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三個應用方向

買賣虛擬貨幣

2017年是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年。毫無疑問,在區塊鏈的創新和應用探索中,金融是最主要的領域。

近日,德勤中國智慧未來研究院總監高挺認為,在眾多金融應用場景中,法定數字貨幣、數字身份以及更廣泛的金融安全(監管)基礎架構是三個最重要的可以應用區塊鏈的方向和趨勢,並且極具戰略意義。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是一種底層的基礎架構,它的應用範圍不僅侷限於金融行業,就像大資料可以在金融行業,也可以在其它行業中應用一樣。對於金融行業而言,區塊鏈在許多細分領域中的應用場景可行性已經在過去的一兩年中被反覆討論。在眾多的討論中,我們發現人們對於區塊鏈的理解存在許多誤區,往往將區塊鏈具象成“分散式賬本”、“智慧合約”、“密碼學”等具體技術和概念。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區塊鏈的核心理念,即區塊鏈是什麼?

從本質上來講,區塊鏈是一種多方參與的“共識系統”,是一種“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基於眾多的金融應用場景,我們選擇了以下三個最重要的可以應用區塊鏈思想的方向和趨勢,而甄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該方向或趨勢是否具有戰略上的意義和重要性。

法定數字貨幣

貨幣是金融的基礎,是所有基於價值交換的經濟活動的通用介質。無需贅言,法定數字貨幣的場景將極為龐大、複雜並具有重要的金融戰略意義。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使用區塊鏈推進法定數字貨幣實現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搶先制定國際標準。從國家戰略的層面上來看,制定法定數字貨幣標準,包括制定“基本資料單元”的資料結構標準和“資料流轉鏈條”的共識協議標準,其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性類似於在IT領域制定網際網路TCP/IP協議標準或是在商業領域制定全球貿易協定標準。

這種看似技術協議或商業標準的競爭,實則攸關國家安全的根本利益。想象一下,在法定數字貨幣成為全球通行的貨幣形式的將來,哪個國家掌握了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的標準,對於其它國家金融格局的影響就會像上世紀改革開放、開啟國門時西方文化帶給中國人意識形態上的強烈衝擊和影響一樣,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深刻的全球化金融擴張。

數字身份

在所有行業中,金融行業受到的監管最為嚴格,而對於客戶身份的驗證(KYC)是金融監管的一個關注重點。目前的現狀是金融機構在KYC的流程中普遍存在資訊蒐集冗餘,資訊流轉遲滯所導致的低效和巨大合規成本。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身份可以在跨地區的組織機構之間進行資料的流轉,增加效率、降低成本,這是區塊鏈能夠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某個特定場景所帶來的價值。

但更為重要的是,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身份可以作為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性協議。目前普惠金融的痛點在於使用者觸及成本高,風險控制難度大,而目前利用數字技術(如:大資料)實現的“數字普惠金融”還只能侷限於某個組織的生態系統之內(如:螞蟻金服的芝麻信用)的某些場景中應用(如移動支付),而真正的跨組織、跨國家地域之間的數字普惠金融架構和合作還未能實現。其根本原因在於跨組織、跨國家地域之間的資料(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安全和經濟民生的敏感資料)無法透過傳統方法被安全共享。

而區塊鏈作為一種“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建立在它兩大核心模組“基本資料單元”和“資料鏈條”之上的數字身份可以嘗試將數字普惠金融所覆蓋的使用者身份資訊、歷史活動記錄以及其它和身份有關的屬性資訊保安地流轉於跨越國家和地域的機構和個人之間,實現敏感資料的開放式安全共享。

更廣泛的金融安全(監管)基礎架構

區塊鏈的基本特徵“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新型安全基礎架構。和傳統的基於密碼學的“防禦性”安全技術不同,區塊鏈並非把需要保護的敏感資料集中在“雲端”,然後試圖築造一道抵禦外部入侵的“安全長城”。從近年來發生的種種安全事件中不難發現,哪怕是再牢固的“城牆”,由於“目標”(資料)集中化地被儲存在某個固定位置(例如伺服器中),駭客總是可能透過不斷嘗試找到某個安全漏洞,使得“破牆而入”最終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相比而言,區塊鏈所代表的安全基礎架構是一種全域性性的安全,區塊鏈中的資料被“集體共管共存”,儲存的位置隨時變動;只有真實有效的資料才會被接入鏈條中,而偽造的資料將會被系統自動丟棄。打個跨界的比方,漢族文化在過去幾千年中的傳承和包容並蓄就是一種區塊鏈機制,雖然從政治的角度漢族在歷史上曾被多個外來民族統治,但漢族的文化卻一次次地接納外來文化並最終將之吸收、同化。

它的傳承(資料儲存和流轉)以及對於外來文化的接納同化的能力(基於共識機制的自動裁判修正功能)並非由一人之力完成,而是一種全域性的力量。同時,文化發展所包含的“揚棄”過程,也是一種由多元文化共同作用、互相沖突和博弈,最終達到“納什均衡”穩定狀態的過程。從安全和金融監管的角度來看,基於區塊鏈的安全基礎架構允許風險誕生且發展於區域性,但始終不能突破全域性。

正是由此這個特性,區塊鏈最先被金融行業所發現並重視,因為金融業對於安全最為敏感,但傳統的安全架構似乎永遠都不能很好地解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問題。金融監管也是一樣,傳統的監管試圖採用各種手段消除金融風險,是一種被動的防禦性機制(例如P2P行業曾暴露的風險和後續的監管措施),而基於區塊鏈的金融監管基礎架構使監管者可以設定一種開放式的“容錯”架構和機制,並要求眾多的參與者在這種設定的架構下進行活動,互相監督和制約。即使少數參與者不遵守“遊戲規則”,基於全域性性的共識機制會使多數的參與者立即發現這種情況並自動進行舉報、糾正和懲罰。

這種新型的監管模式是一種開放式的、主動的全域性強監管,監管者的作用在於設計一個基於“納什均衡”的博弈場,使被監管者必須遵守全域性性的博弈規則(共識),否則就自動出局。在執行的過程中監管者可以主動推進博弈機制的不斷地迭代和改進。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