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算力地球”遇見區塊鏈

買賣虛擬貨幣
BOINC的底層區塊鏈改造之旅一旦成型,可能會是2019年全球最大的區塊鏈應用專案。除去規模效應,BOINC的區塊鏈專案改造如果成功,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資訊的數字化程序催生了網際網路革命,貨幣的數字化演進誕生了比特幣浪潮,碳基文明向矽基文明的邁進,其本質是萬物數字化的過程。人類文明在下一個百年最大的矛盾,是日益增長的資料處理需求與有限算力之間的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需要從無序的環境中抽取有序的算力來對抗整個世界的熵增。‘算力地球’正由此應運而生。”

這段表述來自全球最大算力網路平臺BOINC於8月14日釋出的《算力地球白皮書》。為諸多尖端科研專案提供算力支撐的BOINC,計劃用區塊鏈技術和全球商業發展策略對該平臺進行升級。

“透過價值計算證明共識機制,算力將被用於支援科學研究,而在比特幣的共識機制下,算力只能用於挖礦。”路透社此前在介紹“BOINC算力地球計劃”時指出,結合了區塊鏈和通證經濟的算力,將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程序的革命力量。

BOINC是什麼

“Berkeley Open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Computing”為BOINC的全稱,即伯克利開放式網路計算平臺。它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繫於2002年開發上線的大型分散式計算系統,是當前全球最大的網路計算平臺。

BOINC最早是為支援科研專案SETI@home(搜尋外星文明發出的無線電訊號)而開發的,後來逐漸應用於數學、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其他領域的頂尖科研專案。BOINC旨在將全球各地大量個人電腦及智慧裝置的閒置算力,提供給執行計算密集型應用的研究者,最佳化計算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推動科學的進步。

BOINC的志願計算網路在發展至今的17年間形成了一個龐大且活躍的算力網路。截至2019年3月,BOINC在全世界有超過400萬註冊使用者,每天約6萬臺活躍的計算機以及約30 PFLOPS(每秒所執行的浮點運算次數)的顯示卡實時運算能力,該算力相當於世界排名第五的超級計算機,BOINC同時也是分散式計算領域最為人熟知的開源專案之一。

自2002年至今,BOINC形成了以開發者為核心,以科研專案為節點,輻射全球各個地區及團隊的多層次社羣架構,其治理遵循集體共識。BOINC的程式碼庫在GitHub上開源,由BOINC創始人大衛·安德森與社羣貢獻者共同維護。BOINC社羣聚集了世界各地的IT行業從業者、開源系統貢獻者與科研愛好者,在分散式計算領域擁有廣泛的認可度及影響力。

今天,有接近40個橫跨數學、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領域的世界頂尖科研專案部署在BOINC上。作為一個連結全球海量裝置的“超級計算機”,BOINC為人類尖端科學問題的突破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何進行區塊鏈改造升級

不過,據BOINC Planet CEO傑森·李的演講及相關圖表,BOINC平臺算力的增長幅度,遠小於全球個人裝置數和全球資料量的增長幅度。

近年來,隨著超算、雲端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的不斷湧現,BOINC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應用場景有限、分佈區域失衡、缺乏激勵機制等問題已經開始阻礙BOINC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於是,BOINC基金會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同發起了“算力地球計劃”。基於BOINC在過去17年的技術和生態積累,“算力地球”旨在將分散式計算的使用者和網路規模擴充套件到新的水平,同時探索分散式算力的商業應用。

透過引入代幣經濟機制及區塊鏈、無服務計算等新興技術,“算力地球”正打造下一代分散式雲端計算的基礎設施,最佳化計算資源分配。

BOINC區塊鏈升級的具體工作除了最佳化軟體介面、構建客戶端P2P網路外,還設計了“價值算力證明共識機制”PoVC,實現可信任計算,並建設基於BOINC的無服務計算解決方案。

“算力地球”的初期目標是將BOINC科研計算的算力提升至100 Petaflops,約為現有算力規模的三倍。在BOINC全網算力超過100 Petaflops後,“算力地球”將利用超額算力提供商業計算服務。

加持區塊鏈前景向好

聚焦區塊鏈領域的媒體“鏈得得”曾指出,BOINC的底層區塊鏈改造之旅一旦成型,可能會是2019年全球最大的區塊鏈應用專案。除去規模效應,BOINC的區塊鏈專案改造如果成功,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BOINC的區塊鏈改造無疑將對BOINC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儘管BOINC從總的算力上而言已經是全球第一,但其算力全部來自廣大參與者的志願貢獻,因此在可用算力的挖掘上,BOINC仍有巨大空間。尤其近些年,以個人PC、手機、物聯網器件為代表的智慧裝置越來越多,其閒置的計算資源也越來越多。全球網際網路地址從32位的IPv4過渡到128位的IPv6,也表明可供挖掘的計算資源儲量頗豐。

第二,BOINC的區塊鏈改造將有可能重新定義“算力”。

BOINC以COP代幣的方式給算力提供者對應的經濟回報,這將驅使更多參與者將個人閒置的計算資源投入到BOINC上的應用中。

這些計算資源的總和將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字,不但會突破人類生產生活中的計算資源瓶頸,甚至還有可能重新改寫“算力”的內涵,拓展“算力”概念的外延,並將使完全基於志願行為的計算能力聚合平臺,轉變為基於商業邏輯的算力聚合平臺。這除了使BOINC獲得更大的發展外,還將使社會上更多的閒置計算資源獲得更加充分的利用。

第三,BOINC區塊鏈改造工作的開展,將帶動更多同類專案的出現。目前,全球已經出現了一些同類專案,包括已經在BOINC上執行的Gridcoin專案。

困難與挑戰

BOINC加持區塊鏈,儘管看起來很美好,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問題。

一是代幣如何流轉流通。

《算力地球白皮書》並沒有區分算力需求方和算力提供方兩類不同性質的使用者,只指出使用者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環節得到COP代幣:節點透過完成基於實際場景的計算任務(無論是志願科學計算還是商業計算)來獲得代幣獎勵;節點透過維護算力地球區塊鏈共識(依靠RAC公平競爭生成合法區塊)來獲得記賬獎勵。

對於算力需求方,只有獲得大量的代幣才有可能使其專案執行,那麼能否透過以上兩種方式快速獲得足夠的代幣?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代幣,其專案也就無法在系統上執行。

對於算力提供方,獲得代幣以後,這些代幣如何流通和價值兌換?如果這些代幣沒有流通和價值兌換渠道,就仍然還是原來意義上的積分,整個專案改造也就沒有進行的必要了。

二是兩種不同型別的專案如何在同一個平臺上協調執行。

此前BOINC上執行的大部分專案是公益類科學計算專案,這些專案要解決的是關於全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且參與者的行為是自願的,沒有利益或物質上的回報。如果透過區塊鏈改造,實施代幣經濟激勵,給予參與者相應的利益回報,將會吸引更多商業專案在BOINC上執行。

商業專案與原來的公益專案基於不同的業務邏輯,在利益回報面前,商業專案對計算能力的佔用,會擠佔公益專案對計算能力的需求。

儘管此前在面對鏈得得關於“商業化版本是否影響原有社羣使用者”的疑問時,BOINC負責人解釋,“BOINC商業化版本將繼續為科研專案服務,甚至為更多潛在諾貝爾獎專案提供支援。”白皮書也提到,“科學計算與商業計算板塊可以實現資源互補與網路規模的複合增長。”但在具體細節安排上,如何使商業計算專案和科學計算專案共處於同一個體系,是設計者還須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三是公益類科學計算專案資金從哪裡來。

BOINC進行區塊鏈改造,對提供算力資源的使用者提供相應的代幣,這對商業計算專案當然是一個好的機制。但對於原有的公益性科學計算專案,其代幣背後對應的資金,又該如何籌集?

這些專案要解決的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存在週期長、專案前景不確定、回報覆蓋全人類等特點。眾多參與者也是為了人類的共同發展,不求回報地貢獻自己的算力資源。

BOINC實施區塊鏈改造,利用代幣經濟實施經濟激勵,公益性科學計算專案的代幣激勵如何實現價值兌現?公益性科學計算專案從哪裡能夠獲得足夠的資金,從而與商業計算專案同臺競爭算力資源,是設計者和所有參與者將共同面臨的一個選擇上的問題。

四是代幣價值計算如何做到更科學合理。

BOINC專案使用的算力包括了志願者的CPU、記憶體、顯示卡、GPU,也會佔用一些硬碟空間。由於各專案的差異很大,所佔用的記憶體和硬碟空間差別也很大。例如數學類專案對記憶體和硬碟的佔用都比較少,而生命科學類的專案會佔用較多記憶體與硬碟空間。此外,專案執行對志願者的主機板、CPU、記憶體、硬碟、顯示卡、電源、顯示器、散熱器以至網路,都會帶來一定的耗損。

如何對這些資源耗損準確計價,給予相應的代幣,是極為困難的。BOINC此前採用的積分實際也面臨這些問題,只是因為積分更多是一種榮譽,所以少有人計較。如果BOINC進行代幣化商業改造,則須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

此外,這些不同型別的資源在不同時期也會發生價格上的相對變化,這就給BOINC的代幣價值設計新增了更大的難度。實際上,臉書計劃發行的天秤幣(Libra),選取一籃子貨幣作為價值錨定,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這一籃子貨幣構成佔比以及籃子內貨幣價值兌換比率發生變化,都將對天秤幣自身的價格穩定造成影響。

五是通縮型的代幣模型不利於系統的長期健康發展。

“算力地球計劃”採用了比特幣等大部分割槽塊鏈專案採用的通縮代幣模型,即代幣總量恆定,並嚴格按照數學公式確定的節奏發行,同時還有相應的代幣銷燬機制。這必然帶來代幣價格的不穩定,屬於通縮型的代幣模型。

當系統中流通的代幣數量少於系統中執行專案所需要的代幣數量時,必然造成代幣價格上漲,持幣人的理性選擇就是持幣觀望,等待代幣價格的進一步上漲,於是整個系統中可以流通的代幣數量越來越少,進一步形成負反饋,造成整個系統無法正常執行。這對於系統的長期發展,不是好的選擇。

來源:2019年8月2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環球》雜誌聯絡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