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被垃圾分類逼瘋的上海人民,有望被區塊鏈解救嗎?

買賣虛擬貨幣

文 | 比薩 

“你是什麼垃圾?”上海的垃圾分類政策,在近日成為了全民熱議的焦點。

日前,住建部表示,將繼續在北京、杭州等46個城市推行垃圾分類政策。

這是一片藍海。有業內人士稱,國內的垃圾分類、處理產業,有望實現千億級市場規模。

那麼,區塊鏈與垃圾處理行業,存在結合的可能嗎?如果有,從何入手?

01區塊鏈+垃圾分類

這個夏天,“垃圾分類”,引發了全國關注。

且不論霸佔朋友圈的垃圾分類背誦口訣與段子。今年618期間,京東的家用垃圾處理器銷量,是去年同期的3.5倍。在資本市場,垃圾分類概念股集體大漲。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並被外界稱作“史上最嚴”。北京、杭州等城市,也正在陸續研究制定自己的垃圾分類標準。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垃圾分類、處理全產業鏈的市場空間,有望達到千億級別。

那麼,區塊鏈技術能與垃圾處理產業結合嗎?

雄安新區4月末釋出的一則招標公告,讓很多人看到了這種可能。

此次招標專案是一處垃圾綜合處理設施,佔地500畝,投資估算約26億元。

招標檔案特別註明,該專案需以大資料和區塊鏈為基礎,充分考慮數字化、智慧化的要求。此外,專案方需透過區塊鏈資金管理平臺,實現對專案的全過程資金管理。

實際上,區塊鏈技術在垃圾處理領域落地,早有先例。

最知名的案例,就是2013年於海地成立的垃圾回收企業——“塑膠銀行”。

彼時,海地仍然沒有從2010年的地震陰影中走出,三分之二的海地居民每日生活費不足2美元,很多人以拾荒為生。

“塑膠銀行”與IBM合作,設計了一套區塊鏈解決方案,鼓勵人們透過回收廢塑膠等垃圾,換取收入。垃圾可以在塑膠銀行被換成Token,並轉入數字錢包,避免被盜。

此後,Token可以被兌換為法幣,也可在塑膠銀行旗下商店被用於購買生活用品。同時,它也可作為拾荒者的信用證明,幫助其獲得銀行抵押貸款等服務。

而區塊鏈還會記錄塑膠銀行的每一筆交易,以防範腐敗。

“我們的目標是使塑膠垃圾貨幣化。”塑膠銀行創始人大衛·卡茨表示。

在國內,雄安新區也出現過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慧垃圾收集樣機。市民如果透過APP掃碼後完成垃圾分類傾倒,垃圾箱會自動識別垃圾種類與重量,並給予垃圾投遞者積分獎勵,積分可用於兌換生活用品等方面。

位於雄安新區內的智慧垃圾收集器樣機

杭州也在行動中。杭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鈕健曾對媒體透露,該院正與杭州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聯合會合作,探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垃圾分類專案治理中。

他表示,如果能在垃圾處理全流程的各個節點間構建區塊鏈生態圈,併發行Token實現價值與信任傳遞,或許能解決垃圾分類難題。

區塊鏈技術與垃圾處理的結合,值得期待。

02行業難點

在許多區塊鏈從業者看來,區塊鏈技術有望解決垃圾處理領域的多個難點。

“第一個難點,是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不到位。”趣鏈科技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張貝龍告訴一本區塊鏈。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推廣工作已進行多年。上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市就已提出了垃圾分類的概念。

2000年,建設部下發《關於公佈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通知》,將北京、上海、廣州等八個城市列入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正式拉開了我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的序幕。

“最初幾年,垃圾分類進展良好,但這種勢頭卻沒能持續下去。”張貝龍說,“在我們看來,根本原因是缺乏經濟激勵。”

而區塊鏈則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個難點,是整個垃圾處理行業的基礎設施,仍不完善。

以杭州市為例,有資料顯示,2017年杭州仍有90%以上的垃圾以填埋、焚燒的方式處理。其中,垃圾填埋處理佔比達到了64.23%。

然而,填埋是最低效的垃圾處理方式之一。在發達國家,垃圾處理是以焚燒為主。

在張貝龍看來,我國的垃圾仍高度依賴填埋處理,與垃圾未能有效分類有關。

事實上,垃圾焚燒對硬體設施、垃圾種類的要求極高。在焚燒過程中,不同的垃圾需要不同的溫度。垃圾如果未經分類便焚燒處理,不僅容易產生二次汙染,還會浪費大量能源。

不過,相較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垃圾處理上又存在著獨特的優勢。“有許多第三方公司,都在積極從事著垃圾分類工作。”張貝龍表示。

這些第三方力量,即遍佈於全國各地的廢品收購站與拾荒者。他們會主動尋找仍有價值的垃圾,並回收利用。這在客觀上改善了中國的垃圾分類狀況。

然而,這些完全依靠市場經濟運作的第三方公司和個人,並不能完全解決垃圾分類難題,甚至催生了垃圾處理行業的第三個難點——安全問題。

拾荒者與廢品回收站,往往只針對有利可圖的可回收垃圾工作,無暇顧及有害垃圾。有些從業者甚至會將有害垃圾中的部分成分,比如醫療垃圾輸液器中的塑膠、金屬再次回收,產生安全隱患。

“垃圾處理行業必須由政府出面監管。”張貝龍表示。

區塊鏈要做的,就是解決中國在垃圾分類領域存在的難題。

03未來

解決垃圾處理難題,緣何需要區塊鏈技術?

在張貝龍看來,垃圾處理與區塊鏈存在著一定相通之處——垃圾處理難以依靠中心化方式解決。在這一領域,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卻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在垃圾處理產業鏈上,各個第三方公司是非常鬆散的組織。”張貝龍說,“而政府既要推動垃圾處理行業整體發展,又要實現監管,阻止亂象的發生。”

他將區塊鏈落地於垃圾處理行業的目的,歸結於一句話:“用區塊鏈的技術特性調節市場行為,讓垃圾處理行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而眼下,這一問題的核心,是藉助區塊鏈建立起一套激勵體系,以調動各個中心,共同推動垃圾處理產業發展。

在與某地政府探討“區塊鏈+垃圾處理”解決方案時,張貝龍曾表示,可以利用區塊鏈平臺,將不同的垃圾處理廠聯合起來,政府是牽頭方與監管方。

以垃圾處理廠為例,它們的垃圾年處理量,可在區塊鏈上轉化成相應的數字資產,並留存備份。

在方案設計上,政府可以利用一部分財政預算,對垃圾處理得當的企業進行補貼,反之則進行懲罰,從而促進整個行業正向發展。

在具體的產品解決方案上,不同的垃圾處理節點可以組成一個聯盟鏈。而政府則可以透過區塊鏈,在外部實現穿透式監管。

“以往類似的產品,往往是政府親自搭建監管平臺。”張貝龍表示,“但藉助區塊鏈技術,政府可以‘跳出來’,讓市場自發運作。一旦市場出現問題,政府也可以在外部監管矯正。

不過眼下最大的問題,是垃圾處理行業的各個節點,特別是回收機構,往往是跨區域的,而垃圾卻存在於各個行政區域。

因此,在面對垃圾處理問題時,A省、B省政府很有可能會各自建立一條區塊鏈。而如何打通兩條鏈間的資料,則需要統一的技術標準。

“只有各地政府制定出統一的區塊鏈技術標準,‘區塊鏈+垃圾處理’才能長足發展。”張貝龍表示,區塊鏈在這一領域落地仍需時日。

在他看來,對於中國而言,區塊鏈落地於垃圾處理的目的,是讓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激勵機制。未來,這些激勵機制也可以傳導到C端的普通居民那裡,並培養起他們的垃圾處理意識。

“如果有一天,人們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也許就不需要區塊鏈了。”他說。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