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性牛市or暴跌前奏?熱鬧的DeFi集市上空漂浮著3朵烏雲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海倫

最近24小時,加密數字貨幣顯現下跌趨勢,BTC從最高11932美金下跌至最低11130美金,跌幅6%。ETH從最高398美金跌至最低367美金,跌幅7%。這究竟是“結構性牛市”轉戰“技術性牛市”的中場休息時間?還是這一輪熱點炒作的終結與暴跌的前奏?

最近,筆者採訪了幾位“老韭菜”,他們錯過了從“流動性挖礦”到“預言機題材”的百倍漲幅,而這本質上是出於對當前“DeFi概念”的遲疑和不認可,他們普遍認為:

熱鬧的DeFi集市上空,還漂浮著3朵烏雲。

1

安全:DeFi在明,駭客在暗

首先是安全,DeFi要同時面對自身協議的程式碼安全,以及與其他協議“互動”後的系統性風控。而且這個過程中,DeFi在明,駭客在暗。

“現在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都比較怕合約漏洞被駭客炸了,寧願相信火幣那樣的中心化機制多過小作坊的程式碼。”程式設計師小志表示,他補充道:如果不能提供資產上的安全感,我覺得完全比不上中心化機構。”

請注意,小志的用詞並非“安全”,而是“安全感”,他的想法很有代表性,而且非常合理。加密貨幣市場的參與者大部分都有“去中心化”情結,但是人們相信比特幣這個去中心化產物,是因為比特幣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而DeFi這場考試的成績似乎並不理想。

越是離錢近的地方,越會成為駭客攻擊的重災區,根據PeckShield的資料,今年以來DeFi安全事件至少發生了22起,時間分佈情況是2月4起,3月2起,4月5起,5月2起,6月4起,6月4起。

DeFi協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很多協議背後只是1、2個程式設計師,而其中相當比例的協議並未經過安全審計。筆者在此前的文章曾提示過,請大家在投機時儘量遠離無抵押資產、無程式碼安全審計、無投資機構的“三無產品”。

實際上,這已經是最低要求了。dYdX創始人兼CEO Antonio Juliano曾表示:“構建一個安全且複雜的智慧合約系統是一項艱鉅的工程任務,必須由頂級專業工程師完成,僅依靠審計甚至也是不夠的。”而越來越多的DeFi的組合帶來流動性的同時,也出現不少安全問題,比如此前bZx和Lendf.Me的攻擊案例。

需要說明的是,DeFi這個金融樂高的可組合性,當前並不徹底。很多DeFi產品各自定義自己介面,同一類別的DeFi協議各自的介面也不一致,比如Make有Maker的介面,Compound有Compound的介面等,這帶來了互動上的摩擦,解決辦法就是標準化DeFi的介面。

標準化DeFi介面應當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更平滑的組合之後,利好的不僅是使用者,還有駭客。“組合之後可能會帶來安全方面的連帶⻛險,需要某種機制的對沖。比如保險,也應該是DeFi樂高的一部分,來平衡和對沖DeFi安全風險。”PeckShield創始人兼CEO蔣旭憲表示。

2

門檻:技術與經濟的雙重挑戰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各家媒體一直在報道DeFi的“鎖倉量”如何翻倍、代幣“市值”如何持續突破、DEX“交易量”如何激增,但很少談及“使用者量”增長這個指標,也從未用“殺手級應用”這個詞來描繪DeFi,這恰恰反映出DeFi的現狀——門檻太高,致使難以實現使用者增長。

DeFi的門檻體現在“技術操作”和“金融理解”的雙重挑戰,“技術操作”是指在全英文、無客服的情況下,你是否知道如何使用DeFi協議,以及如何在各個DeFi協議之間相互呼叫。“金融理解”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更高要求,很多人既不不理解單一協議的經濟/金融原理,更不理解各個協議的資金池之間的關係。

不必感到心虛,這不是你的問題。

小濤是日線級別的炒幣選手,在股市、幣市之間自由轉換,賺得盆滿缽滿。順便一提的是,他曾經是證券產品的運營,後來跳槽到了某知名數字貨幣中心化交易所。但就是這樣一位“高階老韭菜”,也沒有使用過Metamask這類錢包。他表示,如果DeFi能整合到位元派這樣的錢包,或者直接在網頁整合,可能會好很多。

在筆者的攛掇下,小濤近日體驗了一下Ropsten測試網路的“薅羊毛”過程,他表示:“就算錯過財富密碼,也不想搭DeFi這班車了。相較於操作的複雜度,更讓人難受的是每一步的不確定感。”

實際上,現在已經出現一些工具在降低DeFi產品的門檻。在7月的DeFi月報中,我們介紹了很多資管平臺和聚合平臺。包括Yearn、1inch.exchange、Zapper Finance、Pools.fyi、Zerion、PlutusDeFi等等。

小濤是一個懂“經濟”而不懂“技術”的交易者,而上文提到的程式設計師小志正好相反。2018年感受到加密貨幣市場的財富號召後,小志辭掉了某新晉大廠的工作,用自己寫的程式搬磚套利,後來他將自己積累的原始財富投入到了EOS之中。當然,這是另一個悲傷的故事。

小志對比了以太坊上DeFi和當年EOS火爆的Dapp:“我看了幾個DeFi專案,本質上還是Dapp的fomo那套啊,其實沒什麼人真的靠這個做實際的借貸或交易,都是為了挖幣,就像之前沒幾個人真的在菠菜一樣。”

DeFi資深使用者未必認可小志的觀點,以Curve為例,各種穩定幣的兌換需求就是真實存在的。但這些人之中也有分化。比如我身邊有一個原教旨主義交易員,他是DEX的狂熱擁護者,但從來不適用DeFi借貸協議,他說那是“給駭客做嫁衣”。

3

市場:你的對手盤不止是交易對手

最後,我們不能迴避的是DeFi作為新型金融市場的魯棒性問題,因為你的對手盤不止是交易對手。

1.你的治理代幣或為協議安全兜底

最近流動性挖礦特別火,很多人爭先恐後的獲取DeFi專案的治理Token,而這些Token被中心化交易所免費上幣之後,迎來了巨大的漲幅。

但你是否理解,治理Token有兩個角色,一是治理權,二是“保險”?

“DeFi專案發token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加一道保險。我覺得DeFi一定會出問題的。比如3月份Makerdao出了問題,虧了800萬美金,然後拍賣了代幣解決了這個問題。4月份Lendf.Me出了問題,好在我們錢找回來了,那如果錢找不回來怎麼辦?實際上token本身擔任了一個責任,就是做風險的緩衝,以及作為重新資本化協議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dForce創始人楊民道此前在巴位元SheKnows訪談中表示。

楊民道說的很委婉,實際上就是持有治理token的使用者共擔駭客攻擊的損失。傳統金融有人背書,DeFi需要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甚至作為生態的一員共擔風險。這本身很合理,但這樣的token你是否還願意持有呢?

2.這場巨鯨的遊戲,你有什麼勝算?

在傳統證券市場,有著嚴格的資訊披露義務,而且披露是前置於交易的。上市公司持有5%以上的股東稱為大股東,大股東增持減持股票會對二級市場造成較大影響,因此這些人增減持時,需要在三個交易日內釋出公告,並且在釋出公告後的兩日內不能再自行買賣該股票。

而自由的幣圈顯然沒有這些法則,這也讓這個市場變成了巨鯨的遊戲。我們來看一下幾個龍頭DeFi的持幣情況。根據非小號的統計,請大家注意2個資料。

1.Maker、 Compound、Aave、Kyber Network持幣前10名地址佔比分別為59.7%、78.34%、72.09%、58.06%。

2.Maker、 Compound、Aave、Kyber Network的持幣地址數分別為25547、21045、163662、80487。

Maker(MKR):

Compound(COMP):

Aave(LEND):

Kyber Network(KNC):

這兩個資料反應出:一是DeFi的使用者量並不大,即使按照Aave的持幣地址數來計算,也不會超過16萬人,而真實數字一定遠小於此。二是DeFi是巨鯨的遊戲,這個市場顯然存在著巨大的被操縱可能性,新增使用者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力相當小。

3.人人都可上幣,傳銷盤即將捲土重來

以太坊ERC20協議實現了“人人可發幣”而DEX則實現了“人人可上幣”。因為,和中心化交易所高昂的上幣費相比,DEX的資金成本實在太低了。上週,星球日報的王也僅用46美元就體驗了在Uniswap上幣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能還要感謝DeFi的使用高門檻,它讓“傳銷盤”和“空氣盤”尚未將DEX作為他們的主戰場,但這一天已經不遠了。原本這些專案割韭菜需要聯合中心化交易所,甚至可能他們自己也會被交易所收割一波,但現在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小李是某加密貨幣資料平臺的開發者,也是主流幣BTC、ETH的量化交易員,而且他非常保守的選擇了法幣本位。我詢問他為何不碰不做DeFi代幣的交易時,他表示:“我想但凡經歷過ICO浪潮的交易者,都會對各種空氣幣、垃圾幣心有忌憚。”

未來,五花八門的代幣在DEX上冒出來,你要如何進行分辨?你認為DeFi這場炒作盛宴能否持續?在這個戰場上,你有何勝算?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