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和金融的互相救贖

買賣虛擬貨幣

什麼是金融

對於金融定義概念非常多,從字面程度去理解就是貨幣和信用的融通。其中資金融通論認為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透過貨幣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資金的活動。另外關於金融的定義還包括金融工具論信用轉讓論金融產業論以及金融資源論等,其實都是從不同的側面對金融進行闡述。但是我們理解金融還是從最根本的定義出發,就是資金和信用的融通,其中核心概念有兩個,一個叫貨幣,另一個叫信用。貨幣和信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金融產業論簡單說就是,金融是資金融通的行為和機制的總和。它把金融作為一個獨立部門囊括在國民經濟部門之中,與其他產業部門具有較為平等的地位。我們現在提的一個重要概念,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本身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我們為什麼要提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是因為金融部門本身發展的過於龐大了,包括中國從2010年四萬億計劃之後,金融部門一直在不斷膨脹,從2005年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4%的低點至20158.4%的高點,超過了美、日、英等國,這一佔比是一個非常高的資料。所以金融部門自己不斷髮展的同時,我們希望金融業去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的另一個概念解釋的版本是金融資源論,認為金融是人類社會財富的索取權,是貨幣化的社會資產,這種解釋是把金融看成一種工具。第五種解釋是信用轉讓論,主要從金融和金融對這個財產的跨時和跨期的資源配置的角度進行解釋。

金融是經營與管理貨幣、信用和風險的行業。金融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資訊不對稱

包括風險的概念也是從資訊不對稱產生的。傳統的金融是怎麼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呢?一般來說,是透過引入第三方中介,承擔資訊不對稱的風險,比如說銀行、券商、相關商業機構、各種社會組織以及電子商務平臺都是這個邏輯。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大家基本都瞭解,簡單的說,區塊鏈等於分散式賬本加token,或者再加社羣。

區塊如何救贖金融

基於歷史來看,區塊鏈出現是民間對於金融危機提出一種解決方案。

我們都知道區塊鏈的誕生,第一次以完整的形式呈現給世人是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和比特幣(也就是區塊鏈的誕生)的誕生,其實背後有著強烈的經濟邏輯和歷史邏輯。

目前相當一部分割槽塊鏈經濟研究者持這樣一個觀點,前幾天79歲的北大經濟學院老院長晏智傑先生也是基於這個觀點談了比特幣產生的經濟邏輯:由政府壟斷貨幣發行,並且具有超發貨幣的傾向,進而導致貨幣不穩定。

但是我認為這個觀點是有失偏頗的,只看到了一方面卻沒有看到另一方面。基於金融危機發生的前後時間節點進行考察,可以發現:

第一,美國M2的增速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與GDP增速大致一致。

美國GDP是最上面的紅線,美國的M2是下面綠線。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經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GDP的增長率和M2增長率幾乎是持平的,我還做過更精細的測算,紅線和綠色之間的增長速率幾乎保持相對平衡。另外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GDP的紅線總在美國M2綠線上面且遠高於綠線,幾乎是綠線的1.5倍到2倍。但是中國的情況是相反的,中國的M2幾乎是一直高於GDP

所以說,政府壟斷貨幣發行這個觀點是沒有問題的,當前大多數國家都是這樣,主流大國更是全部如此。但如果說比特幣是反對政府超發貨幣,這個觀點是我認為是不準確的,因為從金融危機之前看,美國並沒有超發貨幣,美國M2增長率基本上和經濟增長率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速。

我們通常會基於邏輯去思考一些問題,但是有時候只靠邏輯也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證據。比特幣作為一種基於技術信任的數字貨幣,從邏輯出發,它反對的事一定是貨幣超發。但是我們基於資料看,並不是這樣。

那我們再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的另一個更直接的證據,那就是中本聰在這個比特幣的創世區塊上留下一句話:20091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救助的邊緣。比特幣產生的初衷,我們更多的還是從中本聰給我們留下的線索裡面去找蛛絲馬跡,因為這是最直接的證據。

這句話提到了一個核心的概念叫銀行緊急援助。銀行緊急援助其實是多種方式完成的。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的歐美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都有對大型的金融機構進行援助的舉動。

對於大型金融機構援助分為直接援助和間接援助。

直接援助更多的是透過財政政策體現,而不是貨幣政策。比如說,2008103日,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七千億美元的金融援助計劃,此後,布什政府還對瀕臨清盤的金融機構直接注資。20089月美聯儲向國際集團提供了一千五百億美元的救助資金。儘管與此同時,美國也推出了相應的貨幣政策,但是貨幣政策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間接的。比如在2008年美聯儲分別三次大幅下調聯邦基準利率,將聯邦基準利率調到了0.25%這一歷史最低水平,同時繼續下調貼現利率。

由於把常規性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用到極致,其後又繼續拓展非常規貨幣政策,推出了舉世聞名的量化寬鬆政策,這都是貨幣政策的範疇。相比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可能具有更高的知名度,但是對於救助大型金融機構而言,財政政策是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基於歷史證據來看,反對貨幣超發是比特幣的初衷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只能說是一個方面,而且不是最直接的那一方面。最直接的方面還是對大型金融機構的救助,對大型機構的救助更直接的體現是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包括我們看到,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前,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其實並沒有說非常糟糕,甚至還可以說還不錯。

包括我們從導致比特幣問世的直接原因——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進行考察,得到的仍然是相同的結論。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而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也不是通貨膨脹,而是資產泡沫。

資產泡沫的根本原因我認為要追溯到大穩健時期的通貨膨脹目標值。導致資產泡沫有非常多的直接原因,包括金融管制的放鬆和消費興起等一些其他原因,但是根本原因要追溯到通貨膨脹目標制。通貨膨脹目標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包括美國在內的主流國家央行實行的貨幣政策。一般而言,經典的教材裡面會告訴我們有四個最終目標:經濟增長、幣值穩定、促進就業以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但是通貨膨脹目標制,規定通貨膨脹為央行最主要的目標。通貨膨脹目標值將通貨膨脹保持在穩定且比較低的一個狀態,並認為在這種狀態下對於經濟發展是最有利的。同時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意味著賦予央行極高的獨立性。在此之前,如果經濟不景氣,政府會有透過央行超發貨幣的傾向,但是在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下,央行具有極高的獨立性,只負責把通脹率給盯住了,經濟增長不是央行應該負責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目標值在壓低了通脹率的同時,也把名義利率給壓低了。我們知道,在資本市場上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是資產價格和利率成反比,低利率的經濟環境會導致資產泡沫嚴重。

國際金融危機僅僅是眾多金融危機中的一次,然後我們將範圍極大地推廣,考察導致金融不穩定的根本原因有哪些。我總結了三個原因:第一,資訊不對稱;第二,財富收入差距的擴大;第三,投資者的不理性。其餘的原因向源頭總結,基本都能歸結到這三個點上。

第一個原因:資訊不對稱

經濟學對資訊不對稱導致金融不穩定的研究比較早,從1932年費雪的債務通縮理論,到後來託賓進一步把債務通縮理論擴充套件到貸款方,然後到明斯基從這個資本市場角度將債務通縮理論進一步擴充套件。之後的話就是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提出著名的金融加速器模型,第一次全面地將資訊不對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加入了模型中,然後發展出了一個通縮自我加強的完整分析框架。

其實不管是從債務槓桿角度、槓桿週期角度還是從金融週期角度對金融不穩定進行闡述和分析,都是當前金融學非常主流的分析正規化,但是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都是資訊不對稱。

第二個原因: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最簡單的邏輯是最早是由馬克思提出來的,在《資本論》馬克思對這一機制中有過比較詳細的論述:在資本主義下的僱傭勞動制度中,勞資雙方處於不平等地地位,勞動者工資既構成生產成本又是有效需求的重要來源。資本家為了提高利潤會壓低工資,然後導致消費不足。所以在資本主義的框架內,金融危機無法根除。

馬克思的觀點,雖然帶有政治經濟學的色彩,但卻是精闢而嚴謹的。後來多個經濟學家從收入分配不平衡這一角度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完善。而且事實證明,在過去三百年的時間裡,資本的平均回報率維持在每年4%-5%,但是經濟增長增長率基本上平均保持在每年1%-2%,我們看出有非常大的一個差距,財富分配偏向資本。

第三個原因:投資者的非理性情緒

主要表現為兩點:
第一點是單個投資者的非理性情緒,表現為容易擴大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
第二個是投資者群體之間的非理性情緒,主要表現為投資者情緒會互相傳染,從而加劇了這種情緒。投資者非理性跟資訊不對稱具有比較強的關聯性。正是資訊不對稱的存在導致和加劇了投資者的非理性。如果在資訊完全對稱的情況下,不說投資者非理性這種現象就會消失,但是它會極大程度地降低。因為我們知道即使給不同投資者相同的完全資訊,不同的投資者由於認知等差異也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絕對的投資者理性是做不到的。

我們知道了金融有哪些固有的弊病,那我們看區塊鏈如何救贖金融。

剛才總結了金融的三個固有弊病,區塊鏈也是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救贖和改造。

第一是資訊不對稱

區塊鏈簡單可以概括成分散式賬本+token+社羣,區塊鏈的分散式記賬將傳統商業模式的基於複式記賬法的各自記賬變成了社會公共記賬,可以極大程度的降低資訊不對稱程度。

第二是貧富差距擴大

貧富差距擴大是基於現代社會的向資本要素傾向比較多的分配方式。

在一個比較完善的區塊鏈經濟系統內,尋求的是包括社群成員、礦工、開發團隊以及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在內的相對平衡的分配模式,它不同於以往過於傾向資本要素的分配方式,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收入差距過大這一問題。

事實上當前區塊鏈已經在救贖傳統金融了,而且很多方面已經出現了應用落地,比如說資產證券化、保險、供應鏈金融、資產託管、大宗商品交易、貿易融資、銀團貸款等領域。金融的不同細分領域具有不同的特點,這幾個細分領域對於區塊鏈而言具有較為合適的切入點。

簡單講一個應用場景把,比如說現在關注度比較高的供應鏈金融的應用場景。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比較大,但是痛點比較多。201710月,國務院辦公廳釋出了《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

2017年,消費金融本來是一個風口,但是因為監管的壓力,實現從C端轉移到了B端。同時供應鏈金融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來看的話,供應鏈金融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發展的空間非常巨大;二是行業痛點非常明顯。行業痛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企業無法自證償還能力;二是交易本身真實性難以驗證;三是資訊相互割裂,無法共享;四是履約風險無法控制。

簡單說,區塊鏈可以利用自身特點分別解決供應鏈金融行業的四個痛點。
首先,分散式記賬、共識演算法可以解決信任問題。時間戳和一些其他機制可以提高可追溯性和防篡改。
第二,智慧合約可以防範履約風險。
第三,信任可沿供應鏈有效傳導
第四,可以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約效率。

現在也有一些供應鏈金融的專案應用已經落地了,主要的邏輯是以供應鏈金融服務為核心,一般來說表現形式是應收賬款融資,載體一般是債權憑證。主要的業務是幫助入鏈的供應商盤活應收賬款,降低融資成本,解決供應商對外支付和上游客戶的融資需求。
具體暫不展開講,有一些現實的案例已經比較成熟。

金融如何救贖區塊鏈

資本市場對包括區塊鏈在內的高新科技具有重要作用,無數的案例已經反覆證明這一點。金融對區塊鏈的救贖集中體現在資本市場對於高新科技發展的促進作用上,在當前熊市這一點尤其重要。

區塊鏈行業早期的亂象,比如市場資金瘋狂炒作、過量資金追逐較少的專案,這在資本市場上並不罕見,資本市場一貫如此,只是這次是區塊鏈。而且又多了一個發幣的噱頭,更加引發了資本逐利的原始渴望。

客觀而言,數字貨幣(通證、token)作為區塊鏈系統的經濟激勵和價值流通部分,其對行業發展、全社會關注度的提高以及企業的融資便利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希望行業可以正視這一點,既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政策,也不要把一些概念妖魔化

在這次區塊鏈泡沫之前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十一世紀初的網際網路泡沫,大家可以比較發現,網際網路泡沫跟2017的區塊鏈投資熱其實非常相似。
當前如何在不違反政策法律紅線的前提下進行一些相關的經濟激勵活動,這是區塊鏈企業應該亟待解決的問題。

區塊鏈與其他高新科技的一個不同體現在:因為區塊鏈涉及到生產關係的變革,因此對監管層的挑戰更大。包括發幣等行為對金融穩定和政府鑄幣權構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戰。但是從資本市場對於先進技術的引導和推動作用來看,這次區塊鏈投資熱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在當前特殊的行業發展背景下,政府對於包括ICO、虛擬貨幣交易等高壓監管的情況下,金融如何支援區塊鏈行業健康地發展,就是金融對區塊鏈的救贖。

區塊鏈的發展一定要跟金融市場結合起來,包括在ICO嚴禁的情況下,如何實現經濟激勵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根據美國SEC的分類,把token分成了兩大類四小類。

一是實用型通證(Utility Token)。這種通證大多都是依託企業自己提供的服務或者產品。實用型通證被細分為兩小類:產品或服務通證(Use of Product)和獎勵通證(Reward Token)。

二是證券型通證(Security Token)。通常都是有真實資產作為支援的,例如資產權益,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或者大宗商品等。這種通證也被細分為兩類:權益通證(Equity Token)和資產通證(Asset Token)。

所以說在當前政策高壓監管的情況下,企業如果想要透過這些解決融資或者說經濟激勵等方面的問題,就要跟傳統的金融業有效結合。比如說跟有牌照的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可以發一些信託或理財產品,當然是要在合法的情況下,這對當前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業界對Security Token寄予厚望,認為Security Token以後可能會成為智慧證券的雛形。與傳統證券相比,其優點在於可程式設計性提高,更容易上鍊。如果想要的話技術上可以做到匿名,可以給非上市公司發行提供載體。這可能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STO(證券化通證發行)絕對不可能取代IPOSTOICO的衍生品,對實體經濟的意義是積極的,尤其是流動性管理。當前業界對Security Token寄予厚望,但不要公開募資觸及政策紅線,而是要靜待時機。STO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遠超ICO,在當前做好內部流通的情況下,可以靜待風口。STO對於當前新三板流動性差等問題也都會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區塊鏈需要傳統金融市場更多程度的介入和融合,還有非常多的表現方面。比如說201712月的時候,CBOE推出了比特幣期貨合約。它對於比特幣17年年末這一波的增長,以及兩萬美元的牛市,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當前CBOE對推出ETH的期貨已經是近在眼前了,這對於把控ETH市場風險、實現ETH合理定價都是具有非常有利的幫助。

近期我們看到了另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區塊鏈企業在收購一些傳統的上市公司或者新三板公司,比如說火幣併購桐成、Coinbase收購Distributed SystemsPenta收購CCP Bibox收購Chain Capital;幣安收購Trust WalletCoinbase收購多家證券交易商、Monex收購CoincheckCircle收購Poloniex等。

區塊鏈企業需要藉助傳統金融市場,對自己進行發展,不光是從融資角度的一時之謀,而且也從整體戰略意義的萬世之謀。因為區塊鏈終究是一項具有生命力的先進技術,最後要飛入尋常百姓家,而不是隻侷限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幣圈和鏈圈,登堂入室和被主流社會所接受是其大的歷史使命。

我們看到當前數字資產還是一個非常小的體量,只有兩千多億美元的市值。相對於全球房地產市場規模二百二十多萬億美元的市值,全球股市市值七十多萬億美元的市值,以及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五百多萬億美元的市值不可謂不小。所以說,區塊鏈要和傳統的金融市場結合是大勢所趨,而且必須要這麼去做,才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說到和傳統金融市場結合,數字資產的衍生品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從傳統的衍生品市場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傳統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市值比其基礎權證的市值大很多,全球股市的市值七十多萬億美元,全球債券市場大概是二百五十萬億美元,但是衍生品市場是五百多萬億美元。包括剛才說到的近期CBOE馬上要推出ETH期貨,數字資產的衍生品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

在當前熊市的情況下,大家要承認的一點是,熊市對於一些好專案的落地會有幫助,對於垃圾專案的出清也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客觀來說,我們還是喜歡牛市,不喜歡熊市。就跟我們人一樣,逆境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成長,但是大家還是更喜歡順境。為什麼,因為逆境的磨礪是為了讓我們以後有順境。但是如果現在處於順境,幹嘛要等到未來呢?金融中有一個折現率的概念,折現率一般是小於一的,意味著未來順境的價值小於當前順境。逆境磨礪論更多的是我們對於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現實的慰藉和自勉。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市場現象是熊市下穩定幣的快速發展。穩定幣幾乎是完全借鑑的傳統金融市場的理念和操作手法。比如穩定幣裡面最具有代表性的USDT,它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個準備金率為100%的離岸美元市場,保持穩定的方式類似於金融市場中的回購。

USDT自己宣稱是百分之百的準備金率,之前有公司做審計,但是審計報告的認可度並不高。其實是不是一個真正100%的準備金並不重要,貨幣市場天生是不透明的,不透明性在很多情況下反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流動性。

除了USDT,還有一些相對操作方式更加複雜的穩定幣,比如說有基於籃子貨幣穩定幣,其實跟SDR非常像。還有一些基於金融資產或者數字資產的一些穩定幣,它的操作手法,在傳統金融市場都有跡可循。

在這種牛市的狀況下。今年3月份USDT的比特幣的交易份額已經到了14.2%,這個資料在17年牛市的時候資料非常少,在熊市的時候,這一資料驟增。一個非官方資料顯示,今年八月份使用USDT兌換比特幣的數值已經將近50%

這就是金融如何對區塊鏈進行救贖。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