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在區塊鏈世界中如何立足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讓許多原生的數字資產擁有了金融商品的特性。近十年來,網際網路世界演化出一個多中心化、缺乏管制的壟斷性金融世界。交易所,是當今加密貨幣領域最搏版面的存在,究竟交易所在這樣自由而混亂的世界中該如何立足?

金融競爭力是各種金融部門和金融企業複合而成的整體性競爭力,它不是靜態的,其各個要素均受內在因素的影響。作為金融競爭力載體的金融企業,由於受其內在經濟動力的推動,必然千方百計地促使金融競爭力的提升。

與傳統金融相比,交易所(Exchange)扮演的角色與密碼領域(加密Space)差異點何在?諸如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已有226年的歷史,目前大型數字資產交易所像Binance、Huobi、OKEx最多不過10年的發展。考慮到新興交易所缺乏監管,交易的新型資產(Token)也擁有更多型態的變體(如:security token,utility token,asset token,payment token)是否會賦予數字資產交易所不同的使命?

數字資產與傳統金融市場的不同

傳統金融世界的交易所的現況,通常是在某個經濟體中獨佔市場(即高壟斷性)、高度受政府監管、高上市門檻。

目前數字資產與傳統金融市場的交易所不同之處可歸結為以下四點:

一、權力分配:集中與多極化。

傳統交易所是中心化,一個經濟市場只有一至兩家,例如美國只有NYSE、Nasdaq,而加密市場則是多中心化。

二、交易時間的不同。

傳統有開盤時間從早上8點半到下午1點半,頂多盤後延到兩點半,加密市場則是24小時開放,24小時市場加汰舊換新。

全天候的市場對上市的公司來說確實會增加流動、加速市場修正汰舊換新的過程,的確增加了流動效率。對傳統金融界的交易員來說,原先壓力集中在開盤時間,現在變成24小時交易,傳統金融界的交易員還無法適應,開始交易加密貨幣後,他們常常是晚上睡不著的。

三、新市場缺乏獨立於交易所的配套組織。

以證券或傳統交易所來說,相關的配套組織很齊全,前面會有承銷商,投資顧問、投資信託後面也有託管商,這些角色都是獨立於交易所之外的第三方角色。

現在數字資產交易所多半是由交易所本身兼作這些角色,簡單來說就是金融基礎設施不足,法人不敢入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是用傳統金融界的標準、或風險的角度來看待加密領域。

這個市場缺少了可以降低進場風險的角色。

四、新市場具有更低的門檻。

傳統交易所滿足的是中大型企業的融資需求,要滿足相當程度的條件,才有資格上市,透過傳統交易所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加密貨幣交易所創造的市場填補中小企業的空白的融資需求,有些小型公司就連最基本的要求都無法滿足,以往只能透過私募無法做到公募、群募。

這也是數字資產交易所,在加密的世界的職能,這件事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資本市場的革命,這樣的立意是好的,融資管道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管道,而且是跨國境的。

數字貨幣交易所的瓶頸

目前全球前十大或前三大,多數都是網際網路或科技業背景,很少有金融背景的公司,僅有非常少部分是有金融背景的公司,這間接造成了金融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許多具有網際網路背景的團隊所經營的交易所可能也不瞭解傳統金融如何運作,或也不清楚找誰配合。為何新興資本市場沒有快速的發展成熟,是因為現在市場上缺乏關鍵角色,從業者很大程度上是沒有金融市場的經驗。

但這方面相信會漸漸好轉,全球人才持續流動,例如託管,就在去年底看到有金融機構開始從這個角度切入。金融與科技仍需一段磨合期,在一起是需要碰撞的,現在加密跟傳統還需要時間磨合。

相較於以前的上市,專案在交易所上幣這件事,若是以滿足融資需求為目的,目前這件事只有發生在區塊鏈相關產業,也只有部分網際網路公司能運用數字貨幣交易所滿足融資需求,的確仍未滿足交易所該有的使命。

金融基礎建設的不足,仍待更多角色進入滿足不同使命

區塊鏈產業仍處於早期,各方面不夠成熟,需要更多角色滿足不同使命,承銷商應盡力滿足上市需求,交易所應盡力維持公平公正的審查標準。

目前代幣承銷商都由交易所自己兼作,就有球員兼裁判的概念,少了各單位獨立運作所帶來的競爭碰撞與生態建立,失去中立性。

雖然目前在區塊鏈業界是有這樣的機構提供服務,但仍十分不成熟。目前有幾家大型機構出來擔任託管商,也是一直到去年第四季度才有國際上的銀行或金融機構開始做。以傳統金融界的觀點,個人、法人投資人都十分重視資金安全。

比如說我要把錢或基金移到券商代操,需要有託管,動輒幾千萬上億,中心機構有可能捲款,所以才會衍生出託管的角色。

目前新興數字資產的託管角色也都是傳統的機構出來兼做,並沒有在區塊鏈產業形成成熟的角色。

另外像是更針對散戶的基金、投資信託,還有傳統股票市場提供諮詢服務客戶的投資顧問。目前能被確認存在的加密貨幣超過數千種,但真實具有流動性的資產可能僅有數十種,且多為廣大投資群眾無法理解的公司,每個幣種帶有的概念也不盡相同(證券、支付、資產、功能)。然而股票市場在傳統金融界,投資顧問能服務一般大眾,進而保護投資人,但在區塊鏈金融市場,目前這個角色職能不全,但也被兼作,失去中立性。

在傳統市場股票也有幾百上千,多數人也無法盡悉這些公司。一般大眾若有投資需求,可以去銀行找理財專員,在加密領域,這些角色也是到了最近才慢慢開始有了,但都是被不同角色兼任,不夠超然,不夠中立。

所以,新型的金融市場或許仍須可能五至十年,每個角色發揮充分的職能,才能形成健全市場,才能保障投資人,不會成天有割韭菜的問題。

區塊鏈金融衍生品、工具

從短期來看,由於熊市的到來,市場資金流速減緩,換手率降低。今年主流數字貨幣的波動情況較於去年應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對於數字貨幣衍生品業務來說似乎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機會。

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型資產,相對於證券、商品、外匯等具有更為複雜的資產屬性。

在去年我們看到十分混亂的市場行為、不成熟的市場體系以及各國政府不明朗的政策態度,使得投資者對其價值的共識很難達成,因此價格非常的不穩定。而衍生品在產生之初,本是為了滿足換取商品或資產價格穩定性的需求。

以CME在17年底推出的比特幣期貨為例,交易量隨市場價格下跌下降,然而18年該商品合約不停增長,造成這樣子的現象原因:熊市下呈現單邊行情的投機需求。

在去年越來越多人敢去放空賣出,大趨勢是大熊市,期貨交易量不跌反增。這在BitMEX的期貨市場同樣交易量也是不跌反增。

除了投機需求外,期貨最重要的功能是避險,諸如企業買賣原物料原油期貨,是因未來有需要實物交割,但擔心價格波動。目前數字貨幣的期貨商品我認為八九成都是投機需求,仍未發揮他的避險功能。

金融衍生品不管是從降低門檻的角度還是從傳統市場引流的角度,這個新興市場或多或少辜負了衍生品的原意。

正如同近幾個月來吵得沸沸揚揚的比特幣ETF,ETF目前無法說服有關單位能確實保障投資人的權益,目前加密市值交易量還比較小,倘若單一金融機構進場,價格就會有大幅波動。多數投資人的利益就會受損,這也是SEC無法有明確規範出來的原因。

目前由於監管情勢的不確定,相較於衍生品,金融交易工具會有比較多的發展機會。對於推出交易工具而言,資金在自己的帳戶中,是投資人本身在運作,而衍生品控管,是投資人把錢貨幣放給第三方牽涉到多方,這將會受監管影響,等待市場上衍生品的成熟我們會需要比較多的耐心。

但就金融工具舉例來說,網格交易在外匯市場是十分成熟的交易工具,而在加密市場目前也沒有太多業者提供。

“向市場尋求增量,是當前這個行業的難題。”

金融相關配套組織要夠好,才能達到吸引外部資金進來,比如剛剛提到的槓桿這樣的交易工具,像現在Bitmex使用者可以進行一百倍的資金操作。像期貨也是一種,CBOE保證金是30-35%,至多能開三倍槓桿,而固定收益產品則是對一般投資大眾。這樣低風險的投資機會也是存在,並非全都是高風險博弈。

BB財經原創,作者華爾街之狼,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bbcaijing.cn/news/52760.html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