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支付戰況:B端業務異軍突起,C端流量讓位場景

買賣虛擬貨幣

3月21日,京東數字科技與萬事達卡共同釋出《數字支付:“小支付”成就“大時代”》研究報告,對數字支付的演進路徑、落地場景、科技應用、未來走向以及相關風險進行了系統梳理。

報告認為,數字支付C端市場正在由“流量戰爭”轉向“場景戰爭”;同時,數字支付正在從C端向B端擴充套件遷移,B端市場將成為數字支付的下一個關鍵所在。

而生物識別、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區塊鏈四大關鍵技術在未來將變革支付基礎設施,改變支付形態,甚至影響整個支付清算系統的走向。

此外,隨著數字支付逐漸向生態化、標準化、全球化方向邁進,需要在技術、資料和合規三個層面重點防範風險。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金融評論對報告原文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精編:

中國數字支付市場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中又以移動支付為先。 CNNIC 資料顯示,2014至2017的三年間,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由6萬億增長至 102.1萬億,三年間增長16倍,預計2018年交易規模將超過170萬億。

另據 Forrester Research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高達9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接 近美國1120億美元的90倍。

數字支付興起之初,主要應用於零售端的“小額支付”。C端市場經過了由線上到線下, 由PC端向移動端的不斷變遷,目前正在從“流量戰爭”轉向“場景戰爭”。

C端市場:從“流量戰爭”到“場景戰爭”

搶灘零售端數字支付市場,有兩條關鍵路徑可循,流量和場景。

流量即使用者,是支付的發起方或付款方。場景的概念則相對寬泛,線上平臺、線下商戶甚至一個簡單的收銀臺都可視為支付場景,可簡單理解為收款方或一切可能發生支付行為的場所。

流量和場景是發生支付行為必不可少的兩個關鍵要素,二者又互相帶動,成為眾多支付機構爭相佈局、爭搶的重要戰場。

2003年的非典疫情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為數字支付藉助電商的東風迅速普及提供了契機。

在移動支付興起之初,NFC和二維碼作為兩種移動支付手段曾經分庭抗禮,難分上下。比較兩種支付技術,NFC無論是從便利性還是安全性而言都略勝一籌,然而市場卻最終被“二維碼”佔據。

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

  • 一是從成本角度而言,二維碼的鋪設、部署成本更為低廉,很容易複製擴張;

  • 二是從營銷角度,基於移動APP的掃碼支付更容易嵌入“支付紅包”等營銷返利活動,利用使用者的“追利”行為迅速獲取流量;

  • 三是從價值角度,掃碼支付可以增加支付機構APP 的使用頻率和使用者粘性,從而為其帶來更多的商業價值,增加了支付機構搶佔支付“流量”的動力。

最終,在數字支付進軍零售端的前半程,“移動掃碼支付”成為了時代王者。

這一時期,支付機構的商業邏輯可概括為:以“支 付”為手段,以“流量”為入口,以“數字”為目的,進而透過金融服務、精準營銷等其 他服務實現流量和資料的變現。

可以說,流量和資料是眾多支付機構最為關注的要素和資產,故而我們將其稱為“流量戰爭”時代。

在“流量戰爭”時代,二維碼技術的應用與紅包等營銷手段的刺激,迅速培養起新的數字支付習慣,數字支付實現對線上購物、線下消費、生活繳費、文體娛樂等各個生活場景的全面覆蓋。

但報告認為,經過多年發展,數字支付在“流量端”的競爭格局初定,面臨增長紅利逐漸消失的現實問題,數字支付正在由“流量戰爭”轉向“場景戰爭”。

因為數字支付決不僅是一筆“流量生意”。“流量戰爭”時代的支付打法改變的僅僅是零售場景的支付這一單一環節,並未從根本上重構零售場景的基礎實施,進而未能將零售端的各個場景和環節相互打通,傳統零售模式下高度依賴人工、運營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等痛點依然存在。 

當前,零售行業已經進入轉型和融合期, 無界零售”正在成為行業發展新趨勢。數字支付變革“無界零售”基礎設施,成為助推無界零售的重要一環。

因而進入數字支付的後半程,支付機構將發力“場景端”,依託物聯網、生物識別、人工智慧等技術,並集合智慧識別硬體、無人貨櫃、電子價籤、智慧收銀臺等硬體產品,為零售場景打造完整的“軟硬體一體化解決方案”。數字支付將進入“場景戰爭”時代。

具體來說,未來線下零售的實體門店可以依託於數字科技技術,實現引流、收單、賬務管理甚至價籤管理的數字化,幫助傳統零售門店解決:客流渠道有限;線上線下交易訂單“兩張皮”,無法針對線下資料進行客戶運營;收單渠道多,對賬難度高等痛點。

這種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智慧化門店解決方案最終實現人的可引流、可識別、可分析、可觸達;貨的即時送達、智慧補貨、智慧供應鏈;場的沉浸式、科技感、互動體驗,推動“無界零售”的發展。

B端市場或將成數字支付的新藍海

報告認為,數字支付正在從C端向B端的擴充套件遷移,B端市場將成為數字支付的下一個關鍵所在。

這一方面是因為在中國目前二元化的支付結構下,數字支付在C端市場相對普及而在B端市場卻應用有限。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數字支付的價值和外延遠超支付本身,可謂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環。 

中小企業能否快速、安全地把握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和創新潛力的發揮。而數字技術的應用將助力中小企業拓展市場,並促進其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發展。

報告提出,數字支付在B端發展的演進路徑將表現為支付數字化、資金管理數字化、企業管理數字化。

具體來說,支付首要解決的是企業資金流動的問題,這也是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透過嵌入多樣化的“支付喚醒”手段,數字支付實現企業間交易資訊流和資金流的統一,同時透過自動結算、線上分賬、批次收付款等設計大大簡化支付流程、提高支付效率。

其次,數字化支付服務可以掌握產業鏈條中各個企業之間的交易、結算資訊,瞭解資金流,進而為企業提供基於運營資金的投融資服務,變革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模式。

第三,數字支付的全面應用還將幫助企業構建起包括上游供貨商和下游採購商在內的客戶賬戶體系,實現客戶管理的數字化,並且透過員工薪酬支付體系,為員工提供理財、借貸等金融服務,還可以透過打通財稅、社保、公積金等賬戶,實現便捷的行政繳費。

報告同時指出,數字支付由 C 端向 B 端的延伸擴充套件不會一蹴而就,至少還需解決三個 層面的問題。

一是在執行層面,要解決能不能做的問題。

同C端支付相比,B端主體之間的支付流 程更加複雜,支付方式更為多樣,對數字支付的技術水平和安全性要求也更高。

企業每筆支付結算都必須對應清晰的收付款憑證和財務記賬,一些大額支付還必須掛鉤合同,以滿足企業作為獨立法人的公司治理要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作為財務慣例,企業支付一筆 賬款之後要拿到銀行的“回單”才能入賬,支付數字化之後,如何提供“回單”以滿足合規要求就顯得尤為關鍵。

 二是在動力層面,要解決想不想做的問題。

雖然支付數字化是大勢所趨,預期帶給B 端客戶企業的最終回報也是“正向”的。但“變革即有風險”,在企業支付數字化轉型的 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風險,特別是針對一些大中型企業,支付數字化帶來的線上線下多渠 道、資金收付自動化等變革,會對企業財務管理、資金管理流程產生較大的影響。

“不求有功, 但求無過”的工作思維導向影響相關人員推動支付數字轉型的動力,這將加大支付機構拓展B端市場的難度。 

三是在決策層面,要解決要不要做的問題。

B端決策相對於C端而言更為複雜且遵循 完全不同的邏輯。

一是C端是個體決策而B端是群體決策,C端決策由個人憑自身判斷和自身喜好單獨作出;而企業要引入某種產品或採購某種服務,一般都需要多環節溝通,跨部門決策。

二是C端是感性決策而B端是理性決策,C端個體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且趨利屬性明顯,而B端會綜合考慮收益、成本、風險以及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才會作出決定。 

“爆品”或者“派發紅包”等在C端屢試不爽的營銷手段並不適用於B端市場,要開啟B 端市場還需依靠過硬的技術能力和直擊企業痛點的綜合解決方案。 

四大關鍵技術影響支付形態

報告認為,未來隨著生物識別、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全面普及,將有更加多樣化的技術手段應用於數字支付領域,變革支付基礎設施,改變支付方式和支付形態,甚至影響整個支付清算系統的走向。 

生物識別為數字支付提供“天然密碼”,能夠解決支付場景端身份驗證問題。進而實現數字支付的“脫媒化”和“無感化”。

據美國諮詢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預測,全球生物識 別技術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112.4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233億美元,複合年均 增速為15.7%。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識別技術仍有安全風險,並非無懈可擊。 

人臉識別的活體檢測技術雖然能夠有效防止照片、影片、面具等欺詐和攻擊行為, 但對衰老、化妝、整容等原因而產生的面部變化卻並不能有效分辨。

音紋識別很難抵禦變 聲裝置的攻擊。指紋識別技術應用最為簡便,易複製性卻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在生物識別領域,虹膜、心跳識別等身份識別技術前景可觀,有望能進一步提升支付平臺的智慧化 和安全水平,但相關研究和應用還正處在發展階段。

由此可見,各個生物識別技術之間各有優缺點,不同技術的成熟程度也各不相同,未來,多種技術組合應用將能有效提升安全性,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物聯網技術將加速支付向數字化方向演進,將資金賬戶和裝置ID連線,有望實現萬物皆可支付。

美國公佈的《2016-2045年新興技術趨勢報告》顯示,到2045年至少超過1 千億裝置將連線在網際網路上。IDC的全球半年物聯網支出指南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 物聯網支出將超過1萬億美元。

中國工信部也於2017年1月頒佈了《物聯網發展規劃 (2016-2020)》,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物聯網將進入規模發展階段。

同時,數字支付和物聯網技術的結合,或將成為智慧供應鏈和智慧製造的關鍵一環。工業物聯網正在重構製造業格局,助推中國乃至全球製造業“由大而強”。

據《中國製造資訊化指數》 資料顯示,對標工業4.0,2016年中國製造資訊化指數為36.9,正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 

雖然我國在高階製造工藝技術、生產自動化等方面距離德國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在電子商務、企業間協同、尤其是在產業生態創新等網際網路轉型發展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隨著數字支付依託物聯網技術在B端不斷落地,工業生產領域的“萬物互聯“,實現自動 下單、自動發貨的數字化供應鏈系統未來可期。

如果說生物識別和物聯網技術是數字支付的手和腳,實現了人和物的互聯互通,那人工智慧就是未來數字支付的大腦和中樞神經。

人工智慧為支付提供應對海量交易的智慧 平行計算能力、智慧決策的演算法能力和資料管理與智慧分析能力,助力支付向更加安 全、智慧和人性化的方向邁進。

當前就全球範圍來講, 人工智慧在支付領域的應用已經慢慢延伸開來。

國外,像印度CICI銀行、HDFC銀行將人 工智慧應用到反洗錢和支付交易管理等領域,摩根大通利用人工智慧進行股票交易及結算, 俄羅斯Yandeax則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防範病毒網站的惡意攻擊,保障網路支付的安全。

人工智慧同大資料技術相結合,深挖資料價值,拓展數字支付的內涵和外延。一方面, 數字支付本身產生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應用於精準營銷、智慧風控、欺詐識別等多 樣化的場景,形成“支付+”生態。

另一方面,來自於數字社交、數字消費等其他領域的 資料也可以應用於數字支付領域,透過對人或者物的個性化特徵的精準描繪,實現支付安 全性和便捷性的統一。

區塊鏈技術在票據支付、數字貨幣、跨境交易等支付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事實上,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境支付已經在Visa、Chain、 Ripple等機構開始落地應用。

區塊鏈在數字支付領域的應用關係我國未來支付體系的走向,需要從國家層面推進。 數字票據是從央行角度試行區塊鏈支付的開端。

2016年上半年,央行啟動了機遇區塊鏈數字票據的研發, 並於2017年2月測試成功,其一期專案—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已於2018年部署上線, 進入試執行階段。

該平臺不僅可以實現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票據貿易融資,還給監管機構、 海關、稅務、中證登等預留了介面,方便更多緯度資料的接入和監管方實現基於科技手段 的穿透式監管。

2017年7月成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積極推進國家法定數字貨幣的研 發工作。但正如所長蔣國慶所言,區塊鏈只是法定數字貨幣將來流通的一個可選手段,二者並不必然存在關聯。

但無論如何,數字貨幣法定化已是大勢所趨,這將深刻變革中國現 有的支付體系和支付結構。

支付新時代三大走向

報告認為,在新科技、新裝置的支援下,支付基礎設施、支付方式以及全球支付市場的改變才剛剛起步,未來數字支付將逐漸向生態化、標準化、全球化方向邁進。

支付生態化——監管的收緊和科技的進步是實現支付生態化的動力和前提。

對於支付機 構而言,支付的價值並不在支付本身,它更像是幫助支付企業觸達數字金融、數字產業甚至數字生態的一扇門。未來,支付機構可以依託數字支付最佳化場景,打通邊界,延伸生態,拓展多樣化的商業模式。 

例如在零售端,支付機構透過支付獲取流量和資料,進而發展廣告、營銷等業務實現商業變現;透過為零售場景改造支付基礎設施,從而為其提供庫 存管理、智慧配送、智慧理財等增值服務。

在企業支付領域,透過幫助企業實現支付數字 化,進而幫助其實現資金管理的數字化甚至企業管理的數字化。

支付標準化——新的支付手段也催生了新的風險。為更好的發揮數字支付引領科技發展的作用,需要從國家層面努 力推進數字支付實現規則的標準化和技術的標準化。 

2017年以來,支付行業多項技術標準已經落地 開花。2017年12曰27日,央行釋出《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範(試行)》和《條碼支付受 理終端技術規範(試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

由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 導的《聚合支付安全技術規範》也在2018年8月開始徵求意見,聚合支付標準呼之欲出。 

未來,包括二維碼支付、聚合支付以及即將到來的刷臉支付、聞聲支付等各個層面的數字 支付標準化建設將持續深入推進,促進行業向標準化、規模化、規範化方向發展。

支付全球化——國內支付環境的變化以及日益增長的國際需求為數字支付走出國門提出了現實需求。

一方面,當前國內數字支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逐漸呈現出寡頭壟斷局勢 ; 監管框架日趨 完善,備付金存管、斷直連等政策不斷出臺,進一步壓縮了數字支付機構的盈利空間。

另一方面,伴隨著各國移動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的普及以及跨境經濟的發展,國際上對於數字 支付的需求日益增加,印尼、泰國甚至中東歐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支付市場,這些環境變化促使數字支付機構紛紛出海,尋求國際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支付“走出去”應堅持合法合規、開放共贏兩大原則。一是確保 經營活動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開展;二是尋找當地優秀合作伙伴成立合資公司,避免將中 國經驗“照抄照搬”,充分尊重當地的市場環境和本土規則。

技術、資料和合規三層面防範風險

要實現數字支付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需要在技術、資料和合規三個層面均衡發力。

技術層面,數字支付機構應在自身技術實力允許的範圍內謹慎進行模式創新,並不斷提升自身的支付安全手段和風險防範能力。

欺詐和洗錢是現階段數字支付開展業務時需要重點防範的兩大風險。

數字支付時代催生的金融欺詐呈現出技術化、產業化和鏈條化的特徵。黑色產業集團透過虛假 Wi-Fi、 病毒二維碼、盜版 APP 客戶端以及木馬連結等手段盜取個人姓名、手機號碼、身份證號 碼和銀行卡號等直接關係數字賬戶安全的資訊,並進一步用於精準詐騙和惡意營銷。

洗錢是發展數字支付業務另一個需要重點防範的關鍵點。數字支付背景下,洗錢更具隱蔽性、 匿名性和即時性,增加了其識別和打擊難度。

資料層面,支付機構應該理清資料的資產屬性和隱私屬性之間的關係,在經營數字資 產時應注意使用者隱私保護。 

目前,我國已經開始實施針對個人資料流通的管理規範。2018年5月1日起實施的 GB\T35273—2017《資訊保安技術個人資訊保安規範》為個人資料流通提供了法規基礎。 

《安全規範》首先對個人資訊和個人敏感資訊的範圍加以界定,其次以此為基礎明確了個 人資訊保安的基本原則,並對個人資訊的收集、儲存、使用和對外提供等流轉環節做出了 具體規定。

合規層面,認清強監管環境帶給支付機構的挑戰和機遇,嚴守合規底線,不忘初心, 正道成功。

2017年以來,監管出臺多項舉措整治支付市場秩序,斷直聯、備付金制度和二次清 算等問題成為治理重點。從短期看,強監管收窄了支付機構的盈利空間,引發行業陣痛;但從長期看,各項監管舉措的落地能夠起到優勝劣汰、淨化市場的效果。雷鋒網雷鋒網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