「現在基本上 5000- 1 萬美金單筆交易才划算,這已經從根本上排除了大部分 C 端使用者。」加密貨幣研究員 Joel John 在《解讀:Compound 與 Yield Farming》文章中也用資料解釋了現在的 DeFi 使用者,他發現,需求方似乎大部分來自機構參與者。同時也有人在分析了歷經一個月流動性挖礦後的 Compound 和 Balancer 後,發現 COMP 和 BAL 兩種代幣仍然主要分配給了大戶。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的 DeFi 更像是一種大戶理財的平臺,重走傳統金融路線。在 DeFi 鼻祖 MakerDAO 出現的時候,當年一些用 ETH 融資的專案方們就會使用 MakerDAO 理財,不賣幣、不砸盤,同時獲得資金流動性,但當時的專案方並不多,散戶仍有比例。今天的 DeFi 已經非常不適合小資金了。
我們可以用最新的 DeFi 專案 YFI 舉例,按照 7 月 20 日的挖礦資料,YFI 價格大約在 1500 美金,手續費近 100 美金,小資金入場可能大部分錢都交了手續費了,只有 4000 美金以上的資金進場挖礦會有比較理想的回本週期,前提是 YFI 價格不跌,但幣價不變是不可能的。小資金的風險更高,非常不適合 C 端使用者。

所以,基於這個前提,DeFi 平臺現在瘋狂發幣的時機真的合適嗎?

DeFi 現在發幣的時機合不合適

現在的發幣對於大部分專案方來說,是一種融資形式,類似於 IC0,對於參與玩家來說是薅羊毛。這種模式在 2018 年的 DApp 時代曾經風靡,說的網際網路一點,就是使用產品送補貼以改變使用者習慣。

問題就是,DeFi 的這種送補貼方式,到底能否改變使用者習慣?

我們先看滴滴是如何改變使用者習慣的,當滴滴推出的時候,這款 APP 已經能被大規模使用了,滴滴對於司機與車輛的排程已經實現,使用者開啟 APP 就可以叫到車,這時候再推出現金補貼,讓網際網路使用者用更便宜的方式體驗。

我們再回顧一下 DApp 挖礦時期,為什麼你身邊的人都在玩 DApp,因為確實很好上手。隨便開啟一款菠菜遊戲,玩家能操作的按鍵只有幾個,無非就是下注、調倍數、邀請等等,幾乎每個遊戲都有中文介面,玩家幾乎沒有理解障礙,唯一與網際網路遊戲不同的地方,就是玩家需要一個加密貨幣錢包。

這就導致當時的錢包賽道也被倒逼快速發展,作為 DApp 移動端的主要入口,如何讓使用者像體驗網際網路產品一樣進入區塊鏈遊戲是當時錢包最主要的方向。於是我們看到了一批錢包成長。當 DApp 挖礦熱情到達頂峰,玩家知道了玩遊戲可以有補貼的時候,遊戲的底層設施與工具基本都已經搭建完成,玩家參與遊戲挖礦已經幾乎沒有門檻,甚至新出一款遊戲,開啟錢包就可以直接進入。

那麼現在的 DeFi 專案已經達到了幾乎沒有門檻地讓使用者參與了嗎?

顯然沒有,除了剛才論述過小資金無法參與外,在操作難度上也天然遮蔽到了大部分 C 端使用者。Compound 挖礦可能是所有 DeFi 專案中挖礦最簡單的操作,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挖礦可以挖到爆倉,更不用說 DeFi 組合之間挖礦,使用者需要沒有語言屏障、理解平臺產品邏輯、考慮 gas 成本等一系列複雜概念,才有可能成功參與。

那基於這樣的背景,送出補貼的效果能有多大呢?真的能改變使用者習慣嗎?

補貼的作用是吸引大規模使用者入場,滴滴的補貼、DApp 的補貼都是在使用者已經能沒有門檻參與的情況下啟動,吸引流量。但 DeFi 的現狀顯然不一樣,這是一片子集中的子集,在還沒有做好全民可參與的準備時就啟動補貼,並沒有改變使用者習慣。參與 DeFi 專案挖礦是同樣的一群人,就像機槍池,在 DeFi 挖礦沒有簡化之前,也許很難有大規模的使用者參與挖礦,大家能接受更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二級市場接盤。

所以 DeFi 平臺現在發幣也許並不合適,平臺沒有觸達到 C 端使用者,發幣也沒有達到補貼的效果,最大的獲利方可能還是發幣的專案方,和背後的機構與交易平臺。

DeFi 的想象空間

和 DeFi 專案方也探討過發幣是否是 DeFi 發展的彎路,在專案方看來,發幣當然有好處,屯糧過冬,同時還能帶來流量。

但以挖礦的故事發幣真的可以提升 DeFi 的想象空間嗎?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從直觀感受來看,DeFi 已經越來越困在區塊鏈行業裡了,圈子越來越小,能理解如何操作的玩家越來越少。玩法越來越複雜,就連 DeFi 領域專業人士都會有跟不上的感覺。

「因為傳統金融服務的門檻很高,DeFi 運動原本的願景是讓金融服務能夠觸達更多的普通人。但是當前階段所有團隊都在想著怎麼設計挖礦機制,玩法也越來越複雜,離當初的願景已經越來越遠了。」DeBank 創始人 Hongbo 表示。

這是 DeFi 當前最大的矛盾點,我們曾經希望 DeFi 的故事可以有更多想象,吸引傳統金融或者無法享受金融服務的人入場,用區塊鏈技術引發一場金融革命。現在的 DeFi 是熱點,但一定不是革命,專案方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流動性挖礦更有意思,如何與其他 DeFi 平臺結合,還有 Coinbase 這樣的投資機構與交易平臺合為一體的平臺渲染 Fomo 情緒。

這並不是擴充套件使用者的正常思路,擴充套件使用者需要極簡。王者榮耀為什麼可以做到日活 2 億,因為他們把一個原本只能在 PC 端被部分男生接受的遊戲簡化了,簡化到了只有 4 個按鍵,讓全民都可參與;初代 iPhone 為什麼可以讓這麼多人路轉粉,因為他們靠強大的晶片和邏輯簡化了手機使用。

「得益於 DeFi 協議賬目的公開透明,DeFi 協議間組合成本變得極低且無准入門檻,所以倒逼整個激勵和治理機制也必須升級才行。治理代幣其實是代替了傳統股權激勵和治理模式的一種嘗試。」Hongbo 說。這其實是 MakerDAO 打好的基礎,治理代幣 MKR 的出現是真的在治理,而不是為了挖礦。「312」期間所有人都看到了 MakerDAO 的表現,暴跌後的清算、拍賣,讓 MKR 的使用已經完成自洽,而現在這些以挖礦為目的的發幣,真的可以起到治理的作用麼?

現在 DeFi 發幣,不能說完全沒有好處,但弊也許大於利。DeFi 現在有多火,治理代幣價格有多高,實際都是在透支著專案方價值,這些補貼沒有補在 C 端使用者身上,而是補在了專案方,補在了高階高淨值使用者身上,甚至補在了背後的機構和交易平臺的身上。

再來一個「312」,這些 DeFi 挖礦平臺有幾個還能留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