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大雨點小:在沉寂中減半的比特幣

買賣虛擬貨幣

12日凌晨3點23分,比特幣在區塊高度630000完成了它第三次“減半”,至此,區塊獎勵從12.5BTC減半至6.25BTC。

比特幣迎來第三次減半

比特幣減半是一個機制。

在其誕生之際就已經設定好,從第一個創始區塊伊始,平均每10分鐘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區塊;每隔210000個區塊,比特幣區塊獎勵就會減半。

這個時間,大概是四年。

它的第一次“減半”,是在2012年11月28日,在區塊高度210000完成了歷史首次“減半”,區塊獎勵由50枚比特幣降至25枚;第二次,則是在2016年7月10日,比特幣在區塊高度達到420000時,挖礦獎勵降至12.5枚;而第三次,就是今日。

有人稱之為“歷史性”時刻,在各大社群裡奔走相告;有人已經提前睡足覺,欲見證“減半”全過程;有直播群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進行,述說著信仰和期待;而再早些,各大微信群、朋友圈,似乎也不乏一鍵群發的“減半”宣傳與廣告,又或者對話大咖們談理想與展望——

彷彿只為了那一“神聖”時刻的到來。

隨著F2Pool 魚池挖出了第629999區塊,5月12日3點23分,比特幣區塊高度達到630000,完成了它第三次減半,區塊獎勵下降至6.25枚。

那一刻,信仰者們開始狂歡,慶祝這一里程碑時刻的到來;也有人在期待著比特幣能如前兩次“減半”那般,將奇蹟再度上演。

不過,人們的熱情似乎沒能影響到市場的熱度,很快,狂歡歸於平靜。

熬了一宿,大家都累了。

多國趨於嚴監管

似乎一直以來,比特幣都是信仰者的狂歡。

但外界對它的關注程度,更多則是取決於波動的幅度。

脫離了依靠信仰構築的“共識”體系,在大多數人看來,比特幣只是一種沒有實體經濟支撐、主權可使用的加密貨幣。

而各國對比特幣態度,也有較大的分歧。

中國,毫無疑問,在對加密貨幣的監管上就一直處於前沿。早在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就釋出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指出比特幣是特定虛擬商品,中國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不過,央行也並未斷“斷絕”比特幣的流通,指出比特幣交易作為一種網際網路上的商品買賣行為,普通民眾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的自由。

另一方面,儘管對虛擬貨幣嚴監管,但是中國對區塊鏈技術卻始終持著開放和鼓勵的態度。最近中國央行內測數字貨幣,也讓更多人關注到技術本身的價值。

與中國類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指出比特幣等同於商品屬性。儘管他們不對在商業活動中接受比特幣的行為進行監管,但要求比特幣公司在經營中必須確認顧客的身份,並對可疑交易進行上報,以遏制比特幣洗錢以及其他的違法活動。

美國曾被媒體統計稱是世界上持有比特幣最多的國家,這與早期美國對比特幣持著較為開放的態度不無關係。不過近些年,則趨於嚴監管。去年美國財政部長就宣告將對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實施非常嚴格的監管,以防對金融體系構成風險。

與美國相反,早期俄羅斯明確禁止在俄羅斯境內使用比特幣,但隨後逐漸放松管制,甚至一度提議將比特幣定位為數字商品。

韓國政府對比特幣態度較為曖昧,但總體趨於嚴監管和禁止。

而諸如孟加拉國、玻利維亞、厄瓜多、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命令禁止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

支援方在嘗試中前行

不過,也有不少國家從一開始就對比特幣持友好態度。

德國是全球首個認可比特幣的國家。2013年8月19日,比特幣的“貨幣”地位就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承認。在今年1月1日,由德國聯邦議院批准的允許德國銀行出售和託管加密貨幣的新法案也正式生效,該法案意味著,德國公民或將能夠直接在銀行中持有比特幣、以太坊和其他數字貨幣。

日本在2017年4月1日宣佈比特幣的合法化,緊接著又批准免除數字貨幣交易稅,但是對其監管並未鬆懈。

法國承認比特幣使用的完全合法性,但警告了投資風險。

加拿大一直承認特幣的“貨幣地位”。從早期的比特幣ATM機投入,不少大型公司如KFC、移動支付、NewEgg等也逐漸開始接受比特幣支付。去年還出臺了方案,允許用比特幣進行財產稅務支付。

因“石油幣”而在加密貨幣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的委內瑞拉,對比特幣的接受程度教他國而言,似乎更為積極。有報道稱,在2019年6月份,已有2萬多家商店和企業接受比特幣服務。在不太穩定的貨幣政策之下,比特幣無疑成為不少人的避險之處。

減半,然後呢?

事實上,與其說比特幣“減半”是一個“歷史性時刻”,不如將之當成一個必然的過程。在接下來的若干年中,它還會面臨第四次、第五次直至更多次的“減半”。

其價值或如不少信仰者認可的那般:不依賴於任何實體,不被任何部門干涉。從另一角度而言,不少人認識區塊鏈,的確源於比特幣。

不過,在全球各國對比特幣的態度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無論是嚴監管又或是開放態度,其本質意義,是為了賦能實體經濟。

跳出幣圈世界,讓技術賦能社會、賦能實體,或許這才是比特幣最好的歸宿。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