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運用場景

買賣虛擬貨幣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人類社會正在邁入以開放共享、生態多元、廣泛智慧為特徵的數字化時代。區塊鏈作為數字化時代的關鍵技術,是構建下一代信任網際網路和價值網際網路的基石。銀行業作為經營信用的行業,加快佈局並推動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運用,鞏固和培育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高水平增長,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區塊鏈技術已經獲得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銀行業作為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研究並佈局區塊鏈技術,對鞏固和培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區塊鏈為銀行業帶來應用機遇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分散式記賬技術,可應用於銀行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幫助銀行公司、零售等業務開拓新模式,降本增效,並更有效地防範風險。

一是分散式儲存。區塊鏈網路沒有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分佈著眾多節點,節點之間可自由連線,進行資料、資產、資訊等的交換。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均等的,且任一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具有極好的穩健性。

二是多方參與。區塊鏈的全域性互信機制使得參與方越多,整個區塊鏈的安全性和效率性越高。同時,多方參與也確保了區塊鏈的分佈、時序及不可篡改的特性。

三是可信資料。在傳統業務中,客戶資料呈點狀分佈、非連續、準確可信度不高,資訊不對稱程度高,造成融資難、融資貴、不良高、壞賬多等現狀。區塊鏈基於自身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重塑了信任機制。各參與方基於共識機制,按照時間順序將資料區塊組合鏈式資料結構,並透過加密方式傳遞,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公開透明。當交易發生時,鏈上的所有參與者都會收到交易資訊,充分保障資訊的公開、透明和不可篡改,保障資訊的高度共享與可追溯性,解決了信任構建的難題。

區塊鏈目前在銀行業的應用業務

1.支付結算業務

區塊鏈在銀行結算業務的應用,對於銀行系統的跨境支付及跨境貿易都有更加積極的影響。在跨境支付中,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和可追蹤效能有效解決流程複雜、成本高昂、風險識別的問題。在跨境貿易中,銀行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智慧合約,保證交易的真實可靠同時實現交易的可追蹤性。另外,區塊鏈技術為支付領域所帶來的成本和效率優勢,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更處理以往因成本因素而被視為不現實的小額跨境支付,有助於普惠金融的實現。

2.資產數字化

基於區塊鏈的銀行票據業務主要是透過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實現銀行的數字化票據業務,同時實現數字票據流轉過程的最佳化管理。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能夠實現非中心化的資訊傳遞,透過底層智慧合約框架實現自動化流程降低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區塊鏈的合約的全網廣播和不可篡改的特性保證的交易的可靠性,同時為票據交易業務提供了可追溯的交易途徑,為持票方增加了商業信用。

3.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指供應鏈條中的核心企業依託自己的產業優勢地位,透過對上下游企業的現金流、訂單、購銷流水等大資料的掌控,利用自有資金或者與金融機構合作,對上下游合作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萬億應用市場前景為區塊鏈的應用提供了平臺,而區塊鏈又為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援。

目前商業銀行主要圍繞電子交易、商業票據、支付轉賬、數字貨幣、資訊儲存、內部管理等方面展開應用開發。未來區塊鏈還將在以下一些方面在商業銀行可能會展開更廣泛的應用:

(1)點對點交易,如基於p2p模式的跨境支付和匯款、貿易結算以及證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合約的買賣等,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提高商業銀行交易的效率與安全性。

(2)登記,區塊鏈具有可信、可追溯的特點,因此可作為可靠的資料庫來記錄各種資訊,比如運用在儲存反洗錢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上。

(3)智慧管理,即利用“智慧合同”自動檢測是否具備生效的各種環境,一旦滿足了預先設定的程式,合同會得到自動處理,比如自動付息、分紅等。

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

區塊鏈有很多的定義,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業界都還沒有統一。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所以此處就不做定義了。也可以參考其他回答。如果用一句話來介紹區塊鏈技術,那就是透過共識機制、密碼技術和分散式多賬本,形成多方共享的、不可篡改的、附帶時間戳的資訊鏈和交易鏈。而區塊鏈技術誕生至今,其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代區塊鏈技術中的比特幣底層技術,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解決多方參與下的多重信任問題,進而發展出了去中心化、自信任系統解決方案,大大降低了中間交易和支付費用。

單從技術的實現角度來看,去中心化的實現是完全可以的,這也是第一代區塊鏈技術最鮮明的特點。區塊鏈上的驗證機可以任意加入,不受限制。並且所有的驗證節點具有相同的權利,區塊鏈實現了平權,所有節點共同參與到驗證工作中並且獲得收益。

一代區塊鏈技術中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公有鏈最常見的表現形態。區塊鏈理想的完全去中心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絕對的自由以及絕對的隱私。但目前來看,在現實世界這是很難實現的,絕對的自由未必會比現有中心化治理下更好,而全民選擇也不一定是最優的。

然而第一代區塊鏈技術在發展中也存在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效率低下。就拿比特幣來說,如果作為支付,那基本上是不現實的,交易和支付至少需要10分鐘才能初步完成,60分鐘才能最終確認,顯然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適用的。

因此第二代區塊鏈技術在這方面做了改善,改變了共識機制從而提高執行效率,例如DPOS共識機制中進行驗證的節點都是經過選擇的,因此在效率上能夠提高很多,交易支付時間可以縮短到幾秒。

第三代區塊鏈技術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不再盲目追求絕對的去中心化,選擇了有效去中心化,即區塊鏈上的節點是受管理機構限制的,只有經過授權的合格節點才可以參與驗證工作,享受同樣的權益。我們都知道中心化在效率上佔優勢,因此第三代區塊鏈技術權衡了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佔比,使得效率更高、更實用,第三代區塊鏈的主要代表有Ripple、R3,而這類基本上是以私有鏈和聯盟鏈為主。

有效去中心化能夠比絕對的去中心化帶來更多的好處。首先,不再需要大量的礦機,能夠避免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其次,發展方向上做到了先實現行業內互聯,再擴大到跨行業互聯,最後實現萬物互聯,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具備更高的可行性。並且,這種有效去中心化還可以利用選擇性的決策來避免群體性失誤。

而第三代區塊鏈技術則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改動了底層架構,建立了實名認證和使用者體系,當然這個使用者體系和區塊鏈資訊的關聯屬於非公開的保密資訊,用來保護企業以及個人隱私。當然,國家監管部門出於對金融安全、反洗錢以及反恐金融的原因是可以隨需查閱的,並且可以提供限制、封鎖賬號和監控的功能。最後就算在使用者體系上建立類似社交網路的關聯邏輯,提供低成本的信用體系評估。

當然不管是完全去中心化還是有效去中心化,都有它們各自的市場和擁躉,兩者之間可以充分競爭,也可以各展所長、取長補短。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主要存在以下三個關鍵特徵,直接決定了其應用正規化:一是應用場景具備良好的資料基礎、涉及多方互信的問題;二是資訊公開範圍決定技術模式;三是業務涉及資料管理、授權管理或價值轉移。

全球銀行業應用以對公資產業務及中間業務為主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形式包括公有鏈、私有鏈及聯盟鏈等,應用的重要前提是廣泛的行業共識及整體佈局。商業銀行合規、法律、安全等部門對區塊鏈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仍存在較高疑慮。目前,該項技術在商業銀行領域的應用以對公資產業務及中間業務為主。

第一,區塊鏈技術在商業銀行的應用以對公業務為主。相對於公司業務,零售業務的應用面臨更多難點。一是區塊鏈技術的“資訊共享”機制使得鏈上主體均能收到該鏈條中其他使用者的即時資訊。對於零售業務而言,客戶的隱私保護較為關鍵。雖然基於“通證”的記錄方式可將重要資訊進行隱私保護,但該項技術仍處於探索階段。二是數字貨幣和實際貨幣的轉換仍無法達到“無摩擦”狀態,存在時間和資金成本。對業務量巨大、瞬時性要求高的零售業務而言,短時間內的大規模應用仍需要探索。

第二,區塊鏈技術在資產業務領域具有較大應用空間。資產業務的應用包括跨境貿易融資、供應鏈融資等。在融資業務中,透過將融資鏈條涉及企業的債務債權、貿易記錄、合同記錄及庫存資訊等“上鍊”,銀行可實現對真實可信的貿易場景的還原,在時間軸上對該鏈條的交易進行評估。每一筆款項的發放與償還都將實現即時記錄,便於做判斷。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跨境貿易融資中將有望縮短現有的業務辦理週期、提高業務的安全性及透明度。

第三,區塊鏈技術助力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降本增效。區塊鏈技術將有助於提升跨境支付業務的效率。一是匯款行與收款行點對點交易,省去了代理行造成的時間和資金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二是實現匯款行和收款行的實時銷賬;三是支援實時查詢交易轉賬狀態;四是資料儲存相對安全。除跨境支付業務外,區塊鏈技術可應用在銀行間結算清算網路、實時交易系統、存託憑證、數字票據等業務中,利用其及時性、可追溯性等特徵,提升業務的效率與安全性。

區塊鏈技術大規模應用的挑戰

當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已應用到金融、醫療、政務、商務、公益等各個領域,且已有了落地案例,為提升各行業的效率引入新手段。結合當前學界及產業界的研究及應用情況,不僅總結了區塊鏈技術資料層、網路層、共識層、合約層及應用層五層基礎體系架構,還介紹了該架構中各個層次的原理與技術。並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了針對區塊鏈與傳統網路結合、區塊鏈技術自身以及相關密碼學技術的各種典型擴充套件技術,並討論這些技術對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影響。

但隨著區塊鏈應用與產業落地的推廣,區塊鏈技術也遇到諸多挑戰,明確指出區塊鏈技術未來發展的關鍵挑戰主要來源於系統安全、資料隱私、監管、擴充套件性、跨鏈協議、鏈下資訊及儲存七個方面。

對於被高度關注的資料隱私,明確提到,大量區塊鏈應用場景都有重要的資料隱私保護需求。例如,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應用中,交易訂單資訊只能在與交易相關的有限企業內共享,否則會引發商業機密的洩露以及不公平交易的現象。然而,當前主流區塊鏈技術為了保證資料、交易可信,利用分散式賬本技術在網路內進行了資料、計算的重複驗證,因而提高了保護資料隱私的難度。

而對於監管,則指出區塊鏈技術的現有架構在有限程度上保證了部分監管合規性,然而,在更廣義的現實場景下的監管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支撐。如何高效的保證區塊鏈資料符合法律法規、行業規範、風控模型等特定監管規則,是區塊鏈實現大規模落地應用的另一大挑戰。

同時,隨著區塊鏈逐漸走向主流應用場景,大規模計算需求所帶來的擴充套件性瓶頸將越來越顯著。大量網路節點同步、海量交易都將成為區塊鏈提高擴充套件性併成為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的關鍵障礙。

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應著手建立區塊鏈技術國家標準、政策規範、法律標準等體系,以頂層設計推動標準體系的建設,致力於打造新型數字經濟,並與實體企業廣泛結合,助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區塊鏈在金融體系中的應用將有助於提升服務效率,強化金融安全,維護金融公平。

第一,完善區塊鏈金融監管治理框架。作為金融科技的重要技術之一,區塊鏈對金融體系的執行將產生重大影響。相應的監管治理框架應包含對“鏈下”的應用場景治理及對“鏈上”的資訊治理。一方面,建議監管機構逐步試行“監管沙箱”,探索該項技術可運用的場景,基於試驗反饋,在小範圍內推廣應用場景,並及時跟進反饋;

另一方面,對於已經或即將上鍊的資訊,應結合資訊保安治理原則,確保資訊的公開範圍不違背其保護範圍,確保上鍊資訊的真實可靠,防止資訊誤用、濫用等行為發生。此外,還應積極推動將鏈上金融行為與鏈下金融行為權利、義務相對等,充分保障使用區塊鏈技術主體的權益,逐步完善現有法律體系對金融權益的保障方式。對何種企業能以何種方式(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進行區塊鏈技術的佈局應嘗試建立規則,防範區塊鏈技術應用進一步推廣導致產業不良競爭格局及資源浪費等現象出現。

第二,兼顧技術創新與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保障貨幣資金融通及衍生信用的安全。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體系的應用涉及資料儲存與價值轉移,需要兼顧技術創新的紅利與對金融安全的保障。一方面,對於只涉及資料儲存的業務,如貿易記錄、徵信體系等,可在評估資料安全的基礎上予以推廣;另一方面,對於涉及價值轉移,特別是價值創造的業務,如數字貨幣、供應鏈融資、跨境貿易融資等,需對其從私有鏈向聯盟鏈、公有鏈的推廣實行強監管,確保每一筆交易匹配明確的“價值錨”,防止資產泡沫藉由新興技術產生而規避監管。

第三,推動建立行業標準與企業聯盟。2020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釋出《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分散式賬本貿易金融規範》,此外積極推進《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應用技術參考架構》《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應用評價體系》等相關規範的建立與完善。我國監管機構聯合企業共同參與推進國際行業標準制定,在區塊鏈發票等領域成功立項行業標準。

未來,我國金融機構應合理佈局區塊鏈相關應用,加大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力度,推動應用在金融行業落地,積極加入國際行業組織,參與制定行業規則,提升我國金融行業國際話語權。此外,金融行業大力發展區塊鏈技術依賴於行業聯盟的建立。跨境支付、貿易、清算結算、供應鏈融資等,均涉及多業務主體。建議金融企業共同致力於推進行業聯盟的建立,在行業標準的指引下,提升業務的協同性,利用我國金融業務的影響力吸引國外機構參與,共塑良好的行業應用環境。

第四,培育區塊鏈研發及應用環境,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區塊鏈技術的研發需要人才積累與資本投入。目前,我國區塊鏈研發專利的申請多來源於一些科技企業,高校及其他行業的研發力量相對薄弱。區塊鏈技術基於金融場景的應用需要金融機構加大自身人才培養與資本投入力度。金融機構可在研發層次設立金融科技實驗室,以業務應用為驅動,支援開發相關應用專利,加強區塊鏈與其他金融科技技術(如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的合作研發。

此外,金融科技的運用依賴於相對先進、完整的企業級業務架構,包括核心業務系統的應用架構、資料架構及物理架構等。因此,金融機構在企業業務架構的更新過程中應堅持架構引領、資料標準先行及高可擴充套件性、高效能的質量屬性,為後續金融科技的應用奠定良好基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