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野心,孫宇晨和波卡都不懂。

買賣虛擬貨幣


在幣圈,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孫宇晨,到底哪個先來。

2周前,鑑叔就說波卡是下一波可埋伏的利好,可直到今天,孫宇晨才來蹭熱度,我只能說,老孫,你蹭晚了。


說完波卡之後,很多讀者留言想讓我講講以太坊,被問最多的一個問題是:

“鑑叔,你覺得,波卡能否超越以太坊?”

跟往常一樣,我推了推眼鏡,皺了皺眉頭,回覆:“別急,容我想想。”

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不是誰能超越誰的問題,而是:

為啥要把它們放一起比?波卡市值第四了就要對比以太坊?

後來搜了下才知道,原來是媒體們在帶節奏:


放一起對比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它們都用了分片技術、而且創始人以前還是一個團隊的·····


段永平和他的合夥人陳建仁以前都在小霸王,後來段永平自己出來單幹做了步步高,背後技術確實有重疊,但你會對比小霸王和步步高嗎?一個遊戲機、一個學習機,誰好誰壞?

哎,作為技術出身的我,就看不得這種荒謬的對比,所以,今天寫篇文章,來較個真:

波卡超越以太坊,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一、波卡vs以太,方向不同,何談超越? 


首先,我要說,媒體們不僅把節奏帶跑偏了,就連對比物件都沒搞清楚。

做了分片技術的是以太坊2.0,所以,就算做對比,比的也是以太坊2.0而不是以太坊。

那問題來了,以太坊1.0和2.0,有啥區別?我畫了張圖幫你理解:



很多媒體分析以太坊1.0和2.0區別時,都會說到2個改變:一個是分片的落地、一個是共識機制由pow(工作量證明)改為pos(權益證明)。

不過在我看來,技術的改變只是表象,背後其實藏著以太坊2.0的格局和野心。

如果說以太1.0像電腦,那2.0的格局,就是系統,是一整個機房。

圖裡,那些分片鏈就像一臺臺“分機”,幫以太坊這臺“機房主機”「信標鏈」處理任務。

當然,格局變大了、“分機”變多了,“演算法”也必須升級,所以共識機制由pow(工作量證明)改為pos(權益證明)。(pow和pos 的區別之前科普過,這裡不佔用過多篇幅,可點連結回去複習)

所以,無論是分片落地還是共識機制改變,這都是以太坊格局改變後的順帶為之。以太坊的格局,其實是要做“幣的生態”,而波卡呢?之前文章裡說過,它要做的是“鏈的連結”。

一個是應用的平臺、一個是鏈的平臺,它們本身就不是一個方向,兩個不在一個方向上發展的事物,何談超越?

再來,無論波卡還是以太坊2.0,完整的生態都還沒建完,這就相當於樓還沒蓋呢,都是藍圖階段,這時,去pk哪個樓更結實、更好用,為時過早了吧?


 二、當我們談論波卡將超越以太坊時,我們到底該談論什麼? 


既然“波卡超越以太坊”本身是個偽命題,那當我們談論波卡將超越以太坊時,我們到底該談論什麼?

我覺得重點不是對比誰好誰壞,而是對比誰的“藍圖”設計思路更好、初始設定更完善。

而“藍圖”階段,我覺得,波卡有2個初始設定確實是超越以太坊的。

分別是:共識機制和系統升級方式。

先說共識機制,以太坊2.0的共識機制剛才說了是pos(權益證明),相比1.0雖然做了升級,但還是不如波卡的共識機制——npos(提名權益證明)。

這裡出現了2個不太好懂的詞——權益證明和提名權益證明,別被它們嚇到了,其實很好理解。

權益證明機制你可以理解成誰有錢誰說話算,越有錢的人越有權;而提名權益證明機制,你可以理解成小區居委會,以前搞個社羣建設得看有錢人的臉色,現在大家一起投票選出一個居民委員會,讓居委會去管理,相比權益證明,這種機制明顯更公平、更民主,也不會出現富者更富的馬太效應。


再說波卡第2個優勢-系統升級。

以太坊升級是需要硬分叉的,也就說會拆分成新舊2條鏈,我們都知道,硬分叉對公鏈的影響非常大,進行不順利會導致社羣分裂、專案拆分等等可怕的後果。

比如bch,它從比特幣分叉之後,數年後才具備了智慧合約的功能,代價就是比特幣社羣嚴重分裂,後來又經歷了bsv與bcha這兩次嚴重的硬分叉,每次硬分叉都是“傷筋動骨”,bch社羣無論如何講故事,都無法彌補曾經的裂痕。


而升級這一點上,波卡抓住了後天的優勢,透過substrate框架解決了硬分叉問題,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可以自由無限升級的公鏈。

substrate是什麼?用波卡聯合創始人的話說:它是一組用於處理編寫區塊鏈時的所有煩人事情的庫。意思就是,所有鏈上開發所需要的協議、程式、架構都在這個框架裡幫你搭好了,你甚至只需要30分鐘,配置一些必要的引數,就能開發出一條功能齊全的區塊鏈。


如果用照相機做比喻的話,以太坊分叉的過程就像老式照相機拍照的過程,你得打燈、調引數、換鏡頭,相當複雜。而波卡的分叉,就像傻瓜相機,基本配置都幫你弄好了,輕鬆一鍵,就可以拍。

可千萬別小看這個區別,現在看,好像就是一個分叉了一個不分叉,但未來,如果以太坊繼續升級3.0、4.0、5.0階段呢?每次升級都大動干戈一次?硬分叉帶來的無可挽回的影響誰承擔?

所以這麼一看,藍圖階段,波卡的很多初始設定就是佔優勢的,但還是那句話,現在都是紙上談兵,真實的比拼還要等“大樓”蓋起來之後。


 三、以太的野心,波卡不懂 


說完”藍圖“設計,我們再分析下媒體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對比的最根本原因:分片。

雖然都是分片,但波卡的分片和以太坊2.0的分片,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太坊2.0是同構分片,而波卡是異構分片。什麼意思?


很好理解,“同構”就是結構相同,換句話說就是都是自產的,以太坊2.0會有64條分片鏈,這些鏈的結構都是相同的,有點類似“主機”和“分機”的關係。

波卡的分片,就是現在炒得火熱的平行鏈,100個插槽100條平行鏈,是需要拍賣的,既然是拍賣,就說明其他鏈也能競拍,那結構就是不同的,所以叫“異構”。

問題來了,“同構”好還是“異構”好?

還是剛才那句話,需要上線之後見分曉,但有一點可以提一下,以太坊2.0的3個階段全部完成後,分片數量是64個,但波卡的中繼鏈前期雖然只有100個平行鏈,但中繼鏈上還可以再接中繼鏈,所以最終可以做到無限擴充套件。

我為什麼說以太坊的野心,波卡不懂呢?

因為以太坊有layer2技術生態。

layer2的科普,上週已經分享過了,表面意思就是以太坊的2層網路,實際上,它彌補了以太坊2.0異構平行鏈的缺失。

以太坊2.0的64條同構分片鏈是在以太坊內部幫以太坊擴容,而layer2的無數條公鏈在以太坊外部幫以太坊擴容。

如果單拿eth2.0跟波卡比,可能有點遜色,但eth2.0+layer2這個內外一起擴容的組合再跟波卡比,誰贏誰輸就不一定了。

這裡我畫了張圖,幫大家更好的理解波卡平行鏈、以太坊2.0、layer2,三者直接的邏輯關係:



鑑叔總結 


細節剖析明白之後,最後用一張表,做一個總體對比:

                                         (資料及進度,更新時間節點為發文當天)

波卡vs以太坊的對比,從一開始就是偽命題,能對比的只有“藍圖”設計。

“藍圖”設計階段,波卡和以太坊,一勝一負一平。

1、初始設計,波卡勝

無論是分片技術、共識機制、系統升級還是專案執行費,波卡的初始設定都比以太坊2.0更全面、更靈活、更去中心化。

2、群眾基礎+生態,以太坊2.0勝

但從使用者數上看,以太坊這麼多年的積累和檢驗,讓它擁有了強大的群眾基礎,這一點波卡遠不及。外加layer2生態專案不斷湧現且已經開始落地使用,eth2.0+layer2的組合,潛力值得期待。

3、未來發展,各有千秋,打平

至於未來發展,一個是幣的生態、一個是鏈的生態,雖然方向不一致,但一旦做起來,都是稱得上“改變區塊鏈世界”級別的創新和突破。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