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國富論——財富不是物,而是全球信用共識

買賣虛擬貨幣

本文節選自《區塊鏈國富論》第一章財富的本質,由韓鋒主筆,顧學雍、賀敏、張秀彩、鮑松協助編寫。

數字經濟和區塊鏈時代,究竟能給未來帶來什麼?有人說能推動平臺經濟,有人說能幫助市場更加去中心化,有人說能夠幫助政府更好的管控,有人說能幫助“價值”更好的透過網路傳遞等等。主筆認為,說的都沾邊,但都沒有觸及到核心問題。透過主筆七年來在區塊鏈社羣的實踐,以及三年參與清華大學相關課程,一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的研究和思考,主筆確信,要準確的回答以上問題,必需對財富的概念有一個系統的梳理。


透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觀察,主筆發現很多人對財富概念是有很深的誤解的。由於對財富缺乏一些本質的認識,所以不管是褒也罷、貶也罷,觀點都有些偏激,而且與事實不相符。

我們經常會聽到的一種觀點是,如果你很想獲得財富,那你就是貪婪,甚至認為這對社會有害。又有一些人,以為物產和資源就是財富本身,專門以佔有為人生的第一目標。我們後面將分析真正為財富共識而奮鬥的人,往往對全球市場流通有很大貢獻。而僅僅佔有資源而不參與交易流通,那並不算財富,甚至是真的對社會有害。我們覺得這一些現象都是對財富的本質缺乏科學的認知所造成的。(中略)

財富概念的需要和產生

首先我們需要認真思考才能發現:財富的產生不僅僅是因為人性貪婪的結果,而是因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換句話說是因為人類文明的分工需要交易。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跟動物的本質上的區別之一。動物原則上是沒有交易行為的。你不大可能看到這群獅子獵到斑馬,那群獅子獵到長頸鹿,然後它們之間進行交易。哪怕最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在動物園我們也幾乎沒有看到它們有交易行為,只是偶爾有可能發生饋贈。

人類社會文明的現象,不管是文字的產生,城市和國家的建立,都應該是大規模社會分工合作造成的,而能夠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更高階分工邁進的,是仰賴自由市場機制的大規模交易。也可以說沒有大規模交易,人類文明是無法建構起來。首先闡明這一點的是偉大的亞當斯密寫的《國富論》。

據我們瞭解,人類歷史上他是第一個把交易和人類文明的關係說清楚的。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個自由市場,只有進行互通有無、等價交換,人類大規模進行交易,所謂讓一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社會才能繁榮,國家才會富強。

這一點後來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更加深入的闡明:“為了理解我們的文明,我們必須明白,這種擴充套件秩序(主筆注:哈耶克這裡的擴充套件秩序是指:不由任何強權控制的,多方按照市場交易準則協作形成的良序)並不是人類的設計或意圖造成的結果,而是一個自發的產物:它是從無意之間遵守某些傳統的、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做法中產生的,其中許多這種做法人們並不喜歡,他們通常不理解它的含義,也不能證明它的正確,但是透過恰好遵循了這些做法的群體中的一個進化選擇過程——人口和財富的相對增加——它們相當迅速地傳播開來”。“亞當?斯密首先領悟到,我們碰巧找到了一些使人類的經濟合作井然有序的方法,它處在我們的知識和理解的範圍之外。他的“看不見的手”,大概最好應當被說成是一種看不見的或難以全部掌握的模式。”【哈耶克,《致命的自負》第一章,譯者:馮克利/胡晉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09】注意,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之前,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沒有人對於人類社會為什麼會幸福、為什麼會富足的理論架構在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基礎之上。過去人類把自己的財富和幸福,不是寄託於天上的神,就是寄託於世間的好皇帝、好政府之類的。我們後面將分析,以量子本體論來說,這個世界是按所謂去中心化計算思維去演化的,並且所有複雜系統都是分散式計算的結果。亞當斯密的所謂自由市場體系,也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的計算系統;因為它執行的基本協議非常簡單,就是互通有無、等價交換,計算的結果就是人類社會分工的不斷精細。所謂“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在按照這個基礎協議不斷交易(每一次交易也可以看成一次計算,後來清華大學的顧學雍教授和主筆一起專門合作一篇論文,論證自由市場的交易機制透過麥克斯韋妖的概念等價於計算的圖靈機)。自由交易是這個市場的根本,只要交易進行(運算),亞當斯密整個《國富論》的展開推演,慢慢就會不斷最佳化人類社會的產品、投資、學術、技術、生活品質,甚至道德水準、精神素質、創新能力。

複雜經濟學的鼻祖布萊恩阿瑟也說:“ ...我們可以說,(自由市場)經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計算體;是一個龐大、分散、大規模並行、隨機的計算體。從這種角度來看,經濟成為了一系列事件中程式性地發展的系統, 它變成演算法驅動的。”【主筆翻譯自:w.brian arth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主筆透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親身經歷,再結合在美國2018年以來一年多的近距離觀察(主筆相信那是中國自由市場未來發展可能會看到的成果,中國甚至會趕上超越美國),我們相信亞當斯密說的是對的【亞當*斯密,《國富論》,立信會計出版社,2016】。

交易和分工,應該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關係。當然人類社會有分工,才有交易的需求,但亞當斯密最大的貢獻在於論證了:只有大量的交易才能把人類的分工以及文明推向更高階的階段。

比如,透過大量的交易,物美價廉的好產品就會慢慢獲得更大的市場,能夠廣泛的傳播,能夠佔為主流,這樣人類的資源就更能得到最佳化。他舉個例子說,有一部分人就專門做別針,有一部分人專門做衣服,有一部分人專門鍊鋼鐵,社會越來越高度精細分工.這一點北大的香帥教授也講到了【香帥無花,《金錢永不眠》,中信出版社,2017】。實際上人類文明的起點,或者說人類文明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社會分工是否越來越精細化為標誌的。從這一點你也要理解,動物沒有交易,所以動物幾乎沒有分工。雖然有獅群,不大可能有的獅是捕獵專家,有的獅是儲物專家,有的獅是物流專家,那是不可能的。人類如果沒有分工的話,人類社會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恰恰人類的文明整個建立起來,並且我們看到不斷進化到更發達文明,包括越來越富有創新能力和技術突破,那是分工越來越精細的結果。

分工得越來越細,東西就能做的越來越精,市場做的越來越好,從中做得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就能覆蓋全球市場。這是人類奮鬥了幾百年的結果,形成一個全球性的市場。主筆剛從瑞士參加達沃斯論壇回來,大家都知道,瑞士的手錶,瑞士的軍刀,包括其他瑞士的工藝品,那真是巧奪天工,其他國家真的不行。你不行,就最好讓人家做,自然它就佔有主導市場,這是沒有辦法的,這是靠自由市場大量的交易行為最後才做得到的。亞當斯密分析;在這個自由市場中,產品會不斷的最佳化,投資會不斷的最佳化,下面我們就要分析財富的概念就必須產生了。

綜上所述,自由市場,我們現在按第六章要講的計算思維來看,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運算體系,其基礎演算法就是“互通有無,等價交換”,每一次交易完成可以理解成一次運算過程完成,社會分工和文明的產生可以理解成這個系統大規模運算的層展結果(主筆注:層展對應的英文詞是emergence,為什麼這麼翻譯,主筆後面將會用複雜系統的概念解釋)。那麼怎樣讓交易高效率、大規模的進行呢?我們設想一下,原始人做交易的時候一定是物物交換開始的。但是你完全可以想象,物物交換效率肯定是非常低的。比如我有蘋果,你有鴨梨,你需要我的蘋果,但我不需要你的鴨梨,那就交易不成。況且,農業文明時代,好不容易趕一次集,經常是一個禮拜趕一次集。交易效率是極其低下,社會分工和文明發展就會長期停滯在低水平上面。但是,如果我信任你,我們是熟人親戚,我可以讓你賒欠(信用的財富),你可以先拿走我的蘋果,以後還回我需要的東西,我們的交易可以達成。再或者你手裡有我們共同相信的價值等價物(金錢的財富),如金銀或者其他貨幣,交易也可以達成。再或者你手裡有股票債券(金融的財富),我可以隨時拿它們到資本市場變現,交易也可以達成。總而言之,要讓自由市場這個計算系統加速運轉,市場交易就需要更多的信任、信用資源。下面我們將詳細考察,經過數萬年的進化,特別是智人(homosapiens)認知革命以後,人類利用甚至主動創造了相互之間的信任或者可以從具體的使用價值中抽象出了價值等價物,讓整個市場交易能夠大規模錯開時間空間順暢的進行,“財富”的概念就被需要而且產生了。

財富即信用資源的形式演變

1.熟人社會的“財富”:靠刷臉的小範圍產生信用

其實人類最早建立信用有一個很原始的辦法,就是刷臉。做生意的人最早一定要吃吃喝喝,唱卡拉ok。胡雪巖,所謂中國的商聖,主筆看過寫他的書,其實不是很欣賞;因為主筆個人對他成天呼朋喚友吃酒吃席是很不認同的。在主筆故鄉四川就是喝茶,四川人一天甚至可以花十幾個小時在茶館裡泡著。但是後來主筆理解了,它就是最原始的一種商業信用狀態。為了交易能夠加速一點,在物物交換的基礎上,能夠多少提高一點效率而需要怎麼辦呢?想增加大家互相的信任,就得經常刷臉。

親戚之間,氏族宗親社會之間,刷臉讓市場的交易更方便的完成。這其實是商業信用最原始的階段,也是信用資源嚴重不足的階段。

2. 認知革命——大規模財富和交易產生的基礎

後來,主筆讀過一本書叫《人類簡史homo sapiens》,主筆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類簡史》說靠熟人社會,上限是150個人,也就是你最多能認識150人(鮑松注: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的鄧巴數,即150定律。該定律指出:人類的社交人數上限是150人。),就算互相是熟人,再超出這個範圍的社交人群就不可能是熟人社會了。

那麼更大規模的財富(信用)和交易怎麼產生呢?《人類簡史》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解釋。

總的來說,這個解釋是智人homo sapiens完成了認知革命。在這兒要介紹一下,其實《人類簡史》之所以在世界上很有名,因為它的立論出發點,就是實際上現在全球的所有人類都是一個祖先,都是從東非的一個小峽谷裡產生的。按理說這個結論,其他民族應該是都不願意接受的,包括我們中國人最早認為我們是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後代,突然有人告訴你,你們的祖先是從非洲那兒來的,誰願意接受啊?其他民族也不願意接受,不光我們中國人。《人類簡史》告訴我們:最早的人類是從大約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祖先是一種更早的猿屬“南方古猿”。大約200萬年前,這些遠古人類覺得好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離開了家園而踏上旅程,足跡遍及北非、歐洲和亞洲的廣大地帶。

後來證實這個結論也是建構在基因檢測的科學基礎上,透過基因的反覆核查,最後起源不得不承認是從非洲來的。據說中國開始本來很多教授也懷疑,後來,中國科學院的一群遺傳學家在研究了中國28個人類群體的dna的y染色體上的遺傳標記後結論是一樣的【百度文庫:https://wenku.baidu.com/view/2fe6b3ca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5.html】,確實這個基因追溯是從非洲過來的,而且都是一個人種,都是homo sapiens。你別看現在是白人、黑人、黃種人,文化又這麼多元化,實際上都是從非洲那一個源頭來的。

根據《人類簡史》講,homosapiens從非洲出發以前,其實全球各地已經有了人類,其中包括歐洲有尼安德特人,中國大陸有北京猿人、山頂洞人。那後來怎麼就被髮自非洲的homosapiens一馬平川的幾乎都給滅絕了呢?基因檢查結果發現,不管尼安德特人還是中國最早的那些原住民,基因貢獻非常小,只有1%-4%左右。除了偶爾有雜交,基本上那些都滅絕了,其他人種就沒存在下來。

這是怎麼造成的呢?這自然是一個大的疑團。為什麼智人homosapiens這麼厲害呢?《人類簡史》有個理論說,智人homosapiens在大概7萬年前開始具有了地球上其他人種都不具有的能力,叫做“認知革命”。在人類進化歷史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歷史正式啟動;大約12000年前,“農業革命”讓歷史加速發展;而到了大約不過是500年前,“科學革命”可以說是讓古代歷史畫下句點而另創新局。《人類簡史》的內容,講述的就是這三大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和其他生物。【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譯者:林俊巨集,中信出版社,2014】

認知革命就說是智人的認知超越了動物和其他種群,能夠開始想象,可以造出一些抽象的概念。這些概念都是大自然當中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獅身人面。《人類簡史》上以標緻汽車上的車標舉例:豹子頭但是人身。不僅這些,還包括很多宗教、神、上帝。你平時見到上帝了嗎?再信上帝的人主筆估計他也沒見過上帝,但是他怎麼就相信呢?《人類簡史》說這就是認知革命。認知革命的最大的貢獻是什麼?是讓人類的組織協同可以超出150人鄧巴數的上限。

《人類簡史》進一步闡述,熟人社會你光靠刷臉頂多社交上限就是150人,這跟我們的經驗基本相符。可智人homo sapiens一旦具有想象的能力,就能夠提煉出抽象概念,就有了信念,就能夠更大範圍內達成共識,包括宗教信仰。比如,我們人們共同信仰一個神,那認識的人數就沒有限制了。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人類共同信一個神,比如說信基督教,全球是30億信眾。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宗教。把三大宗教都加一起,恐怕是幾十億的規模。

再比如說,中國歷史上標誌事件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這與其說是他武力的功績,更本質上是他幫助中華民族完成了自我認知的革命。非常明顯的,“中國”這個概念,是典型的認知上的抽象,即不是天然地理上能明確區分的範圍(比如島國日本),也很難定義出一個純粹的人種血統(比如純粹血統的韓國)。但是中國的概念,自打秦朝以後就深入了中華民族的人心,雖然秦朝很快就消亡了,但是中國這個概念卻延續不絕了兩千多年,即使經歷數次外族入侵,甚至經歷了完全不同的西方文明的浸染,也沒破碎幻滅。這顯然是中華民族參與全人類認知革命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了幾千年不絕如縷的巨型文明。最近的的一個一個例子就是:二戰期間,法國幾乎瞬間在德國突破馬奇諾防線後就崩潰了。但是相對國力要貧弱得多的當時的中國,卻面對更兇殘的入侵者,堅持了長達十四年的殊死抵抗,這就是綿延幾千年中國共識的力量。

所以現代人類要想形成這種大規模的文明協作的前提,是一定要經過認知革命。人類一定要能創造抽象概念,就是創造不是直接肉眼所及的概念,能抽象出來,能讓大家都相信它,能達到共識。這樣一來,人類的協同範圍就突破了150人的上限。重新回到說標緻汽車的車標,這顯然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一個站立的豹,現實生活中豹是這麼走路的嗎?不是。標誌汽車用一個這樣的形象概念形成了標誌品牌的共識,哪怕整個標緻集團把辦公室燒了、把工廠燒了都無所謂,這個共識仍然會存在。據說現在標誌在全球有20萬的員工,年利潤是500億歐元,這首先應該歸功於對於“標誌”這個品牌的認知和共識。

這就是認知的革命,就是《人類簡史》所說的,智人homo sapiens群體一下突破了上限150人,形成了上千人甚至上萬人,大規模的集團協同。這樣的話你就能想象,別的人種就沒法跟它對敵了,別的人種最多才能形成150人的小團體,但是突然智人homo sapiens湧來幾千人、上萬人。人種之間互相戰爭你說誰能贏?誰被滅絕?所以最後的結果,歷時幾萬年,智人homo sapiens統治了整個全球。現在不管什麼人種,不同文化、不同膚色其實根源非洲的智人homosapiens。所以這個理論對我們有巨大的啟發,很自然聯想到亞當斯密的全球自由市場,怎樣讓億萬人參加“等價交換,互通有無”的協同交易行為呢?人類當然需要認知革命,顯然需要抽象出某種共同等價物。交易的時候我們不認識,我有蘋果你有梨,你要我的蘋果我不需要你的梨,憑藉物物交換的方式我們無法大規模輕鬆交易。但是用黃金是可以輕鬆進行交易,因為我們都信黃金。也就是說,我們倆不用認識,但是我們對黃金有共識,我們把黃金抽象出來,認為它是財富,我們共同相信它。需要注意的是,這是抽象的財富概念和共識。

3. 一般等價物:貝殼,黃金等

到現在很多沒跳出認知革命之前的視野侷限的人們,還在爭論這一問題:很多人認為黃金本來就有使用價值,因此才成為財富。這其實一個是錯誤的觀念。你需要知道黃金在成為全人類達成財富共識之前,幾乎沒有使用價值,甚至造兵器都不行。天兵天將拿的那個,你在廟裡看到兵器是金的完全是裝飾,真正在戰場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拿的是黃金、白銀做武器,因為這些是最軟的金屬。

黃金、白銀之所以在人類歷史上能夠成為財富共識,很大的原因是它是比較容易切割的金屬。除此之外還有物理化學性質穩定,不容易氧化,再一個它的地質儲存比較分散,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它開採需要工作量,天然稀缺。

在古代它幾乎沒有使用價值的。即使現代工業生產中需要大量的黃金嗎?也不見得。開啟任何一個真正的民用品裡面看,沒有哪個民用品裡面是使用大量黃金的。黃金作為人類共同的信用資源,作為了財富的象徵,並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很大的使用價值,而是億萬人達成了某種抽象的認知共識。當然,也可以反過來推演,因為人類利用黃金的稀缺達成了全球信用的共識,它作為財富的共識價值遠遠超出了它在其他應用場景的使用價值,因此就更加阻止了其在工業和其他行業的應用。

除了黃金,中華文明關於財富的認知革命中,更早期的一個共同等價物是什麼東西呢?是貝殼。從哪裡可以得知這一點?因為主筆參觀中國金融博物館的時候發現,跟金融財富有關的,大部分都是貝字旁的。

舉例說,財、賒、賬等字都是貝字旁。漢字是人類文化歷史的活化石,其他很多民族有文字的歷史就很短;有的才幾百年,有的是借用其它民族的文字;尤其拼音文字是保留不下來歷史的這些資訊。

因此中國人關於財富的認知革命實際上是從貝殼開始的,把貝殼作為共同等價物。貝殼就更對人類的財富認知革命理論是支援的,因為貝殼顯然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也就是把貝殼抽象等於交易中的價值,寄託人們相互交易中的信任、信用。

在這裡我們特別指出,錯誤的財富觀讓一些人抱定財富就是有使用價值的物,認為佔有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產品和資源,就等於佔有財富,這種財富觀和行為不僅對於自由市場交易沒有幫助,歷史上還多次引發經濟衰退甚至農民革命,尤其是很多王朝末期,因為這樣做通常的後果就是市場上信用資源枯竭,經濟萎縮同時讓中央政府稅收系統的崩塌。

過去,中國盛行一種理論說王朝末期的土地過度兼併是由於土地私有制造成的,這裡完全混淆了私人過度佔有和私有制之間的區別。在資本主義時代,私有制是自由市場的基石,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和資源要遠勝於農業經濟的大地主,但是為什麼沒有因此造成經濟萎縮呢?因為資本家利用手中的生產資料大規模的生產出產品利潤,我們下一講要分析,這可以透過現代銀行系統達成新的財富共識(紙幣)。尤其像福特那樣有遠見的資本家,有意識的不斷提高工人的工資和福利,讓他們也買得起自己生產的汽車,不斷參與市場交易。因此工業時代,資本家高度集中的生產資料和資源反而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繁榮。

其實,如果沒有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過度佔有生產資源也一樣會讓經濟蕭條。比如,中國在1998年發放房產證前,國家法定擁有幾乎所有土地和房產資源,那會普通公民都只有單位分房,幾乎沒有個人房產概念,自然也沒有形成房地產市場,都屬於國家的,那等於國家擁有很多財富嗎?幾乎不是,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社會是一個非常貧窮的社會,即使國家也財力極度貧乏。所以亞當斯密寫的那本名著<國富論>,光看書名人們很容易誤解他是教國家怎樣更多的佔有資源財富的,恰恰相反,亞當斯密是通篇分析國家怎樣透過尊重“互通有無,等價交換”這個自由市場基礎協議,在大量平等交易中讓信用資源(財富)不斷的產生,最後國家才能富強起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髮展市場經濟的結果完全證明了這條財富產生的真諦。

綜而言之,僅僅佔有實物和資源不等於擁有財富,創造了自由市場的信用,並進行了一場認知革命才開始擁有財富。

這場財富的認知革命到現在也沒有停止,因為全球的市場和產業協同還在不斷向更廣更深更高的水平邁進。因此財富的概念和形態還在繼續深刻變革。為什麼後來說數字貨幣、比特幣能成為財富?後面主筆要深入地講,那是上萬年認知革命的延續,是人類文明進化的延續。從這樣一個視角我們就很好理解:人類創造財富的抽象是人類文明所必需,是人類整個自由市場建立所必須,大量的高效率交易進行所必需,只有足夠多的財富,才能保證全人類大規模的產業協同能夠完成。

4. 財富當前主要表現形式和度量——貨幣,從金銀到紙幣:銀行產生信用資源

上面我們分析了,大規模人類市場交易協同需要信用共識,就是財富,但是最早這些共識的形成主要依賴天然資源的稀缺和化學性質穩定,比如貝殼和金銀。但這樣產生全球信用共識的模式,顯然不適應後來工業革命時代更廣泛更高效的全球貿易。因為工業革命的標誌就是生產大爆炸,能用來交易的產品急劇增加。所以接下來,財富再往前發展,需要更精確地價值度量,需要更高的流動性,這就必然產生銀行貨幣。

哈耶克的老師米塞斯說:“貨幣不過是交易的媒介,如能使商品勞務之進行較物物交易更為順利,即可謂已經完成其使命。”【l.v.mises,《貨幣與信用原理》,楊承厚譯,1962年6月】

顯然,按照米塞斯這個定義,貨幣顯然屬於財富認知共識的範疇,它是幫助亞當斯密自由市場系統交易的信用資源。更具體的說,它是財富共識的度量,它還要為財富提供更好的流動性。

歷史上,顯然金銀也曾經擔負起了部分全球貨幣的角色。但是,終歸它大規模攜帶是很不方便甚至不安全的,這樣金銀作為信用資源的流動性很快會跟不上工業革命的步伐。而且,金銀做為天然稀缺資源,一方面容易讓人類形成財富共識,但另一方面很容易為市場造成信用資源稀缺,特別是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後,因此,銀行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銀行起到什麼作用呢?最早筆者認識也很膚淺,認為銀行就是存錢、取錢,只是我們的財富寄存的地方。其實你真正搞清楚銀行的本質,包括現在貨幣的本質,它是產生信用的,或者某種意義上是產生“錢”的地方。那銀行最早是怎麼來的呢?

可以來說一下《喬家大院》這個電視劇。這部電視劇是銀行很早期(那時中國叫錢莊)的一部分歷史。電視劇的背景是貿易很發達的山西。根據地理位置,山西連著內蒙和國外,相當於和古代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相連線,同時背後又跟內地好幾個省接壤,所以它是一個貿易很發達的地方。

喬家大院是做貿易的大戶,而且那時候中國的信用共識是白銀。喬家的貿易做的很大,需要長途販運白銀,而且販運的量很多。在這過程風險就很大,荒郊野嶺,又經常跨越蒙古大草原,半路碰到**怎麼辦?後來就需要鏢局保護,但是成本很高,因為人家鏢局是拿命保護。你要按現在金融服務標準來說,每次百分之十左右的信用流通成本確實太高了。

後來喬家的喬致庸有了一個創新的想法,是發行一個叫銀票的東西。我開很多分號,你只要有我這銀票,就不用拿著銀子從太原運到包頭,你到我包頭分號能夠兌換出來就可以了。銀票就好藏了,沒準你走半途扮個叫花子也行,或者把銀票縫在棉襖裡,這就大大降低了風險,而且中間的費用也大大下降了。

但是《喬家大院》那部電視劇沒把這個金融故事講完。到後來真正的銀行生產信用這個事,主筆後來也是看亞當斯密《國富論》後理解清楚的。因為那時候在歐洲,銀行也是處於萌芽狀態。

現代銀行最早是從義大利開始的,英文銀行這個詞bank是發端於義大利語banca。banca在義大利語是板凳的意思,因為最早做金融的人都是拿著板凳坐在路邊開展業務的。坐在banca上的那些人,本來進行的業務跟喬致庸是類似的,這邊收你一百兩黃金,我給你個支票,你找另一個地方的banca去兌換。一開始是義大利幾個城邦之間交換,不用長途販運黃金了,降低了運輸風險和成本。難為後期banca這幫人動腦筋,就開展了新的業務;所謂借貸。怎麼個借貸呢?他收到別人一百兩黃金了,他就把這一百兩黃金給那些想借黃金的第二個人看,但是我不直接把黃金借給你,我也給你開張支票,代表我借給你一百兩黃金,你拿著它到我的其他分號也可以兌換。如果大家都相信也可以直接進行支付,支票就是所謂紙幣的前身。

但是banca都想把業務拓展,絕不可能有一百兩黃金就只開出一張支票,他們慢慢越開越多了,最後一般就五份。這種行為後來就讓銀行業變成了高危的產業。原因很簡單,這一行業最怕的是擠兌。例如,他開出去五份,有兩個同時到他這裡來兌現黃金,就兌現不出來了。第一個給人家的一百兩,剩下的那個無法兌換,他就成騙子。所以在歐洲很長一段時間,銀行家是騙子的代名詞,甚至被一些國王明令禁止【鮑松註釋:參考history of banking(italian bankers),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banking】。

但是我們真正透過財富的本質來看,為什麼早期的banca能“騙”這麼多人?這其實是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的需要。當自由市場繁榮到一定程度的需要,傳統的錨定金銀,靠物的稀缺性產生信用共識已經不能為全球的貿易提供足夠的信用資源性支援。銀行業實際上在為整個自由市場生產新的信用資源,因為本來只有一百兩黃金的,它可以產生出五份一百兩甚至二十份一百兩黃金的信用(支票,後來的紙幣)。

當然這種信用資源在開始階段是很脆弱的,隨時都有可能崩潰。如果不崩潰,banca實際上也相當於在幫市場挖金礦,在為市場注入更多的信用資源,因為這些人拿著支票後面就可以進行交易了,顯然也推動了交易的完成。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現象是:銀行可以發“錢”了。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牢記,信譽就是金錢。【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這幾乎就可以說是銀行透過信譽借貸(常常伴隨質押)為市場產生財富共識的原理基礎。從歷史上看,一種新型信用的產生模式,開始階段往往大起大落,確實讓很多人區域性受損失,所以這是很容易被罵為騙子。銀行業從板凳開始發展到在最貴的地方蓋最貴的大樓,也是長達幾百年的過程。其實在人類歷史上,為人類創造財富的這些人,創造信用共識的這些人,很多都是頂著命去幹的。

主筆下一講會專門分析華爾街是怎麼創造財富的,這些人在歷史上曾大概率的被罵為騙子,尤其早期,因為操作不好就崩潰,一旦崩潰確實讓很多人就受損。包括中國晚清首富胡雪巖當時都是被擠兌崩潰的,我們看高陽那本書寫胡雪巖,相信基本上還是歷史事實。胡當時真是富賈天下,現在杭州胡雪巖故居還多麼富麗堂皇,完全像一個小故宮,朱鎔基前總理參觀後還專門留言嘲諷胡雪巖的奢靡,但是後來錢莊被擠兌,據說當時得罪了李鴻章集團,被人家暗中鼓動,就給他散播點兒謠言,結果就發生了擠兌,只需三天之間能讓這位首富完全破產,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十幾個妻妾沒有住的地方,慘到那樣的程度,最後潦倒而死。

你說他存心是騙子嗎?【高陽 :《胡雪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3月】主筆覺得至少不能完全這麼說,他實際上真的為社會上創造了很大的財富,也確實為當時社會經濟提供了很大的信用資源。

但是早期的這些行業經驗不足,管理不足,再說國家的法律保護監管也不足,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的市場經濟還很弱,沒有足夠多的產業利潤為這些信用做支撐,經常流動性不夠,所以很容易造成風險事件。就跟現在幣圈似的,自然就被罵為騙子。當然也確實有人故意行騙,這也不能排除,但是歷史的發展就是說,從長遠的時間軸看過來,基本上都是這麼風雨如磐走過來的。都是一部血淚史,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多少人赴湯蹈火?付出了生命代價。華爾街多少人也身敗名裂,甚至包括美國南北戰爭的英雄格蘭特總統,卸任後都深陷其中,最後絕症而亡。【約翰*s*戈登:《偉大的博弈》,祁斌譯,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

但是你正確的看待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才會明白,這些人為人類創造了財富,創造了信用共識和價值,推動了全球市場協同和分工,為人類的文明、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些人應該是值得我們正確的認識而且懷念的,它是整個人類進化認知革命的一部分,是透過亞當斯密這種自由市場,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建設者,我們現在應該比較理性的認識。

5. 從紙幣到數字貨幣/移動支付:資料作為信用資源

現在銀行業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尤其是像中國的很多大銀行以國家背書,成為市場創造信用資源的主力,發行紙幣,大家覺得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阿里的副總高紅冰就講這一套是有問題,它是為我們的貿易生產信用資源,但成本太高了。你想在最貴的地方蓋最貴的大樓,裡面上班的又都是名校畢業生,肯定開的工資也是一流的,你想成本會多少?高紅冰為什麼說這個呢?他的意思是,人類歷史又往下一個階段邁進,人類的認知革命繼續延續,網際網路大資料時代,資料可以產生信用了。

曾經主筆聽到一個故事,說天弘基金要被阿里併購,本來天弘基金是滿心希望嫁給阿里,天弘基金本來是一個很小的基金,嫁給阿里還得了?一下能躋身全中國前幾大基金,當然是很想嫁給阿里。但是居然這個談判進行了一個月還沒進展,後來主筆就聽到這個故事,就是在吵一件事:天弘基金本來的使用者門檻是你要參加我這基金,最低五萬塊錢,想想也合理。你想他們都是最貴的地方蓋最貴的大樓,基金也一樣,門檻一定要高,你低於五萬的話,拿幾塊錢來玩兒肯定賠本啊,生意沒法做,做一筆單子賠一筆,所以設最低限為五萬塊錢。

但是阿里對它提的要求是必須把門檻降到一塊錢,下降五萬倍。天弘基金開始覺得天方夜譚,怎麼可能?你要整死我啊?怎麼可能門檻一下降這麼多,你說下降個一兩萬也許還可以商量,下降到一塊錢?覺得完全不能談,兩方就吵,吵了一個月。據說阿里最後都下通牒了,說你不給我降到一塊錢咱倆就拜拜,這婚結不成了。後來天弘基金沒辦法,只有屈服。為什麼?因為高紅冰已經講了,阿里自認為它代表新的時代,資料和資訊也能產生信用了。注意,這確實是人類財富歷史的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以前都是有實物的,黃金、白銀,看得見摸得著的,誰能相信數字能夠產生財富啊?以前不可能有這個概念的,數字隨便在紙上寫寫,你能說它是財富嗎?不可能。主筆首先要提前說一下,給大家劇透一下,必須是大資料時代才能產生這種現象。為什麼我們進入大資料時代就有實質性的不同呢?主筆後面要談到量子力學給我們帶來的世界觀,本體論。

不管怎麼樣有了大資料,主筆覺得阿里是有歷史功績的,高紅冰給主筆講,他們開始超越了銀行在最貴的地方蓋最貴的大樓這種高成本的生產信用模式,這樣一種信用產生的邏輯,他們開始發現大資料也可以產生人的信用,其實這並不特別怪異。你的資料多了當然你的信用值應該不一樣,比如有一次主筆跟火幣網的總裁李林交流,他說你知道我的信用卡額度是多少,三萬塊錢,而且更可笑的是經常收到銀行的簡訊,動不動說祝賀你今天臨時額度給你調到五萬,這不開玩笑嘛?李林誰不相信他身家至少幾個億,但是信用卡額度才幾萬塊錢。

為什麼?因為銀行沒你的大資料,更沒有你的資料資產。所以信用額度產生得非常低,本來信用卡是一個生產信用資源好的金融工具,是個好東西,我們現在都在用,也很方便,但額度太有限了,跟我們實際財富狀況,我們真正能生產財富,生產信用的情況嚴重不符,更關鍵的是信用產生成本還那麼高。高紅冰就說了,未來大資料是可以產生財富共識的,而且成本要比現在銀行低很多。

本來2016年那會兒他是請主筆去討論區塊鏈的,那時候主筆自命比較懂區塊鏈,中國最早的一本介紹區塊鏈書的,是我們編譯的。但是沒想到高紅冰當時幾個觀點,真是讓主筆開了腦洞了,所以主筆順著他這個邏輯思考,未來人類開始走向資料產生信用,產生財富的時代。主筆當時就跟高紅冰講,現在不對的地方是,現在搞的還是資料寡頭公有制,網際網路上資料屬於誰是不明確的。你說我在微信上的資料屬於誰?我一旦上阿里、淘寶,資料倒是都給平臺了,包括上facebook。

後來主筆到美國去碰到一位芝加哥大學博士jeffrey wernick,在中國也挺有名的。跟他在紐約探討,他說全球的大網際網路公司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就是拿著大家的免費資料賺錢。後來主筆查了資料,facebook每年拿大家20多億使用者的資料,能收入400億美金,掙的幾乎跟標緻汽車公司一個數量級的利潤,你說這得創造多少財富?

但是如果是資料公有制的話,一個公有制比私有制創造財富的能力要低得多。都公有制的話,資料不屬於我們每個人,那對於我們自己的信用值的增長,對於我們財富的增長是嚴重受限的,餘額寶也給不了多少,有的時候給的信用額度還沒有銀行多,遠不能真實發揮資料產生財富的潛能。

高紅冰的邏輯主筆完全信服,但是後來主筆一下想通了這些,突然反應過來比特幣為什麼應該值錢了。中本聰最偉大的創造是什麼?私鑰簽名解決了資料所有權的問題,資料第一次能屬於誰了。為什麼叫加密數字資產?跟中國開始發房產證搞住房私有化一個道理。緊接著以太坊搞一個不可停止的智慧合約,都是為這個服務的。未來區塊鏈時代最偉大之處,是能夠讓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的大資料確權到每個人,讓每個人的資料能成就為我們每個人的財富共識。

整體來說,人類社會進步為什麼需要財富?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文明的自由市場架構需要交易。但是在交易過程中,為了提高交易效率,尤其是陌生人之間能夠大規模的交易完成,需要認知革命,從而抽象創造出信用、信用資源或者信用等價物等共識。通俗的說就是“錢”,這類的東西慢慢就抽象出財富的概念。不管是歷史的演進,不管是最早的貝殼、黃金、白銀,後來銀行發行的紙幣,股票證券,包括在本書後面要談到虛擬貨幣資料資產,所有這些萬變不離其宗,只要能增加交易中的信任、信用資源,能幫助市場中的交易更好的大規模的完成,它們的就有機會形成財富全球信用共識;這是《人類簡史》裡說的人類的認知革命的一部分:價值的認知抽象。就是當初智人homosapiens戰勝了所有其他種群的原始人類的制勝法寶,是偉大的人類進化最絢麗的篇章之一。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