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區塊鏈產業結構,韭菜原來是這樣割的?

買賣虛擬貨幣

本週,比特幣跳崖式暴跌再度登上科技板塊的頭條,關於這一事件的“狗血劇情”各大媒體眾說紛紜,但是比較權威的一個說法來自幣安網,內容如下:

“昨日,在兩分鐘內,駭客透過盜取的API Key,在VIA/BTC交易市場,程式化下市價買單,和31個預先充值VIA幣的賬號高價賣VIA。目的為把BTC輸入到31個預先準備的賬號,然後迅速想將這31個賬號裡的BTC提走。但因異常交易觸發了自動風控,導致提幣暫停,這些幣並未被提出。這31個賬號預先存入的VIA幣也被凍結。駭客非但沒有提走幣,反而自己的幣被扣留。”

簡單來說,駭客之前買入一定的VIA幣,再盜取客戶的比特幣賬戶,將比特幣拋掉,再拉高VIA幣,同時將自己手中的VIA幣高價變現,但因為平臺凍結相關賬號,導致駭客的提現願望無法達成,最終的結果似乎是駭客和客戶“雙輸”。

對於這場事件,不少人將責任歸咎於駭客,因為交易網站遭遇駭客攻擊有前車之鑑,同時近年來比特幣瘋漲,駭客不可能不盯上位元。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懷疑,這是不是平臺方和駭客串通起來,做空比特幣割韭菜呢?

有這種看法不奇怪,因為目前投資界、IT界對整個區塊鏈的分歧越來越嚴重,而事實上,區塊鏈也確實演變出了很多灰色產業鏈,透過對產業結構進行分析,我們明白原來區塊鏈是這樣割韭菜的。

一,區塊鏈等同於數字貨幣?故事由此開始

在產業鏈完善之前,相關的宣傳、輿論是必須製造的。區塊鏈有兩個核心,一是不可篡改,二是信任,但這兩點對普通人來說都太過抽象,必須用實際的應用來予以支撐,比特幣應運而生。2009年剛上市時,比特幣發行價約3美分,大約等於人民幣2角,到現在漲了多少倍不用我多說,而回溯整個過程,我們發現這個類似於“龐氏騙局”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在比特幣誕生之後,媒體對這種新興事物的關注度並不在它未來的增長潛力上,因為那時大家對比特幣還知之甚少。所以,最初媒體對比特幣的宣傳,主要是與區塊鏈綁在一起,突出比特幣的創新性、顛覆性,因為這兩點如果被大家廣泛接受,比特幣自然就存在被炒作的價值。這種模式,也被其他數字貨幣所廣泛接受。

換言之,媒體對比特幣以及其他數字貨幣的報道很好的傳遞了“區塊鏈等同於數字貨幣”這一理念,在此背景下,講故事就有了可靠的依據,割韭菜也不必太過直白。就像那個“3點鐘無眠區塊鏈”群一樣,裡面湧入一大批創業者、投資者,甚至是明星,但有幾個人真正懂區塊鏈?恐怕絕大多數人連半吊子專家也算不上吧。朱嘯虎質疑這幫人是在利用區塊鏈割韭菜,可謂是一針見血。

二,區塊鏈產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幾個部分

在對數字貨幣進行定性後,區塊鏈就順理成章的成為某些人行騙的“白手套”,隨著整個產業鏈越發壯大,也細化出很多不同的角色,根據創業家&i黑馬的調研,國內區塊鏈產業大致可分為五大部分:企業服務、應用拓展、聯盟、交易平臺以及媒體,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角色予以支撐。

還是先說媒體,前不久一篇《區塊鏈媒體現天價軟文》的文章引爆了媒體圈,據傳業內有多家區塊鏈媒體以新聞報道之名行內容交易之實,甚至報出10萬元/篇的天價。另外,也有媒體直接參與推薦專案ICO(發幣募資),從中獲取高昂服務費,最高可達募資額的40%至50%。為什麼區塊鏈媒體如此“強勢”,原因就在於太多人盯上了區塊鏈這塊肥肉,現如今數字貨幣多如牛毛,你要想脫穎而出,包括媒體、渠道你都得要花不少錢打點關係才行,否則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

再來說交易平臺,所有的數字貨幣都透過各類平臺進行交易,而手續費是交易平臺的重要收入來源。大部分平臺交易費率為千分之一左右,隨著數字貨幣成交規模不斷擴大,交易平臺所獲得的收入超乎想象。舉個例子,1月21日,幣安成交金額全球排名第三,24小時總成交額為176.7億元,以0.1%的手續費計算,每日僅交易佣金即可收入1760萬元。除手續費外,平臺達到一定的規模,也擁有“出老千”的能力,透過操縱市場、操縱槓桿交易獲利更為“陰險”。

至於區塊鏈聯盟,簡單來說,就是區塊鏈所建立的一個“利益共同體”,不可否認的是,區塊鏈聯盟確實有助於推動企業之間的合作,幫助一些企業更快的接觸區塊鏈,利用區塊鏈技術創造財富。但這也產生了新的牟利方式,如會員費。我在知乎上找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高盛為什麼要退出R3 區塊鏈聯盟”,有的人認為是會員費太高,把高盛嚇跑了,但也有說法是高盛認為蛋糕太大,想另起爐灶。可以想象,隨著加入的人越來越多,難免不會出現打著區塊鏈聯盟旗號的騙子。

在應用拓展這方面,目前比較好的一個現象是,越來越多企業致力於推動區塊鏈技術在多項領域的應用,如物流、金融、娛樂、醫療、農業、法律、公益服務等。但是也要警惕部分企業打“擦邊球”,利用這種趨勢變相行騙。比如目前就有企業打著“建立智慧家庭”、“建立共享平臺”的口號高價售賣各種硬體產品,這些硬體產品都可以作為“挖礦機”而存在,所挖到的數字資產即該公司發行的數字貨幣,同樣可以被交易、被炒作。這是一種非常隱蔽的操作方式,而且,即便引發質疑和猜測,這些企業也有足夠的理由自圓其說。

最後,企業服務這塊包含的東西很多,除礦機、礦池、採礦能力的買賣和租賃外,還有底層技術的提供、運維等。而這裡面幾乎大部分東西,都和數字貨幣的挖礦有著必然的聯絡,實際上,這是一種更直白的商業模式,當然,它所服務的客戶,也主要是一些大型的企業、礦主。這些人透過上述產品、服務進行挖礦,再到二級市場割韭菜。

其實,除上述幾個組成部分外,我認為還有一個角色不可或缺,就是風險投資。隨著區塊鏈產業鏈的完善,其商業價值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投資者也盯上了這一領域,原因正如薛蠻子所說,區塊鏈的回報期要比股權投資快得多,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利用區塊鏈來割韭菜確實更快更方便。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