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產品需要具備哪些基礎技術能力?

買賣虛擬貨幣

DeFi與傳統金融最大的差異點在於所支撐業務的金融基礎設施截然不同。在現實中,我們擁有一整套的信用風險評估方法衡量業務,但在DeFi中,區塊鏈內是一個去信任環境,地址本質上是匿名的,與區塊鏈外的身份和信譽機制之間沒有必然聯絡,主流金融的信用風險評估方法都無效,後續需要透過分散式身份的匯入來實現真正的風控。

所以,DeFi的發展高度“依賴”於區塊鏈技術,DeFi利用區塊鏈技術,基於通證化資產,能夠實現平等、高效、高透明、高可信的金融服務。得益於智慧合約的應用,DeFi的合約實現了自動執行,因此高度平等、可信。但同時系統的執行效率、延時等會擴充套件風險敞口,甚至會導致連鎖自動爆倉等踩踏事件,系統效能提高,共識型風險控制機制的匯入刻不容緩。

近幾個月DeFi的指數級增長令人咂舌,相比之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不太可能會出現指數級成長。也正因為利用區塊鏈技術,DeFi風險事件頻頻發生,受底層平臺技術制約性較大,區塊鏈技術目前看來不夠成熟。

在金融嚮應用領域的探索之中,DeFi也受到了底層基礎設施效能和安全性的制約,基礎技術能力仍需夯實。而效能與安全性的“雙實現“也是區塊鏈技術繞不過去的問題。

正因如此,DeFi產品首要考慮的因素應該是基礎技術能力,這與在傳統金融中率先考慮流動性與風控相似。

那麼DeFi產品都需要具備哪些基礎技術能力呢?

首先是資產發行技術能力 (如:ERC-20方式)資產跨鏈匯入技術能力(比如:公證人機制、側鏈/中繼機制、雜湊鎖定、支援WalletConnect協議等。並且積極匯入MPC應用場景),目前以太坊因為具備ERC-20資產發行技術能力,在DeFi佔比達到95%左右,一騎絕塵。

其次是基於智慧合約的借貸、資管、券商、交易所、保險服務生態,DeFi協議的本質就是債權合約,權益合約和其他衍生品合約的組合,設計協議的合理性和經濟學效應。

再者是使用者最熟悉的生態入口,也就是我們常用的APP或者網站等。入口的建設極其重要,因為使用者感知不到技術的“好壞”,只有從視覺化產品中得到判斷。

最後是ORACLE預言機建設,外部ORACLE預言機接入。預言機是區塊鏈智慧合約與外部世界互動的介面,可以查詢和驗證真實世界的資料,並以加密的方式將資訊提交給智慧合約使用,所以預言機對於DeFi來說至關重要。

隨著技術實力的額提升,我們可以將DeFi的演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提供基礎模組服務。包括:發行類,包括資產建立,資產跨鏈匯入,流動性挖礦等(如:LAT、ETH、BTC、USDT匯入資產管理);借貸質押支付類(基礎商業銀行服務);支援基礎DeFi協議標準、以及生態類。

第二階段,提供金融服務。如:資管類(各類工具群,包括錢包等);交易類(流動性促進,信用交易等券商服務等);固收類及衍生品交易類。

第三階段,為生態完善。包括:DeFi保險作為風險對沖入場、可靠可信的資訊資料聚合服務廣泛應用(ORACLE的基礎)、基於分散式數字身份的信用管理類服務等。

DeFi雖處在早期階段,但其迅猛的發展速度是為數不多“走出”密碼貨幣圈層的應用。隨著DeFi行業的產品更替,相信技術基礎能力具有絕對優勢的企業會脫穎而出,逐鹿市場。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