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金融的,也是科技的,但終究是科技的 ——區塊鏈或是科技擊敗金融的終極武器

買賣虛擬貨幣

文丨互鏈脈搏·元尚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歷史會重複,但不是簡單的重複。

2013年,餘額寶誕生,當時傳統金融機構大呼“狼來了”。基於阿里巴巴對餘額寶的技術、使用者加持,餘額寶在2018年一季度末規模達到了1.99萬億元,投資人4.8億。這一成長速度動了傳統金融的乳酪,任其發展,餘額寶將成為一家大型儲蓄銀行。

隨後,監管機構連續五次調整持有或交易額度上限,從100萬元降到10萬元。受此影響,今年一季度末,餘額寶規模幾近腰斬縮水至1.04萬元。但其使用者量卻攀升至5.88億,比2018年一季度末增加了1億使用者。

若不是監管,科技在與金融的競爭中已經佔了上風。然而,傳統金融依然有拿手絕活——信用,這是科技企業無法比擬的。傳統金融的信用來自多方面:品牌信用、牌照信用、業務專業信用、國家賦予的信用等。餘額寶之所以被限制,本質是監管部門無法預料任其膨脹後,是否會影響到金融穩定。說到底,是金融信用問題。於是金融機構發現,“狼”其實並沒有來,並且自己投身到金融科技的改良浪潮。

但區塊鏈的出現,讓信用有了科技的解決方案,至此科技進入金融技術的拼圖基本齊備了。

2019年Facebook推出Libra專案,傳統金融又喊出“狼來了”,這次可能是真的來了。

技術(算力)賦能金融

科技這匹“狼”和金融第一次碰撞始於上世紀70年代。

2016年7月,KBW納斯達克金融科技指數在美國正式釋出,該指數用來追蹤那些利用高科技發行金融產品並在金融服務方面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公司的表現。

這一指數有49家成份股,如果剔除掉後來用科技武裝自己的金融企業,Visa算得上是最早一家原生金融科技公司。Visa的出現背景和資訊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1970年,Visa創始人Dee Hock在特拉華州成立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 (NBI)。1976年BankAmericard更名為Visa。

Visa定義為支付技術公司,致力於幫助消費者、企業、銀行和政府使用數字化貨幣。其用到的技術就是當時正在茁壯成長的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上世紀70年代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出現,計算機逐步用於商業組織;網際網路也在上世紀70年代誕生了主要的標準,跨地域高效通訊成為可能。

從下圖可以看出,上世紀70年代的Visa辦公室,就是一個大機房。

(VISA早期的機房 圖片來源:VISA官網)

Visa的每一步,其實都有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反對聲音,比如網路的安全性問題。2007年Visa推出非接觸支付Visa payWave的時候,就被質疑使用者的資訊在“空氣中被洩漏”。

但資訊科技帶來的效率提升著實給金融公司帶來了好處。如今,沒有哪家金融機構離得開資訊科技了。即便在最不確定的投資領域,科技也越來越佔上風。

眾所周知巴菲特是“股神”,但在科技加持的“大獎章”基金面前,巴菲特表現差一大截。

1988年,“大獎章”基金創始人西蒙斯網羅了一大批數學家、密碼學家和高階計算機工程師,創立了量化基金公司——文藝復興科技。

西蒙斯的頭部產品大獎章,自1989年以來其年化複合收益率高達35.6%,大幅領先同期“標普500”20個點,更領先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但總的來說,在資訊科技和金融結合的早期,金融業雖然對資訊科技有所擔心,但總體樂見技術帶來的好處的,以計算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提供大量算力成為金融公司處理複雜資料的工具。

金融科技在此階段主要是金融公司或者從業者推動,49家金融科技成分股,主要還是分佈在傳統金融業集中的紐約州、賓州、新澤西州、伊利諾伊州等。

(金融科技指數成份股地理位置 製圖:網貸之家)

流量(資料)賦能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後,算力對金融業的加持漸漸進入尾聲。一方面,摩爾定律衰竭,但個人算力已經非常強大,科技公司可以為個人直接提供金融算力產品,使用者不需要去傳統的金融機構;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發現,在算完自己的資料、市場的資料後,更多的資料已經逐漸流向科技公司。

於是金融與科技的競合進入第二階段:科技企業用流量或者使用者資料賦能金融。2013年,天弘基金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餘額寶引爆這一模式。當時,筆者身處這一行業中,傳統基金公司面對網際網路“野蠻人”幾乎無力抵抗,眼睜睜看著天弘基金規模排名從倒數衝到第一。而後,基金公司開始聯合騰訊、京東、百度等各類網際網路公司,試圖實現流量和資料的匯入。

於是國內金融+科技加速融合。因為佔據流量入口和資料入口,網際網路公司此刻是甲方,因此這個階段提出“網際網路金融”的概念

在2013年前後,網際網路金融的主要實體紛紛誕生,2012年誕生宜人貸;2013年誕生眾安保險、眾籌網;2014年誕生微信支付、微眾銀行。

資料來源:新金融線上

值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金融階段,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透過網路效應幾乎所向披靡,僅僅網貸在2018年年初貸款餘額就1.2萬億元。相比傳統金融機構,網際網路金融沒有門店成本、產品迭代快、洞察人性貪婪。

但大量風險也在累積,隨後包括股權眾籌、網路借貸、網際網路保險都曝出風險敞口,從2015年開始暴雷不斷,直至現在。

據網貸天眼資料,從2015年開始至2019年6月25日,統計有5634個網貸平臺暴雷。

圖:網貸暴雷平臺數量統計

(圖:網貸天眼)

失聯、跑路、展期、涉嫌詐騙等等讓投資者對網貸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圖:網貸跑路原因統計

(圖:網貸天眼)

如今,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仍然以每週百家左右企業暴雷的速度衰落。信用在這個時候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網際網路金融逐步集中於在網際網路界建立了龐大信用的大企業身上。比如騰訊&微信平臺、阿里巴巴&支付寶平臺以及他們成立的微眾銀行、眾安保險等。

普通使用者這才緩過神:快速崛起的網際網路金融雖然具有高收益的產品,但也存在高的風險敞口。高風險背後則是缺乏建立信用的能力。憑藉高收益帶來的使用者瞬間瓦解。

傳統金融也明白了自己的優勢,就是信用以及建立信用的路徑。它們開始再次將科技當作自己的工具,於是Fintech(金融科技)應運而生。

傳統銀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

(製表:互鏈脈搏)

互鏈脈搏統計,順應Fintech這一潮流,國內的傳統金融機構基本都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或者金融科技事業部門。

Fintech,金融在前,科技在後,潛臺詞是金融主導。因為金融業的靈魂——“信用”這盞神燈仍然掌握在傳統金融機構手中。傳統金融機構的信用建設經歷了數千年,形成了各項法律制度、金融制度、國家制度、企業規章制度等,為金融企業信用保駕護航。比如國際間的巴薩爾協議、FATF組織;中國製定的《商業銀行法》、《信託法》、《基金法》、《保險法》、《證券法》;央行和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制度、以及各個金融機構設定的風控制度等。

信用也是科技企業通向金融之路的最大門檻。支付寶、微信支付在2014到2018年,經常被監管部門指導、處罰、要求整改,本質是這些科技公司的思維是重使用者,輕風險付出的信用建設成本。

信用賦能

在金融和科技相愛相殺中,這兩個行業卻成為世界的主導者。

2018年,全球市值100強中,科技連續第二年成為前100名企業中市值最大的行業,達到了4.8萬億美元市值。排名第二的行業是金融,市值4.4萬億美元。但是金融入圍的公司數量最多,有23家。排名第三的是消費行業,市值達到了2.8萬億美元,距離第一和第二名的距離很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企業市值增幅非常快。從2009到2018年,100強中科技企業總市值增加了433%,同期金融增長222%。

2009-2018年市值100強行業增幅

(圖:普華永道)

國內的情況也是金融、科技佔據鰲頭。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中國企業市值500強中,銀行業市值佔比最高,達18%;其次是軟體與服務(科技)佔比9%。

(資料來源:wind 製圖:wind)

無論中外,世界已經被金融、科技兩大產業所主導。世界是金融的,也是科技的。

然而從美國經驗來看,科技產業超越金融已經發生,Fintech正走向Techfin。

科技進入金融差解決信用這一步——科技企業的金融產品憑什麼能讓使用者、監管、國家長期信任?區塊鏈出現了,金融企業的信用門檻正在崩塌。

貨幣是金融信用的集中體現,比如一個國家的金融失去信用,貨幣會貶值,這是金融危機發生國都會遇到的。2008年,中本聰公佈了比特幣白皮書,人們越來越發現底層的區塊鏈技術就是一臺信任機器。比特幣透過分散式計算、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技術建立起來的信用幾乎不亞於過去幾千年人類對貨幣信用的“終極幻想”——黃金。

(witter使用者Nunya Bizniz釋出了一張圖片,其中可以看到2013年至2018年間比特幣的價格以及1976年至今的黃金的價格非常相似。)

但區塊鏈這個信任機器並不是幾年就能建成的,2016年到2019年年初ICO、IEO、IMO等各種亂象,非但沒有用區塊鏈建立信用,反而將區塊鏈這一技術帶到了近似“詐騙”的溝裡。其原因是,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及配套設施不完善。這期間,區塊鏈這臺信任機器的效率不高,鏈下資訊的信任無法建立;另一方面,很多打著區塊鏈名義的專案,並不是要建立信用,而是為了詐騙,甚至壓根就沒用到區塊鏈;最後,區塊鏈的配套監管制度尚不完善,即便程式碼可以建立信用,但是監管區塊鏈的程式碼還沒生成。

就連USDT這樣掛鉤美元的穩定幣都公開承認,只有約74%的USDT由現金及等價物支撐。

但Facebook的區塊鏈專案Libra一經推出,讓金融業為之震動:它真的用區塊鏈這臺信任機器,並且很務實的採用可靠的技術,比如一開始的使用聯盟鏈,採用BFT共識等。有人說Libra就是Q幣+支付寶。從使用感受上或許如此,但這只是表象。

Libra因為使用區塊鏈,其交易不需要經過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結算清算,人們對於賬簿是信任無疑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價值徹底消失。

此外它還疊加了Facebook、Uber、booking這樣科技企業的信用;Visa、mastercard、PayPal金融科技企業的信用以及一籃子法幣的信用。成功概率大幅增加。

然而,Libra並不是結束,它只是開始。試想,我們購買保險的錢,為什麼還需要保險公司提取大量費用用於維繫龐大的營銷團隊;我們的貸款為什麼要支付這麼高的利率用於金融機構對我們的信用調查;企業上市為什麼要支付那麼高的投行費用、律師費、會計師費……

Techfin剛剛開始,狼真的來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