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楊寧“慘烈退圈”的背後:區塊鏈金融市場不求變即等死

買賣虛擬貨幣

關注公眾號,後臺回覆“薅羊毛”兩個字,即可免費領取10個eth,先到先得!

01

最近創投圈出了個新談資:樂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寧的“自我打臉”。

事情的緣起,是一款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全球消費資料資產交易平臺——CDC消費鏈。


近期關於該專案的負面新聞很密集:前有被曝團隊解散,後有數字貨幣交易所“火幣”暫停CDC的交易與服務。


近日,作為CDC常務顧問,楊寧在接受採訪時坦言自己被“黑莊”收割、損失慘重,“進入幣圈是我職業生涯最後悔的事”。

作為半年前還在為區塊鏈鼓吹的投資人,楊寧的“傷心故事”似乎是某種群體的縮影:已經擁有一定聲望與財富的他們,看中了這片缺乏規則的“自由之地”,起了狂野的顛覆之心;


然後又聲稱因為規則的缺位,在一片爭議中抽身而退——誰也不知道他們真的賺了還是賠了,或者是別有所圖。

事實上,確實已經有很多先行者選擇和幣圈“劃清界限”,但棄船的同時狠踹一腳、踹的還是“這個行業不講法律”,類似的案例還很少見。


這種慘烈而決絕的反水,對幣圈來說意味著什麼?

02

幣圈,也就是圍繞“數字貨幣交易”形成的一個動盪不安的市場,在主流金融界的冷眼旁觀、監管層的疑慮重重中,已經走過了將近八年。


這個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金融“壞小子”,因為完全迥異於成熟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吸引了大批野心勃勃的冒險者,並創造了無數暴富神話與赤貧慘劇。

有趣的是,臨走之前楊寧還在接受採訪時“黑”了一把STO,表示這又是一場騙局——似乎,這位“叛將”並不相信幣圈幾乎僅存的合規之路,是可以走通的。這個現象解讀起來有些複雜,但很有意思。

03

首先,是為什麼目前幣圈對“合規”二字如此迫切?


眾所周知的是,這一波熊市從今年初開始,伴隨的是監管的收緊、輿論的圍剿、各種割韭菜醜聞的爆發,以及第一批幣圈大佬的“洗白與淡出”(前段時間“徐明星被抓”的傳聞,讓這個圈子神經緊繃了好幾天)。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貨幣交易市場的萎縮是顯而易見的。

“一級市場”死氣沉沉已成定局。據icodata.io 資料,今年10月ICO融資額0.54億美元,較九月的1.63億美元,還下降了66.87%,相較於1月份更是下降了96.45%。用幣圈很多人士自己的話說,就是“ICO真的已經涼了”。

“二級市場”缺乏足夠的價值支撐。據得得智庫資料統計,目前全球數字貨幣共有個2097幣種,總市值約為2073億美元,但這些數字貨幣在炒作之外的價值還是個巨大的空洞。

04

在這樣的背景下,幣圈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吸引新專案和投資者入場,尤其是傳統市場的力量,來啟用日益萎縮的小圈子;


二是規避“應用型通證”落地應用遙遙無期的現實,如若不然必將迎來更嚴厲的監管,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即使再來一個大牛市,這些問題也只是被掩蓋而不是被解決,市場預期永遠不會真正樂觀,只能在僥倖中持續心驚膽戰。

或許,幣圈的“非主流”時代已經走到了不可持續的十字路口,設法贏得主流市場和監管層的接納,成了迫切的選擇。而在這個時代轉軌的前夜,必定是玩家換血的高峰期——有人看到了“合規合法”帶來的新機會,有人看到了“規矩將立”泯滅了利潤空間、還埋藏著諸多風險。

很難說楊寧看到了哪一點,但他肯定看到了什麼。

STO啟示錄

話說回來,作為前幣圈人士,楊寧覺得STO是場新騙局也有其道理。

儘管幣圈媒體這段時間以來,對STO的探討盡皆冠以“合法發行代幣”、“替代ICO的合規方案”、“拯救幣圈的良藥”等名號,但據筆者瞭解,很多從業者似乎對STO不太感興趣——雖然這可能是“通證經濟”走向合規合法的唯一路徑了。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根源是什麼?

簡言之,STO 被解讀為“在合法合規的監管框架下,在區塊鏈上以 Token 為載體的證券發行,與有形資產掛鉤”。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ST被美國SEC認定為證券,並且已經有TZERO和Polymath兩家公司完成了STO;而與傳統的證券相比,STO又提供了更強的流動性,且“消除中間商、擴大可交易資產範圍、更快的交易速度”。

市面上關於STO的詳細解讀文章已然不少,在這裡筆者不予贅述,只是討論下STO讓幣圈關注的點。

01

在九叔看來,業內興奮的點主要有兩個:


(1)可以合法發行Token並進行募資,多了一種監管許可的融資手段;


(2)在投資者層面一定程度上可以洗清空氣幣嫌疑,因為STO需要以實體公司的真實資產作為託底。

而要看清楊寧的悲觀,還得看看幣圈對STO的糾結。

02

什麼時候價值投資才不是個笑話?

從巨集觀上看,“合法合規”已經是數字貨幣交易市場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原因不在於如今的幣圈大多數專案方怎麼想,而是由於老牌金融勢力和監管層的逐漸主動——這種趨勢是幣圈內外合力的結果。

無論是納斯達克CEO Adena Friedman 稱“將會考慮在未來提供數字資產交易”,還是近期香港證監會出臺虛擬資產監管新規,都可以看作是大環境的漸變。


很顯然,這些區塊鏈之外的“傳統世界”在經過長期觀察後,也認定了幣圈有他們需要的某些東西:可能是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想象力,也可能是不想在未來的某些競爭中缺乏佈局。

事實上,單就STO這件事本身,除了美國SEC,也已經有多個國家(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監管層出臺了相應政策,希望在“證券型通證”崛起的過程中分一杯羹。


也許過不了多久,SEC的規定就不再是STO的“標準答案”,誰有更靈活、更適應數字貨幣交易需求的策略,誰就能成為新時代的摩西。

無論怎樣,STO的地區性競爭依然是一個市場行為,畢竟投資者會用腳來投票;而它所引發的機遇與亂象可能一樣多,但至少這個圈子有了生態的“自我淨化”的開始——也許在這場漫長征程的終點,“價值投資”不會再成為數字貨幣交易市場中的一句笑話。

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