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 創始人 BM:連續三次創業的天才程式設計師

買賣虛擬貨幣

     走到最後一步放棄和走到一半放棄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喜歡說“堅持就是勝利”。

  Daniel Larimer 一定不同意這句話,他的綽號是 “BM”。區塊鏈行業的天才程式設計師,是“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C)”概念的提出者。他連續創辦了 BTS、STEEM 和 EOS。2014 年,他宣佈沒有任何新專案,也不會離開 BTS。2016 年,他宣佈沒有任何新專案,也不會離開 STEEM。2018 年,他宣佈沒有任何新專案,也不會離開 EOS。

  流水的專案,鐵打的 BM。每一次開始新專案,他告訴所有人他絕不會放棄,然後……他放棄了。即便專案大起大落,投資人和使用者依然不離不棄,因為他說到做到,每個都做得很不錯。從市值上看,EOS 第 8 名,BTS 第 50 名,STEEM 第 61 名。BM 是唯一的連續三個專案進入市值前 100 的區塊鏈創業者。

一、成長中的BM

  BM 是個美國人,出生在西部的科羅拉多州。他的父親是 Stan Larimer 是一位電機工程碩士(MSEE),畢業後在美國空軍學院教授火箭科學,任職期間先後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通用動力等航空航天巨頭開發“無人機”。這讓 BM 更早接觸到計算機和程式設計。

  BM 從小學開始跟隨父親 Stan 學習程式設計。沒多久,BM 就在 Stan 的幫助下做了一款星際迷航的射擊類遊戲。這讓他感受到程式設計的魅力,到高中的時候,BM 已經能獨立完成多款冒險類遊戲,還有自制版的俄羅斯方塊。後來去佛吉尼亞理工學院讀計算機專業,並在 2003 年畢業。作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他從程式設計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創造。他認為,程式設計是最有效率的創新方式。

 二、初期接觸比特幣的BM

  BM 天生就是一個創業者。大學畢業後,他和朋友一起建立了一個虛擬現實公司。2007 年,日常公司和生活事務的處理,BM 發現對於自己明白的事情,別人卻不能明白是怎麼回事。這讓他感到煩躁。於是,他開始思考做個網站,讓人們把東西放到網上來討論,促成人與人之間的共識。

  那段時間,BM 認識了羅恩·保羅(自由派議員,三次美國總統候選人,《終結美聯儲》一書作者),並且認識到國家經濟和貨幣中的結構性問題,還接觸到了奧地利經濟學派。

  從此,BM 就開始探索自由主義之路,並將“尋求自由市場解決方案,保障所有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作為終身信條。並且認為“保障我們自由和財產的是我們的政府。更準確地說,我們不得不指望他們來保護我們。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完全基於人與人之間的自願協作。”

  他逐漸意識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要務是實現貨幣自由。因為貨幣是國家管理者們控制我們最重要的手段,所以 BM 試圖開發一種數字貨幣,習慣性用 google 搜尋“數字貨幣”和“數字貨幣系統”,然後一頭撞見了比特幣,他不由得感嘆“這不就是我要找的東西”。那是 2009 年,比特幣剛剛出現的時候。於是,他立即參與其中,並積極研究和推廣比特幣。

  2010 年 7 月,研究了比特幣技術的BM覺得比特幣 10 分鐘一次的交易確認時間和實際生活中的銀行相比太長,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就在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社羣裡發了一個帖子公開指出這一問題,他提議改變共識機制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現身回懟:“看不懂就算了,我沒時間搭理你,不好意思!”這或許在 BM 的心中埋下了種子,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創業,去探索區塊鏈的邊界。

三、第一次“位元股”創業的BM

  2013 年,門頭溝事件爆發,人類歷史上丟失比特幣最多的一次駭客事件,丟了 74 萬左右的比特幣。網站所有的賬戶被凍結,使用者至今還在維權路上,這讓 BM 意識到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無法保證資產的安全,所以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2014 年,BM 帶著位元股 1.0 出現在人們眼前。當時大多數專案都只是在比特幣技術的基礎上做一些小的改動和創新,而位元股作為一個開源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採用獨創全新的 DPoS 機制,選舉出 101 個區塊者能做到 10 秒出塊,使其達到令人驚歎的“秒級交易速度”,相比於比特幣十分鐘的出塊速度,有了質的飛越。

  最開始位元股的口號是 “BeyondBitcoin”,一出場就是顛覆者形象。不過,位元股因為複雜的規則暴露了不少技術問題。隨著 2014 年熊市的到來,捐款的運營資金 BTC 直接縮水一半,位元股面臨嚴重的資金問題,不少開發者紛紛離開,這讓位元股的一度舉步維艱,也讓 BM 意識到可持續資金的重要性。

  等到 2015 年,BM 和剩下的位元股開發者成立一家 Cryptonomex 公司,融資了幾十萬美金,有錢後開始著手解決比特幣和區塊鏈更底層的問題,即不可能三角(安全性、效率、拓展性,三者最多隻能滿足其中的兩者)問題中的安全性和可拓展性。

  經過六個月的開發,Cryptonomex 宣佈推出位元股 2.0,基於全新的區塊鏈底層架構“石墨烯”。“石墨烯”可以每秒處理 10 萬筆交易,且有著最先進的管理模式。位元股區塊鏈上的一切都透過投票來配置的,包括費用、區塊間隔和被選舉的區塊生產者數量。

  最終這段故事的結局是在 2015 年 11 月,位元股正式升級到 2.0,但是市場並沒有因為技術的大大改進而推高位元股的價格,位元股的出塊者想的是保持現狀,對於技術升級沒有任何興趣。

  而 BM 為了全身心投入技術開發,出售了不少股份來維持生活,導致他的話語權越來越小,因為自己創立的 DPoS 投票機制,有多少股份就有多少話語權。慢慢的位元股有些問題已經不能透過技術開發解決,比如如何向普通人展示一個區塊鏈?如何讓人們源源不斷地跑來註冊?因此他萌生了去意。

 四、第二次“STEEM”創業的BM

  離開了位元股之後,BM 沒停下腳步,選擇了再次創業。2016 年初,BM 和 Ned·Scott 組建了 STEEM,一個基於石墨烯的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平臺。Ned 出任 CEO,而 BM 專注於技術。BM 想透過 STEEM 降低普通人進入區塊鏈的門檻,讓更多人學習和了解區塊鏈,也讓他們相信只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就能賺錢,就像他們投入自己的錢能賺到錢那樣。

  STEEM 在短短几個月內就完成了開發,它的理念是以寫部落格的方式挖礦。BM 創造性的用代幣激勵鼓勵內容生產,用石墨烯技術保證了高水平的交易效能和使用者體驗。

  STEEM 的執行規則是使用者在平臺上發表文章或者獲得點贊就可以得到代幣的獎勵。當時的 STEEM 平臺能為知名的創作者提供每篇上百元的美元收益。這樣的激勵方式吸引了大批的創作者湧入,社羣空前活躍,使用者量增長迅猛。

  當人們以為 STEEM 會成為一個新的媒體內容顛覆者的時候, STEEM 內容質量卻開始下降,更多人選擇依靠關係互相點贊賺取代幣而不是去撰寫優質文章。

  而平臺的規則比較複雜,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優質內容創造者的加入。但是 STEEM 開創了區塊鏈內容平臺的新模式,國內的幣乎、區分等區塊鏈內容平臺都是它的跟隨者。

  一個想法一直縈繞在 BM 的腦海中,像 V 神一樣摘取區塊鏈的皇冠,開發一個通用、可編輯的區塊鏈平臺。而 STEEM 是一個純粹的社交應用,永遠不可能實現 BM 的終極夢想。所以,2017 年 4 月 13 日,BM 選擇再次出走。

五、第三次“EOS”創業的BM

  辭職之後,2017 年 6 月,BM 又開始第三次創業,發起了區塊鏈專案 EOS,以“區塊鏈 3.0”的顛覆者形象面世。EOS 和 ETH 一樣,都是區塊鏈的底層作業系統。但是它結合了石墨烯技術和 DPoS 機制,所以交易無需消耗手續費,交易處理速度也遠遠高於以太坊。BM 的目標是讓 EOS 達到百萬級別的 TPS,成為承載大量商業級應用的超級底層公鏈。

  在 EOS 中,記賬者不叫礦工,而是超級節點,被選舉出來的 21 個超級節點的出塊順序由系統隨機設定,並且隨時會變。因為票選競爭,擁有高效能的資料中心的節點才更有機會成為超級節點,這樣既能有效率地升級,同時也能避免硬分叉。

  EOS 專案把系統角色、功能職責和履約責任三者完全分開。EOS 網路還有無數個驗證者,所有驗證者都執行全節點資料。同時 DPoS 共識機制讓每個 EOS 持有者都有投票權,使得整個網路很難被控制。另外,BM 引入了憲法和仲裁概念,用來進一步加強社羣管理。

  最後故事的結局總是在意料之中,EOS 先後經歷上線延期、安全漏洞、主網宕機等危機,甚至還有 BM 要離開 EOS 團隊的傳言......雖然 EOS 區塊鏈確實成為了三大主流公鏈之一,但是幣價上表現乏力,受各種負面訊息影響,從最高的 150 元回落到 20 元左右。

  BM 總是“三心兩意”,開發了一系列的 EOS 產品,如 RAM、Voice、Wasm 等等。BM 的行為使得 EOS 受到了一些質疑與批判。而BM 之前的兩段創業經歷也給外界留下了“不靠譜”的印象,隔三差五的就傳出 BM 即將出走的新聞。

 六、結語

  不知道 EOS 最後的結局依然是意料之中,還是會讓 BM 實現他的人生理想,BM 一直堅持自己最初的想法,想透過區塊鏈技術讓這個世界更自由、公正,偏執而任性,在區塊鏈創業的路上“暴走”。

  BM 沉浸於技術研究和理想實現,有腦洞有野心有技術,碰到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而投資者關心的卻只是市場表現,對於散戶們來說,一個巨集觀遠大的目標可能不及 EOS 漲 5 塊錢來得實在。

  隨著區塊鏈行業的快速發展,公鏈專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EOS 也面臨其他明星專案的挑戰和威脅。未來,BM 會帶著 EOS 走多遠,或者說 BM 又會透過技術為這個行業創造什麼新產品,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