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霍炬、Mikko、Katt | Facebook Libra 的原罪

買賣虛擬貨幣

編者按:本文來自禪與宇宙維修藝術(ID:cosmosrepair),作者:Jade。

Jade  BES (Blockchain Economics Studio) 創始人,禪與宇宙維修藝術公眾號發起人。

Mikko  貨幣學者,智堡網創始人。

霍炬  PressOne CTO,公眾號《歪理邪說》作者。

Katt  UIUC 法律博士,資訊科學博士(跑了);空有一身屠龍術的無業遊民;反 996 開源軟體協議作者。

Facebook Libra 電子貨幣的白皮書釋出後,我的朋友圈被劈成了兩半:一半鼓吹這是一個將把虛擬貨幣行業帶向主流的重大利好,並最終推高比特幣;一半(其實是一小半)覺得中心化的設計讓人非常失望,甚至陰謀論背後的美國政府和美元利用虛擬貨幣的霸權延伸,及對公民的隱私控制。

Libra 的背後,是複雜的虛擬貨幣監管,主權貨幣金融體系,Facebook 資料壟斷等種種問題。為此,我採訪了幾位平時就非常關注 FB 和虛擬貨幣的好友,他們分別是一位貨幣學家,一位區塊鏈程式設計師,和一位開源協議法律專家。

| 加拿大插畫師 Yana Vorontsov 作品

Facebook 的本質 

想要理解 Libra,不先理解 Facebook 是不行的。近幾年的 Facebook,已經從屠龍的少年,變成了一條新的巨龍,併成為了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而 Muck Zuckerberg,那個日復一日穿同一款 T shirt,娶了越南難民移民,把 99% 財產做慈善,學中文,堅持跑步,每年要把自己的新年志願公之於眾的那個“完美的天才“,也漸漸流露出統治世界,而不僅僅是改變世界的野心。

FB 連線了世界上的 20 多億使用者,主要產品 Facebook,Messeger,Instagram,WhatsApp,Oculus,總共貢獻了全世界社交媒體日活之和的一半,每 5 個網際網路使用者中就有 4 個是 FB 體系的使用者,這個數字超過了 Google 和 YouTube。

FB 的收入來源幾乎 100% 是廣告,每年幾百億美金的收入 90% 以上來自於移動端的廣告投放。目前,華爾街仍然對未來的收入增長有極大的信心,不同券商所估計的年化複合增長率( GAGR )很多都超過了 20%。

FB 是市值 5000 億美金的獨角獸。股東和投資人對 FB 的持續信心,主要依靠的是繼續的使用者和收入增長,比如最近幾年體現為 Instagram 這塊新爆發的金礦。但全球人口就這麼多,增長不是無限的。

那麼除了使用者基數呢?FB 的廣告收入 = 使用者基數 x 點選率% x 廣告位單價。使用者基數增長不動,就要靠增加點選率。怎麼增加點選率呢?當然是利用使用者資料做到精準投放。這是 FB 的商業模式決定的,除非徹底改變主要收入來源。

劍橋醜聞事件只是一個揭露 FB 商業道德底線的導火索。在 2015 年前,Facebook 允許開發者大量訪問使用者個人資訊。此後,FB 又被數次曝光洩露使用者資料,干預總統選舉,並被捲入著名的“通俄門”。

就在幾個月前,Mark 繼聽證會後再一次透過一封感人至深的使用者信表達改變產品邏輯,保護使用者隱私的扭轉決心。( Read Mark Zuckerberg’s letter on Facebook’s privacy-focused future - http://t.cn/AipGsNkV )但如果這是真實的,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重要高管陸續因理念不合離開 FB,其中包括主動放棄 8.5 億美金收入,並在 Twitter 上公開呼籲所有人解除安裝 FB 的 WhatsApp 創始人 Brain Acton。(點選檢視文章 WhatsApp 創始人的真心終究還是「錯付」了

人們開始漸漸意識到,FB 的權利太大了,大到可怕。扎克伯格對資料的壟斷,比當年洛克菲勒對石油的壟斷還厲害,因為它可以操縱人的思想,改變民主決策。有人說,那 Google 不也是透過競價排名等方式影響著資訊的篩選嗎?但我的朋友霍炬提醒我,Google 的關鍵詞廣告位置可以看作無限的,即使不拿任何使用者資料,它也有無數的關鍵詞可以匹配。但是 Facebook 往 feed 裡面插廣告是有限的。

Libra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的。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

1. 增加股東和投資人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

2. 扭轉公眾對 FB 隱私問題的負面形像,也算是變相地為了股價服務

這沒甚麼不對,這是資本主義和公司制度的本質,不是扎克伯克的個人選擇。(當然跟他的性格有關,但我們無權評論一個不認識的人的性格和人品,只能說可以選擇不相信媒體,保留自己判斷。)然而,幻想 Libra 會跟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有甚麼一致,甚至對抗主權權威和法幣體系,未免有些天真了。下面,我們就分別從經濟,技術,法律角度和三位我心中的大神聊一聊。

| Obituary for a Billion-Dollar Boondoggle - 丹麥插畫家 Andrea Ucini 作品

 Libra 的經濟內涵 with Mikko 

Jade:Libra 的目標是穩定貨幣。但“穩定”的含義是基於美金的,也就是說你會去看它每天相對於美金的牌價。一個基於一籃子貨幣或資產的抵押池,最後的錨定標的還是美金,這個不是很矛盾嗎?最後勢必導致美元計價的資產,如美國國債比重越來越大,Libra 成為美元的傀儡。

Mikko:是,這個我的文章《簡析 Facebook 數字貨幣 Libra 的貨幣屬性》裡寫了,很矛盾,說明它是被美元定價的,就像 SDR  的計算,是基於籃子內貨幣的美元匯率計算所得,相當於它的錨還是美元。很諷刺。

Jade:這會給 Libra 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它最終與美元的關係可能會是甚麼?或者有哪幾種可能?

Mikko:Libra 出生就是法幣附庸,其他影響暫時沒想到,總之命運不會比其他穩定幣好。和美元的關係就是一個附庸關係,利用美元的信用建立自身的穩定性和可接受性。

Jade:如果是美元的附庸關係,為甚麼一定要選擇一籃子貨幣資產,有甚麼好處?它最有可能會如何配置資產?

Mikko: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籃子向美元靠攏,變成一個準美元穩定幣,被接納為數字離岸美元體系的一部分,Libra  作為一家美元的交易商存在,功能類似全球的銀行,但白皮書裡沒提到它有這個願景。第二個可能就是被特朗普關掉,吃到監管,這個可能性很大。

因為寫白皮書的人不懂貨幣學,以為這樣做很酷,或者只有這麼做才符合自己全球貨幣的定位。壞處倒是不少,想像一下如果歐元區存在的同時也存在法郎、德國馬克和義大利里拉的話,歐元這個單一貨幣還能存活嗎?

配置資產的可選空間很小,根據其白皮書來看,假設 Libra  的籃子貨幣是美元、英鎊、歐元和日元,那麼可選資產就是美債、歐元區核心國家的國債比如德債、英國國債和日本國債,此外還有一些超主權機構發行的美元債應該也能購買。如果是我的話還有可能找銀行和一些央行對手方做貨幣互換。

Jade:所以是否可以理解為,Libra 強調自己貨幣和資產抵押品的多樣性是為了不讓自己“看起來那麼像美元”,不然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為甚麼我不用美元去實現這些功能?那特朗普之外的會被納入籃子的主權國家會甚麼反應呢?比如日本,歐元區。

Mikko:人們使用美元不需要經由那麼多思考就會選擇美元。這是一個天然的滲透過程,而不是人們有意為之。現在對科技企業的強監管是大勢所趨,吃不吃監管取決於你有沒有未經主權部門授權的套利行為,只要存在套利行為就一定會吃監管,無論是在離岸藏現金避稅也好還是用數字貨幣揩銀行的油也好,都是涵蓋在監管範圍內的。

Jade:能不能解釋下“用數字貨幣揩銀行的油”,那 Libra 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美元,而是全球銀行?

Mikko:貨幣業務層面上 Libra 只是法幣體系附庸,都是法幣附庸了怎麼和央行、銀行競爭?只能從屬於這個體系。

Jade:Libra 和支付寶的區別是甚麼?

Mikko:支付寶是支付機構,定義的很清楚,沒有對外聲稱自己是全球貨幣,雖然螞蟻金服在金融領域的嘗試已經非常多元化了,只不過因為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原因沒能推進下去。Libra 白皮書中淡化了支付,強調自己的貨幣性和儲備管理。但諷刺的是前者卻已經成功地在央行開裝置付金賬戶,至少還摸到了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Libra 卻只能遊離在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以外,透過銀行和其他資產(比如國債)做些影子貨幣業務。我覺得拿 Libra 和支付寶比是在黑支付寶。

Jade:Libra 的換匯功能成立嗎?比如在一個東南亞國家,會有很多直營或代理的 money dealer 嗎?我作為一個遊客,從日本用日元換了 Libra,然後到了泰國,就能換成泰銖,那我衡量我換的泰銖夠不夠,不還是要用美元去錨定嗎?如果是,那我為啥不用美元呢?

Mikko:簡言之,匯兌本身使用 Libra 在我看來就是“可以但沒必要”,目前沒看出具體的優勢。換匯可以成立,但是就像用美元換比特幣再換人民幣一樣,裡面包了一層沒有必要的中介。

Jade:所以,這種使用場景基本只有在資本管制的國家才合理嗎?資本管制國家會完全禁止 Libra 嗎?

Mikko:不合理,資本管制的國家不會允許你用 Libra 換匯的。規模大了自然會被禁。

Jade:Libra 能起到抗通脹的作用嗎,尤其在一些高通脹的國家?

Mikko:那是因為 Libra 選擇的貨幣籃子都是使用通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不是因為 Libra 本身抗通脹。對於一些高通脹的國家來說其公民當然想要使用低通脹貨幣。

Jade:Libra 聯合的這些大機構有意義嗎?他們能在最短時間內增加 Libra 的接受度和流動性,但不會受到監管的限制嗎?

Mikko:有,但我很懷疑這些公司能步調一致,說白了大家都是為了利益來結盟的,不是為了甚麼願景,但很顯然 Libra 目前的利益前景相比於其監管風險而言並不很誘人。

Jade:如果美國政府和 FB 是聯合的關係,Libra 可以幫助美元繼續建立世界霸權嗎?比如讓更多資本管制國家和機構滲透美元,或幫助洗錢?

Mikko:美元本來就是霸主貨幣,跟 Libra 有甚麼關係?況且建立霸權不是貨幣一維的,支撐美元體系的是全球化當中的 GVC  和 Eurodollar System,我不想深入回答這類自媒體吸引流量的陰謀論問題,那些文章都很無聊,實際上甚麼都沒說。

Jade:Libra 強大之後,會嘗試和一籃子抵押資產脫鉤嗎,就像當初美元脫鉤黃金一樣?

Mikko:或許吧,但掛上鉤再脫鉤是很困難的。人民幣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擺脫美元儲備。Libra 再強能比中國這個經濟體強嗎?我持懷疑態度。最終更有可能是變成 SDR 雞肋。

Jade:卡尼剛剛宣佈 BOE 對科技企業開放央行隔夜存款賬戶。這等於直接支援 Libra 這類科技企業發行的數字貨幣,甚至可以與銀行平起平坐。它的含義是甚麼?

Mikko:BOE 的這個意義在於讓數字貨幣的發行者得以觸達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這樣使得數字貨幣的發行不再間接以法幣抵押,而是可能會直接被主權信用認可了,地位上不再從屬於銀行這類金融機構。

| The death of privacy - 義大利插畫師 Marco Melgra 作品

Facebook的野心與公民資料隱私 with 霍炬 

Jade:Libra 釋出之後,你的第一反應是甚麼?

霍炬:監管部門終於不得不給出一些確定結論了。

Jade:比如對甚麼的結論?Libra 是一個在瑞士註冊的獨立公司,美國政府也可以實施監管嗎?

霍炬:因為長臂管轄,美國監管部門是最強勢的。比如 tether 長期不敢公佈自己的銀行帳號。但是 Facebook 這種體量的公司去做這個事情,相關部門就必須給出一個結論,基於美元(和其他一籃子貨幣)發行一種比較穩定的加密貨幣,這樣是不是可以。如果不可以的話哪裡有問題,如果可以的話要給出具體的操作指引。而不能和過去一樣“我也不說可以,但是你做了我就可能會找你麻煩”而使得大家都戰戰兢兢的不敢做。

Jade:如果監管部門說了可以,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承認了加密貨幣這個行業,對行業是個好事?

霍炬:如果監管部門說了可以,就意味著承認了這個行業,並且很多之前一些心照不宣或者隱隱約約的模糊空間不存在了,那麼其他團隊就可以按照這些明確法規去做自己的產品。在這之前,比如你我,做這樣的事情會有很多猶豫,萬一違法了呢?萬一被美國監管部門盯上,律師費都要花大筆…我們都不會願意承擔這些風險去和他們碰撞。但是 FB 這個體量,他們有實力去碰撞。這就是好事。

Jade:除了對錨定主權資產的穩定幣的管制,監管部門需要對其他方面下結論嗎?比如隱私。我看到已經有立法部門開始對 Libra 公開抵制,抵制的原因大多是哪幾個方面?

霍炬:監管部門需要給出一些明確結論,比如之前 GUSD 和 PAX  都是號稱自己是合規的,但是實際上具體的規則仍然模糊。我們需要監管部門給出一些更確定的加密貨幣和法幣關係的指引。比如具體怎麼做,要在甚麼銀行放多少保證金,如何披露資訊,如何披露財務資訊之類。有了這些資訊,更小的團隊才能用更低的成本發行和合規貨幣。

公開抵制的原因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是,因為 Libra 可以進行跨國支付,那麼如何保證隱私的同時又不會對目前的法律體系造成衝擊,比如反恐,反洗錢,稅務等等。這些東西目前都是未知的。

Jade:Libra 的使用者是全部需要進行 KYC 的,那麼還會有隱私嗎?以前 FB 要你全部的社交資料,現在連金融也要掌控,可以說隱私的追求是背道而馳,卻打著隱私的旗號。從技術上和法律上,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霍炬:對,隱私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所有金融資料都被一家美國公司(或者是瑞士的殼公司掌握的話),這是否符合 GDPR。以及即使符合 GDPR,考慮到 Facebook 目前已經掌握的社交資料,再加上金融資料,他們可以得到甚麼?藉助 AI 計算,他們可以預測甚麼?這些事情都很令人恐慌。

Jade:昨天 Libra的負責人出來說,他們不會接觸到使用者的資料,更不會給第三方。但技術上,他們絕對可以做到對嗎?大家對“加密貨幣”的“加密”可能有很多誤解。

霍炬:對,他們當然可以做到。所以我不相信這種說法。以 Facebook 歷史做為看,這種承諾也不可信。技術上,存在了 KYC 的過程,就已經很難實現真正的隱私了。和門羅幣的 unlinkability / untraceability 對比,就更清晰的看到,雖然大家都號稱加密貨幣,但具體實施方式區別巨大,這也影響了使用者資料到底是“我們主動不去碰”,還是“我們也沒有能力拿到”。後者才是真正的可靠,前者的承諾靠不住。

Facebook 從一開始就是蔑視隱私的,這個從來沒改變過。WhatsApp 被 FB 收購的時候,Telegram 迎來了歷史上最大的使用者增長,這就可以充分說明很多人對這家公司是懷有警惕的。如果要說 Facebook 有多邪惡倒是也未必,只是它基於盈利模式,使得它必須無休止的獲取使用者隱私,並且需要引導使用者貢獻更多的 隱私給它。這樣巨量的資料集中在一家公司手裡,這就是危險。

Jade:那你覺得這是應該歸咎於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資本主義和公司股權制度,還是監管不利?

霍炬:應該以上幾點都包括。除此之外,還有網際網路的贏家通吃特性等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這個局面。

Jade:那麼其他國家,尤其是比較注重人權的中立國,現在有發表對 Libra 的看法嗎?例如加拿大和歐洲。

霍炬:有的,歐洲對此非常擔憂。他們呼籲G7國家一起行動。因為 Libra 有可能繞過整個歐洲的結算體系,影響目前的貨幣體系。

Jade:Libra 事件,有沒有可能觸發監管部門對 Facebook 的資料壟斷和隱私問題做出更明確的裁定和懲罰?有沒有可能是 FB 崩塌的開始?

霍炬:大到這個規模的企業力量太強大了。美國監管部門很難作出一個不執行它進行的裁定,如果真的出現了,它仍然有可能尋找法律途徑徹底轉移到其他國家。我認為 FB 的崩塌一定會發生,但不太可能因為監管部門而起,一定是因為人們對它不再信任甚至厭惡開始,現在這種厭惡程度還遠遠不夠。

Jade:之前小扎說要改變 FB 的商業模式,保護使用者隱私,結果我發現僅僅是對 WhatsApp 和 FB、Messenger 的端對端加密,但社交網路資訊, Facebook 和 Instagram,都沒有提到。這種對隱私變革的決心只是表面上的嗎?

霍炬:我認為這只是社會壓力導致的國會壓力之下的反映。如果要增強隱私,只需要讓 WhatsApp 按照他們的創始團隊的想法去做就可以了,但實際情況是, WhatsApp 聯合創始人 Brian Acton 和 Jan Koum 都離職了,而且 Brian Acton 乾脆放棄了 8.5 億美金的收入,就是為了公開抨擊 Facebook 侵犯隱私…所以我無法相信 Facebook 會真正處理隱私問題。不過扎克伯格的公開信提到的觀點倒是都很正確,只是我不信他們真的會按照這些觀點去做事。

Jade:小扎一直是一個政治正確的人,個人形像也很好。前幾天我和一個朋友討論 FB 股票,他說絕對不賣,因為 people still believes in it. 你覺得 people still believe 嗎?

霍炬:我不這麼認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再信任他們。北美的情況和中國不同,很多人是從一開始就根本不信 Facebook。我還認識過不少比我歲數還小几歲,但是堅決不用 Facebook,堅持從傳統媒體和廣播獲取資訊的人。在中國的網際網路覆蓋一切的背景下會覺得這種思路難以置信,但是在美國和加拿大很多人確實是這個思路,儘管目前他們還是少數人。

Jade:如果 Libra 成功了,FB 會有潛在上千億美金的年利潤,吃掉很多銀行和國際交易商的市場份額,所以 Libra 是不是也是在 FB 使用者和廣告增長快達到極限之後一種給股東和投資人增加利潤預期的舉措?雖然也會觸碰到華爾街的利益。

霍炬:對,我贊同這個看法。這會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從使用者的角度看,至少可以解決目前昂貴的跨國轉賬的困難。說起來很搞笑,在這個時代,我和美國的朋友跨國轉賬,最便宜的方式是我用平信郵寄一張支票給他們。雖然手機 app 可以掃描支票直接入賬,但是郵寄這個過程仍然顯得非常搞笑。所以它確實有可能衝擊目前的銀行業務。

| No borders - 丹麥插畫師 Andrea Ucini 作品

法律監管的邊界 with Katt 

Jade:首先,你個人怎麼看 Libra 這個產物,尤其是考慮到 Facebook 過去幾年面臨的監管壓力?

Katt:我覺得 Libra 算是個不成功便成仁的決策。前幾天我說 Libra 出來一定有人要告 FB 違憲。然後不就是國會有議員要找他了嗎,我覺得 Libra 法律風險太大。

第一個就是 FB 本來就社交網路這塊幾乎是壟斷的,如果再把手伸到其他行業,我覺得美國政府要找他麻煩,就跟對待標準石油公司和ATT一樣。針對 FB 的反壟斷調查就在 Libra 之前就有了,現在感覺 FB 幾乎是在喊朝我開槍。

還有就是 Libra 這個對標美元穩定幣,他自己是說就是全球性的跨境支付之類的嘛,你這不是要取代美元嗎?所以就是影響國家鑄幣權 ,這是一重風險。再加上穩定幣本來監管的風險。cftc 之類的有人跳出來說我們得看看這個歸不歸我們管。

總的來說就是法律風險太大了,所以我真的覺得 FB 在花樣作死,當然也不是沒有搞不定的可能。jp morgan 當時壟斷鋼鐵行業,然後跟政府達成 deal 就逃過一劫,標準石油就應剛被拆了,所以我說不成功便成仁吧。FB 不死至少小扎要下臺的。

Jade:美國立法部門目前對 Libra 的反對是出於哪幾個方面?

Katt:主要是說 不確定 FB 符合美國現在的金融監管框架,所以你們先別做了 我們先聽證會評估風險,金融監管針對區塊鏈的就是證劵和期貨監管相關的法律和反洗錢,這些議員沒說的很細 。

Jade:GDPR 和其他國家會研究相關對策嗎?

Katt:這個怎麼說呢…我昨天跟 suji 講到一個東西,叫 administration cost。這個做法律的不考慮這個是不行的,簡單來說就是執法成本啦。這個因為我以前做環境法的所以對這個特別熟悉 因為環境法方面特別多,美國有一個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主要就是說和政府有關的專案都要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epa 做),影響太小的可以不做,然後現在為止 99% 的專案都被 epa 用影響太小搪塞過去了,因為報告一份 100 多頁。

其實 GDPR 這種我感覺也一樣,就比如說我要搞 FB,我肯定不想讓你退出市場,那主要就是罰錢。那我首先證據得夠。這個收集證據,聽證會的成本得小於我能罰你的錢才會搞。GDPR 現在看起來執法成本還是蠻高的,主要是政府對這塊不熟,其實上次美國聽證會就可以看出來,那群老大爺明顯甚麼都不懂啊。

Jade:這個 administration cost,隱私和金融監管都存在這個問題。在金融上,能不能簡單講下 Libra 作為一種跨境國際貨幣,會觸犯到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甚麼法律風險?

Katt:其實主要就是說鑄幣權是屬於政府的嘛。如果 Libra 大規模在別的國家流通,這個哪個大國做的住啊。現在美國看起來還是會因為這個搞 FB 的 因為 FB 明顯不是和華爾街一條褲子的,這不是動銀行家的蛋糕麼。

美國最不能惹的就是銀行家,不過這是根本原因。如果他們要懟 FB,可能是以口袋罪之類的。能接受 Libra 作為流通貨幣的只有非洲和南美洲小國,但南美洲都是獨裁政府基本。非洲呢?你這是把手伸到中國和歐洲的後花園去了……

Jade:所以除了聽證會,我們還應該關注哪些立法部門或監管部門的評論?

Katt:其實我一直在等有相關 case 被告上 court。因為現在執法部門和立法部門都說話了,就差法院了,因為其實是法院說了算的,法院是有解釋權的嘛。

| The function of Ellipsis - 丹麥插畫師 Andrea Ucini 作品

如果一個事物有兩面性,那它就是好的

用我自己的語言總結一下在聊天中收穫最大的幾點,也包含了我自己的思考:

○ Libra 一出生是法幣附庸,它挑戰的不是美元(至少現在不是),而是傳統銀行業。至於它能在國際金融地位上走多遠,取決於它是否能進入主權國家資產負債表,或有多少主權國家願意主動給它開後門。

○ Libra 無論從區塊鏈的許可鏈( permission chain )的技術設計角度,還是從上至下聯合巨頭公司和主權政府的經濟策略角度,都是中心化的。這一點與 JP Morgan coin 相似。它和我們所說的比特幣和其他去中心化加密數字貨幣有本質的不同。

○ Libra 有它的經濟金融價值,主要體現在更高效的境內或跨境交易結算,以及外匯轉賬及兌換。但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方便”和“降低成本”上,而不是安全,隱私,去中心。所以“加密”和“虛擬貨幣”這兩個詞其實容易誤導普通人。它短期最好的結果是一個全球支付寶。

○ Libra 的誕生與 Facebook 使用者增長接近天花板,且負面形像持續影響股價的背景有關。所以關注 Libra 的短期盈利空間,和 Facebook 股價可能更有意義。小扎是一個商人,他的第一責任是資本主義環境下的商業道德。而如果 Libra 這次徹底失敗,他很可能被迫下臺。

○ 如果 Facebook 自願或受到美國政府或情報部門的壓力,它可以隨時掌握 Libra 的全部鏈上金融資料。由於區塊鏈上的資料是不可篡改的,只要有 KYC 保證真實 ID 與錢包公鑰地址的對應,個人金融資料比原來還要更容易被掌握和當作證據。各國也會想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只是很少會允許一個大科技公司來承擔這樣的角色。從國家反洗錢和金融監管角度,這似乎無可厚非。但從 Facebook 的權利之大角度,這非常危險。

○ 隱私一直是 Facebook 長久以來的問題,其次是利用隱私資料對公民思想,愛好的左右甚至操控。Facebook 的價值觀比所有其他矽谷巨頭,如 Google,Apple 更加邪惡,但這也是它單一的商業模式導致的。Libra 之後,憎惡 Facebook 的人會更加憎惡它。

○ 監管當然是懸在 Facebook 頭頂的一把劍,但是監管也需要時間,而且有它的邊界和成本。如果政府選擇分拆 Facebook,很有可能會把它現在的幾個獨立產品進行拆分,很像當年的 at&t 被拆分。然而現在,小扎做的事情是把所有產品( FB, WhatsApp, Ins) 的使用者資料及交流通道完全整合。

○ BOE 剛剛宣佈允許科技企業有準備金賬戶,這意味著它可以等同,甚至超越銀行。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還是資本管制國家,它們的出發點都是自己的現有博弈遊戲中的利益。有貨幣主權,自由兌換,但本國貨幣在世界地位相對弱勢的國家,更有可能最先接受 Libra。說的嚴重一點,這可以是一種殖民手段。這也是為甚麼 Libra 公開向美國巨頭融資的原因,因為利益捆綁是第一位的。

○ Libra 出現的時機,也恰好是地緣政治衝突湧現,世界 QE 意猶未盡,主權貨幣成為貿易戰工具,不被信任的歷史階段。可以說,數字貨幣是必然的趨勢,區別只是它以哪種方式存在。針對 Libra,嚴格的 KYC 意味著能自由交易 Libra 的地方大多數已經有更自由的政策,而不能的地方依然不能,或交易成本很高。從這個角度上講,我不知道 Libra 是會真的幫助非洲不被銀行服務的底層人口,還是進一步拉大世界的貧富差距。

| How science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live longer - 丹麥插畫師 Andrea Ucini 作品

我自己一直是個科技樂觀主義者,並且喜歡探索事物的本質發展規律。一個新鮮事物,沒有定論,亦正亦邪,需要被辯論,警惕,其實是好的,因為它意味著創新。不管怎樣,Facebook 有勇氣挑戰世界規則,我覺得是好的。它最大的意義在於給其他人的啟發,尤其是年輕人。

畢竟,各國政府也好,一介草民也好,接受不接受 Libra 是出於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形而上的討論。只是,我不希望人們認為它是唯一的選擇,Libra 和 Facebook 都是如此。

就在昨晚,我在跟一個21歲的加拿大籍法國女孩吃飯,而她其實本身是個被領養的亞洲人。最後想要留下聯絡方式的時候,她說她沒有 Facebook,我驚訝地問為甚麼。她說,因為我是一個重視隱私的人,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那些完全不認識我的人,隨時知道我長甚麼樣,我在哪,跟誰在一起。我問,你這樣的想法在你的同學裡 common 嗎?她說並不,是少數。我真的很難想像,對面這個性格極為熱情開放,會說 5 種語言,天生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的年輕女孩,真的沒有 Facebook 賬號。

也許,選擇權和真正的變化,都在更年輕的一代手中。有的時候不去想”我想要甚麼“,而是”我想要我的下一代擁有或沒有甚麼“,或”他們想要甚麼”,可以得到更客觀的答案。扎克伯格在女兒出生後捐贈 99% 財產的那封信裡說,他想去給她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我相信他那句話是真的。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