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後C端時代:並不一馬平川的B端市場

買賣虛擬貨幣

前幾天在刷微信時,突然被一個區塊鏈的AMA活動吸引了注意力——出席這次活動的是幾年前頗為知名的一名幣圈大佬,在筆者記憶裡,這種幣圈草根人物在區塊鏈行業的舞臺上已經消失了很久,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倒不完全是因為近期逐漸緊縮的行業政策,更重要的一點是:區塊鏈——這一曾經充斥著無數爭論和困惑的行業,其執行邏輯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對於這一點,很多人都已經有所感覺,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區塊鏈行業的這種邏輯改變,目前還正在持續進行當中,在距離真正的產品落地之前,人們可能還將經歷一段很長的試錯時期。

一、虛擬貨幣泡沫破裂:區塊鏈行業C端色彩的減弱

在區塊鏈行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個爭論:這個行業還需不需要走網際網路行業的流量老路?在同意的人看來,區塊鏈行業是需要走流量路線的,專注於C端市場,交易所和dAPP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在不同意的人看來,區塊鏈應該走一條不同於網際網路思維的新路線,但這個路線究竟是什麼,提出者普遍也說不太清。對比兩者的爭論,雖然前者有著更為具體的產品支撐,但從後來的事實發展、以及邏輯的合理性來看,前一種提法似乎並沒有更貼近真相——與網際網路思維具備實實在在的產品以及真實的眾多使用者不同,無論是交易所還是dAPP,都不能算是能夠產生實際社會效益的的區塊鏈產品:交易所自然不用說,相當一部分平臺除了購買冷熱錢包以儲存虛擬貨幣之外,並沒有太多的區塊鏈技術元素,甚至解決方案都是從前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一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互金人員前兩年紛紛進入交易所行業),至於dAPP,雖然看上去似乎是與中心化的APP對標,但縱觀市場上各種“鏈遊”便不難發現,它們本質上其實就是DEX的翻版。而很多人玩“鏈遊”的主要原因也並不是因為它好玩、能夠愉悅身心,更多的是希望從中“薅羊毛”,也就是增加幣的數量。換句話說,上面這兩種產品的運作核心,跟區塊鏈並沒有太緊密的關係,其主要的產品更多的是加密貨幣。只不過前者走價格做市路線,後者走代幣數量路線。

從這點來看,所謂的區塊鏈行業的“C端路線”,實際上更像是虛擬貨幣、甚至理財產品的“C端路線”。個體投資者們關注的並非區塊鏈技術本身,而是這個技術的發展能否透過加密貨幣讓自己的資產實現增值。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大約兩年前時,EOS的一次技術升級都有機會登上社交媒體的熱搜,然而廣大普通網民實際上是並不瞭解其中的技術細節的,他們關注技術變動,主要還是因為唯恐手裡的代幣價格受到影響。就跟近期很多人關注微軟是否還會繼續支援win7一樣。而在兩年後的今天,被稱為第一公鏈的以太坊同樣面臨著技術升級的十字路口,然而除了個別B端開發者之外,廣大的C端個體對這個訊息已經打不起興趣,因為過去兩年的經驗告訴他們,市場對這類訊息已經感到麻木,而其他的山寨專案更是可想而知,也就是說,一旦加密貨幣以及其衍生行業(比如交易平臺)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衰落,這個行業的C端屬性也就很難再持續下去了。

但問題在於:為什麼失去了加密貨幣的區塊鏈會很難讓普通的個體打起興趣?這主要與區塊鏈這項技術的特點有關。一般來說,數字技術在應用端所產生的正面效應可以分為兩種型別:一是可以直接賦予使用者某種權利,比如說大資料的智慧推薦,人工智慧的語音轉文字等;另一種則是削減使用者的某些成本,像是可以降低儲存和遷移成本的雲端計算。在這其中,賦予權力的技術比能夠降低成本的技術更能受到普通人的關注(除非該項技術壓縮成本壓縮的特別明顯,像是4G和5g網路的迭代等),比如說,現在大多數網路使用者對於大資料、人工智慧甚至是虛無縹緲的機器人都有所瞭解,但對於雲端計算的瞭解興趣和深度則往往有限。像是近幾年比較火的雲音樂應用,雖然雲端儲存歌單的形式比較受歡迎,但真正讓其成為爆款應用的因素、卻是以社交為核心的網路評論功能。如果沒有評論功能、只有雲歌單的話,這類產品肯定不會成為讓廣大網民喜聞樂見的爆款應用的。

作為一種致力於創造可信環境的技術,區塊鏈就是一種類似於雲端計算的,典型的用於降低信任成本的科技(事實上,BaaS概念的出現已經證明了這兩項技術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這種致力於“降成本”,而非“權益分發”的特點就決定了區塊鏈不是一個能夠直接讓C端使用者打起興趣的技術。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加密貨幣作為前端的宣傳介質,這項技術很有可能跟其他難懂的資料技術一樣,始終流傳在技術小圈子裡,永遠也無法進入大眾視野。而一旦數字貨幣暴富的神話消失,即便區塊鏈真的投入商用,真正對這種降成本的技術所關注的往往也更多的是企業,而不會是個人。

於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隨著數字貨幣市場因為各種原因而陷入消沉,區塊鏈行業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C端時代”逐漸淡化,轉而進入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階段,也就是接下來介紹的“B端時代”。

二、產業區塊鏈的發展關鍵不在企業,而在管理企業的行業主管部門

嚴格來說,很多幣圈機構不是沒有意識到區塊鏈行業“B端時代”的到來,提前佈局者也不在少數,但目前來看,效果普遍一般,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B端市場的玩法和幣圈人所熟悉的C端市場有很大的區別——C端的個體往往比較傾向於衝動型消費,而B端的企業往往則比較謹慎理性。你必須要用能讓人家聽得懂的商業邏輯,告訴對方:在採用區塊鏈這項技術之後,你的收益能夠增長多少,成本能夠降低幾分之幾,利潤能夠上升幾個百分點,客戶才會願意為了解決方案要掏錢。而在過去的幾年間,業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普遍不深,這樣一來,就算產業區塊鏈的時代降臨,他們也很難把握住其中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雖然說區塊鏈技術本身是要為企業降低運營成本的,但在商業信任危機大多發生於企業之間的情況下,現在想要利用區塊鏈技術,在企業之間打造一個區塊鏈的信任平臺,根本就不是單個企業能夠完成的事情。

舉個例子:筆者早年在研究能源區塊鏈時,經常會跟人們提到一個場景——分散式能源電站的開發需要相當多利益主體的參與、比如環保、法務、審計部門等,這些機構的參與,大大地提高了電站開發的成本。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能夠讓區塊鏈技術切入的場景,透過資料上鍊+智慧合約自動審查,區塊鏈可以顯著降低這個過程中各方交涉的成本。然而問題在於:這樣的一個平臺固然很好,但它應該由誰來投資建設?建成之後其他企業接入的動力又在哪?建設方究竟有沒有這樣的號召力去改變企業養成良久的習慣?事實上,當仔細審視之後,我們不難發現,有能力去實施區塊鏈評價方案的,實際上只有那些能夠在行業內擁有相當高流量的、能夠一呼百應的企業,比如說佔據了中國大部分電網份額的國家電網、和擁有近半電子支付通道份額的騰訊。否則的話,根本沒有幾個人願意為了體驗所謂的前沿技術而離開原有的資訊聚集地,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換句話說,雖然區塊鏈在現階段的商業環境下,主要應該是以企業為真實使用者,但其初期的主導者卻不太可能是企業,從近期的調研結果來看,B端市場也是願意瞭解區塊鏈的多,而願意真金白銀掏錢投入解決方案的少,畢竟這也不是單獨一家企業能夠完成的事情,如此一來,區塊鏈行業在正式開始2B之前,就不得不面對區塊鏈行業發展的第3條路徑——2G。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本文中的2G,並非狹義上的政府部門,也就是government,而更多指的是有政府色彩的機構甚至企業,或者說是政企合一的平臺。畢竟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現在政府機關更多的是制定遊戲規則框架,而很少會直接干預行業甚至企業的運營工作。

為什麼說區塊鏈要真正的開始2B之前,難以避免的需要經歷一個2G的階段?一言以概之:在目前企業使用區塊鏈技術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條件都不太強的情況下,區塊鏈技術使用習慣的培養。需要擁有流量資源的、由G類機構所掌控的各類平臺的引導。畢竟任何技術都是要有一個最初的推廣期的,即便是好用如電子支付,若是沒有網際網路巨頭當年在春晚上大力燒錢做活動,恐怕也很難走進人們的生活。而如果僅僅依靠單個企業的話,很有可能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過去幾年各大科技金融企業弄的那些沒人用的區塊鍊形象工程就是典型的案例。

而這正是目前中國區塊鏈產業的優勢所在——在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熱點的情況下,目前只要是那些流量匯聚的中介資訊平臺,基本都與政府方面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包括一些民營企業),也就是說,他們或多或少的都有一點“G端”的色彩,想要培養那接入平臺的企業的區塊鏈使用習慣,與其他國家相比要容易得多。而目前的政府方面對於區塊鏈技術又有很大的興趣,從這點來看,僅僅從應用場景打造的緯度來說,區塊鏈技術是很有可能在G端機構的引導之下,於中國的B端市場率先落地的。不過,如果中國方面使用區塊鏈技術產生了正面效應,必然會起到標杆的作用,進而促進其他國家也爭相模仿,所以未來區塊鏈應用在全球範圍內的格局如何,現在其實是不好說的。

區塊鏈行業發展思路與面向市場的轉變,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其相關的一系列衍生行業將會出現縮水——至少在創造的就業崗位數量上是如此。畢竟企業的數量肯定要比個人的數量少得多,行業主管機構的數量肯定又要比企業少的多,而這三方所能夠釋放出的資金體量與產值也是如此。現在全幣圈都在盯著即將到來的減半行情,其實並不是一種過度的炒作與焦慮,因為不誇張的說,這很有可能是區塊鏈行業C端領域(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幣圈”)未來幾年最具邏輯的一個利好。若是能夠藉此能夠讓大盤起飛,這個圈子可能還會維持一段時間的繁華。而如果沒有的話,加密貨幣市場在未來幾年的命運,很可能就無法掌控在自己手裡了。

免責宣告: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提供的資訊資訊不代表任何投資暗示,本站所釋出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與火星財經官方立場無關。鑑於中國尚未出臺數字資產相關政策及法規,請中國大陸使用者謹慎進行數字貨幣投資。
語音技術由科大訊飛提供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