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5年數字貨幣,去紙幣化成為趨勢,未來老百姓如何消費?

買賣虛擬貨幣

“中國版數字貨幣專案稱之為DC/EP,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我們對它的定義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穆長春對於中國版數字貨幣進行了清晰定義。

央行的數字貨幣是什麼樣子呢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央行就已成立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6年,央行還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跟蹤研究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創新進展,開展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央行用的研發的名字叫“DC/EP”,DC,digital currency,是數字貨幣;EP,electronic payment,是電子支付。實際上電子支付的是什麼呢?支付的東西實際上也就是透過行動通訊或者是其他的網路系統傳輸的數字的東西,並不是紙面的貨幣,所以電子支付本身也是有數字貨幣的屬性。

中國版數字貨幣不需要賬戶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具體場景中,只要手機上有DC/EP的數字錢包,不需要網路,只要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賬功能。傳統電子支付在沒有訊號的環境中無用武之地,而DC/EP不需要網路就能支付,因此也被稱之為收支雙方“雙離線支付”。“即便是Libra也無法做到這一點。”穆長春表示。此外,中國版數字貨幣不需要繫結任何銀行賬戶,擺脫了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的控制。

央行在說數字貨幣的時候,還提到另一個概念,叫可程式設計貨幣。怎麼理解?對於計算機,它的內部是有一定的自我控制的功能。以早期面嚮物件語言為例,要求至少有兩個函式,一個是建構函式,一個是解構函式。你既要解決它的創造問題,也要解決它的消亡問題。

透過程式設計,央行可以控制貨幣的整個生命週期——創造、流通、回籠。

在沒有數字貨幣,沒有可程式設計貨幣的情況下,央行發行的貨幣在社會中自由流通。最後怎麼回籠呢?一個是商業銀行派生貨幣的回籠,一個是央行基礎貨幣的回籠。前者央行可以透過存款準備金及其他政策去控制,後者是由稅收體系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未來上升到可程式設計的數字貨幣,央行的控制權就大了很多。甚至在流通環節也可以增加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央行都對區塊鏈技術抱有非常大的興趣。

目前,中國在數字貨幣方面還處於加快研發階段。比如,央行8月2日召開2019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要求“加快推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步伐”。而近日釋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表示“支援在深圳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   

據瞭解,未來央行將不會直接向公眾發行數字貨幣,而是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前期或先在部分場景試點,待較為成熟後再進一步推廣,出於穩妥考慮,會做好試點退出機制設計。

穆長春透露,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開發處於“賽馬”狀態,幾家指定運營機構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進行研發。“不一定是區塊鏈,任何技術都可以。無論區塊鏈還是集中賬戶體系、電子支付或所謂的移動貨幣,你採取任何一種技術路線,央行都可以適應。”

這種數字貨幣將對銀行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主要是在記賬方面影響。這種數字貨幣必須與常規儲蓄分開,因為它代表的是實際流通中的貨幣 (在央行的說法中稱為M0),而不是銀行用來向企業和家庭放貸的活期存款 (M1)。商業銀行將把100%的準備金存入央行,以換取這種數字貨幣,然後再分發給使用者。這中雙層運營體系減輕了中國央行在盡職調查、改革IT系統和迴應客戶要求等方面的負擔。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