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視野的lCO這兩年發生了怎樣的演化

買賣虛擬貨幣

2017以太坊智慧合約帶火了lco這一區塊鏈融資方式。但隨著國內勒令禁止以及漫長熊市的持續,lco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最近幣圈市場回暖,投資信心逐漸恢復,大有重啟2017年牛市的跡象。因此趁牛市尚未到來,我們先複習梳理一下lco及其這兩年的演化,為可能再度出現的融資熱潮做好準備。

誕生於混沌 - lco

lco(initial coin offering)指將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轉入專案方指定地址,專案方再將專案代幣轉回給投資人指定地址的融資方式。

作為區塊鏈最早成型的融資方式,儘管lco在國內被禁止,不可否認lco有其可取之處。它使初創企業的融資來源更多樣,而且代幣的形式提供了很好的二級市場流通。尤其是在以太坊的智慧合約出現後,lco的可靠性和便捷性顯著提升。但lco的缺陷也很明顯:監管的缺失導致專案方與投資方資訊極度不對稱,缺乏有效手段對專案方的行為進行約束。這兩點致命缺陷導致lco的沒落不可避免。

投資風險點:智慧合約漏洞,資訊不對稱,專案方跑路,以太坊效能限制參與等等

擁抱監管 - sto

在2017-2018年lco的合法、合規備受質疑的時候,sto出現了。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指遵循美國sec或其他國家證券部門監管框架的lco形式。sto與lco主要的區別在於sto主動尋求政府監管並進行相應的資訊披露,因此減少了資訊不對稱風險,使得區塊鏈專案投資更加規範化。

然而為了符合監管要求,專案方通常承擔更大的成本,例如律師費用、財務費用、申報費用等,融資進度也會顯著慢於一般的lco。此外,證券監管是地區性的,如果專案方想要符合多個地區國家的監管,則需要根據不同國家準備材料。這意味著出於成本考慮,專案方通常只會在一個國家進行融資,並且只在該監管認可的持牌交易所進行流通。這大大降低了專案的流通性。這些問題導致sto模式從形成之初就一直不溫不火。

投資風險點:專案方發幣成本高,二級市場流通受限

尋求利益合作方 – ieo

ieo(initialexchange offering),專案方以交易所作為平臺進行融資、發幣,形式類似於券商的證券承銷。其中,交易所扮演券商角色,代替投資者對專案進行篩選核查,留下優質專案在其平臺完成融資並上線流通,以優質專案吸引投資者來其平臺交易。可以看出leo是專案方和交易所雙贏的模式。

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leo一出現便引爆市場熱度,某些交易所上線的leo專案開盤即獲得多倍的漲幅,從而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和交易所參與leo。好景不長,許多專案無法長期維持高漲幅而紛紛下跌破發,種種跡象也表明交易所與專案方存在利益勾結。更大的利益誘惑,使得原本應該共贏的模式,變成了共同收割投資者的模式。leo目前仍有一定熱度,但隨著市場趨於理性,專案不再容易出現之前驚人的漲幅。 

投資風險點:交易所與專案方聯合割韭菜

無論是sto或是leo,他們對lco的改進體現在引入權威機構為其提供背書。然而由於權威機構背書的成本過高,或者權威機構本身並非利益無關方無法做到客觀公正,背書的形式難以經濟、有效地發揮對投資者的保護,投資者依舊出於顯著的弱勢。

由“股”向“債”的靠攏 – lcto,rlco

2020年以來,為了解決保護投資者的難題,專案方在lco形式上做出了更主動的創新。例如最近出現的icto(initial convertible token offering)和rico(reversible lco),都賦予了投資者退還代幣拿回投資本金的權利。

lcto允許投資者可以在融資完成後的轉換期內選擇1)繼續持有代幣,享受代幣可能的增值收益;或者2)將代幣轉換為資產包通證,專案方會在轉換期結束後回購資產包通證,由此投資者將拿回投資本金。為了確保專案方在轉換期結束後切實履行回購義務,資產包通證對應的資產組價值會大於回購金額,如此專案方就有會願意履行回購。rico則是讓投資者在融資開始前以鎖倉形式認購一定數量代幣,若在rlco融資期間內(長達數月)選擇不撤回認購的話,將按比例分批次執行購買併發幣,如選擇撤回認購則可以隨時拿回尚未執行購買的本金。

圖片來源於採用lcto模式的defi專案finnexus

cfnc:convertiblefnc融資時投資時購買的可轉換代幣

fnc:專案正式執行時的代幣

abt:asset based token,資產包通證,用以保證專案方履約贖回的資產證明

這兩種模式都借鑑了可轉債的思路,在出售投資者代幣時,同時附送了一個期權。若專案在設定的時間段內無法滿足投資者的期望,那麼期權使得投資者可以向專案方“賣出”持有的代幣,確保本金不會受到損失,從根本上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當投資者選擇持有代幣時,代幣體現了“股權”屬性。而當投資者選擇將代幣回售給專案方時,代幣的性質更接近於“債權”。所以可轉債的投資思路也可以用於lcto和rlco的投資。

但目前lcto是以usdt的形式返還本金,這潛在增加了投資者在牛市中的機會成本。而扮演抵押品功能的資產包透明度尚不夠,會使得投資者對履約產生一定質疑。未來以defi自居的新專案可以嘗試直接用自己的去中化投資組合代替usdt返還投資者,並公開投資組合的構成,這樣既可以起到履約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宣傳自身defi產品的效果。

投資風險點:轉換及退款是否能有效履約

儘管lco曾被認為是騙局,但可以看出lco的進化正向著越來越保護投資者的方向前進。諸如lcto、rlco等創新模式在市場還不多見,尚無法判斷他們能否被市場接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市場投資者越發理性後,靠暴漲暴拉的方式吸引投資者接盤的專案將難以引起市場興趣,來的區塊鏈投資將會是更加安全與穩健的節奏。

往期推薦

給小白的指南--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特徵

幾個跨鏈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使用者評測

由telegram區塊鏈專案的無疾而終說起


希望大家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更加方便交流。公眾號的文章也會率先更新~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