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貨幣對比瑞典電子克朗:功能相似,技術分叉

買賣虛擬貨幣

文丨互鏈脈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個是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國家——中國;一個是全球非現金使用比率最高的國家——瑞典,正成為國家主權信用數字貨幣的領跑者。

上週,瑞典央行宣佈,已開始測試電子克朗(e-krona),並計劃至明年2月份技術測試。1月10日,央行微信公眾號釋出“盤點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稱,央行基本完成法定數字貨幣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此訊息說明,央行數字貨幣的技術問題已經解決,蓄勢待發。

不同於之前一些國家發行的“石油幣”、“黃金幣”——以物權為抵押的數字貨幣,中國的數字貨幣和瑞典的電子克朗都建立在國家信用之上,是信用貨幣數字化的具體體現,它們的產生,更具標誌意義。

而中國的數字貨幣和瑞典的電子克朗,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技術路線,這為以後全球央行CBDC的發行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思路。

時代產物

2016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成立,標誌著中國官方數字貨幣正式走上軌道。同是2016年,英國、加拿大等也開展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具體研究工作,但因為種種原因,英國、加拿大等在數字貨幣的研發上慢了下來。反倒是晚一年立項的瑞典央行後來居上(2017年3月中旬,瑞典央行正式啟動數字貨幣專案)。

中國、瑞典目前成為央行數字貨幣跑在前面的國家。(雖然去年年底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指示,政府應在2020年完成對國家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測試。但從技術實現來看,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或許跟中國、瑞典貨幣發展階段有關。

中國和瑞典已經成為全球支付領域的兩座標杆。

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全球第一。據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釋出的《2019年全球消費者洞察力調查》顯示,在全球範圍內,中國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達到86%,普及率位居全球第一。排在中國後面的大都是中國周邊國家,包括泰國、中國香港、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中東、菲利賓、俄羅斯、馬來西亞等。

而瑞典在無現金使用率方面是全球第一。由諮詢和技術服務公司凱捷(Capgemini)與巴黎銀行(BNP Paribas)聯合編制的《2018年世界支付報告》顯示(截至到2016年資料),瑞典高居無現金使用第一名。緊隨其後的是清一色發達國家,包括美國、韓國、芬蘭、澳大利亞、丹麥、荷蘭、英國、盧森堡等。

另據統計,2018年,瑞典只有2%的消費額使用的是現金,也就是說98%的都是透過其他支付方式。

上述兩項統計分別代表了移動支付和信用卡支付的兩大陣營。中國、瑞典分別是兩大陣營的領頭羊。這為兩國堅持不懈開展數字貨幣研究,並推行應用提供了土壤。試想一個仍以現金為主要支付手段的社會,給使用者說,你手機裡的這些數字就是你的錢,使用者能放心嗎。

兩國數字貨幣還有諸多相似處。比如,都設計為雙層結構,即中央銀行發行,商業銀行投放,如此做不改變現在的貨幣投放路徑和體系,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市場的積極性,也是數字貨幣能夠順利產出阻力最小的路徑。

兩國數字貨幣都用於M0,替代一部分現金,並不會替代M1或者廣義貨幣M2。這是因為兩國的M1、M2都已經數字化,來龍去脈可以追蹤。

兩國央行對比特幣、以太坊等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也都有成見。比如,瑞典央行認為,數字貨幣集中在私人機構,長遠來看會影響到社會發展,社會支付系統容易被衝擊。

中國央行認為,由於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方案本身具有匿名性、低成本、 跨區域、去中心化、高擴散及高波動性等特徵,極易對支付體系、經濟執行及金融穩定性等造成衝擊和影響。

貨幣分叉

從人類歷史來看,貨幣技術是趨向統一的。從五花八門的天然貨幣(貝幣、骨幣、石幣),到金屬築造貨幣(青銅幣、鐵幣、金幣、銀幣),然後到現在的印刷紙幣,完成了全球貨幣的“大一統”。

然而,中國數字貨幣和瑞典的電子克朗則採用了不同的技術,很可能會形成全球數字貨幣技術的大分叉。

根據目前瞭解到的資訊,央行數字貨幣並未使用區塊鏈。在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2月21日在《中國金融》發表的文章《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管理》一文明確:“區塊鏈以大量冗餘資料的同步儲存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併發場景。”而M0很多場景是用於零售支付的。從央行發表的數字貨幣的相關專利來看,仍然是中心化的系統。

瑞典的電子克朗明確使用分散式賬本(區塊鏈)。根據瑞典央行2月份的報告,該國數字貨幣專案由埃森哲(Accenture)牽頭並基於區塊鏈聯盟R3的Corda構建。(目前,市場對分散式賬本和區塊鏈的關係還有所分歧,但瑞典央行認為它們是一回事,原文是:“This technical solution will be based on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 often referred to as block-chain technology.”)

(電子克朗示意圖)

2017年,瑞典央行也懷疑過區塊鏈是否能用於數字貨幣,2017年,瑞典央行釋出關於電子克朗的第一份報告指出區塊鏈是“一個薄弱、麻煩且未經嘗試過的技術,——全球範圍內考慮發行數字貨幣的中央銀行家仍未確定是否使用這一技術。”

在當年,區塊鏈技術在央行數字貨幣領域確實遭遇滑鐵盧,加拿大央行做過實驗,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並不好用。加拿大央行發表了報告《央行數字貨幣:動因和啟示》。報告結論對基於區塊鏈的央行數字貨幣一頓猛批,包括系統不如中心化系統好,沒有節省成本、安全風險高等。

瑞典央行最終選擇使用區塊鏈,或許跟Corda的出現和滿足金融需求有關。Corda是所有的分散式賬本平臺裡“長得最像銀行的”。它出自銀行業務大咖們之手,在架構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商業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它們的商業客戶之間業務上互聯互通互操作的複雜需求,特別是對銀行這類機構內部涉及合法合規穩健運營的要求有著十分深刻的理解。比如,Corda可以實現監管介入,體現在Corda的如下一些技術環節:(1)許可環節,可提出實名制要求、設定准入條件、透過證書和名字服務將監管要求落地;(2)運營環節,可賦予監管節點訪問一切節點上本地資料庫的許可權,獲取全部交易資料,達到“看穿式”效果;(3)應急處置環節,可賦予特定節點進行應急處置操作的特權,包括但不限於暫停交易、糾正錯誤交易等。

效能上,Corda也具有優勢。美國的金融清算中心曾對各種主要的區塊鏈進行了效能測試,Corda和Digtial Assets可以在5-6小時擴充套件到6000TPS,另外兩個專案Fabric和Quorum,直接崩潰了。

然而和中國數字貨幣相比,電子克朗在大規模交易效能方面可能還有所落後。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技術上和電子克朗另外一個顯著區別是,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支援雙離線支付,電子克朗好像壓根就沒有考慮這件事。這意味著,在沒有網路、網路堵塞的交易環境中,中國數字貨幣技術更佔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份,瑞典央行與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等組建了央行數字貨幣(CBDC)小組,共同評估CBDC的可能性。該小組成員還包括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和國際清算銀行(BIS)。如果電子克朗測試效果較好,很可能被上述發達國家使用。

中國數字貨幣其技術標準能否輸出全球,會否形成兩大數字貨幣技術陣營,可拭目以待。

(製表:互鏈脈搏)

參考文獻:*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Motivations and Implications*The Riksbank’s e-krona project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