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幣在KuCoin拉了400倍,驚為天人,你還記得嗎

買賣虛擬貨幣

Soros隨感

最近幣圈最大的熱點就是IEO,KuCoin也推出了一個Spotlight平臺加入戰局。今天公佈了首個專案MultiVAC,那就藉此機會聊聊KuCoin。

最開始關注KuCoin是因為Oyster Pearl這個幣。此幣直譯珍珠翡翠。這個高貴大氣的名字立馬吸引了我的注意。名字真的太重要了,如果這個幣不叫珍珠翡翠,我可能連看都不會看一眼。

這個幣1CO了幾十萬美元,具體數額我忘記了,大概是在20-40萬美元的區間。市值非常小。恰好又遇上了超級大牛市的好時機。再加上題材本身非常的吸引人。天時地利人和湊在一起,很離譜的暴漲了400倍。

我今天在查歷史資料的時候也是驚呆了:400倍?開玩笑吧。稍微平復了一下心情後,我把滑鼠定在K線的最高峰:1億3千萬美元。貨真價實的400倍。從二級市場收益率這個角度來看,Oyster這個幣應該是KuCoin交易所的巔峰之作了。

不過現在你在Coinmarketcap上輸入Oyster可能已經搜不到這個幣了,因為它改名了,改成Opacity了。中間出了一些很複雜的事情。換了一個CEO。具體就不細說了。總之這個幣在收益倍數上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在幣圈歷史收益排行榜上。Oyster也是能排進前十的。保守一點,謙虛一點,其實我想說前五.....

我挺想知道KuCoin上這個幣的邏輯的。當然我明白交易所的上幣邏輯是一個很隱秘的東西,不會隨便公開。就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調製秘方一樣,你喝可樂時都覺得它好喝, 但這個調製秘方是永遠不可能讓你知道的。如果你知道了,那還要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幹什麼。當然出於商業角度的考慮,無論是不公開具體的上幣標準還是調製秘方,都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Oyster這個幣是在KuCoin獨家交易,我想KuCoin總歸有上它的道理。如果是基於對該專案基本面的綜合考量而上線,那麼只能說KuCoin的上幣眼光非常的毒辣。這個幣的題材確實非常的吸引人。以當時的眼光來看。使用IOTA的Tangle纏結技術,同時又基於ETH。然後又是網頁雲端儲存。我當時看了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可惜我沒買。

我眼睜睜的看著Oyster從20萬美元,50萬美元,200萬美元,500萬美元,3000萬美元,1億美元。愣是一直沒接盤。什麼叫韭菜。我就叫韭菜。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說的就是我。

有意思的是這個幣的主要共識在國外,可能和KuCoin交易所的使用者分佈有關,這個所80%的使用者來自歐美、俄羅斯、韓國、東南亞。國人還真的不多。這促使我登陸了Alex網站去檢視了一下它們家的流量排名。

令人驚訝的是KuCoin的獨立訪問UV為30萬,遠遠大於Huobi的10萬和OKEx的4萬。這家所流量這麼高,但國內知道的人甚少。不應該呀。這一點真的是要批評KuCoin了。趕緊加大CX的力度。就是應該粗暴的對我這種韭菜進行CX,叫我把錢充值進交易所。不然我怎麼抓得住像Oyster這種400倍幣?

KuCoin交易所給我的印象就是低調務實。我把它對標為國外的Bittrex。如果說Bitmax交易所是熱情奔放的少年,那麼KuCoin就是低調沉穩的大哥。我覺得不管是對於投資者還是交易所還是平時的工作處事,穩中有進一點,總歸是沒有錯的。

說到交易所,我就想到存幣的問題。其實市場上有很大一部分使用者是不用錢包的,它們習慣把幣放在交易所。雖然說我們鼓勵大家在交易所買賣提,但是市場人確實有這麼一部分人就是不用錢包。你也不能說它們韭菜。不然要資金存管機構幹嘛呢。

其實我也有些幣放在一些交易所:Binance,Bittrex還有就是KuCoin了。把幣放在交易所裡的一個好處是,交易的時候比較方便。有時候機會轉瞬即逝,你從錢包裡提到交易所,浪費的這段時間可能機會已經溜走了。看ICORating對交易所的安全性報告,給KuCoin打的是A級,得分比幣安、OK、火幣都高。看看今後有什麼幣能接盤。

最後聊聊KuCoin Spotlight的首個專案 MultiVAC。

MultiVAC把自己定位為“全球首個基於可信分片的彈性公鏈”。也就是說KuCoin把方向定在了分片這個領域。感覺很久沒聊起分片了,上一次說分片還是Zilliqa的時候,那時候被大家廣為議論的是分片的三種型別:資料分片,交易分片,狀態分片。而Zilliqa只達到了其中一個分片,可以理解為簡陋版本的分片。

自此之後,無數分片專案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但講真,說得上來名字的分片專案,手指頭還是數的過來的。我自己關注比較多的是國外的兩個專案:Near和Harmony。為什麼分片題材的專案沒有像公鏈3.0那樣氾濫?我覺得是因為分片真的不是那麼好做的東西。看看以太坊的分片就知道了,已經做了兩年多了吧,現在還在加緊趕工中。分片題材真不是吹吹牛就能做出來的。

MultiVAC的彈性計算是什麼意思。簡言之就是在不可能三角之間進行無縫切換。意思是開發者可以根據自身業務需要,選擇對擴充套件性,安全性,去中心化等不同維度的需求,底層網路會以此將合約交易分配到不同的分片。你想側重擴充套件性,那麼它就給你擴充套件性更多一下。你想側重安全性,那麼它就讓你更安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打破不可能三角”。因為它試圖做的是無縫切換,各有側重。而之前說的Tera,是直接給不可能三角的三個緯度定一個值。

總結一下目前所看到的兩種試圖解決擴充套件性困境的方法,第一種是給定三個數值,第二種是動態調節,無縫切換。你想側重哪一點我就給你哪一點。當然了MultiVAC還是處於一個比較早起的階段,彈性計算這個概念確實挺有意思,後續繼續跟進吧。

從分片的技術上說,這個專案聲稱是全維度分片,看技術介紹說是引入了儲存節點和固定儲存量,為了降低礦工的節點的儲存成本和保證分片的獨立的跨片交易。說太多技術的我也不太懂,反正就是全方位分片,看上去很厲害的樣子。

從資方來說,這個專案IDG領投,NGC,阿靈頓,KuCoin等紛紛跟投。據說IDG投資了三個交易所,其他兩個交易所目前還沒有跑出來,剩下一個KuCoin現在做的挺好。交易所以及交易所的第一個IEO背後都是IDG,還挺讓人浮想聯翩。

這樣看來各個交易所的IEO專案聚焦的點還各不相同,幣安的第一個專案是BTT,賺錢歸賺錢,未來也許還能賺錢,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BTT不屬於區塊鏈專案。BitMax第一個專案是DOS,側重的是Oracle。Oracle給我更多的是一種橋樑的感覺。而KuCoin則是聚焦在分片這個未來值得業界探索的技術領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