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各交易所銷燬平臺幣,是要玩怎樣?

買賣虛擬貨幣

2020年2月10日14時,OKEx突然宣佈,OKChain測試網上線,同時將在OKB的未來發展計劃中銷燬全部尚未發行的7億枚OKB。

緊接著10日晚間,火幣發公告宣佈火幣公鏈將上線測試,火速加入“戰場”;幣安則按部就班地佈局著。

相同的配方,相同的套路,在2019年是幣安率先開始的。

這樣的熱度能燒多久?

OKEx率先吹響銷燬號角

2020年2月10日,OKEx突然宣佈銷燬全部尚未發行的7億枚OKB後,OKB應聲上漲,24小時漲幅近50%,漲超歷史最高價,流通市值達21億美元。

2月10日,OKEx平臺釋出公告後OKB價格飆升。隨後火幣也宣佈近期將上線火幣公鏈測試網,併發布HT全新規則。

緊接著,ZB中幣交易平臺也趕緊跟進,釋出公告表示將銷燬團隊持有的平臺幣:繼已銷燬10億枚ZB幣後,中幣團隊正式放棄團隊全部持有的2.93億枚ZB幣並永久銷燬,並銷燬使用者保障基金的1.07億枚ZB幣。在宣佈之後,ZB也漲勢兇猛。

此外,還有剛“翻車”的FCoin也在2月10日釋出公告,稱FCoin團隊決定將團隊持有的全部FT進行永久銷燬。

圖片來源:銳思財經

一時間,一眾平臺幣圍繞分紅、回購、銷燬……各顯其能,在OKB的領漲下,有力地帶動了平臺幣的價格上場,甚至吸引了其他平臺幣、山寨幣的效仿與跟風。有人戲稱,“OK一不小心搞出了一個小陽春。”

相比之下,幣安似乎有點沉寂。微博上許多人向幣安喊話:“該開工了吧?一姐快發公告。”隨後,幣安方面表示,他們並不會銷燬團隊自留的平臺幣。

平臺幣的價值是什麼?

各家交易所熱火朝天地推行回購銷燬政策,無非是想刺激其平臺幣的價值提升,提升持幣者及投資者的熱情。短期來看,確實有明星的效果。

首先,我們來看下平臺幣對於交易平臺來說具體價值是什麼?

一個交易平臺,除了要有交易量和使用人數,更重要的是豐富使用者的利益,賦予平臺幣更多的功能性,更多的應用場景。

以幣安為例,在2019年,BNB儲存、使用和支付的用例約數量至少已達到83個。

自從這個由社羣建立的區塊鏈在四月下旬實現主網上線以來,許多區塊鏈專案都興致勃勃地嘗試用這個高效能的區塊鏈來發行和買賣加密代幣。自那時起,至少有24個專案公開宣佈在幣安鏈上發行代幣。

所以,相對於傳統金融領域,平臺幣是具有類似股票、證券的增值價值。但不同的是平臺幣並不嚴格受到的法律監管和保護,僅依靠平臺品牌信譽背書。

“銷燬”等類似手段是交易平臺提升平臺幣價格的常規手段,這次平臺幣板塊全線拉昇,雖然整體漲幅超過10%。但在繁榮表象之下,也隱藏著諸多危機,甚至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

比如朝令夕改,違背了契約精神。以區塊鏈精神來說,即便真要修改政策,也可以告知相關利益方,經投票透過後方可執行。這從側面反映了平臺幣,或者說很多專案設計的隨意性。

尤其是對中小交易所來說,更加劇了平臺信譽和品牌價值的損失。更可況,中小型交易所的平臺幣更多的只是個代幣,根本不具備真正的流通價值,波動風險極大。

整體來說,平臺幣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建立交易平臺的生態應用。頭部交易所的平臺幣均為通縮模型,回購和銷燬減少流通。隨著生態應用建立後的對平臺幣不斷需求,供應量減少,需求增大,將對其的價值形成支撐。

市場經濟中,供求關係決定價值。

是銷燬?還是變戲法?

看到這裡我們得思考幾個問題:銷燬平臺幣,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嗎?看起來銷燬之後,很多平臺幣都漲了。

到底是對平臺幣的投資人好,還是對交易所好呢?

很多人理所應當的認為,對於持有者來說,銷燬未流通的平臺幣肯定是好事。潛在的拋壓沒了,短期來看,對價格預期的刺激顯而易見。

道理是豐滿的,但現實有點兒骨感。

對於大的交易所,比如這次OK銷燬了7個億,那麼銷燬了,就真的沒有了嗎?當然我們可以從區塊鏈瀏覽器上看到,幣確實能夠真的被銷貨,少了7個億,但是,等真的幣價漲上來了,交易所照樣是可以賣幣的,只要他們想賣,他們可以在後臺增發7個億的幣,甚至70億的幣來賣,交易所後臺的資料OK是不可能讓你看到。等他們把幣價壓的很低,再低價買回來就可以了,這樣看起來總量還是這麼多,我們根本察覺不到。

圖片來源:小蔥

再來看看另一個大交易所。從這張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幣安無疑是回購銷燬機制的先行者與拓荒者。

2019年7月12日,幣安Binance交易所釋出官方公告修改銷燬規則。公告稱,從第八次銷燬開始,放棄團隊持有的BNB份額(BNB總供應量的40%,即8000萬BNB),團隊所持有份額將加入到BNB季度銷燬計劃中,直至銷燬總量達1億BNB為止。

幣安團隊宣佈“放棄”的這些BNB沒有被一次性銷燬,也沒有出讓給二級市場持有者。幣安選擇按季度逐步放棄(銷燬)這些BNB,同時不再銷燬營業所得BNB,保留全部營業收入。至於這部分不再銷燬的營業收入是用於運營開支還是股東分紅,外界不得而知。

這引發了市場反饋,BNB價格應聲下跌,表明了市場對本次銷燬動作的失望。

之後,幣安的第九次和第十次BNB銷燬了400多萬枚BNB,其中一半來自BNB團隊“放棄”的份額,另一半來自於一個“其他”的BNB錢包,該錢包的屬性未被明確說明。

幣安這個戲法做的漂亮,左口袋近右口袋,在從右口袋拿出來賣,不得不說還是很高的。

緊接著一個月後,火幣同樣的配方,也來了場同樣的“表演”。

看著頭部交易所的宣佈銷燬平臺幣,無論是真銷燬,還是變戲法,看似通縮已經形成,實際上交易所還是有各種的手段來稀釋平臺幣的價值。

銷燬就一定是好事嗎?

銷燬熱潮中最大的熱點莫過於FCoin,誇張點來說直接銷燬的不是平臺幣,而是整個平臺。從2月10日Fcoin釋出公告宣佈銷燬FT開始到現在,上億元無法兌付,無數的平臺幣購買者的錢打水漂。

一時間,有關FCoin被盜、跑路的傳言飛滿天,還有一種說法稱:創始人張健擅自銷燬了團隊的FT,引發團隊成員不滿,但張健對此未作反應,導致技術員登陸後臺刪除了網站模組。

後來,FCoin在2月13日釋出的公告中否認了駭客入侵,並表示由於關鍵人員失聯,以及部分系統和資料嚴重受損,導致無法按計劃及時恢復。

看來,FCoin似乎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在內部團隊意見都未達成一致的情況下,迅速跟風而上,結果翻車了

由此可見,臨時更改平臺幣的流動機制,不僅違背對使用者的契約精神,也可能激發團隊內部問題。畢竟大部分平臺幣都有相當一部分的比例是屬於團隊的,許多未流通代幣也承擔著未來獎勵的職能,創始人專斷銷燬可能引起內訌。

至於說很多小交易所銷燬的意義其實不大,不過就是些割韭菜的噱頭罷了。

實際上,大多數小交易所的生命週期不超過兩年。對於他們而言,這些鎖倉的平臺幣(鎖倉有長達10年的)本來就難以變現,趁著這波‘銷燬潮’反而可以拉昇幣價,不失為一個拉盤變現的手段。對於這類渾水摸魚的交易所,投資者務必警惕風險。

結論

銷燬大戰已然落幕,不管在這輪利好中的是否有達到各方的預期,奔跑財經還是要提醒各位投資者,切記盲目跟風,理性投資。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