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數字貨幣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社會複雜化的核心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朱嘉明

9月20日至22日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舉辦第十屆新莫干山會議(2019秋季論壇)暨紀念莫干山會議35週年研討會。本次研討會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認識與應對”為主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對新科技革命對人類影響、中國改革發展新時代等方面進行深入研討。

20日下午,分論壇“數字金融:趨勢與挑戰”舉行。數字金融分論壇聚焦於當前的數字金融熱點問題,圍繞分散式數字金融、數字資產、開放金融等新型概念,實質性的探討數字金融的潛力與落地方向。

經濟學家、數字資產研究院院長朱嘉明出席並發表主題為“數字貨幣與複雜科學”的演講。他希望大家將數字貨幣理解成為當代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複雜經濟現象,需要用一個適應如此複雜現象的一種新思維模式來理解數字貨幣,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和挑戰。

他表示,數字貨幣,因為數字經濟的發展而誕生和成長;數字經濟,因為數字貨幣的成熟而擴張和膨脹。”所以我們進入到更加複雜的經濟生態環境,而數字貨幣在這裡成了最重要的影響最持久的,自身不斷演進的一個變數。數字經濟和數字貨幣正在形成日益強烈的‘雙向運動’。“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發言,按照規定,限制在12分鐘,難以深入到數字貨幣的技術或者商業應用層面,所以主要與大家分享理解數字貨幣的思維,或者說是立即數字貨幣的思想方法。因此,我的題目是“數字貨幣與複雜科學”,希望從複雜科學的角度來理解數字貨幣的本質和基本特徵。

首先,我寫了這樣一段話:“因為數字貨幣的多基源、多因素、多維度、多元化特徵,將極大的豐富複雜科學:一方面,推動人們逐漸認知數字貨幣本身是一個複雜系統,尋求數字貨幣的數學和其他科學的表述模式;另一方面,推動人們因為數字貨幣所提出的複雜性挑戰,而深化思維模式的變革”。

我希望大家將數字貨幣理解成為當代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複雜經濟現象,需要用一個適應如此複雜現象的一種新思維模式來理解數字貨幣,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和挑戰。我講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數字貨幣是源於科技技術基因的“突變型”貨幣。自2008年之後,經濟世界開始存在兩種貨幣:一種貨幣是從人類社會誕生開始演進到今天,最終成為人們所熟知的法幣。現在所關注和討論的數字貨幣,本質上來說,並不是傳統貨幣演變和派生出來的,是一種非自然演變而來的,是人類第一次主動和透過交叉科學參與設計出來的貨幣,是由科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金融家、實業家和政治家主導的貨幣。簡言之,數字貨幣是一種新的,非常獨特的貨幣形態。數字貨幣的歷史非常的短,到現在為止,數字貨幣的歷史不過11年左右。

因為數字貨幣是由人依據科學技術所設計出來的貨幣,其基因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數學、密碼學,以及相關科學技術、區塊鏈,或者說,數字貨幣是以演算法和程式碼,網際網路,區塊鏈和大資料作為基礎設施的貨幣。數字貨幣的歷史和技術前提是計算機語言,是0-1演算法,而不是簡單的傳統貨幣的電子化。還可以說,數字貨幣是Cyber的金融化形式,特別是一種“超級文字”。不僅如此,數字貨幣有著非常清楚的和極為強烈的目標導向。

再強調:數字貨幣絕不是傳統貨幣的簡單移植,也不是傳統貨幣的直接繁衍產物。正因為如此,人們已經難以用過去所瞭解的貨幣歷史簡單推演一個全新的基於人類主動設計的、有強烈的目標導向的貨幣形態。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貨幣理論,新古典、凱恩斯主義,新古典延伸出的弗裡德曼“貨幣主義”, 或者新貨幣理論(MMT),都不足以解釋現在的數字貨幣,產生了傳統貨幣理論的整體性失落現象。當然,數字貨幣的理論還在形成之中,尚在初期階段。

第二個問題:數字貨幣是一種改變傳統貨幣“正規化”的貨幣。相比較傳統貨幣,數字貨幣形式變了,定義變了。關於傳統貨幣的一些功能,大家都在教科書上學過,顯然已經不能夠完全反映數字貨幣所帶來的影響和變革。

其實,更為重要的是傳統貨幣的結構、模型、語言系統已經和繼續在改變。數字貨幣導致了一套全新的概念體系與話語的產生與發展。早已突破了傳統貨幣語境的限制。這讓我們想到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代表的是一套新的話語體系,原來古典物理語言沒有可能繼續描述和表達相對論所提出來的新的物理世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同樣這樣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數字貨幣是具有“自為主體”特徵的貨幣。數字貨幣在產生之後,開始迅速形成自主的生命力,以及進化和演變的機制。數字貨幣具備科學技術的共同特徵,具有自主生命力。也就是說,數字貨幣已經和正在成為“主體”。人們應該意識到,已經難以像駕馭傳統貨幣那樣駕馭數字貨幣。

現在還在發育階段的數字貨幣,已經具有對資訊處理儲存和分析的能力。更不可忽視的是,數字貨幣天生就建立在去中心化的自組織基礎能力,而且可以透過節點來實現連線,完成交易。比特幣最初的功能就是點對點的直接交易,比特幣產生之後的十餘年演變過程,證明它有強大的自組織能力。特別是,以比特幣代表的數字貨幣顯現了雙重的自組織能力:一方面是透過自組織,創造社羣;另一方面,這些所創造的社羣和組織又會強化數字貨幣原本天生的自組織能力。

還有充分注意到,數字貨幣是相對快速發育的貨幣。人類從來沒有創造一種貨幣,像數字貨幣具有迅速繁衍、膨脹、分裂的特點。從比特幣到現在,網上交易的數字貨幣至少有2000多種。為什麼強調這一點呢?數字貨幣自組織能力導致它有獨特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越來越不依賴於政府或者社會主體,也沒有依賴企業。

第四個問題,數字貨幣加劇了當代經濟社會複雜化。在傳統貨幣理論領域,長期存在貨幣到底是“中性”還是“非中性”的,是“外生變數”還是“內生變數”的爭論?

在過去十年間,伴隨數字貨幣逐漸深入進入人們的經濟活動,其“非中性”和“內生性”的特徵十分強烈,而且兩者發生疊加。因為數字貨幣的出現,很可能徹底改變關於貨幣“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框架。不僅如此,數字貨幣還刺激和產生新的利益結構,改造了原來的金融秩序和生態,同時作用於和穿透微觀經濟和巨集觀經濟的界限。此外,數字貨幣還會受制於所謂冪率的影響,正在給未來帶來非常清楚的不確定性。

觀察數字貨幣歷史,數字貨幣具有複雜科學所描述的“湧現性”特徵,應為,人們無法立即把握數字貨幣的“全貌”。但是,從比特幣到以太幣,再到Libra, 數字貨幣將是典型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還可以觀察到,數字貨幣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在在第一階段,數字貨幣需要與原來的經濟體系發生結合,試圖與傳統金融,傳統產業相融合;到了第二階段,數字貨幣正形成氣候,自成體系,正在吸引傳統經濟形態嵌入到數字貨幣體系之中,呈現了主導著整個經濟社會的演變的徵兆。Libra從白皮書到走向未來實施的過程,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數字貨幣影響世界經濟的案例。

結論就是:數字貨幣,因為數字經濟的發展而誕生和成長;數字經濟,因為數字貨幣的成熟而擴張和膨脹。所以我們進入到更加複雜的經濟生態環境,而數字貨幣在這裡成了最重要的影響最持久的,自身不斷演進的一個變數。數字經濟和數字貨幣正在形成日益強烈的“雙向運動”。

我的結論是,如果說21世紀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社會生活全方位極具複雜化的世紀,那麼數字貨幣將是這種複雜化的核心所在。

謝謝大家。

主持人:聽眾可以提兩個問題。

沈建光:你好,朱老師,您剛才提到關於用演算法和程式碼,主要是指比特幣,請您對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和它們的平臺與比特幣的異同進行分析。

朱嘉明:央行要創立的數字貨幣,更多是尋求將傳統貨幣,主要是主權法幣和數字貨幣的基本技術加以融合。嚴格來說,屬於屬傳統貨幣和數字貨幣和傳統貨幣之間相結合的一種新型貨幣形態,或者說,是因為數字貨幣所演變的第三種貨幣形態。

今天所討論的所謂原生態數字貨幣,其最大的特點是超主權的,是世界性的。而央行數字貨幣,還是一種主權貨幣,本質上為主權國家,以及貨幣當局所控制、管理的貨幣。

劉昌用:朱嘉明老師,您好,您說到數字貨幣的非中性。我們知道貨幣的非中性的基礎上建立了整個巨集觀經濟學,那是傳統貨幣的特點。我不太明白數字貨幣出現以後,它的非中性和以前的貨幣非中性有沒有什麼區別?

朱嘉明:所謂傳統貨幣的“中性”或者非中性問題,本質是如何認識認識和判斷貨幣對巨集觀經濟影響的模式。如果認為貨幣對於巨集觀經濟影響僅僅侷限於價格的變化,它是中性的。反之,貨幣對經濟的影響超過價格的範圍導致通貨膨脹或緊縮,其定義則是非中性的。

自上世紀70年代,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之後,貨幣正在從所謂中性向非中性轉移,高度影響了巨集觀經濟形態。我們今天觀察數字貨幣,已經清楚地看到數字貨幣對於物價產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正在改造原來巨集觀經濟的架構,執行的模式,甚至經濟週期。

如果將數字貨幣“人格化”,數字貨幣屬於雄心勃勃的一種新物種。數字貨幣因為與生俱有的“非中性”特徵,對巨集觀經濟影響剛剛開始,對傳統經濟有獨特的侵蝕和吞噬模式,還會創造很多原來巨集觀經濟沒有遇到的困境。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