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CTO眼中的行業現狀:其實我們一直在進步

買賣虛擬貨幣

本文作者是一位東京大學的地球物理博士,他叫吳逸飛,今年28歲,在一家區塊鏈公司做CTO。我們第一次認識是在今年十月份的柏林區塊鏈周,當時一行四個朋友在路邊的西班牙餐廳吃飯,可能是天氣特別好,或者紅酒喝多了點,席間聊的話題非常清奇,就這麼熟了起來。

這個行業裡年輕人很多,大家聚在一起,時不時會聊聊類似“區塊鏈要向何處去” 的話題,但是通常只是聊聊。

吳逸飛不一樣。有一次週報我寫的有些沉重,他讀完就專門記了一個小本本,找我聊他的看法,我建議他整理成文,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面對新的複雜系統,一個普通人可千萬不要太自信,註定是要盲人摸象的。不過我們可以互相多交流下摸象的心得,以及換一個角度多摸一摸:)

從2018年初比特幣價格暴跌算起,瀰漫在區塊鏈從業者間的消沉氣氛已經持續有近兩年。近來似是而非的牛市苗頭更加重了這一消沉。行業的信心不足導致資本收緊,投資人對專案的考察更偏向於落地;然而比特幣白皮書釋出十年之後,真正的落地還是寥寥無幾,使人更為迷惘。

儘管陰霾如是,但如果放長眼光,不把Token看作一夜暴富的工具,也摒除公鏈原始主義,而關注行業大趨勢的走向,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少行業在進步的標誌。

首先,國內聯盟鏈開始進入落地階段。兩年前我參與過一些聯盟鏈應用場景的討論和設計。說實話,當時基本處於白紙階段,說得刻薄些,比白皮書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業務負責人自己可能對區塊鏈理解也不深。

轉眼到今年四月,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鏈首個基於區塊鏈天平鏈的判決出爐。截止九月,可與天平鏈跨鏈對接的百度超級鏈的存證資料已經過億。騰訊的發票鏈在深圳試點,一年內開出600萬張區塊鏈發票。而螞蟻金服的螞蟻雙鏈通在試點中,將小微企業的帳期從原來的3個月減少到了1秒,可以為供應鏈金融賦能。

有不少人會覺得,聯盟鏈算什麼區塊鏈呢?一兩年前我也會這麼想,對它嗤之以鼻。但現在我覺得,雖然這些企業聯盟鏈和中本聰所構想的那個世界確實相去甚遠,但它們的本質其實就是在藉助區塊鏈透明可信不可篡改的特性,加速業務電子化和平臺標準化。儘管對於老百姓來說幾乎是無感的,但看到這些陸陸續續落地的案例,我堅信這些程序對改善我們生活的實際貢獻和巨大潛力是不可否認的。隨著近期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區塊鏈技術和創新,聯盟鏈的落地應用也必將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內進入一個黃金階段,而這一部分的從業者也終於得以揚眉吐氣。

而放眼國際,Libra的入場在我看來將會是整個行業里程碑式的事件。眾所周知,從Github程式碼倉庫的收藏數量和民眾的熱烈討論來看,Libra確實對區塊鏈在程式設計師和市民中的普及會起到持續作用。我也同意Facebook這樣實力雄厚的公司將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去試圖使Libra合規,相當於免費當我們這些“散兵遊勇”的開路先鋒,效果一定拔群。

但更加重大的意義在於,Libra的入場標誌著繼自下而上的社羣力量和國家/金融機構之後,私人公司開始涉足貨幣發行。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所提到的場景,不僅僅已經被比特幣近似開啟了,還更有可能在Libra所引發的浪潮中走向正面戰場。

我們看到,僅僅是Libra計劃的公開就使得原有的均衡被強制打破,各國央行都不得不討論並採取實質性的措施進行應對。比如,英格蘭央行的行長Mark Garney之前就表示,美元替代品最好是由各國公共部門(而不是私人部門)的聯盟所發行,針對Libra上市英格蘭銀行也已經制定出新的法規。而歐盟則認為歐洲中央銀行推廣公共數字貨幣是更好的選擇,將對Libra等採取強硬措施。

自上而下的潘多拉魔盒(又抑或是希望之門)已經被開啟,而自下而上的嘗試也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有不少人最近參加幾個會議,發現好多看不明白的東西。

比如說各種形形色色的DAO。看到Web3的Ryan Zurrer離職去專心從事DAO,一些投資人的第一反應是得去請教下他DAO有啥值得去搞,看不懂嘛。

又比如各種形形色色的Dai。彷彿一夜之間,忽然就冒出了cDAI、rDAI、gDai,甚至還有WeiDai。活動也是十分頻繁,一會來個WTF系列,一會又是DAOfest。玩轉概念已經跟不上他們的思維,嚇得我看到幣安關於DAO的研究報告就像讀到了救命稻草。更不要說技術領域,一會這個擴容方案,一會那個共識協議,一會又是什麼跨鏈。

早期接觸到以太坊的許多人,心中只有一個想法:“什麼鬼?”。誰知道,看不懂DAO和Dai的我,就不是當年看不懂以太坊的人呢?

正如凱文·凱利所說,混沌是創造新事物的最佳起始模式,新事物新組織會從這混沌中自下而上湧現出來。那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混沌中堅持探索,確保多樣性。近期參加的一些密碼朋克圈的聚會讓我堅信,自從比特幣誕生以來,這些混沌中的探索在不斷地增加。理性告訴我,黑夜雖然可能還是漫長的,但黎明會更快到來。

最後,也是我們從業者最需要清楚認知的一點是,整個行業正在逐漸擺脫野蠻生長,往正規化發展。幣圈一開始吸引人,還是因為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顛覆常識的地方:夢想可以價值千萬美元,屌絲可以一夜逆襲。

其實太陽底下哪裡有什麼新鮮事。看看60年代的電子熱(tronics boom),80年代的高科技新股熱和00年代的網際網路泡沫,你會看到那些年代的ICO,你會看到那些年代的長島區塊鏈集團(Long Blockchain Corp),你會看到那個年代的各種充滿著夢想的空氣白皮書(有興趣可以參考《漫步華爾街》)。

現在,正兒八經的鏈圈資本們似乎開始不再為夢想和滔滔不絕的口水買單。傳統資本的逐漸滲入,使得專案落地變得越來越重要。部分資本開始明確表示出對股權融資的偏好。簡而言之: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時代已經變成了傳說。

在這一正規化程序中,我看到了像萬向區塊鏈生態這樣的強大正規軍。兩年前我在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的時候,感覺整體還處於探索階段。一晃兩年,實驗室應用方面在汽車供應鏈金融、整車物流等領域已經有所落地。而在研發領域更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共識、密碼學、跨鏈、經濟學等多個領域都有頂級人才佈局,而且大家都是精神氣十足。今年的萬向區塊鏈峰會在保持主會場一如既往水準的同時,還吸引了大量周邊的Meetup,使得區塊鏈國際周這一名稱變得更加當之無愧,在國際上也絕對是一流水準。

伴隨正規軍,自然而然就有了黃埔軍校。人才在正規軍中茁壯成長之後,肯定有一部分人會向各個領域四散開去。萬向的朋友半得意半開玩笑地和我說:“你看,從萬向區塊鏈出去的人怎麼也得是個CTO。”這無疑讓我聯想到了撐起後來矽谷一片天的快捷半導體公司。

其實仔細審視一番,你會發現整個行業是在全方位進步的。我們之所以惆悵,也許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眼光太侷限:我們只看到公鏈的現狀,我們只看到當前Dapp的落地情況,忽略了這些其實只不過是Web3.0歷史程序(或者是某個更巨集大的歷史程序)中的一部分。而Web3.0可能需要5到10年才能初步實現。MakerDAO就是做到現在這個使用者量,也兢兢業業花了四年多的時間不是嗎。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醒悟到,等待韭菜的只有鐮刀,要取得成功可能還是得靠規劃和設計。當江湖開始出現大幫派,當朝廷也開始涉足江湖時,將來還有多少人會記得,曾經有個我等浪人都能一夜“輕鬆”改變自己命運的時代呢。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