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簡介|標準共識

買賣虛擬貨幣

Overview 概述

區塊鏈是一個綜合新興事物。需要電腦科學、密碼學、經濟學、金融學、數學、博弈論等背景知識才能理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區塊鏈專案。才能夠在各種區塊鏈投資中辨別欺詐和創新,避免踏入各類陷阱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

Report 報告

傳統交易體系

在第三方支付產生以前,支付清算體系是客戶與商業銀行建立聯絡,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建立聯絡,中央銀行是所有商業銀行支付清算的對手方,能夠透過軋差進行清算。在原有支付清算模式下,由於客戶不能與中央銀行之間直接建立聯絡,客戶必須分別與每一家商業銀行建立聯絡,支付清算的效率較低。

第三方支付誕生以後,客戶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聯絡,第三方支付公司代替客戶與商業銀行建立聯絡。第三方支付公司成為客戶與商業銀行支付清算的對手方,第三方支付公司透過在不同銀行開立的中間賬戶對大量交易資金實現軋差,少量的跨行支付則透過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系統來完成。比如我們信任銀行,所以我們給其它人轉賬是透過銀行完成的。我們信任淘寶所以在淘寶上買東西會用支付寶支付。但淘寶、銀行這樣的第三方並不直接參與交易,只是輔助完成交易並且由於不信任,才會在交易過程中使用銀行、淘寶。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就是增加了交易成本,付一定的費用給銀行、淘寶這樣的第三方。

雖然第三方支付帶來了效率的提升,但仍然需要信任體系的建立,依託於對第三方的信任,能不能沒有第三方參與也能安全的完成交易避免支出冗餘的成本呢?區塊鏈設計之初就是解決此類問題。區塊鏈透過各種技術手段,建立了龐大的網路體系,讓每個人可以在無信任的情況下安全的交易。

區塊鏈簡介

區塊鏈的定義

IDC 將區塊鏈定義為記錄資訊和資料的分散式數字賬本,該賬本儲存於對等網路的多個參與者之間,參與者可以使用加密簽名將新的交易新增到現有交易鏈中,形成安全、連續、不變的鏈式資料結構;從資料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是一種不可能被更改的分散式資料。傳統的分散式資料庫僅由一箇中心伺服器節點對資料進行維護,其他節點儲存的只是資料的備份。區塊鏈的「分散式」不僅體現為資料備份儲存的分散式,也體現在資料記錄的分散式,即由所有節點共同參與資料維護,單一節點的資料被篡改或被破壞不會對區塊鏈所儲存的資料產生影響,以此實現對資料的安全儲存。因此區塊鏈特徵包含:分散式、多節點共識、公開透明和不可篡改。

  • 分散式:區塊鏈系統內沒有中心化的硬體裝置和管理機構,各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近乎均等,每個節點都能獲得完整的資料複製,系統由多個節點共同維護。
  • 多節點共識:淘汰了中心化管理員來審批結算交易的角色,各個節點之間無需相互信任,透過共識機制對入鏈資料進行驗證,資料內容和系統運作規則公開透明,節點之間透過技術手段自動實現信任關係。
  • 公開透明:透過共識機制,賬本和商業規劃可以被所有人審閱,並可利用時間戳機制對使用者行為進行追溯,保證了系統的公開透明。
  • 不可篡改:區塊鏈上的區塊只能新增、不能被替換,交易可以透過新增區塊的方式予以修改,但是區塊記錄將永久保留。

區塊鏈發展大事記


資料來源:網際網路資料整理,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

比特幣簡介

比特幣(BTC)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的一種數字貨幣。比特幣網路是去中心化的網路,即一個分散式的點對點網路,網路中的礦工透過挖礦來完成對交易記錄。區塊鏈網路提供了一個公共可見的記賬本,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檢視此賬本的資訊。注意,該記賬本並非記錄每個賬戶的餘額,而是用來記錄發生過的交易的歷史資訊。

比特幣採用了非對稱加密演算法,使用者自己儲存私鑰並公開公鑰。公鑰就是這個人對外的唯一身份標識,私鑰則是使用者開啟錢包使用比特幣的鑰匙。公鑰是對外公開的,在比特幣的規則裡公鑰即代表了網路裡錢包使用者的地址。比特幣錢包的地址其實就是使用者公鑰經過一系列Hash及編碼運算後生成的 160 位(20位元組)的字串。

區塊鏈技術的創造目的並不是為了產生比特幣(BTC),更不是為了將這東西拿到市場上出售。比特幣最初來源於一篇論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很明顯最初的目的是建立一個點對點的去中心化的交易系統。BTC是這個系統對於各個參與節點計算交易確認的獎勵。正是因為這個去中心化的交易系統是建立在密碼學技術上,所以交易的結果和獎勵是可信的無法被篡改,才導致了大眾媒體所過分渲染的稀缺性。比特幣系統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建立一個總體成本耕地,不需要傳統的信任基礎,不需要信任的第三方機構(如:銀行)就可以完成交易的系統。

因為比特幣的稀缺性,市場賦予了比特幣價格,它的符號是 BTC。比特幣誕生之初,2 萬個比特幣才能買一個比薩,目前比特幣的價格為 $7,200,而在 2017 年末比特幣價格甚至一度超過 $20,000 大關。由此可見,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並且比特幣價格上漲和下跌很快。

共識機制簡介

共識機制是實現區塊鏈的重要手段,它貫穿於整個區塊鏈設計的思路中。CAP 理論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教授 Eric Brewer 在 2000 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基於網路的資料共享系統最多隻能滿足資料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網路分割槽容忍(Partition Tolerance)三個特性中的兩個。在大規模的分散式環境下,網路分割槽是必須容忍的現實,於是只能在可用性和一致性兩者間做出選擇。也就是說,這兩者基本上不可能同時滿足。

拜占庭演算法的計算速度是很快的,效能也很高,在確保資料是同步一致的情況下,同時對外提供的可用性的效能是不錯的。拜占庭協議也可以用在我們現在的分散式賬本上面,有很多的區塊鏈專案鏈上用的演算法就是拜占庭容錯演算法的一種改進或者變種。

Conclusion 結語

在 2019 年 12 月 24 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上線深證區塊鏈 50 指數,當日收盤報 3155.03,漲 1.15%,日成交量為 20.44 萬。這表明了對區塊鏈技術及行業的再次認可。雖然我國尚未出臺數字資產相關政策及法規,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相關的法規政策以及相關應用也會隨之而來。

風險提示:

  • 警惕打著區塊鏈和新技術的旗號進行非法金融活動。標準共識堅決抵制利用區塊鏈進行非法集資、網路傳銷、ICO 及各種變種、傳播不良資訊等各類違法行為。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