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丨為什麼 NFT 值得我們積極關注?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Jarrod Dicker

享受NFTs的地方和方式,特別是對於非持有者來說,基本上不存在。儘管這是一個問題,但這是有道理的。NFTs背後的突破性想法是,獨特的數字物件可以被確認所有權。因此,最初的一組應用是那些直接參與購買、銷售和儲存的應用。我們需要市場來購買和競價,需要錢包來支付和持有我們的購買物。這些都是強調NFT的私人和個人性質的體驗。但與擁有的實物一樣,這種交易方面只是欣賞一件物品的一部分。對於任何具有超越即時生活必需和安全的實用性的物品,其價值是在社會上創造的。我們根據更廣泛的社群認為它具有價值來理解它的價值。眼下,重視NFTs的社群只是製造和購買它們的人。為了獲得規模感,25個頭部去中心化應用全部加在一起,而不僅僅是那些與NFTs相關的應用,在過去的24小時內,可能只有不到25萬個交易錢包/使用者,其中近一半是在Dapper的Top Shots。要想讓NFTs發揮其真正的潛力,我們需要建立更遠的消費體驗。而為了不重蹈當前數字時代的覆轍,我們需要這些平臺保持一種去中心化的精神。

當任何資產開始積累更大的認可度和更深的社會意義時,它的價值就會超越主要的交易性,而走向對所有者身份的象徵。它的價值超越了實際的產品,並將價值歸結為所有者本身。隨著這種價值的社會化,社會開始不僅將價值與產品聯絡在一起,而且也與人聯絡在一起。這在物理世界中是真實的,在那裡,對你所擁有的東西的認同與對你所租借、租賃或借用的東西的認同是不同的。這在NFTs上也是如此。但是,如果NFTs沒有接觸到更廣泛的社會並被更廣泛的社會所採納,所有這些都不會大規模發生。

NFT的創造者和所有者當然知道這一點。他們希望儘可能多的其他人享受並貢獻他們的產品和財產。所有者希望他們的財產被人知道、使用、喜愛,並且越來越多地被重新混合。事實上,非持有者也可以消費NFT內容,並不意味著擁有它們沒有價值。恰恰相反。例如,如果一個NFT是為某個特定時刻鑄造的,那麼這個時刻升值越多,與這個時刻掛鉤的資產所累積的價值就越大。事實上,藝術品的擁有者一直受益於公開展示和複製--因為藝術品/媒體/收藏品的升值使它們更有價值,因為廣泛的複製提升了“真實 ”和原創的地位;因為廣泛的傳播引導了市場。這有助於其文化的發展。可複製性是一個特點,而不是一個錯誤。

因此,NFT的擁有者在確儲存在優秀的第三方消費體驗方面具有既得利益,尤其是當他們的所有權明顯,並且能夠推動更多的交易、激勵和對創作者的參與時。更廣泛的傳播甚至會推動建立在所擁有的專案之上的新的型別和創作,類似於嘻哈這個型別(一種對他人原創作品進行混音的文化),以及EDM的演變,從芝加哥的舞曲到歐洲的EDM。所有這些混音都會讓原創者更有價值。但這需要NFTs首先被體驗。只有廣泛的消費才能進一步推動NFTs從數字資產向文化傳承的轉變。當我們創造出很棒的應用來與這個更廣泛的群體分享NFTs,讓他們消費它們,並且我們也這樣做,效果將是革命性的。

不幸的是,當下,那些不錯的非持有者體驗幾乎都不存在了。對於藝術品和收藏品的NFTs來說,到目前為止,使用者體驗包括市場、促進銷售的社交帖子、一些資料驅動的交易排名網站和加密錢包。我們有相當於拍賣行的NFT,有面向專業藝術品買家的媒體,還有管理交易的系統。所有這些都是面向買家或收藏家和投資者,用於競價和交易。這些都不是使享受最大化的環境。我們缺少了好比博物館、音樂廳、劇院以及走在大街上的時裝秀的體驗。

這個比喻不應該從字面上理解。由於新生的 “加密世界”,已經有一些令人欽佩的嘗試來建立三維博物館和畫廊。但除非你是一個真正的VR愛好者,否則你可能還沒有被邀請去體驗,也沒有為這種體驗感到高興。這些空間不方便瀏覽,壓抑得空洞,而且未能實現任何NFT消費應用的核心目標:將使用者瞬間連線到他們最可能喜歡的媒體。

那麼這些體驗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好吧,首先,它們可能與我們目前在手機和其他螢幕上探索和消費媒體的使用者體驗沒有什麼不同。無論你是在訪問一個網站、市場還是聊天應用,NFT都應該被整合到體驗中。每個應用根據其目的,都會有不同的方式向消費者展示NFTs。如果是一個NFT歌曲的播放器,它可能會讓你按型別或最受歡迎的歌曲來聽或導航。或者像Zora.fm一樣,只是讓你滑動找到你喜歡的東西,也許會在演算法上更聰明地瞭解你喜歡的東西,或者讓你建立一個明確的興趣檔案。(關於那些有價值且危險的興趣資料,稍後再談)。

但是,NFTs的消費和NFTs所有權生態系統的需求之間,也有一些本質的區別。首先是媒體資產的所有者應該得到認可。透過在使用者體驗上給予所有者她自己受尊敬的地位,我們讓他們成為創作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增加了所有權的價值,從而增加了藝術家可以收取的費用。在我們已經傳統地將標籤和工作室裡程碑化,以及延伸到擁有這些標籤和工作室的大公司的寡頭統治時,我們可以轉而向小型的企業家收藏者致敬。也許不僅是現在的所有者,而且是第一個所有者,那個承擔最初風險進行投資的人。能夠看到他們還擁有什麼,或者過去擁有過什麼,也是有意義的,並享受其中。當然,擁有者不一定是個人。他們可以是球迷團體,購買俱樂部和集體,也許由正式的DAO結構組成。這可以改變媒體公司和平臺在 “所有權”這一價值主張下與創作者和消費者的關係結構。這樣一來,DAO當前和過去的媒體所有權既可以作為播放列表,也可以作為一種指數基金。

第二個區別是連結到交易機會的重要性,既包括競標或購買該資產的機會,也包括相關資產的機會。一個喜歡喜劇方向NFT的人可能會想競拍一張NFT,這是一張可收藏的--該喜劇演員即將舉行的表演的門票。這不需要影響愉快的消費體驗。該應用完全可以針對非持有者進行最佳化,同時還可以提供流暢的購買和收藏路徑。連線這兩種差異的一個有趣的想法涉及到所有者可能希望更突出地推廣他們擁有的NFT,這與社交媒體背景下的特色帖子並無不同。與其明確嚮應用支付推廣費用,所有者可能會 “質押 ”NFT,將由此產生的收入貢獻給應用。這可能是一個有意義的數額。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高價值的NFTs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流量

得益於NFT標準的可塑性,以及與創作者之間牢不可破的關係,消費體驗可以提供當今媒體應用所沒有的功能。一首歌可以有創作者提供的歌詞,視覺藝術可以揭示其底層的內涵,一段舞蹈可以包含一個教程。作品作為對外部刺激或其他NFT的存在做出反應的可程式設計實體,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作為多藝術家收藏品的一部分的資產可以連結到更大的集合體的其他部分,也許可以連結到具有類似屬性的其他專案。消費體驗也可以從遊戲概念中獲得靈感。NFTs可以在比賽和錦標賽中相互 ‘競爭’:舞蹈比賽、說唱大戰、夏季倒計時歌曲、評審團選擇的電影獎。獎品和宣傳將回流到所有者和創作者手中。我們還將看到為公共場所、餐廳、商店和俱樂部設計的NFT展示品。當我們再次親身聚集時,場所甚至可能從數字購買中獲得收入。

由於這些應用很可能提供個性化服務,由明確或隱性的興趣或社交圖譜驅動,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應該如何管理使用者資料。一些開發者會選擇將資料儲存在自己的伺服器上,就像Twitter、Facebook、Spotify和Tiktok現在做的那樣。效能上的優勢非常顯著,這是一個巨大的競爭優勢。在短期內,“擁有使用者”的應用將更方便地獲取資料,對投資者、合作伙伴和廣告商來說也更有價值。危險的是,這些應用中的某個應用利用這種優勢變得過於龐大,以至於削弱了NFT所有權經濟。例如,一個占主導地位的NFT-app可能會收取透過其使用者體驗或者推送它擁有大量所有權股份的NFT驅動的交易的大部分費用。一些人認為,這種結果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藝術家和所有者自己透過代幣參與應用的股權或收入,也許是根據他們的參與基礎和程度授予的。這可能是目光短淺的。廣泛採用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統,以防止沒有任何一個應用主導資料所有權的最終關卡,這可能是確保藝術家和收藏家獲得公平競爭的最佳交易環境的最優解。希望著名的NFT創作者和投資人能夠極力促進這種做法。

但這重要嗎?如果像可能預期的那樣,目前的資料囤積巨頭們只是將NFTs加入到自己的體驗中呢?或者如果他們購買並整合這些新晉應用之一呢?從 “Don't Be Evil ”Web 2.0的理想主義到我們現在的寡頭網際網路的慘淡歷程,為悲觀主義提供了大量的素材。RSS受騙並被谷歌扼殺,然後被Twitter和Facebook重新包裝和控制。Podcasting可能也會朝著同樣的方向發展。歷史的韻律和監管者往往行動太晚,太笨拙,無法成為救世主。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同時也是樂觀主義的春天,如果你選擇相信的話,那就是所有權的新激勵機制是否已經永遠改變了這個等式。創作者和業主在嚐到獨立的果實後,是否拒絕接受 “糟糕又陳舊 ”的交易?開發者是否利用區塊鏈和DeFi的巨大力量,繼續資助和發展令人興奮的、更公平的產品?我們所有人都有意識地將媒體習慣導向最能有效促進廣泛創意繁榮的生態系統嗎?如果我們這樣做了,無論Instagram、Tiktok還是Spotify能否成為消費NFT內容的最受歡迎的方式都不重要了。因為要做到這一點,這些平臺將被迫接受藝術家和收藏家控制的文化

NFT市場正在向上爆發,因為投機者、建設者、藝術家、推廣者和其他人士看到了利用去中心化創作和分配進行轉變的機會。同時,消費者也在採用這項技術,因為他們發現NFT是激情的證明,作為數字化的代幣,NTF證明了承諾、興趣、支援從而賦予了地位。但是,儘管價格令人瞠目結舌,瘋狂增長,但市場仍未完全發展。收藏家群體之外的人認為這種投機行為很奇怪,甚至可能有點噁心,這並不奇怪。我們還沒有真正建立出你如何消費、展示和享受你的收藏品,而不僅僅是存放在你的衣櫃或金庫裡,或者在交易所購買。這將是NFTs一旦泡沫崩潰和銷燬的原因。只有為消費端建設,才能被大規模的採納,進而支援創造、所有權、消費和再創造的迴圈,為下一波媒體和社交基礎設施的發展提供動力。隨著這些層級的構建,將有機會避免我們當前消費和創造堆疊的一些中心化挑戰,構建一個更有利於創作者的、公平的未來。但我們必須選擇以這種方式來構建它。

Jarrod Dicker

作者
Jeremy
翻譯

Edward編輯


內容僅供參考 不作為投資建議 風險自擔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嚴禁轉載

作者:關注,來源:加密谷Live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