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惡”,區塊鏈讓網際網路迴歸技術中性

買賣虛擬貨幣

網曝華住旗下酒店使用者資料資訊在暗網交易,洩露資料涉及到1.3億人;樂清女孩乘坐滴滴順風車遭遇司機姦殺,滴滴打車陷入“罪與罰”的輿論審判;自如、蛋殼因抬高租房價格引發民憤被聲討;P2P網際網路金融頻頻暴雷潛藏巨大社會風險……

網際網路,怎麼了?

過去20年,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變化無疑是令人振奮和驚喜的。縱然充滿色情、暴力、賭博、犯罪資訊,而我們還是相信網際網路是進步的。但是,今天,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網際網路在走向封閉、壟斷、墮落以及濫用私權。

還記得,網際網路曾為我們唱出自由的宣言,如今他在走向集權。谷歌當年的口號是“不作惡”,反應了網際網路權力的可怕一面,可惜這一網際網路的教條性準備已被移除。不僅是中國,網際網路在世界範圍內的統治力是驚人的,網際網路企業權力隱藏在我們身邊,“潤物細無聲”般地影響或控制著選舉、消費和出行。

一、資料霸權,收取“資料稅”

我們一直認為,網際網路是平等的,然後我們卻一直在像他們“納稅”。網際網路所產生的所有資料都記錄在中心化資料庫中。你在Facebook、谷歌、淘寶上的所有資料都被伺服器記錄,而作為資料生產者的你卻無法儲存,無法控制,無能為力。更可惡的是,資料已然成為網際網路巨頭們最為核心的資源,並以此生產強大的資料霸權和利潤。

我們在網際網路上幾乎所有行為,都以“資料”的方式被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使用。這些大資料能夠分析出你的行為偏好、消費喜好,甚至性格取向,進而推送各類消費、投資、資訊,幾乎控制了我們在網路上視域所到之處,近乎無聲地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決策,甚至是主導。他們知道你下個月何時需要購買何種品牌的牙膏、藥品,如果你更換了廉價品牌,他們會分析你是否“消費降級”,進而幫你匹配次級的“消費套餐”。在GPS的導航上,汽車在哪兒加油、你在哪吃中午飯、開車是否穩定,都被資料分析所主導。這些資料甚至可能被金融機構使用,你的汽車貸款、消費貸款、汽險、壽險也可能受影響。

今年Facebook陷入“資料洩露醜聞”,美國參議院商務、科學與交通委員會(Senate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 Committee)和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針對Facebook 舉行了一場聯合聽證。扎克伯格被各種尖銳的問題圍攻,其中一名議員問及“Facebook在竊聽使用者說的話?”扎克伯格婉轉地回答:“我們允許使用者在上傳分享自己拍攝的影片,這些影片的確有聲音,我們也的確會記錄那些聲音,並且利用對這些聲音的分析來提供更好的服務。”

有時我們或許不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務”,只需要保護自己的隱私,不想你知道我“消費降級”,更不想被你操控。資料霸權就像美元霸權,使用者越使用,他的權力就越大,資料量越大,資料價值就越大,收取的“資料稅”就越多。當你越依賴於微信、京東、高德、滴滴打車,他們就越“瞭解”你,而你的決策越被控制。我們很多使用者常常被“大資料殺熟”,幾乎每天都在繳納“資料稅”。

二、壟斷霸權,潛藏“作惡”風險

自由是網際網路的基因,而壟斷也是其硬幣另外一面。網際網路作為基礎設施,與鋼鐵、鐵路、石油、電信、自來水、航空、汽車、證券市場一樣形成壟斷格局。與當年洛克菲勒、摩根、卡內基等托拉斯相比,Facebook、谷歌、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的壟斷霸權有過之無不及。

阿里系和騰訊系已然成為了龐大的壟斷帝國,騰訊和阿里分別控制400多家公司、250多家公司,統治力滲透到交通出行、金融、醫療、零售、住房、媒體等各個領域。其中,騰訊具有代表性的有京東、美團、58同城,阿里有螞蟻金服、新浪微博、蘇寧雲商、菜鳥網路等。

網路效應助推網際網路企業快速形成壟斷之勢,構成以億為單位、覆蓋全球的使用者規模。Facebook、谷歌、微信、支付寶等平臺超過億萬級的流量入口,這些流量進而分配給旗下網路,構成流量迴圈和大資料庫。這是一種“贏家通吃”的遊戲,一旦形成億萬級流量的基礎平臺,進而可以控制整個行業生態。

這種強大的壟斷地位,到底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不利影響?前兩天特朗普公開批判谷歌“傾向性”:一搜都是我的負面新聞。特朗普認為,谷歌等機構正在壓制保守黨的聲音,並選擇性的隱藏資訊和新聞,他們控制著我們能看到和看不到的東西,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情況。《紐約時報》記者薩塔里亞諾(Adam Satariano)稱,特朗普此次的言論可能是基於福克斯網路主持人週一晚間的評論,他們報道了一家保守派網站進行的一項所謂“不科學研究”,顯示谷歌網站96%的“特朗普”搜尋結果來自所謂“左翼網站”。谷歌方面28日也迴應並否認有政治傾向,“我們從未透過對搜尋結果排序來操控人們的政治情緒。”

在電視機時代,電視臺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獲取選民支援的重要渠道。如今,網際網路正在影響選舉結果。我們沒有證據證明谷歌操縱搜尋來影響政治傾向性,但是如果谷歌、Facebook真的“作惡”,美國民主政治將受到挑戰。我們也不知道微信聊天、百度搜尋、支付寶支付是否被監控。更嚴重的是,如果他們“作惡”了,我們也一無所知,也無證據,但這顯然讓人不安。

三、金融霸權,打擊實體經濟

網際網路一旦與金融資本結合,進而轉入實體經濟,後果不堪設想。在中國,網際網路裹挾金融資本,打著創新旗號,大肆進軍實體經濟,以崔古拉朽之勢,對實體產業構成降維打擊。最為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共享單車。共享單車實際上就是租車,被網際網路企業披上科技創新、共享經濟的外衣後,成為了中國“新四大發明”。於是,中國各大城市,滿大街五顏六色、到處亂堆砌的共享單車,而廣大租車門店、許多腳踏車銷售商幾乎一夜死光。

真是科技創新、共享經濟的魔力嗎?其實不是。網際網路加上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構成不正當競爭,這才是實質。租車行的腳踏車不能隨意堆放,否則被城管收走;而共享單車在隨意擺在大街上。雖然後來城管也干預,但是共享單車佔用道路公共資源,是否應該收取費用?如果收取公共資源佔用費,共享單車自然無法消滅租車行。另外,共享單車企業挪用使用者押金,是否構成犯罪?如果租車行老闆將使用者押金佔為己有不歸還,情況又會怎樣?

政府提倡金融資本脫虛就實,意在引導金融資本服務於實體經濟。然而,網際網路金融資本在實體產業中掀起的腥風血雨,甚至影響民生,引起民憤。手握金融資本的網際網路租房平臺,大肆高價搶佔租房房源,寧願空置而惡意抬高租金,許多人被迫搬離到北京六環以外。P2P平臺,在風控失當的情況下,肆意貸款,甚至向大學生貸款,導致社會問題頻發。還有電子商務,很多人說實體店也賣假貨,淘寶賣假貨只是將假貨搬到了網上而已。其實這是偷換了概念,如果沃爾瑪、王府井像淘寶、拼多多一樣公開大肆賣假貨會怎樣?必然遭遇重罰,那麼為什麼淘寶、拼多多可以公開賣假貨?又如滴滴打車,計程車公司在監管之下比滴滴打車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安全成本,而滴滴打車為何可以無視安全而存在?

網際網路行使金融霸權、創新特權,獲得各種“豁免權”,構成不正當競爭。網際網路裹挾金融資本在實體產業“作惡”,金融資本是幕後,網際網路是打手,二者聯合抄底實體產業,割實體經濟的韭菜,進而炒作“大資料”、“新零售”、“區塊鏈”等概念上市套現走人,留下實體經濟一地雞毛。炒商品不可怕,炒資產也不可怕,最怕炒公司,炒實體產業。

政府監管:技術創新與“作惡”兩難選擇

接連發生的網際網路企業“作惡”事件,讓很多意識到,網際網路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資本可怕的一面。掀開網際網路友善的面紗,漏出的是血腥的爪牙。我們一度認為,國家可以監管好網際網路。但事實上,擔心阻礙技術創新,世界各國幾乎都對網際網路報以寬容的態度,甚至縱容。廣東交通廳對外稱:滴滴拒絕資料接入接受監管。如拼多多都是用資本降維打擊快速擴張,然後打著技術創新概念上市套現退出。當前金融資本在全國大範圍收購藥店、零售店、理髮店、培訓機構等,進而以“大資料”概念上市退出。這是金融霸權問題,在中國尤其顯著。

又如壟斷霸權問題。歐洲是反壟斷的中心,對微軟、谷歌發起過多次壟斷審查,然而網際網路的壟斷確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網際網路的壟斷效應非常明顯,另一方面,其壟斷地位並不完全牢靠。與鐵路、石油等壟斷不同,網際網路技術迭代非常快,巨頭一旦在下一代技術創新中失去先機,壟斷市場可能瞬間崩塌。強如微軟,也在谷歌、Facebook的挑戰下日漸式微。強如騰訊帝國,也差一點錯失微信遭遇滅頂危機。國家監管是必須的,但是反壟斷的方式並不是好的監管方式。

再如資料霸權問題。美國國會議員縱然百般質問扎克伯格,但是似乎對其無可奈何,因為我們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今年5月25日,歐盟《GDPR》(一般資料保護條例)正式實行。雖然該法案僅適用於歐洲公民,但是影響卻極其深遠。GDPR主要內容是關於歐盟境內的公民資料應該如何被公司所使用,引入嚴格的新規則,以獲得人們對資料進行處理的同意。對消費者的資料,公司需要以一種明確清晰和可接受的方式主動詢問消費者。消費者有權利要求組織刪除它們的資料。消費者能夠獲知它們的資料如何被收集、處理和分析。同時,它們也有權利要求以機器可讀的方式獲得自己資料的副本,以便可以將資料帶到別處。不可否認,GDPR無疑是進步的,但是依然無法滿足確保資料安全及不被利用。因為資料都儲存在網際網路中心化資料庫中,如何界定私人資料和公共資料?如何監管資料使用?

政府在網際網路監管上的矛盾,類似於對市場經濟的管理,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不管,擔心技術“作惡”,管,擔心阻礙創新。如何管,又是個難題。

“不作惡”,區塊鏈讓網際網路迴歸技術中性

技術無罪,技術是中立的;資本無罪,資本是逐利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生病了。這病,政府不好治。

區塊鏈,或許是劑良藥。

區勢傳媒Locke在《通證經濟:市場經濟的高階階段》認為:技術實際上在化解市場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矛盾。區塊鏈與網際網路一樣都是透過技術的手段,降低資訊不對稱,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擴充套件市場邊界,降低政府幹預程度,提高政府調節的公平性,降低資源錯配率,促進價格機制發揮作用。我們一直強調,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區塊鏈+”重構實體產業的生產關係。但是,區塊鏈最重要的、更為艱鉅的使命應該是“讓網際網路迴歸技術中性”!

區塊鏈的藥方:一是分散式賬本(智慧合約),二是通證。

區塊鏈網路是一個無人可篡改的分散式賬本,私人數字資產或資料被記錄在賬本之中,可以完全做到資產私有化確權。“你的就是你的,誰也拿不走”,這一進步無疑是革命性的。在區塊鏈網路中,沒有中心化網路複製私人數字資產,沒有人可以篡改私人資產,進而打破資料壟斷,規避資料侵權。區塊鏈網路,幾乎能夠同時滿足數字資產全球化流通、私有化確權、私密化保護三大需求,解決資料侵權、資料安全、資料壟斷三大問題。

2009年Satoshi Nakamoto開發的區塊鏈網路向世界證明:存在一個不被任何人篡改的私密網路。區塊鏈網路甚於政府,用分散式賬本沒收了網際網路的資料霸權。一旦資料霸權被限制,壟斷霸權也將受到挑戰。不排除區塊鏈的網路效應甚至更甚於網際網路,因為區塊鏈具有更強的流動性和覆蓋面。但是,區塊鏈的壟斷權將被約束,甚至向中性迴歸。在區塊鏈網路中,資訊公開透明且“無需信任”,區塊鏈的自治特點最大限度上兼顧公平與效率。

在區塊鏈中,通證是一種權益集合憑證,且保護使用者的權益不被剝奪。通證經濟,是對權益的再分配、再激勵,具有分權、降維和流動性特徵。通證的存在,特別是多通證,實際上在分化網際網路資料霸權、壟斷霸權和金融霸權。沒有通證授權,網際網路無法獲取使用者資料,變成無源之水。使用者通證,還有可能具備一定的決策權、建議權、監督權和聽證權,更大限度地防止權力濫用和技術“作惡”。與滴滴打車相比,分散式打車軟體使用者在改善打車安全與體驗方面更具話語權。

微信、支付寶、谷歌、Facebook、高德地圖、安卓作業系統已經構成了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成為億萬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對於使用者而言,替換成本極高,一旦技術作惡,給使用者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還記得當年的“3Q大戰”,騰訊和360公司逼迫使用者“二選一”,鬧得沸沸揚揚,使用者苦不堪言。當替換成本很高時,使用者要謹防企業以此作惡,因此使用者應該享有更多的權力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在區塊鏈網路中,可以透過通證給予使用者更大的權力,對於傷害使用者使用的決策或產品迭代,使用者具有建議權、聽證權、參與權、決策權等。

技術本無罪,只是人性作惡。區塊鏈,讓網際網路迴歸技術中性!

本文來源:區勢傳媒 作者Locke 責任編輯:Byzantium
宣告:本文系區勢傳媒原創稿件,版權屬區勢傳媒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區勢傳媒”,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區勢傳媒是一家“研究型媒體”,專注於區塊鏈經濟和數字貨幣理論研究,旨在讓一部分人先看懂“區勢”。更多區塊鏈資訊請關注區勢傳媒www.55coin.com,專案推廣、商務合作請聯絡微訊號:qscm55coin。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