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1.0到3.0演變史:中本聰願景中的比特幣已死?

買賣虛擬貨幣
距離中本聰發明比特幣過去將近一個生肖輪迴了。2009年,中本聰在比特幣創世區塊上留下一句話:“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救助的邊緣”。12年後的今天,受世界新冠疫情的影響,世界經濟再次陷入危局之中,10天內美股遭遇4次熔斷,美聯儲決堤式大放水,數字資產市場一夜之間千幣腰斬。世間萬物萬般皆苦,銀行確實又一次到了緊急救助的邊緣,但比特幣似乎還沒能成為“救世主”。我彷彿看到一臉凝重的中本聰突然出現,再次在區塊簽名中寫下了,“它來了它來了,但我似乎什麼也改變不了。”剎那間一個輪迴的時間已過。比特幣帶領區塊鏈產業發展出了包括數字資產交易所,挖礦產業鏈、數字錢包、公鏈、聯盟鏈、DApp應用、DeFi應用等豐富的區塊鏈行業業態。
從比特幣代表的區塊鏈1.0,到智慧合約主宰的區塊鏈2.0,再到萬物皆可上鍊的區塊鏈3.0,一切看似順理成章又水到渠成,但深入思考整個演變過程,除了幣價之外,中本聰開啟的區塊鏈時代都帶給了我們什麼?聽說娑婆無量苦,死生總作輪迴主

不禁要問,中本聰期待中的區塊鏈願景,到底實現了沒?

客觀來說,經過12年的沉澱和發展,區塊鏈產業各個業態的發展程度也大相徑庭:

1)比特幣是絕對成功的,在數字資產市場獨佔鰲頭,有全球穩固的共識和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即使區塊鏈其他產業一切凋零,也無法阻擋比特幣發展的腳步;

2)區塊鏈挖礦衍生出了礦機廠商,礦場、礦池、雲挖礦服務等等產業鏈,也出現了嘉楠耘智這樣在美股上市的公司,可以說是熟透了,但幣價是整個礦圈的軟肋;

3)區塊鏈公鏈專案大多處於融資燒錢的技術研發初期,還在創造各種技術突破可能,何時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全看信仰了;

4)區塊鏈+暢想的萬物皆可上鍊願景,涉及到政策、技術、市場等諸多因素,目前僅有存取證、溯源、供應鏈管理、金融等部分場景找到了方向,大部分領域還在忙著烙大餅;

5)至於打著區塊鏈概念的各類資金盤專案,P2P理財專案,擊鼓傳花旁氏騙局專案等,只能說願者上鉤,跟區塊鏈技術真沒半毛錢關係。

你看,很多人還偏見的以為區塊鏈就是炒幣,就是騙局,其實區塊鏈大生態已經非常複雜了,有很多分支,且各自均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市場成熟度也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你認不清、看不透,很容易出現認知偏差。

這個行業遠不是一句“騙局”或者說是一場“革命”所能籠統概括的。

先來理清下,從比特幣為主的區塊鏈1.0到區塊鏈3.0時代,是如何演變的?

2008年,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發表了白皮書,定義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支付系統,有著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匿名、不可篡改等技術特性。此時,區塊鏈還處於1.0階段,僅僅指代的是支撐比特幣系統運轉的底層技術架構,是狹義的區塊鏈。而且這個階段,比特幣的目標是取代傳統金融系統,探索成為全球支付貨幣的可行性。

約莫2014年前後,天才少年V神用智慧合約,把比特幣的技術架構中的“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共識機制、挖礦模式、Token模型、雜湊演算法”等技術特性抽象了出來,升級成了區塊鏈2.0,廣義上的區塊鏈概念也自此誕生。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比特幣擴充套件性不足的問題,還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範圍拓展到了很多領域。

然而,以太坊智慧合約樂高組合式的模式如同一個“潘多拉魔盒”,不僅衍生出了數字資產交易所、數字錢包,DApp應用等豐富了產業業態,還憑藉1CO模式吸引了大量的人湧入這個市場。

於是區塊鏈3.0乃至4.0概念等很快都冒出了頭,整個區塊鏈領域如同迎來一場寒武紀大爆發一樣。區塊鏈+幾乎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音樂影視版權、食品安全、醫療健康、物流、司法存取證、選舉投票等等。

你看,整體來說,比特幣1.0到智慧合約再到區塊鏈3.0,整個過程也持續了10年以上,轉化過程也還是很順滑的,演變過程也合情合理,一切似乎順理成章,但由於這個過程出現了太多噪音,導致行業一度出現一鍋燉混亂不清的局面。比如,伴隨技術追求始終蠢蠢欲動的炒幣心理,剪不斷理還亂。

我一直持有一個觀點,中本聰願景中的比特幣已死,現存比特幣是意外演變成的一種價值儲存載體。

為什麼這麼說呢?

按照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最初的想法,比特幣是一個產品或應用,是一個試圖衝擊傳統金融貨幣發行體系的“實驗”。

從產品角度來看比特幣,比特幣的發展應該緊貼使用者需求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才行。

比方說當挖礦算力競爭被Asic化之後,比特幣就應該思考解決,算力競爭過大產生的能耗問題;又比如,當區塊交易處理量增大之後,比特幣應該嘗試持續做區塊擴容或隔離驗證、側鏈等來提升支付效率問題等等。然而事實上,現在的比特幣系統為了鞏固全球範圍不可撼動的共識,在產品角度早已拒絕做任何改變,這樣一來,比特幣做全球支付體系的願景,其實等於宣告了失敗。

然而,經過十年的風雲變幻,比特幣最終並沒有殺死,而是換了一個姿態得到了永生。

現在的比特幣在支付之外被賦予了更大、更強的生態位:

1)因其世界範圍內的強大共識,比特幣成了數字資產領域數千種虛擬資產的錨定價值資產;

2)因其緊縮型的發行方式和絕對的稀缺性,比特幣正朝著成為數字黃金的目標大踏步邁進;

3)因其不受政府監管的特性,在地緣政治風險時或政府無限量增發紙幣時,比特幣往往被視為避險或抗通脹資產;

4)最關鍵的是,比特幣在全世界已經有數億人的品牌知名度和數千萬的直接使用者群體,支撐起了一個上千億美元市值的金融衍生品二級市場。

你看,不管BCH、BSV等其他數字資產,再怎樣在區塊容量上再做功課,再怎樣宣揚自己的應用價值,原生比特幣的地位始終無法撼動。根本上就是因為,產品角度的比特幣早已死去,現在存活下來的比特幣是一個經歷10年生死大劫考驗,經歷10年品牌認知培育,經歷數千萬擁躉者不離不棄信仰加持後的價值儲存載體。

不可複製,無可替代,難以消亡。

我絲毫不遮掩對以太坊創始人V神的喜歡,原因是當大家都在瘋狂搞1CO,畫餅圈錢的時候,V神始終保持對區塊鏈技術最原始的探索研究,包括之後的分片、Casper以及有條不紊的POS升級等等,雖然節奏慢了點,但步子走得很穩。而且,隨著DeFi爬上了柳梢頭,以太坊的價值社羣一直以為是被低估了.

但我想說的是,以太坊的出現對於區塊鏈生態而言是把雙刃劍,它在用智慧合約發現一個新大陸的同時,也意外開啟了一個罪惡的“潘多拉盒子”。

1)智慧合約建立門檻很低。任何人可以透過ERC20標準或其他標準,建立自己的智慧合約,發行自己的代幣,這極大的降低了使用者參與的門檻,但殊不知,參與門檻無限制降低在去中心化世界裡簡直就是噩夢。

比特幣公鏈系統的門檻其實算高的,一個比特幣網路背後包括一個挖礦系統,有礦工的礦機、電費、場租、人力投入等種種門檻。這就使得,比特幣社羣想做惡的成本很高,無論礦工想聯合搞雙花攻擊或者篡改交易等等,往往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高參與門檻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降低一些非對稱風險,而以太坊的低門檻,徹底的把各種未知風險和混亂帶了進來(比如最近的N號房事件就是典型),這對後續的治理水平就無疑提高了要求。但別忘了,這是個去中心化的世界,該以怎樣的名義進行治理呢?

2)智慧合約有條件執行的場景限制。以太坊智慧合約本質上就是一個管道,輸入什麼對應輸出什麼,一開始就透過層層條件約定好了,但並不是所有場景都是這麼簡單的輸入輸出規則。

比如 DApp遊戲,一個使用者呼叫遊戲合約有登入、登出、投注、返獎、記賬等各類操作,但智慧合約其實只適用於記賬環節,其他環節都上鍊會大大降低合約的觸發效率,對於秒級的DApp抽獎遊戲而言,如果開獎效率太慢勢必會影響遊戲參與體驗;又比如數字資產交易所,受限於鏈和鏈的天然屏障,為了增加交易對和金融玩法提升使用者交易體驗,交易所往往都有一個內部賬本,只在資產儲存環節會選擇上鍊。

但是這樣就帶來一個悖論,效率和體驗既然還離不開中心化,那麼去中心化的意義在哪裡呢?

你看,如果說區塊鏈1.0的世界還是一股清流的話,以太坊開啟的區塊鏈2.0世界就已經是泥沙俱下了。因為在去中心化世界裡,鏈上環節暫時還有技術缺陷,鏈下永遠都是一個黑匣子:比如數字資產交易所的資產透明度問題,交易所是否在幣價波動期間拔網線問題,DeFi平臺的預言機喂價延遲問題,DApp鏈下操作暗箱操作問題,智慧合約自留後門堅守自盜問題等等。

但對於新技術,我從來都不是因噎廢食的保守派。客觀來看,以太坊智慧合約讓區塊鏈技術的可擴充套件性實現了質的飛躍,值得肯定,而且目前行業出現的一些中心化過渡平臺,包括交易所和數字錢包等,只要不做惡的話還是很有必要的。

不過,我們應該清晰的認識到,有熱情可以,但不能盲目投入,智慧合約最佳的應用場景其實在金融領域。

現在傳統金融市場在資產交割和清算環節有極強的滯後性,而且人為的參與有各種不可控因素,這大大減弱了資金的流通和使用效率。而DeFi應用正在把借貸、理財、保險、衍生品等很多傳統金融模式搬進區塊鏈世界裡,給了智慧合約最廣泛的應用場景,也為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行業延伸落地提供了可能。

所以,近兩年大熱的DeFi概念,表面上看似在炒概念,但本質上是行業發展走向了正軌,說真的,比1CO、1EO、xx即挖礦之類的所謂創新模式靠譜多了。

巴菲特不喜歡、不認同數字資產市場的根本原因是:遠離瘋狂人群和噪音。

這也是我本人堅持做價值認知輸出的原因,只有讓自己安靜下來,才能看清支撐行業發展的真正底色。

在我看來,現實條件還遠未到大肆宣揚區塊鏈3.0的時候,除少數專案之外,現在有的大多是一些噪音。

事實也是如此,在2017年那波1CO財富革命熱潮下,大批人以“區塊鏈3.0”的名義湧進區塊鏈賽道做專案。在他們看來,區塊鏈+能像網際網路+模式一樣,長出非常豐滿的羽翼。

可問題是,技術賦能傳統產業不是個萬金油公式,也要考慮到技術本身和各垂直行業特性的契合度。網際網路+幫助傳統產業,突破了物理地理位置侷限,接軌了網購消費群體,提升了資訊的覆蓋面,進而產生了效率和連線價值。。

區塊鏈+要解決傳統產業什麼問題呢?在我看來有兩方面:

1)資料資產化激勵模型:隨著5G和AIoT技術的普及,大資料為成為支配和推動使用者行為決策的主要參考,因此對資料記錄的精細化和資料資產化就成為了挑戰。

而區塊鏈技術中的Token通證經濟模型本質上就是一套社會治理模型,Token可以精細化使用者資料,把資料每一步產生的價值和即時的Token獎懲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碎片化的資料激勵,讓資料看得著摸得見,每一步都產生價值。但這需要建立在5G和物聯網把資料記錄能力提高的前提下。

2)資料傳輸的可信度問題:現在傳統商業世界存在資料生產權和所有權不統一的問題,這讓資料本身很難對資料生產者產生價值回饋,反倒讓平臺方利用使用者資料為所欲為。最近曝光的微博使用者資料隱私洩漏事件就是個縮影。此外,隨著資料新基建成為行業熱點,各大網際網路公司都出來宣傳他們的雲端計算能力了,但商業公司做資料服務始終逃不開公司壁壘,而國家要發力的資料服務是要消除這些屏障,區塊鏈技術則為資料體之間的連線提供了可信前提。

你看,大家其實很清楚,無論是資料治理和傳輸可信度,將來遲早會做,但遠遠還沒有到立馬定乾坤的時候,所以當你試圖用區塊鏈+概念賦能傳統各個行業的時候,千萬別腦子發熱。

在我看來,區塊鏈3.0的推進勢必要靠政策先行,比如區塊鏈+政務、區塊鏈+民生、區塊鏈+金融等領域一定會成為區塊鏈應用落地的頭陣。唯有此,現在區塊鏈行業環境才能最大程度降噪和合規,區塊鏈技術也才能漸次和傳統行業接軌融合。

當然,如果你腦子裡並沒有區塊鏈1.0、3.0的概念,只是當區塊鏈領域是個金融衍生品投資市場,管好自己的貪婪和恐懼就足夠了。如果你相信有這些概念,就一定得明白這背後的演變邏輯,不然這個未知領域的教育成本可能高到超乎你想象。

Ps:我一直堅信區塊鏈領域除了炒幣之外,隱藏著龐大的知識寶藏,這是我們學習經濟、金融、技術、投資、心理等多項學科的一個綜合舞臺。我個人很高興,大家能齊聚一起提問、交流、分享問題,我抽時間也會耐心解答大家對於區塊鏈的疑惑。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