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簡史》- 經驗主義的區塊鏈

買賣虛擬貨幣

前言

十七世紀的法國,有一位孱弱多病的年輕人,他叫笛卡爾。笛卡爾出身貴族,不必上班,有大把的時間用來發呆閒想。腦子想的事多,人就容易走火入魔,笛卡爾就萌生出個怪念頭:我,還有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嗎?

答案地球人都知道,笛卡爾用五個字破解了這個謎題。此後幾百年,這五個字 “我思故我在” 成了最紅的網路語。笛卡爾的論證很簡單,當 “我” 懷疑的時候,“我的懷疑” 就證明了 “我” 的存在,若沒有“我”,那是誰在懷疑?

笛卡爾開啟了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主義一派,這一派對觀察世界沒興趣,喜歡在腦子裡琢磨,要讓數學幾何邏輯這樣的真理從靈魂中噴湧。 笛卡爾的小夥伴同期還有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都是大牛人。 而另外還有一派,則是以洛克為首,號稱經驗主義,他們針鋒相對,認為真理從感官對世界的觀察和試驗中來,大腦不過是白紙一張,感官塗抹了 A, 那就是 A,塗抹了 B,那就是 B。洛克的同期小夥伴還有貝克萊和休謨,休謨最為決絕,他乾脆否定了人類認知因果關係的能力,告訴人們,你所可以依賴的知識只有過往的經驗,因果? 不存在的。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至今還在互掐,由這兩種觀念出發而設計的各種手段與方法,對電腦科學、資訊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影響深遠。

區塊鏈是經驗主義的產物,徹頭徹尾都是。

換個通俗的說法講,區塊鏈是工程領域的創新,在數學、邏輯、幾何這些純粹理性範疇內,並無新內容。中本聰設計比特幣,是為了解決現實商業世界的具體問題。區塊鏈中所用的一系列技術,齊刷刷站在經驗主義的佇列中。區塊鏈的堂哥,非對稱加密技術,是為了解決秘鑰運輸問題而生,早已廣泛應用在網際網路上;區塊鏈的堂姐 BFT、PBFT、PAXOS 演算法,是為了實現計算機系統的分散式而設計,在 CPU、雲端計算中無處不在;區塊鏈的表姐雜湊現金,是為了治理垃圾郵件;區塊鏈的表哥時間戳,是為了對電子文件進行存證;

POW 機制,是比特幣上最重要的創新,更是閃爍著經驗主義的光芒,它之所以行得通,實因其背棄了形式化演算法,另闢蹊徑,取道經濟學的博弈思想,這才為分散式系統開闢了一塊廣闊而蠻荒的新大陸。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句著名的雞湯格言出自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我國中小學教室裡遍貼這條標語,以宣揚謙虛這種品德。然而,牛頓雖然偉大,卻絕不是謙謙君子。實情是,牛頓用巨人肩膀來諷刺胡克身材矮小,當時他與胡克掐架正凶,二人都搶著說平方反比定律是自己的成果,壓根沒有絲毫紳士風度。牛頓這句話雖然並不誠懇,卻道出了科技發展的一個現象特徵。每一項理論和技術,都是基於前人的成果,石頭縫裡蹦出的孫悟空在科技上並不存在。中本聰發明了區塊鏈,是站在亞當貝克、Stuart Haber、戴維等巨人的肩膀上,而這幾位也是站在更前人的肩膀上,就這樣一層層疊羅漢,仔細算下去,中本聰已經身處幾百米的高空了。

從 1977 年 RSA 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問世,到 2008 年比特幣白皮書釋出,歷時 31 年,其間各種技術與思想此起彼伏: eCash、拜占庭將軍問題、ECC 演算法、PGP、時間戳、雜湊現金、P2P協議、RPOW、B-Money、Bitgold。這些技術和思想,並不是為衝向區塊鏈這個山頭而鋪下的階梯,它們各有各的目的和使命。區塊鏈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正好應用了這些技術和思想。

區塊鏈是有傳承的,它所用的系列技術沿襲已久。

區塊鏈是經驗主義的產兒,來自觀察和實驗,為了解決具體問題而生,區塊鏈又是有傳承的,技術發展歷 30 年之久,甚至更長,比特幣誕生都已 10 年,我們應該可以下一個結論:任何對區塊鏈過苛的貶低,任何對區塊鏈過頭的神話,都是膚淺的理性主義。膚淺的理性主義,換個通俗說法,就是 “不顧事實、不過腦子的情緒化思維”。

有一種說法,說區塊鏈是一把錘子,正在四下裡找釘子敲。說的很形象,但仔細琢磨,卻也很難讓人認同。區塊鏈誕生之前,一直就有那麼一根釘子紮在那裡,大牛們苦苦研究,找錘子找了幾十年才搞出了比特幣,何來無釘可敲之說? 那根釘子就叫:如何在去中心化環境中實現價值的電子化儲存和轉移。

又有一種質疑的聲音問,那為何區塊鏈這把錘子,並沒有敲得叮噹響成一片?那根什麼釘子我怎麼沒看到?我們先不回答這個問題,暫把錘子和釘子放下。

“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錢鍾書先生對求見的慕名者如此說。於錢老這當然是謙虛,也是委婉的拒絕,但這句英國諺語並無邏輯上的說服力。實情是,人們吃到好雞蛋,一定要去認識母雞的,因為認識母雞才能繼續吃上好雞蛋。有心人甚至會去研究那隻母雞,尋找母雞鶴立雞群的地方,以培育更多的優秀母雞。再說,那隻優秀母雞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就不值得去探究求索?你都吃了人家下的蛋,難道不該對母雞投入一點關懷?

區塊鏈若是那隻雞蛋,它背後站著的母雞就不僅是中本聰,還有哈爾芬尼、尼克薩博、戴維、肖恩範寧、亞當貝克、Stuart Haber、Neal Koblitz、大衛喬姆、默克爾、Ron Rivest、Adi Shamir、Len Adleman、Whitfield Diffie、Martin Hell 等一干大牛,當然還有現在舞臺上的主角,維塔利卡、BM、Gavin Wood 等。他們每個人的故事,和他們所創造的技術一樣精彩;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與技術一樣值得去關注;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和社會環境,還有經歷的種種事件,是技術誕生的舞臺與背景,更是為技術催產和接生的助產士。我們奔赴時代的現場,親臨人物的生活,認真觀察人與事,細心體會情與理,並非為了八卦爆料,而是去探尋技術的來龍去脈,試圖從歷史的全域性、當事人的視角去觀察技術,用故事的形式復原社會、環境、人物、技術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們要關注的,不僅是那隻母雞,還要看一下雞窩,乃至母雞生活的那整個農場。

區塊鏈是有故事的。那故事裡有人物,也有情節;有喜怒哀樂,也有愛恨情仇;有家國天下,也有芸芸眾生。

期盼和幻想一個理想的社會,是學者們的一大愛好。西方有柏拉圖的理想國到莫爾的烏托邦,我國則有老子的小國寡民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種對理想社會的構思,都是 “理性主義” 一派。而 “經驗主義” 一派的洛克、休謨並不贊同這種社會構想,到了哈耶克,則批評這種構想為 “狂妄的理性” 與 “致命的自負”。區塊鏈從技術角度,是經驗主義的產物,但那些創造區塊鏈的小夥伴們,卻對區塊鏈寄託了烏托邦的理想主義色彩,讓區塊鏈染上了一點點理性主義,這是區塊鏈自身的矛盾之處,也為所有的爭論和非議埋下了種子。

中本聰設計比特幣,白皮書寫的中規中矩,一副象牙塔中的學者範兒,然而創世區塊中的那句 “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卻暴露了他對當前金融體系的不滿,那麼比特幣蘊含的社會理想也就不言而喻了。更早些,戴維設計 B-Money 便聲稱要為非暴力的烏托邦設計貨幣與合同;再往前,密碼朋克們要用非對稱加密技術保護公民在網上家園的隱私;回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衛喬姆研發了 eCash 以防追蹤;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自非對稱加密誕生後,為突破美國政府對密碼學的封鎖,學者們的抗爭就未間斷過。這一切都關乎技術,又並不囿於技術,社會理想和人文關懷,一直都伴在區塊鏈之左右。

區塊鏈的創造者們,是有價值觀的,他們具有濃厚的社會理想。由此,區塊鏈是多維的概念,並非純粹的技術,它天然具有值得爭議的內涵,在技術大家庭中地位特殊。

區塊鏈原本就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比之資訊化與網際網路,它對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影響,為它在技術大家庭裡安排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地位,它天然擁有更加豐富並極具爭議的內涵。及至比特幣、以太坊開始流行,Token 天生的價值屬性,便捷的轉移支付功能,一下子讓其成了不法交易的寵兒。區塊鏈開發者們設計的 Token 融資模式,從比特幣社群走向了全球各行各業,給開發者們以豐厚激勵的同時,也給了眾多騙子們裝神弄鬼的面具。比特幣也好,區塊鏈也好,自誕生後,便在爭議的漩渦中。無數的專家,無數的解讀,有人頂禮膜拜,有人不屑一顧,有人極力炒作,有人大加詬病。不分好壞的擁護與拒之門外的排斥,無疑是簡單的情緒化選擇,經驗主義者的做法是,我們要認真瞭解,要去觀察和試驗,在實際的應用中,摸索出適合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道路。要知道,網際網路初現之時,也有人視之為洪水猛獸。到了今天,幾乎所有人都離不開網際網路,不再有人質疑網際網路,人們將其看做空氣、水、電一樣必不可少的事物。然而,在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恰恰需要人們去懷疑的時候,網際網路的力量與權威已經令人不敢直視。

人們那點子珍稀的懷疑,總是給予新生事物過多,給予熟悉事物過少。

本書想把區塊鏈背後那些真正精彩的人物,中本聰、尼克薩博、哈爾芬尼、戴維......把他們介紹給讀者,讓讀者瞭解他們的故事,調其程式碼,讀其論文,不可不知其為人;本書想把區塊鏈相關技術產生的歷史背景,勾勒出來,告訴讀者時代的變遷並不都是輕鬆寫意的,步履維艱乃是常態;本書想把區塊鏈的原理,用簡單易懂的方法,描述清楚,只要不去觸碰形式化的烈焰,故事和思想實驗這幾千焦耳從爐火中輻射而出的熱量就很溫暖宜人了,誰還聽不懂薛定諤的貓呢;本書想把區塊鏈蘊含的經濟學、社會學思想,理清楚呈現給讀者,技術如劍,它冷靜如水不偏不倚,那劍客與江湖卻愛憎分明;本書想在這本書中概區塊鏈之全貌,可以失之於淺顯,但要收之於易懂,霍金的時間簡史裡說 “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一般原理上讓所有人所理解,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區塊鏈更應該讓所有人理解,讓所有人參與到討論中來。

這是本書的立意。

楊絳先生曾批評人 “想的太多,讀書太少”,此語如箭,洞穿我輩無知之徒。不過,“讀書” 與 “想”,當是 “弓” 與 “箭” 之關係,為了射箭,方才挽弓控弦。經驗主義者,總要先射出一箭,實驗觀察一把,再去練習拉弓的臂力和準頭。鵠的在前,芝諾告誡說箭的運動和前行是不可想象的,但無論如何,本書也就這樣離弦而去。

這是本書的來源。

本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談 “區塊鏈的歷史和原理: 由虛擬貨幣說開去”, 從中本聰的生日探求比特幣背後的私人貨幣哲學基礎, 進而探討虛擬貨幣背後的密碼學和區塊鏈原理和歷史。

第 1 章從中本聰生日的隱含密碼中解讀哈耶克虛擬貨幣的歷史背景和哲學基礎, 包括美國政府沒收美國人民黃金這些在中國鮮為人知的事實。

第 2 章介紹虛擬貨幣, 圍繞著喬姆、 薩博、 戴維、 中本聰等人物, 講解虛擬貨幣的原理和發展歷程, 敘述比特幣的誕生與發展歷史, 探尋中本聰的神秘身份, 分析比特幣之意義。

第 3 章關於密碼學為主。密碼學是區塊鏈的支柱技術。懂了密碼學相關技術, 便懂了區塊鏈的大半。本章圍繞密碼學的人物和故事, 敘說密碼學的歷史, 講解種種演算法和原理。其中涉及圖靈、迪菲和赫爾曼、 RSA 三人、科布利茨、齊默曼、密碼朋克等眾多人物, 覆蓋了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的簡要歷史, 重點講述那些影響重大的事件。

第 4 章意在講解區塊鏈原理, 拆解區塊鏈原理為鏈資料結構、 UTXO、 P2P 網路協議、 POW 共識演算法、貨幣機制、雜湊運算、非對稱加密及簽名、時間戳、默克爾樹和智慧合約十個部分。在原理的精簡介紹中, 依然帶出人物, 帶出故事。

第 5 章單寫智慧合約, 智慧合約是區塊鏈 2. 0 最重要的特性。戴維、尼克·薩博在設計數字貨幣時, 不約而同都包括了智慧合約, 中本聰也專帖解釋了合約在比特幣中的實現方法。本章從經濟學、社會學角度解讀了尼克薩博的智慧合約理論, 在這理論中, 還交織著區塊鏈的思想。本章也簡單介紹了以太坊上智慧合約當前所用技術。

第二編介紹 “從區塊鏈到區塊鏈經濟: 技術與應用”, 探究區塊鏈的不同技術和應用場景。

第 6 章區塊鏈的技術流派, 介紹了當前主流的區塊鏈平臺和技術, 共計十二種, 分別是比特幣、 以太坊、 Fabric、 EOS、 IPFS、 閃電網路、 側鏈、 BTC Relay、 跨鏈 Cosmos、 Polkadot、 分片 Plasma、 DAG Byteball。 本章著力於 為讀者概括出易於理解的原理, 同時簡單介紹技術開發者。

第 7 章關於區塊鏈應用, 區塊鏈的落地應用, 也許是業務人員和投資者最感興趣的。然而技術的應用, 考驗的往往並非技術本身, 而是環境和習慣。本章介紹當前可看到的各種應用, 包括貨幣、資產描述、保險、存證、供應鏈、證券交易所、賭博、遊戲、內容和社羣、投票與選舉、物聯網、可程式設計貨幣、 ICO, 共計十三種。講解中以案例為主, 所選的應用產品多來自國外。

第 8 章區塊鏈經濟, 中本聰當是自由市場的擁護者, 尼克·薩博則常常引用哈耶克的文章, 所以區塊鏈雖然是一種技術, 技術本身並無價值上的偏好與站位, 但這些發明區塊鏈的人, 卻有著鮮明的立場。說奧地利經濟學派是區塊鏈的思想指引, 也許並不是亂說。本章介紹區塊鏈與經濟學、社會學那千絲萬縷、若隱若現的關係。

第 9 章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2017 年區塊鏈熱潮, “ 中心化” 三個字廣為人知, “去中心化” 這四個字也隨之流行。到底何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到底要幹什麼? 到底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爭, 與我們的社會, 與我們的生活有何干系? 本章解答這些問題, 讓讀者思考之餘, 不再困惑於中不中心化這樣的爭論。

第三編為 “區塊鏈的願景: 正規化革命與未來監管”, 超出了第二遍經濟應用的範疇, 是作者在國家戰略和國際格局層面對區塊鏈技術影響的系統思考, 從虛擬貨幣、區塊鏈與未來國家的關係, 以及對世界格局和人類世界的影響進行了闡述和展望。

第 10 章區塊鏈的意義, 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網際網路完美嗎? 區塊鏈、 人工智慧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科技是生產力, 科技只是生產力嗎? 當互 聯網、 物聯網、 人工智慧、 區塊鏈構成的世界把未來拉近, 人們該怎樣去理解 這一切? 人在機器面前, 該怎麼去理解自己? 蘇格拉底說 “認識你自己”, 也 許機器時代的降臨, 給了我們認識自己的終極線索。

第 11 章虛擬貨幣的監管, 作者結合參與國際監管規則制定的經驗, 從金融監管的角度闡述了虛擬貨幣的屬性和監管框架。

第 12 章未來的暢想, 作者縱橫比較歷史上的教皇跨國秩序、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的大英帝國和 “美利堅帝國”, 提出了 “雄霸共和國” 的思想實驗, 預示將來掌握區塊鏈的政權將獲得超越國家主權的實際權力, 成為新時代的教皇。

另外, 本書特意增加了附錄, 將重要書目、關鍵人物一一列出, 供讀者在閱讀正文時查閱。

附錄 A 推薦書目及解讀, 本附錄中推薦作者認為優秀的一批區塊鏈書籍, 並附上了作者自己的解讀。

附錄 B 人物和時間表, 列出本書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及重要事件的時間表, 供讀者索引。

本書以哈耶克始, 以 “雄霸共和國” 終, 貫穿思想和技術。世界大概就是這樣充滿了矛盾, 歷史的發展也許永遠不是按照人們的預設前進。希望技術流和金融管理人士能夠透過本書清晰瞭解區塊鏈技術的技術原理和技術思想, 希望國家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人士可以透過哈耶克的哲學思想和 “雄霸共和國” 的國際格局展望在制定國家戰略時有所啟發。

懂得區塊鏈未必那麼困難,因為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是分層次的,今天無人不懂網際網路,然而又有多少人理解網際網路的協議呢? 經驗主義的一大好處就是寬容,認為人們無需冥思苦想,透過感官觀察和體驗,就能獲得知識,那麼你的感官給你的,就是你的知識。閱讀本書,相信讀者能夠對區塊鏈建立一個感覺上的印象和觀念,畢竟書中有那麼多的故事。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後,相信讀者就能自己破解前面未回答的那個問題:為何區塊鏈沒有普遍的落地開花?

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等應用最終能否普及應用,決定性的因素並不在技術,而取決於一場發生在大眾意識中的投票:把自己的資料、財產、隱私託付給網際網路大企業,對於這種傳統的網際網路模式,以及對伴隨這種模式而生的種種風險、麻煩、不便和低效,人們是否還能忍受。

1455 年古登堡印刷術誕生,但手抄本依然存在百年,而 “當面講授” 這種古老且昂貴,以權威為中心的知識傳播方式至今尚存,仍據主流。這已無關技術,而是人性的選擇。我們閱讀歷史,也身處歷史之中,我們左右著歷史,卻又懵懂不覺,被歷史裹挾而去,不辨方向。樂觀去看區塊鏈,也許正如網際網路的歷程一樣,十年之後再回首,今天的喧鬧和冷清、讚頌和質疑,未嘗不是澆灌幼苗的清水與養分。

要能夠把區塊鏈講解清楚,需懂得密碼學原理、計算機技術、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知識。無疑,本書作者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是不足的。讀者在閱讀本書時,發現錯漏那是難免的,若讀者心生懷疑,那請接受感謝。因為,如笛卡爾所說,懷疑是我們存在之本,這一點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共識。

願懷疑與我們同在,願懷疑與區塊鏈同在,願懷疑與本書的讀者同在。

最後,感謝金融出版社的編輯黃海清老師,本書是在他的鼓勵和督促下完成的。感謝在本書撰寫過程中,給予支援和幫助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們。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