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回到物物交換時代吧

買賣虛擬貨幣

為啥沒有一個即時盲盒swap市場?

有些東西,在某些時刻沒辦法衡量它的價值。

想想盲盒這種東西,我們好像買的就是一種的心理快感,一種意想不到,一種不確定,不管你抽不抽的到想要的,你下次還是會買。並且,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心理,在你沒有抽到喜歡的盲盒的時候,你總覺得此時一定有個人抽到了你想要的,而且他剛好不想要!

為什麼沒有一個即時的盲盒swap(互換)市場呢?

盲盒系列之 kaokao friends

盲盒swap demo

我之前寫過一篇,其實是“畫過”一篇文章叫做:什麼比一枚紅色的回形針更大更好? 講的是一個加拿大安大略省某小鎮的小男孩是如何透過“不可思議”但又順理成章的交換,用一枚紅色回形針換到別野的真實故事。

其實,把你不需要但對別人來說很重要的東西進行交換,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創造。舉個例子,如果我不是王一博的粉絲但我有機會拿到他簽名的一款限量帽子,我更願意拿它換到一本學python的科普書。(一博的粉絲請不要找我,這只是個例子)。

在100塊的人民幣上寫詩

有時我也會想,有沒有一種東西可以記錄交換的過程,這個東西在不同人的手中會留下轉移的痕跡(就像區塊鏈上每筆交易都會有鏈上記錄),它是一種轉移的憑證,記憶的憑證,在每個擁有它的人那裡都有一段回憶。

它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但屬於曾經擁有過它的人。

你可能會說:

在100塊的人民幣上寫詩去吧!然後送給下一個人

當然可以,但我想他很快會將它變成一頓KFC

NFT是一種差異化權益,用來做不等價交換

NFT沒有價值,它是一種差異化的權益,用來做不等價交換

因為有了以上的想象,我會想要尋找一種可以不斷的注入故事線,同時用作交換的新媒介,然後,我開始想到NFT(非同質化代幣)。

NFT對應的是FT,像積分、token啥的都屬於這一類,在此不贅述。

NFT的獨特性在於,如果把它抽象出來,它更像是一個交換而不是交易的媒介。它:

可程式設計(programmable)

可注入故事,規則,邏輯,權益。NFT需要在故事裡,同時它要去記載故事、延伸故事。

可組合(composable)

就像Lan Lee提到的可組合衍生品,T恤(實物NFT)+ 數字藝術(數字NFT)= 新的NFT

消費者如何使用代表零售產品的 NFT並與之互動?企業如何使用代表行業產品的 NFT?如何使用產品權益(實質是衍生品)改善消費者或企業終端使用者體驗?NFT 設計機制是否可以讓消費者或企業獲得更好、更快、更便宜的產品?代表兩種不同產品的 NFT 是否可以融合,定製、提升原產品?”“

例如,我購買一件高階 T 恤的 NFT,但由於買到的人多,且在兌換 NFT 為實物 T 恤前批次訂單增加,單價下降。之後,我拿一個 NFT 與一位數字藝術家的 NFT 融合,將其藝術作品印在 T 恤上,形成新的 NFT(代表印有數字藝術家作品的 T 恤),既可以兌換實物也可以在公開市場銷售。”

非對稱(asymmetry)

交換極有可能是不等價的,交換的過程滿足的是心理需求。

無價值(no intrinsic value)

它本身沒有價值,體驗(權益)屬性比價值屬性要強。

NFT所具有的故事性以及更適合交換的特質,它可能很像:數字版小浣熊卡片

作為敘事過程中的一環,NFT記錄著每一段歷史和關鍵的事件。你擁有的一枚NFT就像是歷史書中的某一頁,或世界地圖中的某一塊碎片。你透過它瞭解了一段故事,於是你好奇更多,想要去交換以拼湊出更完整的記憶。

就像我們小時候省錢錢買小浣熊乾脆面只為收集卡片(面都讓給同桌吃了),你在收集小浣熊水滸卡的過程中,一定對水滸英雄的故事有了很多瞭解,甚至英雄人物的各種關係倒背如流。探索式的學習比坐在那裡瞌睡的翻書不知道高效多少倍。

NFT是不是可以成為數字版的小浣熊卡片,幫助人們收集知識的碎片呢?一種體驗化的新型社交名片證明你在社群中的關係 (proof of contribution)

YFII社羣為志願者和社羣成員分發的NFT

NFT是可以承載社羣中關係的社交名片,比如之前YFII為社羣的貢獻者發行了三種NFT以“證明”大家的貢獻,以及在關鍵節點對社羣的支援。所以當一個社羣得以壯大的時候,這些“身份證”會一定程度反映一定的判斷力和影響力。就像公司體系中,衡量員工資歷和貢獻的等級 (什麼p7、p8、p9),那些在高成長性組織中較早的活躍分子並能夠堅持下來的,就可以透過NFT體現他們在社羣中的影響力。開啟社群中新體驗的鑰匙 (key to unlock new experience)

由於NFT是可程式設計的,因此他可以被賦予很多權益,且是一種不斷生長的權益憑證。以roamresearch為例,尤其這種短時間內仍然小眾但擁有高成長性的社羣。在依託產品不斷的迭代,壯大及拓展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系列的故事線,因而就會有不同的權益出現。

roam生態(不完全版)

我們把這些不同的權益進行打包,然後濃縮到各種NFT裡面,同時這些NFT所包含的權益會隨著社羣的發展,不斷增加。

試想一下,你拿到了一個將代表無限權益的NFT,這個NFT可以用作“交換”其他的權益型別。就比如,我想用在roamstack的課程NFT去交換解鎖roamFM單集的權益(另一個NFT)。

NFT 的交換

也許你會說,那我用直接積分兌換權益多簡單。我的理解是,NFT是一個非同質化的概念,可以被植入相應的故事內容,也就是說,它不僅能起到積分“兌換”的作用,對使用者來說具有心理增益,有助於社羣營造meme,而且為藝術家們創造營收。實現連線社羣--藝術家(或創作者)--使用者的閉環。

舉個例子,最近我在用一款dAPP Grap finance抽酒(藝術家們創造的數字藝術品),每一款“酒(Crypto wine) ”承載著不同的理念、meme、故事。但遺憾的是,它並沒有包含什麼權益在裡面,所以很多人詬病說收藏NFT還不如直接截個圖;或者抽到的酒只能放到opensea這樣的交易平臺賣掉。

Crypto Wine,一個全新的文化實驗。把文化元素、Meme、區塊鏈世界的印記釀成酒。每一枚 CryptoWine 都符合 ERC-721 標準,並且擁有藝術家的獨特印記。所有藝術家在未來都能透過各種方式投稿,並且將自己的 ID 和以太坊地址永久留存在 NFT 上。”

於是我開始設想...

如果給roam社羣設計NFT?使用者如何獲得:

根據貢獻積分,積分兌換NFTNFT可以承載哪些故事:

context 1:

普及產品功能,像roam的一些可玩性強、學習曲線陡峭的產品功能,非常值得普及,激勵人們去探索它的用例。e.g. {{query 卡;evergreen卡;space repitition小三角卡 etc.

context 2:

普及社羣KOL和他們的作品,roam社羣的邪教文化,一定程度上依賴於那些牛逼又時髦的deep thinker的帶動。e.g. maggie的數字花園(digital garden),andy matuschak的evergreen notes,Conor團隊的復仇者聯盟梗...

context 3:

為了普及各種社羣衍生產品(之後如果他們出了付費訂閱服務,可以繫結他們的服務,比如訂閱Roam/FM,Roam42的功能優享以及一些by invite 的活動(課程,AMA,meetup,hackathon 等等)。

最後

以上討論的是更適用於交換的場景,還沒有來的及思考NFT在金融上,比如在保險領域,在抵押貸款方面的應用。在這些情形下,NFT的角色可能就不僅是“交換”的媒介,而更需要一個交易的市場。但我覺得NFT更應該是一個交換市場,類比盲盒swap。

我覺得未來token的設計上應該會湧現諸多的創新,NFT將使得整個社羣的聯絡更加緊密,並將承載數字meme的功能,將故事記錄、傳遞和延伸下去。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