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 Bancor 演算法,為什麼 cw 是失效的設計

買賣虛擬貨幣
導讀:為 Ethereum 設計的 Bancor 演算法,解決了小幣種的連續流動性問題,最近在 TPS 更高的 EOS 生態中煥發了新的活力。但其設計存在幾個無法避免的現實缺陷。筆者受DAICO啟發,希望用DAIBO概念完善Bancor。本文即為筆者的觀察和思考總結。作者簡介:唐飛虎(島娘),仙女座科技CEO。背景1944年7月,二戰開始進入尾聲,戰後新秩序亟需重新制定。參加籌建聯合國的 44 國政府代表受美國政府之邀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舉行會議,商討戰後經濟復甦並確定美國金融霸權。美國代表為哈里·迪克特·懷特,英國代表為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其中凱恩斯提出了「國際清算同盟計劃」,提出了建立全球中央銀行,併發行超主權貨幣「Bancor」。這一計劃後來被懷特的提案取代,即後來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成為了美元霸權的基礎。

後來佈雷頓森林體系在兩次石油危機中宣告瓦解,但這依然不妨礙美元在今天的地位。


佈雷頓森林體系主導大佬合影
我們今天所說的 IBO 熱潮,則指的是在目前在 EOS 使用 Bancor 演算法或類似 Bancor 的演算法進行首次代幣發行的機制。截止目前為止,已經有 FIBOS、TPT 等頭部專案完成了 IBO。IBO 儼然有取代 ICO 成為下一個浪潮的趨勢。要詳細理解 Bancor,我們首先需要認識,什麼是 Bancor 演算法,什麼又是 Bancor 協議。Bancor 演算法與 Bancor 協議
Bancor 演算法,本質上是透過智慧合約設定發行量和儲備金的數學關係。Bancor 演算法定義專案的儲備金率,等於這個儲備金的市值與專案的市值的比率(又叫儲備金率或者 CW 或者 Connector Weight)。CW = Balance / Supply x Token Price。Bancor 演算法假定 CW 始終是恆定不變的。以此為依據,列出積分方程,用微積分解析出此時的價格與儲備金之間的函式關係。以此作為代幣發行的規則。



不同 cw 下的 bancor 模型價格曲線
而 Bancor 協議,即 Bancor Network 專案白皮書中所描述的「代幣兌換者」模式:即透過 Bancor 演算法,在儲備金池中填充其他類 Token,採用自己發行 Bancor(BNT)作為連線代幣,可以實現類似於交易的貨幣兌換效果。基於Bancor協議錨定另一種Token來發行新的token,被稱做 IBO(Initial Bancor Offering)。有趣的是,BNT的發行卻沒有錨定另一種Token進行IBO,而是用傳統的 ICO 融資模式,並且陸續上了主流交易所。我們把 Bancor 這種解決長尾 Token 流動性問題,簡稱為類交易模式。而 Bancor 協議中這種中間的智慧轉換代幣 BNT 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卻成為了一個疑問。事實上,在前面我們所描述的所有這些專案中,都只使用了 Bancor 演算法錨定另一種token建立數學函式,而沒有使用 Bancor 協議錨定BNT來發行新的Token,使得 BNT 在這套體系中看起來似乎有些多餘。CW 的設計是否有用?
從 Fibos 到 TPT,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案,並不遵從標準的 Bancor 演算法,或者在發行的過程中,修改自己的儲備金率(即前文提到的CW)。因為bancor演算法的前提是假定儲備金恆定,這極大的限制了價格曲線的靈活性。比如說最簡單的線性模型,在 Bancor 演算法中,也僅存在一種影象,而無法自定義斜率。


P3D 專案中開始使用了 Bancor 演算法,後使了自定義的線性模型
許多專案在發行的過程當中都已經發生透過修改 cw 引數去調整函式影象的情況,可見 cw 並不是一個靈活的設計。Bancor 演算法的缺陷
Bancor 缺陷1:時間優勢明顯專案方利用 Bancor 協議來發行 Token,使得專案新發行 Token 與所募資產因供求關係產生數學關聯:發行量越高,幣價越高。而該模型在實際 IBO 過程中的外在表現就是:入場越早,收益越高;當到達某一時間點,賣出數量大於買入數量時,就會導致使用者恐慌拋盤,使得幣價繼續下跌,使用者繼續拋盤的迴圈中。在這種模式裡,入場及離場時間成為盈利與否的最重要因素,進而導致專案方利用早期資訊不對稱優勢,搶佔先機,在最低價格率先拿走一部分Token。如若專案方提前公佈上線時間,也並不能保證公平。普通使用者早早地守在倒計時頁面,像搶火車票一樣的緊張和激動,殊不知與他們一同埋伏的,還有眾多交易機器人,人手再快,也比不上機器人以絕對的優勢來碾壓。在專案發行的第 1 秒,機器人們便會完成交易,而手動操作的使用者,在下手的那一刻便不得不接受這種不公平,甚至他們自己也並沒意識到這種不公平,直接被收割。Bancor 缺陷 2:脫鉤機制缺失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 IBO 專案都是基於 EOS 等其他代幣來發幣的,新發行的代幣的價格與母幣價格成數學關係,但是在母幣並不穩定的市場裡,新發行 token 的實際價值是受母幣波動影響的。現實世界裡,我們可以類比一下美元及黃金。美元最初的發行是要和黃金繫結的,而當人們普遍接受並對美元的價值產生了共識,美元價格便無需錨定黃金,可以按照自身的市場規律,呈現出獨立的價值。理想狀況下,新發行的代幣在發行之初,亦需要錨定母幣來讓大眾接受。新代幣逐漸被認可和接受的時候,它需要一個機制,脫離錨定幣而獨立出來。而現有的IBO專案,並沒有一個讓新發行的Token可以和母幣脫鉤的機制。Bancor 缺陷 3:無法保證市場深度與外部的交易市場不同,利用bancor與合約進行互動是沒有市場深度的。市場深度是指市場在承受大額交易時token價格不出現大幅波動的能力。無論當前市場的流動性如何,所有交易在 Bancor 演算法中都是一錘子買賣。任何大額的買進或賣出, 必將顯著的影響價格的劇烈波動。
隨著時間推移,交易量會逐漸開始往外部市場轉移,吸引投資者進行外部交易,這時 Bancor 系統的市場僅能輔助作為套利市場存在。DAICODAICO是由Vitalik在2018年1月為了解決以太坊ICO缺陷提出的。在ICO的基礎上新增了監管機制,專案方不再是眾籌結束之後就能獲得所有ICO的代幣,而是透過社羣監管的力量,評估專案完成進度而逐步解鎖。投資者可根據自己對專案的預期隨時賣出,並享有監督的權利,保證了投資者不會因為專案方操縱市場而大規模受損。但DAICO也有其缺陷,投資者中的大戶能夠和專案方“勾結”,利用手裡的大量“選票”操縱投票結果,與專案方分成,損害“散戶”的利益。因此在一個專案中,雖然大戶不可避免,但是投資者可以透過分析專案的token賬號分佈,來評估專案的風險。DAIBO是如何增強 Bancor 協議的
實際上,如同 Google 網站設計的目標是讓使用者儘快完成自己的需求離開網站一樣(leave our website as quickly as possible),Bancor 演算法的設計目標,也應該是讓使用者的專案儘快完成專案孵化的需求,離開 Bancor 合約,從而真正的走向二級市場。可惜許多合約的設計者尚未意識到這一點,而 Bancor 的設計方更是希望使用 BNT 和 Bancor 協議將使用者的專案綁架在 BNT 之上。據此,我們提出 DAIBO 的概念。DAIBO 和 DAICO 一樣,都是透過引入社羣的力量,來對專案方進行約束。在 DAICO 中,募集的資金不是一次性獲取,而是由一種機制控制逐步開放的。投資者有機會要求退回資金,比如如果專案團隊失敗,則可以投票退款。而在 DAIBO 中,募集的資金開始是進入一個 Bancor 池中,專案方看到但拿不到 Bancor 池中的資金。專案方初始不再需要給團隊預留 Token,從而從根本上,防止了專案方自行砸盤的風險。我們引入一個重要的稱之為專案進度的指標。初始時,專案進度為 0%,此時,專案方募集的全部資金都在 DAIBO 合約中,用來在專案的初期建立流動性。隨著專案的不斷推進和成長,白皮書中的里程碑不斷被達成,專案方可以提議社羣透過投票的形式,不斷解鎖專案的進度。例如當專案進度從 0% 推進到 10% 時,專案方可以提取當前合約中 10% 的資金用作專案研發,或者用一部分給專案的早期投資者進行分紅。
此時,由於價格與發行量的函式曲線仍然保持不變,當前的幣價和市值並不會發生變化。只是 DAIBO 合約對交易價格敏感性會變強,合約也會逐步提高交易的手續費。隨著專案進度的不斷推進,專案的流動性也會不斷從 DAIBO 合約中轉移到場外交易所。最終,當專案方徹底達成白皮書的承諾,社羣投票透過的時候,所有的資金都從 DAIBO 合約中轉出,實現和儲備金的價值脫鉤。但因為此時專案已經落地,所有的流動性也早已轉移到了場外。此時 DAIBO 也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專案也真正的孵化成功,相當於成功上市了。當然以上只是我們的一些設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隨著這些經濟模型在實踐中被不斷的完善,會有越來越多的專案使用 IBO 發行自己的 Token,甚至可能出現 One Dapp,One Token 的景象。

行業中需要一套更加成熟的合約標準。我們也可以藉由區塊鏈技術,真正改進社會生產關係,使得人類間的大規模互信合作成為可能。


更多區塊鏈遊戲資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