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上鍊,讓公益事業不再得到質疑——BB財經

買賣虛擬貨幣

善良是人們的美德,但是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善良變成了不是人人都有的奢侈品。每年我們都有很多機會去捐款。水滴籌,災區捐款,紅十字會.....但是每年我們也聽到,公益事業的醜聞。人是複雜的,人有情感也有慾望。但是技術只有事實。

公益事業的亂象

近年來,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激發億萬國人的捐贈熱情,到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造成的我國慈善組織整體性信任危機,再到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實施,“慈善”已經成為我國社會領域的熱門話題。據統計,2016年中國社會捐贈總額已超千億元,當年志願者從事志願服務時間有16億個小時。

但是慈善活動並非處處體現“善意”,也有人假借慈善的名義行不法之“惡行”。雖然慈善法已經實施近一年,用法治方式為慈善活動中基本的“善”底線負責,但法律得到不折不扣實施,一方面需要制度配套與社會動員,另一方面也需要將慈善與慈善法治的理念向大眾傳播。

在偽慈善中,詐捐。這是比較常見的“偽慈善”行為。公開承諾進行慈善捐贈,但是接著就出現“諾而不捐”、“諾而少捐”、“諾而緩捐”,“捐款”行為帶來的榮譽、利益都獲得了,承諾的捐款卻遲遲不兌現。前幾年出現過不少明星或企業家的詐捐行為。

慈善和商業界限不明。有些行為既有慈善性,又有商業性,有時候兩者關係並不清晰,甚至有時候以慈善的名義掩蓋商業行為之實。這種偽慈善現象混淆了公益慈善行為與商業行為的界限,損害了捐贈人與潛在受益人的正當利益,更損害了公共利益。例如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違規放貸24億元給一些公司進行關聯交易,建造“黃河女兒”像,進行房地產開發,但公益支出遠遠達不到法定要求。此外,很多地方出現了舊衣物回收箱,但這些回收箱究竟屬於慈善組織還是商業公司,衣物用於哪裡,引發了公眾質疑。

以慈善名義欺詐斂財。“偽慈善”存在最普遍的就是以慈善的名義欺詐斂財,而且方式越來越多樣,用愛心、慈善、公益、創新等用詞,藉著各種名義與各種口號,實際是建構隱秘的傳銷組織,非常有迷惑性,用情懷加利益的方式誘惑公眾參與;還有一些案例借慈善的名義騙取錢財,例如“雲南慈善媽媽斂財事件”,以“保護兒童,預防拐賣”的名義騙取政府各類優惠高達幾千萬元;“快魚主播大涼山區偽慈善事件”,一些網路主播以虛假捐贈拍攝影片騙取粉絲禮物。

其他的“偽慈善”現象還有類似某機構招收“助力志願者”,向每位志願者收取參加活動費用;有些慈善組織以慈善名義傳教,出售宗教類產品等。

“偽慈善”現象有其滋生的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我國的語境中,關於什麼是“慈善”的概念多樣而模糊,缺乏清晰界定,有來自傳統的發慈心、行善舉的觀念,強調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有來自西方的博愛理念,強調天下眾生皆為兄弟姐妹;也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理念以及回饋社會的理念等,這些理念對於界定什麼是“慈善”標準不同,但都稱自己是“公益慈善”。對於普通公眾來說,樸素的慈善觀念認知並不相同,所以識別“偽慈善”有一定難度。

第二:改革開放30年來,雖然我國老百姓整體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出現了貧富差距問題,像“善心匯”、“人人公益”這些騙局能夠吸納如此之多的參與者,除了一些人對相關領域認知不深,跟公眾在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情境中快速致富的心態有很大關係。

第三:很多“偽慈善”現象缺乏監管甚至難以監管。相關政府部門往往只針對自己所轄業務範圍進行監管,而很多“偽慈善”行為,往往涉及很多社會領域和多個監管部門,例如“善心匯”、“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違規放貸”、“人人公益”等事件,由於政府部門單兵作戰,監管和執法都不夠有效。因此,開展工商、民政、公安、網信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聯合執法或者建立特殊的綜合執法機制,是防止和監管“偽慈善”現象的重要手段。

第四:面對“偽慈善”現象,一些慈善組織、媒體、學者甚至政府官員為了個人或本單位私利,不進行甄別,甚至忽略盡職調查。為這些開展“偽慈善”的人或組織站臺,增加了許多“偽慈善”現象的迷惑性,像“善心匯”、“人人公益”、“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違規放貸”等事件,都出現了一些慈善組織、媒體、學者甚至政府官員的影子,有些地方民政部門還為他們成立慈善組織大開方便之門。

第五: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很多人對慈善與商業之間的關係認知不清晰,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一些人對“行業創新”進行推廣,形成了不少騙局。例如“人人公益”網路平臺,就是藉著這種“+”的名義,網際網路+、商業+、慈善+等,給“偽慈善”現象出現提供了滋生土壤。

區塊鏈如何助力公益事業?

慈善公益本是一件善事,卻總有人藉機炒作,無論是平臺還是家屬還是媒體或志願者,為利或為名,患者和眾籌專案彷彿成為一個炒作的素材。最終哪怕真相水落石出,各方人士打打口水仗後又歸於沉寂,事件終究會風平浪靜,但總有人會受傷,那個人總是也只有患者。

人心是多變的,與其花費精力和時間來揣測彼此的真心,不如讓機器來評判。然而機器也有被人操控的可能,那麼就採用一個沒有統一意識、多方見證的機制,只要所有見證的結果都一致,那麼結果姑且是可信的,這就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整合了分散式資料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一種新型應用模式,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匿名性等特點。

藉助區塊鏈技術,讓捐贈資訊全部上鍊,從專案、稽覈、啟動捐贈到款項到位,全鏈記錄。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等特點下,虛假資訊將會得到抑制,存在貓膩的可以迅速追溯並予以懲罰。款項的來源、去向、用途也將一清二楚,如此一來,當可以減少無謂的猜忌和糾紛,同時也可以提高效率。

另外,可以運用於智慧合約系統,讓合約對整個公益慈善專案的流程進行自動操作和反饋,減少人工干預,以全自動模式確保專案平穩實施,如此也可以減少人力和提高效率。

在瞭解到這些特點後,與區塊鏈結合就成為了公益領域的一門課題,從2016年到現在已經相繼有十個左右的應用落地,主要用於捐贈、溯源、資訊共享等方面。

其一,捐贈。

透過購買區塊鏈平臺發行的加密貨幣或者使用其他加密貨幣進行捐贈,這大概算是公益最早引入區塊鏈的記錄。透過區塊鏈捐贈不但可以去除對善款被挪用的隱患、去除對慈善機構的猜忌,還擴大了捐贈渠道,對慈善公益的發展是一大幫助。

2013年4月,海盜灣中文網、EZTV美劇片源網開始接受比特幣捐款;同月,中國四川省遭遇雅安地震,公募基金壹基金宣佈接受比特幣作為地震捐款。

期間,壹基金獲得了超過233Btc、相當於20萬元人民幣的捐贈;去年由義大利拍賣平臺CharityStars建立的Aidchain為慈善機構提供了交易平臺,透過發行Aidcoin為慈善機構籌款,幫助了Alice for Children孤兒院、the Liberation Institute等非營利機構。

其二,溯源。

由於區塊鏈所有交易都進行全網廣播,並且每一個節點都會受到並記錄於賬本上,這使得區塊鏈具有了可追溯的功能。而去向不明一直是公益慈善的痛點之一,不但引起了彼此的猜疑,還給了某些人可趁的機會。因此藉助區塊鏈為捐贈溯源就成為了公益慈善的一個重要手段。

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早在2016年12月全面引入了區塊鏈技術,並向公益機構開放,簽約機構經稽覈後可自行釋出公益專案,現在壹基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資金會等機構已經相繼在上面釋出公益專案。

該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追蹤籌款,建立起第三方公示體系區塊鏈資金流公示,為公益機構進行資料統計、專案執行跟蹤提供便利。區塊鏈技術的公開性和透明性讓群眾監督成為了可能,如今,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檢視善款的流向。

另外,去年9月,京東公益也利用區塊鏈實現了對物資捐贈公益的追溯。

其三,資訊共享。

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儲存賬本,共享功能優越。透過區塊鏈把公益慈善專案資訊共享出來,與相關網路上有網際網路籌款許可權的組織聯合,同時與民政部門、醫院等精準扶貧資訊進行對接,即可讓整個救助過程線上化,降低線下運營的成本。

2017年4月17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廣州市數鏈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協議共同組建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數鏈科技區塊鏈實驗室”,主要就是為了探索並落地網際網路慈善公益專案的賬目、求助過程、執行過程的區塊鏈公開公示方法。

而另一方面,透過區塊鏈共享公益資訊,也可以起到提高效率何減少資源浪費的作用。以往尋人啟事需要個平臺註冊釋出資訊,浪費了很多時間。而事件結束後,某些平臺因未接到訊息而沒能及時撤掉尋人啟事資訊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若能共享公益資訊,則這些問題可迎刃而解。如去年10月,騰訊推出的“公益尋人鏈”,就把多個尋人平臺的資料連結,讓各大公益平臺實現了資訊共享。

可見,透過區塊鏈不但可以籌集善款,還可以對善款進行記錄並溯源,由此提高公益慈善的公信力。另外,透過區塊鏈共享公益資訊,亦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這對於公信力低下的公益慈善事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救贖的機會。

文章來源:BB財經www.bbcaijing.cn,轉載請註明出處!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