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精選 | 區塊鏈助力公益慈善研究報告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OKEx分析師秀秀

目錄:

一.公益慈善事業介紹

1.1公益慈善事業結構

1.2網際網路慈善3.0

二.區塊鏈賦能公益慈善可行性分析

2.1當前公益慈善領域的亂象

2.2傳統公益慈善痛點

2.3區塊鏈與公益慈善結合的必要性

三、區塊鏈技術在公益領域的應用場景

3.1慈善捐贈

3.2 資訊共享

3.3 資訊追溯和記賬

3.4 增信與憑證發行

四、挑戰與展望

4.1區塊鏈應用面臨的挑戰

4.2未來展望

一.公益慈善事業介紹

1.1公益慈善事業結構

廣義的現代公益慈善事業除了包含狹義的救濟救助外,還包含了教育、醫療、健康、科學、文化社會福利等多領域中的互助及志願服務。因此公益慈善事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人口、法律政策、社會文化環境、慈善組織發展、社會捐贈、志願服務等方面。

較為普遍的看法是,社會公益組織是一種合法的、非政府的、非營利的、非黨派性質的、非成員組織的、實行自主管理的民間志願性的社會中介組織,其主要活動是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和解決各種社會性問題。早先的公益組織主要從事人道主義救援和貧民救濟活動,很多公益組織起源於慈善機構。西方一些學者把公益組織統歸於非政府組織,我國一些學者則把它稱作第三部門或非營利機構,以區別於政府組織和企業組織等。

我國《慈善法》共12章112條,涉及慈善組織的申請登記、監督檢查和個人釋出求助等問題。其中明確了慈善組織、捐贈人、受益人三類慈善活動主要參與主體。

公眾參與慈善活動的途徑:

公眾參與慈善活動通常有五種途徑,分別是慈善捐贈、設立慈善組織、設立專項基金、設立慈善信託、提供慈善服務。慈善捐贈和慈善服務的發展情況,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慈善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慈善捐贈是公眾參與慈善活動最為普遍的方式之一,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透過慈善組織或直接向受益人進行捐贈。此外公眾還可以提供慈善服務,身體力行地透過貢獻“人力的方式參與到慈善活動過程中。為了更加直觀地呈現設立慈善組織、專項基

金和慈善信託之間的聯絡和區別,特繪製下表:

(慈善組織、專項基金、慈善信託的聯絡和區別,圖片來源於OKEx投研)

慈善組織構成型別:

慈善組織是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它的主要型別有基金會、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這其中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均可以依據法定條件和程式向民政部門申請認定或登記為慈善組織。成為慈善組織後,該機構能夠以“慈善組織”的名義開展活動,依法獲取公開募捐資格並開展公開募捐活動,依據相關稅收法律等規定獲得稅收優惠待遇。慈善組織要確保慈善專案能夠實現慈善效益,並及時進行資訊公開接受監督。

(慈善組織構成型別,圖片來源於OKEx投研)

上圖是慈善組織構成型別的定義和例子,不同型別的慈善組織,在註冊資金、發起人數量、慈善活動年度支出和管理費用、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取得等多個方面存在較大的差別。從上圖定義來看,只有基金會是將“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寫進定義中的,這也是目前慈善組織多為基金會形式的重要原因。據目前“慈善中國”中統計的慈善組織資訊中,搜尋結果共 6793 條慈善組織資料,其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資料有 2107 條。

(圖片來源於網站截圖)

公益慈善事業的主要事務

公益慈善事業的主要事務可分為慈善募捐和志願服務。據中國公益研究院釋出的《2018年我國公益慈善行業穩步發展》中資料顯示,2018年,民政部及相關部委共出臺了21項公益慈善領域的法規政策,著力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的“規範化”和“可持續”發展。社會組織進入平穩發展時期,2018年新增社會組織70978個,總數達到792016個。其中新增基金會760個,總數達到6882個;慈善捐贈穩定增長,年度社會捐贈額連續兩年超過1400億元,達歷史較高水平。網際網路籌款增長迅速,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首批網際網路公開募捐資訊平臺總籌款額超過35.7億元,有98.2億人次網民關注和參與。

在志願服務方面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志願者實名註冊人數突破了10973.2萬,志願團體總數為58.4萬,志願專案總數為209.4萬個,1731.5萬人次提供的志願服務時間總數達到了13.02億小時。另據慈善中國資料,2018 年度中國志願者貢獻總價值為 823.64 億元,較 2017 年增長 50.36%。這表明社會整體對慈善公益事業的實踐和貢獻越來越看重,投入了更多的熱情和心血。這將促進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也會進一步要求慈善公益事業資訊的透明化和監管規則的詳細化。

(志願者服務貢獻價值圖片來源於《慈善公益事業區塊鏈應用調查》)

1.2網際網路公益慈善3.0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國的慈善事業隨著整體經濟的發展而迅速發展。其歷史演進之路經過了政府背書公益慈善組織的1.0階段、企業支援公益慈善組織的2.0階段、以及目前網際網路公益慈善的3.0階段。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移動普及使得具有高度通達性、透明度和使用友好性的新媒體時代到來,數碼支付增加了個人接觸慈善機構的機會,並隨著人民的慈善公益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的覺醒,近幾年來公益慈善事業展現出了巨大力量。今天,人們發現自己關心的公益慈善問題時,可以自行在網上參與捐款。

進入網際網路公益慈善3.0階段之後,我國的慈善事業發生了諸多可喜變化。一是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更加成熟,主要表現在數量增長快、領域覆蓋廣、慈善領域創新創業多等方面; 二是公益慈善資源得到巨大增長,近三年穩定在千億元規模上,全民參與捐贈的新模式擴大了網路籌款規模,推動我國公益慈善走出資源短缺時代; 三是慈善組織透明度相對提升,網際網路的公開、透明、快速傳播的特點,推動了慈善組織的資訊披露、慈善專案資訊傳播、受助人資訊反饋的發展。

根據Bain於2018年釋出的 《中國網路慈善事業報告》資料顯示:2011年至2016年中國慈善捐款總額年均複合增長11%,2017年中國慈善捐款總額達到1560億元人民幣,其中企業捐贈約佔總捐贈價值的60%-70%,個人捐贈約佔總市場的20%。2016年中國的個人捐助者數量達到9100萬,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但這隻佔中國人口的7%,這顯示出個人捐贈的巨大增長空間。

此外,這一時期網路捐款只佔個人捐款的不到6%,在需求方面,2017年只有約40%的具有公開籌款資格的慈善組織和2%的非政府組織出現在騰訊的慈善平臺上。因此網路慈善籌款的增長潛力也是巨大的。

二.區塊鏈賦能公益慈善可行性分析

2.1當前公益慈善領域的亂象

當然,網際網路公開、透明、快速傳播的特點也對公益慈善事業提出了更高的透明度要求。由於慈善組織扮演著由捐贈人到受助人的信任中介的角色,其公信力影響著我國公眾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積極性和信心,網路曝光的慈善組織醜聞更容易引發大範圍的信任缺失。

公益慈善醜聞會大大削弱公眾的信任和捐贈意願。2011年是公益慈善的問責年,眾多公益慈善組織集中爆發輿論危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導致2011年整年的社會捐贈總額較上一年下降了18.1%。之後,從2011年到2014年,個人捐款總額下降了60%。

吳花燕事件:

今年,貴州省體重僅43斤的24歲女大學生吳花燕去世,而某短影片賬號為吳花燕籌集45萬元,在吳花燕並未收取這筆錢的情況下,卻聲稱“已將愛心交至吳花燕手上”。以其名義發起籌款的公益平臺“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被曝光募款超100萬元卻只給了吳家人2萬元。據悉,“9958”在開啟募款時吳花燕本人並不知情,其在籌款文案和釋出新聞中把一直在幫助吳燕花的學校和當地政府國家福利全部抹殺對映成冷漠無情的狀況,進行煽情籌款。證券時報新聞指出,公益人實名舉報“9958”主管王昱屯聚捐款用來理財獲益。更有網友發現,該平臺還涉嫌用其他已經離世的病童繼續籌款,涉嫌詐捐。孩子已逝,在其官網專案進展頁面居然顯示“出院康復”。而早在2016年新京報就有報道,”9958“5個月中因各種原因暫停給患兒轉款36天,其間最長一次延誤11天,延誤患兒治療。

這一個事例展現了當前網際網路慈善的中存在無慈善募集資格機構或個人的詐捐問題,以及慈善組織在募捐管理與使用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如騙捐、超額募捐、不專款專用、資訊披露作假、員工瀆職、變相囤積善款牟取私利等。

除此之外,也存在慈善組織物資分配不符合實際需求、分發派送效率低下的問題。這類組織存在的管理不嚴、資金運作不當、物資派發效率低等問題,不同程度地損害了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給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當前,慈善機構和慈善活動面臨著信任和效率危機。

在輿情繫統裡面,公眾主要關注的問題有:救助物件是否是最需要救助的的物件,救助物件是否真實;善款是否最大比例真實用到或給到給受助人;慈善機構的運營成本(工資及行政費用)有多少比例出自善款;慈善專案本身是否有效合法,流程是否透明可監管。

2.2傳統公益慈善痛點

在捐款逐年增多的情況下,公益慈善事業仍然存在公信力不高、透明度不夠、統籌管理能力不足等痛點,使慈善機構和慈善活動面臨著信任和效率危機。

2.2.1 缺乏公眾信任

慈善公益事業目前面臨的最⼤問題就是公眾缺乏信任。導致慈善公益事業公信力較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慈善組織資訊披露不足,資金流向不透明,導致慈善鏈條中存在不少可以黑箱操作的漏洞。

2.慈善組織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導致其存在管理不嚴、資金運作不當問題。

3.公益慈善組織自由度較高,外部監管需進一步加強。

2.2.2 統籌管理效率低

慈善公益事業目前面臨的另外一個大問題則是統籌管理效率低。傳統公益體系資訊共享有限,在款項管理、資訊記錄、監督審計、物資分配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資訊共享有限,導致款項管理和資訊記錄共享有限。

2.公益款項先進入中心機構賬戶,再由機構進行操作處理,多層級操作增加了專案成本。手工流程導致公益審計成本高。

3.數字化程度較低,物資捐贈後缺乏一個公開全面的系統可以實時追溯物資所在位置。物資的派發、與稀缺資源的機構沒有有效對接的資訊庫,導致物資分配效率低。

2.3區塊鏈與公益慈善結合的必要性

2.3.1 區塊鏈的亮點

區塊鏈是一種利用塊鏈狀資料結構來驗證與儲存資料,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資料,利用密碼學原理對資料進行加密,利用智慧合約來操作的資料基礎設施。透過區塊鏈技術構建的信任,可有效消除高昂的信任成本。其亮點主要有去中心化、非對稱加密、智慧合約、通證生態激勵等。

(1)分散式賬本,去中心化

在區塊鏈系統中,交易一經確認會即時向全網進行廣播,每一個節點都將收到的交易資訊同步記錄在賬本上,簡化了資訊更新的流程,從而降低機構的運營成本。同時,由於各節點擁有全量的賬本資料,交易資料實現多節點背書,避免賬本丟失的同時也避免了單一記賬人被控制或者被賄賂而記假賬的可能性,保證了賬目資料的安全。此外,由於篡改交易資料的成本非常大,分散式資料儲存不可篡改的特性也增強了資料可信度,從而也提高了平臺的公信力。另外,區塊鏈的每個節點都按照塊鏈式結構儲存完整的資料,透過“時間戳”技術和鏈式結構實現資料資訊可追溯,每個事件和交易都有時間戳記,成為一條長鏈或永久性記錄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對交易進行追溯。

(2)非對稱加密,資料不可篡改

非對稱加密指用一個金鑰對來進行加密和解密。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金鑰,透過公鑰加密的資訊,在網上即使被截獲也無法解密,因為公鑰加密後的資訊不能再透過公鑰解密,而必須使用私鑰來解密,而私鑰只有自己有,就可以保證資訊的安全性。所以,這種非對稱加密的方式可以對使用者的身份資訊進行加密處理,在保證資訊保安的同時也能驗證使用者身份。此外,區塊鏈上的資料無法被篡改,而且在區塊鏈上的任何篡改都會留下密碼學上的證據從而被快速發現。

(3)智慧合約

智慧合約是一種旨在以資訊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基於這些可信的不可篡改的資料,能夠採用完全自動化的流程,不需要任何人為參與,只要滿足智慧合約程式碼所列出的要求即可自動化的執行一些預先定義好的規則和條款,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優勢是更高效率、降低成本、交易更準確,且無法更改,此外,智慧合約去除任何第三方干擾,進一步增強了網路的去中心化。

(4)通證生態激勵

區塊鏈的通證經濟想要把本來免費的社會行為變成被金錢衍生品激勵的市場行為,並想象這樣可以精準量化,定向生產有價值的行為結果。通證除了承擔支付或價值貯藏的角色,還被設計為如股權、金融資產、獎勵積分等更復雜、多元的功能。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世界裡,激勵機制是利益分配和使用的核心點,透過激勵機制達成網路共識,從而使得區塊鏈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能獲得相應的回報,進而分工明確、積極的完成各項工作,讓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免受了各種威脅和攻擊。這相當於參與者們共同維護了系統安全性,推動了系統的生態發展。

綜上所述,區塊鏈是一種多方維護、全量備份、資訊保安的分散式記賬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這些特點保證了區塊鏈的“誠實”與“透明”,為區塊鏈創造信任奠定基礎。而區塊鏈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於解決資訊不透明、各環節參與者激勵不足、系統整體運轉效率低下等問題,實現多個主體之間的協作信任與一致行動。

2.3.2 區塊鏈對公益慈善的賦能點

(1)資訊追溯

區塊鏈能夠確保資料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公益流程中的相關資訊,如捐贈專案、募集明細、資金流向、受助人反饋等,均可以存放於區塊鏈上,在滿足專案參與者隱私保護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前提下,有條件地進行公開公示。

在資金捐贈方面,捐贈資金屬於一種金融活動,這就滿足了區塊鏈價值資料化的要求,所以區塊鏈不可篡改的時間戳可以有效地追溯捐贈款項的去向,可以確保捐款人對自己資金的流向清楚明白可查詢,從而確保資金使用安全可控、專款專用。在物資捐贈方面,上鍊的物品也是“透明”可信任的,物品層面信任成本可快速降低。配合物聯網的普及與廣泛的應用,現在物資的資料化和可記錄可追溯化變得更加可行可靠。實現物資的實時追溯,便可大大提升物資分發質效。

(2)資訊共享

區塊鏈技術具有分散式特點,每個節點都儲存有鏈上完整的資訊,它可以保證在資訊保安透明的同時,更快的進行實時資料共享,降低資訊共享的成本和負擔。一旦應用區塊鏈技術後,每位捐助者都會有一份“賬本”,資金的流向會自動生成相應的資料標記,記錄在每一位捐助者的“賬本”中。此舉即省去了人工統計之累,也做到了實時更新,實時公示。

(3)保護隱私

可匿名效能保護捐款者的隱私,目前國內個人資訊洩露已經非常普遍,而有一些慈善公益專案的當事人,並不希望自己的資訊被披露,區塊鏈加密技術的使用,能更好地保護被捐助人和捐助人的隱私。只有持有專案私鑰才可以看到專案有關的資訊,其它人無法獲取專案的詳細內容。

(4)提升執行效率

智慧合約的流程自動化,只需要把相關的條件和要求設定後,智慧合約就可以自動執行,公益行為完全遵從與預先設定的條件,更加客觀、透明、可信,降低協作成本並降低差錯率。對於定向捐贈、分批捐贈、有條件捐贈等由智慧合約自動執行,使得資金和物資實現自動劃撥,不再需要慈善平臺的人為干預,但是各方仍可以隨時監督和驗證定向捐贈的執行情況。區塊鏈智慧合約的使用,可以解決傳統慈善公益專案中複雜的流程和暗箱操作等問題,杜絕過程中的貓膩行為。

(5)調動生態活力

利用通證激勵機制,在鏈上進行公平的利益分配,規範成員行為規範。通證還可以作為志願者慈善行為對社會貢獻的一種量度工具,其作用很像是勳章、獎狀和貢獻證明等,而不必計價和進入交易環節。這將擴大志願者服務組織的規模,促進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圖片來源於OKEx投研)

區塊鏈技術可能對公益慈善事業產生的幫助:

1.建立公開透明的可追溯系統。

2.透過智慧合約技術提高執行效率,降低監管和審計成本。

3.建立各方信用關係,建立信用評估體系。

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式記賬、去中心化、非對稱加密等特徵以技術方式重構了信任機制,正好對應解決了傳統公益慈善專案中所被人詬病的資訊披露和透明度等問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公益信任難題。此外,區塊鏈技術也簡化公益慈善專案中監督和審計的中間流程,降低慈善事業的運營成本。

(區塊鏈公益慈善4.0)

三、區塊鏈技術在公益領域的應用場景

在公益領域中,透過使用分散式賬本來跟蹤捐贈資訊,使用數字貨幣(人民幣的數字貨幣有望在今年推出)來轉移資金以及使用智慧合同來確保每筆捐贈款項都合理花費。具體的應用場景主要有四個:慈善捐贈、資訊追溯和記賬、增信與憑證發行、資訊共享。

3.1慈善捐贈

區塊鏈技術在慈善捐贈場景下的優勢:對捐贈人來說,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捐贈較傳統捐贈方式更為方便和安全,不必擔心善款被挪用,也無需質疑接受捐贈機構的可靠性;透過區塊鏈技術,捐贈可以在公開特定資訊的同時實現匿名捐贈;對慈善機構來說,擴大接受捐贈的渠道可以吸引更多的捐贈人參與,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可以減少接受善款過程中產生的費用、時間等籌款成本,提高捐贈的效率。捐贈人可以透過未來央行的數字貨幣支付系統,向平臺上的慈善機構進行捐贈;同時平臺也可以接受其他加密貨幣捐贈。

案例:壹基金為雅安地震接受比特幣捐贈

2013年4月,壹基金工作人員在微博上公佈了比特幣的捐贈地址,透過線上募集比特幣再變現的方式在為雅安地震籌集善款。截至4月25日,據工作人員透露,壹基金已獲得超過233Btc(按照當時匯率,價值超過20萬元人民幣)。由此,壹基金成為中國第一個接受比特幣捐贈的基金會。

3.2 資訊共享

區塊鏈技術在資訊共享場景下的優勢:區塊鏈技術保持各個節點資料一致的共識機制和開放的特性,天然帶有資訊即時共享功能,可以在保證資訊保安的前提下,更快、更低成本的做到實時共享有效資訊。同時明確鏈上成員各自許可權,避免冗餘資訊,徹底解決資訊重複報送問題,降低資訊系統運營成本、減少資訊共享負擔。

案例:區塊鏈技術幫助政府實時資訊共享

2017年8月,伊利諾伊州政府與Hashed Healthcare公司合作開展了一項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醫療資訊管理試點專案。政府各部門透過部署本地化的區塊鏈節點,能夠快速實現區塊鏈分散式賬本與業務系統資料的同步,而無需向中心資料伺服器進行上傳和下載。這一專案既減少了政府與其他相關方的工作量,也透過加密演算法保護了資料隱私,同時也降低了資料共享和維護的成本。

3.3 資訊追溯和記賬

區塊鏈技術在資訊追溯場景下的優勢:區塊鏈技術分散式儲存的特點,天然具有記賬和資訊追溯的功能。在公益領域,對慈善捐贈進行記錄和追溯成為其最主要的應用之一。在資金捐贈方面,由於捐贈款項本質上具備金融屬性,天然滿足區塊鏈資料化的要求,所以區塊鏈不可篡改的時間戳可以有效解決慈善捐贈中善款追溯的問題,保證善款使用的公開透明;在物資捐贈方面,配合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線下捐贈物資的資料化和可追溯化也變得更加簡單。

案例:京東公益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物資追溯

2017年9月,作為全國首例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物資公益捐贈流程追溯的嘗試,由美麗中國支教專案發起的“守夢天使尋找之旅”公益專案在京東公益物愛相連平臺正式上線。透過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的結合,實現捐贈物資的全程流轉資訊上鍊,保證物資流轉資訊的透明可追溯,大大改善了網上捐贈者的使用者體驗。

3.4 增信與憑證發行

區塊鏈技術在增信場景下的優勢: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儲存機制確保沒有一個機構可以任意篡改資料,提升了資訊的可信度,也為身份資訊和其他證明憑證提供了信用背書。同時,也能夠幫助各相關方在不依賴中心機構的情況下,在資料傳輸過程中對資料真實性、原始性進行驗證;由於驗證所需的資料在所有業務發生時即完成了同步,因此對資料的驗證環節能夠實現完全在驗證部門本地完成,從而提高驗證效率。而非對稱加密演算法的安全機制,也讓憑證驗證和管理更加容易。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建立不可篡改的數字化證明,從而建立全新的信用認證機制,提升公益領域的管理水平。

案例:成都青年志願服務區塊鏈聯盟發行志願服務證書

2018年4月,成都青年志願服務區塊鏈聯盟成立併發出了全國首張青年志願服務區塊鏈證書。作為全國首個群團組織區塊鏈聯盟,該系統可以記錄志願者活動記錄、服務時長、公益積分等資料,並生成唯一、真實的志願服務區塊鏈證書,為今後志願者的認證和管理夯實了技術基礎。

四、挑戰與展望

4.1區塊鏈應用面臨的挑戰

區塊鏈在公益領域已經有慈善捐贈、資訊追溯和記賬、增信與憑證發行、以及資訊共享等應用場景。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的網際網路技術,區塊鏈技術深入應用於公益領域還面臨以下幾個挑戰。

4.1.1 資訊上鍊前的真實性

儘管區塊鏈技術能夠保證鏈上的資訊不可篡改,但在不具有資料封閉性的應用場景中,區塊鏈作為資料的底層儲存系統,對資訊上鍊之前的真偽和權屬無法判斷。而一旦上鍊不可更改的特性,對上鍊前資訊的真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可能會提高機構資訊核實的成本。因此,對於區塊鏈而言,只有資料封閉的應用,才能真正發揮出區塊鏈的能力。

4.1.2 公益平臺改革自驅力弱

區塊鏈慈善無異於把慈善組織的權利關進籠子裡,存在個別背靠商業集團的所謂“慈善組織”,其本質並非想“行善積德”,而是幫助關係企業、會員將營業或個人所得以“善款”的名義避稅,轉頭再想方設法將“善款”轉入自己的口袋。所以區塊鏈公益慈善的大規模應用,需要行業更高層面,甚至國家層面的認可和指導,由上至下地確立區塊鏈技術在公益、慈善機構中的作用,並加強監督管理。

4.1.3應用落地制度保障風險

鑑於對新生科技的風險未知性,目前全球各國對於區塊鏈專案的發展均沒有相對統一的市場管理原則與法律監管環境。各國法律系統對區塊鏈技術的監管還處在探索和考察階段,對其在公益領域應用如何應用尚未形成具體的規範。在沒有相應立法配套的情況下,智慧合約簽訂中使用的演算法如何與現有的法律系統相協調也成為區塊鏈技術全面應用於公益領域的一大挑戰。若不被法律認可,則智慧合約也將缺少法律追索權,合約雙方權益也就無法得到法律保障。

4.2未來展望

區塊鏈可以解決傳統公益慈善專案中被人詬病的透明度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公益信任難題,提升慈善機構的公信力,降低相應的監督和審計成本,讓慈善公益事業更加完善的發展。隨著區塊鏈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深度融合,它將開啟全新的區塊鏈慈善的4.0階段,為慈善公益事業帶來新的契機。屆時,慈善領域的資訊披露機制、善款追蹤機制、政府的資訊監管機制和對慈善機構的審計機制,慈善組織在定位和業務重點、與利益相關方的關係、運營模式、組織財務和資訊披露方面都將發生變革。

當前,區塊鏈+慈善仍然是一種新興的捐贈方式,要想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信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日益普及,區塊鏈會被越來越多的慈善機構和捐款者應用。

參考資料:

中國網路慈善事業報告

社會引領| 2018年我國公益慈善行業穩步發展

淺議區塊鏈技術在公益慈善領域的運用

公益慈善行業頻發信任危機,區塊鏈如何實現慈善監管?

慈善公益事業區塊鏈應用調查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