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A圓桌派:中本聰VS比特幣,誰才是公鏈的信仰?

買賣虛擬貨幣

6月6日晚,PCTA圓桌派在微信群“穿越牛熊精英總隊”中進行了首期活動,群內外共有超過700人參與了這次圓桌分享。

PCTA圓桌派是公有鏈技術聯盟和區塊鏈研習社聯合打造的全新形式的線上訪談欄目,與線上單一嘉賓的分享形式不同,PCTA圓桌派的特邀嘉賓和飛行嘉賓在分享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同觀點的激烈碰撞,為參與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和啟發。

首期圓桌派邀請到了三位特邀嘉賓:Random Captial合夥人劉毅,萬維鏈全球副總裁李尼,NULS聯合發起人冉小波。以及兩位飛行嘉賓:星雲鏈聯合創始人王冠,YOYOW創始人白菜。

 嘉賓背景介紹

劉毅 :Random Capital合夥人,清華大學碩士,區塊鏈和大資料技術專家,20多年資本市場投資經驗,比特幣早期投資者。

李尼:Wanchain全球副總裁,Wanlabs區塊鏈孵化器聯合創始人,Wanfound區塊鏈基金全球合夥人,區塊鏈新金融實驗室副秘書長 ,中國電子商務區塊鏈專委會專家委員,2018中國區塊鏈3.0賦能實體經濟50人,北京大學學士,英國杜倫大學計算機優秀學位碩士。

冉小波:NULS聯合發起人&社羣負責人,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國內早期參與者,長期從事區塊鏈技術和專案前景研究,負責NULS社羣治理研究和運營,擔任多個區塊鏈專案顧問。

王冠 :星雲(Nebulas)聯合創始人 ,小蟻(NEO)聯合創始人,OpenIP發起人 ,Bitclub聯合發起人,區塊鏈持續創業者,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白菜 :YOYOW創始人,HelloBTS創始人,區塊鏈行業資深參與者。

本期的主持人,區塊鏈資深作家風青萍老師,就“中本聰vs比特幣,誰才是公鏈的信仰?”這一話題發出了五個問題,嘉賓們就此進行了深度的對話,貢獻了以下極其精彩的回答:

Q1

風清萍:本次PCTA圓桌派提問從近期大漲的BSV開始,眾所周知,BSV的暴漲主要源於與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關聯,中本聰雖然離去,卻仍然在影響著比特幣及分叉幣,這種現象,在其他的區塊鏈網路依然存在。我們想問,作為一個區塊鏈網路,在創始人及其團隊,和網路的自由之路的選擇面前,你是相信比特幣還是相信中本聰?

 | Random Capital 劉毅 |

我是在2013年初的時候開始看的白皮書,然後開始參與比特幣,那個時候中本聰已經離開社羣兩年了。我們要強調一點,中本聰是主動地而且有意識地,在很早的階段就離開了比特幣社羣。那麼他為甚麼要離開,可能有多種多樣的解釋,但有一個因素是一定存在的,就是他並不想擔任比特幣社羣的精神領袖這樣的一個角色。

他為甚麼會這麼想,這個當然跟密碼朋克的這種思維,和去中心化的理念是相關的。他理解偶像崇拜其實是根植於我們人類的人性深處,這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人性。

我們智人是因為能夠講故事,信故事,我們能夠去為一個虛擬的理念去組成團隊,甚至奮不顧身的去戰鬥,才打敗了尼安德特人,直立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的人類。

換句話說我們智人的力量的源泉,在於我們有信仰,但是信仰有時候也是我們人類的痛苦或者災難的一個來源。從中本聰以及其他的密碼朋克來看,我們並不希望依賴個人或者組織,而是說透過一個密碼學保證的一個網路,由社羣的整體來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

所以說這個問題其實對我來說很簡單,因為中本聰已經不在了,後面那些解釋中本聰的人,甚至冒充中本聰的人,他們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在違背中本聰的本意,因為如果中本聰願意去承擔精神領袖這個角色的話,那他就沒有必要離開社羣。

所以我想這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我們的信仰應該是比特幣本身,而不是創始人。

| 萬維鏈李尼 |

中本聰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很重要麼?我是想相信中本聰,但我也不認識他老人家哈,連個linkedin簡歷都查不到。如果說當年這位“高人”不確定位元網路是否能夠如其所願獲得成功而選擇隱藏自己真實身份的話,但是時至今日在比特幣大獲成功後,中本聰依然選擇不露面,充分證明瞭“他”或者“她”就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人物。

中國有句名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恐怕就是這個意思。那種現在跳出來說自己是中本聰,我基本上覺得不相信,既然中本聰選擇了淡化個人在一個專案或者社羣中的“領袖”的地位和作用,我想這個話題自然有了一個清晰的答案。我選擇也是相信比特幣,不過如果我能確定誰是真正的中本聰,我可能也會跟他走。

| NULS冉小波 |

我說一下個人的一些看法,我認為共識才是公鏈的核心價值,雖然很多時候會出現共識分叉,但是原則上比特幣的共識始終是目前最大的,比特幣之所以是所有公鏈的龍頭,我認為不可或缺的是中本聰的神聖,如果神聖變得不再神聖,對於共識並不是好事情。

正因為中本聰的神秘,比特幣的反脆弱性是最強的,比特幣成功是進化的法則,並非是中本聰,這樣的比特幣本身的共識是非常穩固的。BSV大漲是資金炒作,散戶跟進的行為,大不了就是割一波,不過的確很佩服會炒作的專案,特別是孫宇晨,哈哈,即便是真的中本聰也很難打敗長時間發展建立起來的共識基礎。比特幣不應該因為任何個人而受到太大的影響,如果一個公鏈專案中某一個人的影響力極強,反而伴隨的是脆弱性越強。

Q2

風青萍:第二個問題,區塊鏈網路的魅力之一來源於去中心化帶來的顛覆性的變革,但是,哪怕是比特幣網路,起初也是中心化的,中本聰就獨自挖了一年的幣,享受到先機,如今看來已經是龐大的區塊鏈資產了。我們的問題是,作為中心化的創始人及其團隊,在網路中的職責和使命的許可權該如何界定,其履職的生命週期與區塊鏈網路的發展是甚麼的互動軌跡,有沒有邏輯自洽的退出機制?

| 萬維鏈李尼 |

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單獨地從區塊鏈這個視角來看,應該把它放到一個更廣範圍的一個商業的邏輯來看。一個專案的創始人對這個專案的成功有多大的作用,或者說他應該引領這個專案走向何方,至少我們現在看傳統的大多數的這些商業邏輯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都是一個領頭人的一個重要性。

也許我的這個觀點不一定正確,可能很多人也持不同的觀點。但是我先丟擲來,我認為一個專案的領頭人,在一個專案的前期甚至到中期,都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這是我從傳統的一些商業和專案的成功的經驗中看到的一條。

包括從現在的區塊鏈世界來看,其實這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某種程度上也有一定的相關性,雖然第一個問題問到的是比特幣和中本聰的關係,但其實大家也不可否認,後面一些區塊鏈專案從ETH到EOS,這種核心的靈魂人物V神和BM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傳統的世界裡面我們看BAT,原來說的BAT很火,但是明顯這兩年大家肯定知道百度在走非常大的一個下坡路,而阿里巴巴和騰訊相當於是一枝獨秀。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三個BAT的創始人中,明顯李彥巨集後期對於大局的把控,掌控能力和對大勢的判斷比較弱於馬雲和馬化騰。所以導致了百度最近發展是大大落後於騰訊和阿里巴巴。

同樣在區塊鏈世界裡面來看專案進展,BM從位元股出來後去了steem,從steem出來以後又去了EOS。現在EOS發展的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同時看之前的位元股也好,steem也好,其實發展並不是特別的好,至少我個人是這麼看的。所以充分證明瞭一個專案的靈魂人物或者領頭人對專案,尤其在初期和中期的一個帶動作用是非常大的。

所以簡單來說,我認為一個專案的創始人和靈魂人物,包括他這個團隊,出於對專案投資人和社羣負責的態度來說,我覺得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在專案的初期包括中期,引領專案走到一條正常健康有序的發展的道路。至於怎麼退出,我也並沒有特別好的一個答案,我認為至少這個專案團隊核心人員,有責任和義務扛著這個專案要繼續往下走下去,至少走到一個正規的道路上去。

| 星雲鏈王冠 |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表達一下我的觀點,首先我是同意李總的這些見解的,但是我覺得這裡邊可能有一個問題。我們要關注到,創始人跟一個專案之間,最終會是一個甚麼樣的關係。創始人在完成了初期中期的一個專案的方向性的領導,資源的聚集之後,他應該是一個甚麼樣的角色。我覺得一個專案,其實不只是區塊鏈專案,包括網際網路專案,他的成功最終都要由一個創始人的能力,變成一個系統的能力。

還是BAT的例子,我覺得有一點特別有意思,實際上我們我們看一看,無論阿里還是騰訊,它其實都由創始人的能力,最終變成了系統的能力。我們知道他們擁有兩個網路,騰訊擁有的是使用者的社交化的網路,阿里他擁有的是一個金融、商戶、消費者之間的網路。

但是我們再看百度,很遺憾,百度有甚麼呢?就是在系統能力層面,百度其實沒有由創始團隊的能力,轉化成一個系統的能力,這就是我的看法。也就是說區塊鏈專案也不例外,一個專案要想長期的發展,一定要由一個創始人、創始團隊的能力變成一個系統的能力。

| Random Capital 劉毅 |

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基本的概念,一個是去中心化應用是甚麼。我自己會把區塊鏈的創新分成平臺和應用,比如比特幣他雖然是個公鏈,但是它是去中心化的一個電子貨幣,也就是一個應用。

那以太坊沒有特定目的,它是為了支援去中心化應用的,它是一個平臺。我們為甚麼反復說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為甚麼重要,對這個問題回答最好的,我認為是A16Z的合夥人Chris Dixon,他寫過一篇文章叫《去中心化為何重要》。

他解釋了不管是加密協議還是網際網路的應用,他的核心都是網路效應,網路效應是說使用者、使用者越多,服務本身會變得越來越好。

比如說交易所,參與的人越多,交易深度越越好,流動性越好,它作為一個交易所,他吸引力就越大。包括網際網路的服務,不管是谷歌、百度還是騰訊等等都是一樣的,它的核心是網路效應。

為甚麼要強調去中心化,因為在網際網路這些巨頭在創業的早期,它也是小公司,他就要千方百計地讓大家進來用,給大家各種各樣的支援。但是等規模越來越大,產生了足夠大的網路效應的時候,這些網際網路巨頭都是上市公司,它有它存在的目的,私營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它就會向它的使用者和服務提供商兩端去擠壓,不斷地在這個系統中佔有越來越多的收益。

Chris Dixon還有其他的Thinker們,認為只有加密協議能夠改變這種狀況,因為它是大家共建的,而且最終是共享的。加密協議本身,他定義了一個高效的市場,或者說它本身是個平臺。最早期它的問題是沒有人用的,網路效應很差,所以要千方百計的讓別人用,這裡包括了用通證來提供激勵。

比如說比特幣在零九年上線之後,兩年的時間幾乎是默默無聞的,用的人非常少,我們剛才說中本聰自己挖了100萬個,這是無奈之舉,那時候幾乎沒甚麼人挖。大家知道買披薩的那位老兄,他是第一個用GPU挖礦的,結果他一下挖了幾萬個,中本聰還給他寫郵件說,你能不能慢點兒挖,都被你一個人挖走了,你得讓別人也玩兒啊。

所以即便是比特幣,也包括我們現在所有的去中心化應用,在最開始面臨的問題是怎麼擴大規模,怎麼能夠產生網路效應。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創始團隊和創始人不需要有任何顧慮,你怎麼能推動這個事情往前走,你就怎麼走,不要想說,我是不是在這裡面發揮作用太大了,是不是過於中心化的。這些顧慮都是以後的事兒,在一開始你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沒有突破網路效應的關鍵規模的時候,你就全力以赴地推動專案往前走。

那到達一定規模,比如說像以太仿,現在它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系統,用Gavin Wood的話來說,V神還是扮演一個仁慈獨裁者的角色,那他是不是還應該繼續扮演這個角色?

其實現在我覺得這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現在的鏈上治理技術已經發展起來了,從Decred開始,到現在Tezos和Polkadot都能夠實現非常好的鏈上治理,一個去中心化的協議應該把治理放到鏈上,用清晰明確的程式碼書寫的治理規則,去對鏈的發展方向去做決策。

現在最新的鏈上治理技術,能夠支援全面鏈上治理連治理規則本身也是用程式碼書寫的,如果投票透過的話就可以自動升級,不會產生分叉。

另外一個問題,創始團隊如果他不接受鏈上治理,他已經獲得了最大的影響力,他不希望把影響力降低,還是希望利用最大的影響力持續為自己獲利,那怎麼辦。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去中心化應用的基石是可分叉性》,就是叫Forkability,這個詞應該是我提出來的,一個去中心化應用或者鏈,它要保持可分叉。

大家原來都覺得分叉這個東西挺可怕的,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它是一個最好的進化手段,分叉之後兩條鏈分開了,都儲存了全部的歷史資料,大家可以按照各自主張的方向去發展。那最終誰做得好,誰做的不好,就看誰能形成更大的共識,是一種特別特別棒的進化機制。

比如說我們現在覺得Facebook太壟斷了,它控制了人的思想,但是我沒有辦法把Facebook分叉,因為Facebook的資料是不公開的,它是存在於一個私有的系統。但如果Facebook是一個區塊鏈的話,那肯定會有人說扎克伯格領導的不好,我們把Facebook分叉吧,我們做一個真正的民主化的,不會去愚弄大眾的Facebook。

所以可分叉性,是去中心化應用和區塊鏈的一個特別特別棒的一個屬性,所以我們在整個鏈的發展過程中,就是說要盯著,有沒有人試圖去降低可分叉性。

一旦可分叉性被被降低或者拿掉的話,這個鏈就會很危險,我們在“新經濟人”群裡面討論的時候,楊民道他提出鏈上治理是成文憲法,Forkability是暴力革命,這兩種手段民眾都應該擁有。我們日常應該依賴於成文憲法,但是在必要的時候也要保持革命的這個權利。

| NULS冉小波 |

去中心化並不是絕對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其實是相對的。很多公鏈專案都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上去找一個適合自身專案發展的一個平衡點。我覺得每一個專案都有不同的目標,要看這個目標是甚麼,才能具體地規劃發展的路線。

接著剛才王總和劉老師的話題,非常贊同,作為公鏈專案的創始團隊,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同時又積極地推動專案的發展,當專案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才會量變引起質變,從而在社羣中誕生出能力更強的,對專案貢獻更大的一些社羣成員,也許他們能夠帶領專案到達更高的一個高度。

我們也是一個堅持向社羣自治化發展的公鏈專案,團隊最重要的使命是做到讓專案能夠自身造血和發展,從而融入社羣當中,我覺得團隊這樣才算完成了使命。

近期NULS核心的團隊開發成員已經有兩位加入了社羣自行成立的組織CCC,而且NULS專案中非常核心的微服務架構部分是社羣成員搞出來的。需要完全讓社羣能夠自我驅動和自我進化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最重要的就是社羣人才隊伍和執行機制的搭建。

Q3

風青萍:第三個問題,區塊鏈網路如同一個全球帝國,治理是永恆和必要的課題,結合治理的形式,產生了很多的觀點和實踐,比如鏈上治理、鏈下治理,和兩者結合的治理。我們的問題是,對於治理的實踐,您心中是否有較為理想的治理模式?

| NULS冉小波 |

區塊鏈專案現階段的發展來看,必然未來是逐步趨向鏈上治理的。但是鏈上治理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認為的治理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資金的治理,二是人員的治理,三是資訊的治理。

資金的治理上區塊鏈應該做到公開透明,所以鏈上治理是非常適合的,而且透過智慧合約和多重簽名可以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完全的社羣化管理方式。

關於人員治理實際上是非常複雜的,在團隊管理中有各種各樣的角色存在,有的角色適合公開競聘,有的卻不適合。所以我們可以採取的是鏈上競選加鏈下治理的結合,實際上星雲提出的星雲三會就是一種鏈上鍊下相結合的方式。

再者是資訊治理,區塊鏈實際上可以很好地做到資訊治理,可以實現加密對話和公開對話。但是當前來看區塊鏈的鏈上資訊通訊是非常低效的。例如,我們並不能用區塊鏈來做直播或者開影片會議,即便是聊天我們也會覺得幾秒的確認是在浪費時間。

我在NULS社羣設計了POC的共識治理框架,這個框架就是將資金的治理全部透過鏈上治理實現,最核心的一些角色透過鏈上治理來競聘。結合這個框架CCC成員Berzeck提出了Nulscracy的一套執行機制。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分享給大家,區塊鏈治理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當中,也需要大家共同智慧幫助我們提出寶貴的建議。

| Random Capital 劉毅 |

我先說說我對治理本身概念的看法,區塊鏈治理是甚麼。我們說去中心化應用是一組交易協議,治理就是怎麼來決定修改這些協議。首先說為甚麼要改協議,或者說為甚麼要治理,是因為加密協議定義了一個虛擬的一個市場。

這個市場能不能夠擴大規模,能不能夠建立起網路效應,取決於它適應外界環境變化,自身調整進化的能力,這跟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樣的。達爾文說過,生存能力最強的生物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那些最能夠對變化快速反應的生物。

加密協議也是一樣,不管是公鏈還是去中心化應用,你得能夠去適應需求的變化,加密協議還有一點要體現大多數人的意志,如果你不能體現大多數人的意志,就會產生分叉,一旦產生分叉了,1變2之後你整體的網路效應會降低。

所以說治理,第一是它的效率,它能不能適應變化,包括環境的變化、需求的變化,第二就是它能不能真實地反映大部分利益相關人的整體意志。

從這一點上來看,我認為以後一定會走向鏈上治理。甚麼是鏈上治理,就是把治理過程本身寫成程式碼,寫成可以在鏈上執行的自動化的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首先它是清晰的,鏈下治理相對來說它是模糊的。

比如說比特幣現在的治理規則,簡單來說,就是Bitcoin Core根據社羣上已經形成的廣泛共識來對協議進行調整,但這句話是非常不清晰的,就是甚麼是廣泛形成的共識,比如說隔離見證,是不是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沒有人知道,Core認為形成了,礦工認為沒形成,Core就把隔離見證給上線了。

鏈上治理是清晰的,它有投票的過程,到底誰支援,到底誰反對,而且鏈上治理本身是可以透過鏈上治理去進化升級的,這樣的一個過程,它是明確的可以測量的。

我們知道只有可以測量的東西,我們才能夠去改進它,因為否則我們連好和壞,連高效和低效的區分不了的話,那我們怎麼能夠去改進它呢?

所以我對這個問題回答就是,要走向鏈上治理,而且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全面的鏈上治理了。

| 萬維鏈李尼 |

區塊鏈作為一場很巨大的社會化革命,是否能夠透過完全的社羣化治理去獲得健康和持續的發展,其實我個人並沒有那麼樂觀。 

雖然我也認為應該由社羣來形成一個組織的共識,然後再透過共識來維繫社群的穩定和發展。但是現在來看,條條大路通羅馬,如何去實現社羣自治,恐怕有非常多的不同的路徑和路線,鏈上的、鏈下的、融合的。我覺得很難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案,尤其是各個專案自身的發展情況都不一樣,一定不能去削足適履。 

現在說到底是鏈上好,鏈下好,結合好,我覺得都言之過早。包括我們自己也在往這個方向努力去靠,但是能不能成功,我覺得這條道路一定是非常崎嶇的。

另外一個就是治理,我並不認為現階段治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有那麼強。因為畢竟不是為了治理而去治理,而更應該去看這些專案,尤其我們站在一個專案方的角度來去看,我們是否已經實現了我們當時在白皮書募資的時候,向投資人向社羣承諾的一些既定的目標,我們有沒有去實現,我們有沒有對我們的投資人去負責。

畢竟在區塊鏈世界,大家都是做過募資的,社羣也好、粉絲也好、投資人也好,我們要去考慮是不是他們在對專案有失望的情況下,才會要求更大的治理權。

另外一點就是過度地去強調治理會不會削弱效率,從我的角度來看,很可能會。因為治理跟我們看到的社會上的民主制度,很多時候是有關聯性的,大家想的時候是比較美好的,我要去治理,我要去公平。

但大家有沒考慮到專案,還要兼顧效率。如果說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治理方面,但是本身並沒有考慮治理帶來效率的降低。

一個提案,一個改動,會花到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和人力,會不會反而適得其反,所以我再提一個我對治理的一個小小的不是特別跟主流意見相同的理解,我並不認為現在這個階段,治理就應該拿出來作為這麼重要的分量去討論。

| YOYOW白菜 |

區塊鏈行業發展到現在,讓專案自行發展壯大已經不太可能了,現在的區塊鏈專案必須加強運營,鏈上治理和鏈下治理並不矛盾,適合不同的領域。

鏈下治理涉及到籌碼分配、社羣建設、專案推進、生態建設等等,都是治理的一部分。鏈下治理要激進,主動出擊快速試錯。當然也可以結合鏈上功能的實現,比如一些方案可以先鏈上投票,透過後再實施。

鏈上治理的原則是要穩定,穩定比合理還重要。公鏈最重要的是信心,在一些無所謂對錯的設定中,千萬不要改來改去。如果要改動,也必須按照設定好的規則,提前約定。

比如YOYOW網路中,設定了很多引數,約定好是可以調整的。一些引數的調整,需要票選出來的理事會表決透過即可生效,而有些引數則是寫死的,如果要調整必須要透過硬分叉,即更廣泛的社羣共識。

| 星雲鏈王冠 |

我認為on-chain和off-chain都是需要有的。至於星雲我們從自身的技術特點,自身的技術願景出發,我們想在on-chain這一端走的更激進一點。

也就是說,星雲的區塊鏈社羣的治理主要是on-chain的,或者是說我們希望它儘可能地on-chain,某種程度上這只是一個選擇,它不一定是對的。因為在我們看來,區塊鏈世界和傳統的網際網路、傳統企業最大的不同,或者說最大的能力就是區塊鏈本身,那麼如果我們想有效地治理,一定是離不開區塊鏈本身的。

Q4

風青萍:第四個問題,區塊鏈萬鏈競發,不同功能定位和細分行業的鏈,將會組成區塊鏈相容幷蓄的常態,也讓跨鏈成為剛需。我們的問題是,跨鏈跨的到底是甚麼,僅僅是價值的流轉麼?主打跨鏈的區塊鏈網路追求的終極願景是甚麼?

| Random Capital 劉毅 |

我原來對跨鏈這個概念是很反感的,你有上千條鏈,這些鏈都沒甚麼用,然後你還要跨來跨去,你到底是想幹嘛,是繼續再騙一波兒錢還是怎麼著。

我後來研究了Polkadot 和Cosmos,Polkadot 和Cosmos說的跨鏈是甚麼,它說的跨鏈,不在於說把現在的這些鏈連起來,這個不是重點。它的跨鏈首先是我們要能夠快速地去開發出一個鏈,它開發出這個鏈可能很少一部分是平臺,但更多的開發出來的鏈是去中心化的應用,可以是交易所,可以是預測市場,可以是DAO等等。

那麼用Cosmos SDK或者Substrate 開發出來的這種獨立區塊鍊形態的去中心化應用,和原來的智慧合約開發出來的去中心化應用有甚麼區別呢,或者說它有甚麼優勢呢?

我認為主要兩點,第一個是獨立區塊鍊形態存在的去中心化應用,我們以後簡稱應用鏈,他首先解決了效能問題,他只需要在一個區域性達成共識。比如說一個加密貓的遊戲,它就幾十個節點達成共識就好了,不需要以太坊上萬個節點達成共識,每個節點都存這一堆小貓。 

參與共識的範圍小,帶來的就是共識的成本很低,而且速度很快。所以用Substrate 或者是Cosmos SDK開發出來的應用,很容易就能達到1000TPS的效能。對於一個單獨的應用,你是獨享這1000TPS,不是像以太坊上,跟世界上所有的應用爭用那15TPS。對絕大多數的去中心化應用來說已經是足夠了,所以我認為開發應用鏈首先解決的是效能問題。 

第二個他解決了去中心化治理問題,我寫過一篇挺長的文章,叫《跨鏈釋放DAPP的創新潛能》,這個文章的邏輯比較完整但是很長。簡單來說,智慧合約把可驗證性和去中心化混淆了,智慧合約做出來的應用,絕大多數都不是去中心化的,它只是一個可驗證應用,只有有去中心化治理的應用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應用。 

所以綜合來看,Cosmos跟Polkadot的跨鏈,在於能夠快速低成本地開發出獨立區塊鍊形態存在的去中心化應用,它解決了效能問題和治理的問題,從而使得我們期待的去中心化應用的大發展成為可能,這是我看好跨鏈技術的原因。

Cosmos跟Polkadot還提供了中樞,它提供了一個基礎設施,讓這些獨立的應用鏈能夠進行可信的互操作,透過Polkadot relay跟Cosmos Hub 實現應用鏈之間的可信的互操作,而且本身可信化的互操作,也是透過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的形式來實現的。

| 萬維鏈李尼 |

雖然現在Wanchain已經部分地實現了一些Token的跨鏈的轉移,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大概有兩點,第一個現在實現的跨鏈的Token還比較少,只有BTC、ETH、ERC20和預計在七八月份完成對接的EOS。

全球還有太多太多很好的公鏈需要去對接,因為畢竟異構跨鏈這種技術決定了,像Wanchain這樣去做跨鏈的,要去一條一條的去適應原鏈,去對接他們,然後才能把他們Token進行一種轉移。

包括我們公鏈聯盟裡面的很好的的公鏈兄弟姐妹們,也是我們要去支援的一個物件,所以第一點是現在能夠跨的Token還太少。 

第二個是現有的跨鏈機制還要繼續完善,變得更好,更加的安全,比方說是否可以進一步的最佳化多方安全計算SMPC。

能否有一種手段,不用跨鏈的資產鎖定共管賬戶,不用太多的保證金來保證使用者的資產不會被惡意地轉走,包括現在Wanchain裡面21跨鏈節點隨時有人退出,沒有辦法達到一個最低門限金鑰簽名的時候怎麼去應對,其實這些技術上還是可以去完善的。 

講完了這些,我想在這提一個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哪怕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跨鏈機制以後又能怎麼樣?

我們看網際網路也好,區塊鏈也好,AI、人工智慧、5G這些都作為一種技術,它只是一種技術手段,最終技術是要服務於應用場景,推動場景的落地。

然後再透過應用場景大規模的去使用,為普羅大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才能體現一個技術它的價值,這才是真正區塊鏈行業,我們這些從業人員需要去考慮的,也不能唯技術論,完全的為去中心化論。 

同時我也不完全認同友商提出來的,一鍵發鏈、一鍵發應用這種場景,因為你不能忽視,現在已經存在的有強烈的共識的token,比方說BTC、ETH、EOS這樣代幣的存在,和去做價值交換的這種需求場景。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跨鏈的這種架構方案不是特別完善,但是並不是不能去用,所以更多的應該是在應用上去發力,這塊我特別希望能有機會跟大家再好好地去分享一下,這兩年多來我們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吧。

其實一開始我們也是完全要去把技術做到一種非常完美的階段,後來才發現技術做到完美,現在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現在也分出來一部分力量,去做一些應用落地的事情,尤其第一步我們認為區塊鏈跟金融場景相結合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一定要去考慮做一些DeFi的事情,包括像現在很火熱的Staking,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做是DeFi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

所以我們現在也會考慮在技術不斷地完善的同時,去真正把一些金融場景的應用去落地,只有當這些應用落地了,有更多的人去使用,包括圈內的人,包括透過這些應用能夠把更多現在區塊鏈之外的圈外的人拉到這個圈子裡面來,這才是我們需要去真正去發力和考慮的。

最近也見了很多做傳統的投資人,我發現他們對於區塊鏈的看法,做傳統金融的會覺得區塊鏈這裡面這些金融的場景太小,包括很多資產,包括應用,對他們來說也太簡單。

其實從內心裡面,他們不是特別看得起區塊鏈DeFi這些應用的金融場景。對我們一些啟發,那我們說的DeFi是真正的、完全的、純原生的這種鏈上的DeFi,還是說可以考慮一些,有鏈上的資產,有傳統的金融資產,包括傳統金融資產和鏈上資產的一種結合,包括各種各樣現實的金融世界有的這些衍生品,把這些邏輯搬到區塊鏈世界來,做一個融合的大的DeFi的概念,這才是我們現在著力去考慮的,或去發力想去做的一些事情。

| NULS冉小波 |

我們假設未來的區塊鏈將會出現非常多細分行業的鏈,那麼實際上發展正朝著我們的假設在前進。李總說的精彩,我也認為跨鏈是眾多區塊鏈資產互通的一個重要工具,跨鏈最重要跨的還是資產的流通和具體的應用,其他的資訊跨鏈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區塊鏈上最核心的就是資產,資產跨鏈的目的一定是為了更好地應用,跨鏈是一個手段,如果沒有應用的跨鏈一定是毫無價值的,就像區塊鏈核心的技術一樣,沒有人使用就沒有它存在的價值。所以跨鏈的終極目的應該是資產更好地應用。 

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確認慢,不具備智慧合約,那麼如何能夠讓比特幣更好的支援一些去中心化的應用?跨鏈就可以把比特幣對映到一條高效率,功能更強大的區塊鏈上接入一些去中心化的應用,例如DEX,OTC,去中心化的抵押借貸等Defi的應用。我認為造鏈和跨鏈,跨鏈分異構和體系內的,只要有人要用就有需求,NULS當前也正在進行跨鏈的測試,大家可以多多參與NULS的造鏈和跨鏈測試。

Q5

風青萍:第五個問題,Staking經濟在今年異常引人注目,質押做法讓原本這種重資產、講技術的挖礦行為變得不再高不可及,尋常人也可參與。如何理解代幣質押在生態中的重要意義,是否就是簡單的理財模式呢?質押與投票的關係該如何確保和維護?

| 萬維鏈李尼 |

Staking肯定不僅僅是理財,或者給持幣使用者回報的邏輯,staking的token,本質上是維護這條公鏈的POS或者DPOS機制的安全保證。質押也好,投票也好,其根本在於,對社羣的使用者來說,無論是大的持幣使用者還是普通小散,都能夠有機會一起去參與維繫這個網路,包括參與一些重大的鏈上治理。 

在POS和類POS機制的公鏈中,Staking質押參與共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Staking肯定不是一個簡單的拿回報的概念,更多的是參與到這個網路的共同維護。

| NULS 冉小波 |

Staking來源於POS,所以Staking最核心的是充當共識機制的作用,那就是維護網路能夠穩定安全的執行。Staking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保證網路的安全,不會被輕易受到攻擊。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財模式,Staking具有很多的好處,具體的聯盟之前也已經做過討論,就不多說了,給劉老師節約時間。Staking方面的研究,群裡面有很多專注做Staking的大佬都有非常深刻的見解,我多聽聽。

| Random Capital 劉毅 |

這個問題可能是嘉賓觀點最一致的問題了。Staking一開始是POS為了實現網路安全,並且給安全的保衛者節點來提供獎勵的一套機制。 

不知道是機緣巧合還是甚麼原因,Staking這套機制其實跟鏈上治理是絕配,因為治理是民主過程。縱觀幾千年的人類歷史,民主是怎麼實現的,首先肯定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直接民主,如果屁大點事都搞個全民公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大家都是搞代議制民主。一方面效率比較高,另一方面,代議制的代表和議員們,他們是職業的政治家,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資源去投入到治理上。 

在POS鏈裡“議員”的角色,未來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專業的節點運營商來承擔,比如Wetez和Cobo這樣的廠商。由於有delegation(委託)和nomination(提名)的機制,散戶可以把幣委託給節點運營商,節點運營商透過委託也能分享一部分挖礦收益。

所以節點運營商有動力去招攬他的選民,同時代表這些人的利益來發聲,並且參與到治理。節點本身在Staking上還是有比較大的投入的,比如鎖幣、硬體投入等等。 

換句話說,在幣價暴跌的時候別人先跑了,節點運營商跑不了,所以他們是一個系統的長期投資者,也是長期的利益相關人。打個比方在美國選議員或總統的時候,會要求他是在美國出生在美國生活的美國人,因為只有他的長期利益跟國家繫結在一起,我們才會認為他有基礎去做代表。Validator(節點驗證人)其實就是很好的未來代議制民主代表的角色。 

| 星雲鏈王冠 |

Staking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理場景、工具或者說手段,但它不是萬能的,而是一個有限範圍內適用的東西。有幾個頑疾是Staking無法解決的。首先,典型意義上的Staking無法避免通縮,可以看做是市場上新入的流動性都由幾個大的國有企業來消化掉了,那麼所有民企就無法獲得新的流動性;另外如果依靠Staking的質押來當做唯一的權重做治理,那麼大戶就會合謀,不透過任何一個通脹的經濟模型。 

所以最近我們還看到EOS的DPoS節點投票,把屬於社羣的生態發展基金直接銷燬。銷燬很容易,但是再積累起來,或者流動性視窗再開啟是非常難的。所以說Staking的問題是會導致通縮。 

另外投票的問題在於,任何一個投票系統,有最終決定權的不是持有兩種極端意見的人群,而是投票中位數的人群,某種程度上是投票的中位數人群決定了政策,而不是不同的政策在一個投票場景裡面進行博弈。

不是先有決策後有人群,而是人群的意願決定了決策。區塊鏈的token不同於法幣場景的token,它是需要被流轉的,也就是說比特幣必須從礦工手裡流轉出來,而投票的場景無法保證這個經濟體的token流轉足夠迅速。 

也就是說,比特幣是可以拋棄他的token holder的,只要他的token holder跟不上比特幣的發展速度。但是投票的場景會導致像法幣世界一樣,我們的token沒辦法拋棄他的token holder,無論你跑的再快,跟不上社羣發展的token holder仍然有投票權,它不是趨向於一個投票場景的中間人群,而是趨向於中位數,所以這也是失效的。

一個有效的投票場景,票權必須是可以被交易的。在星雲鏈的治理場景中,我們希望找到一箇中間態,我們做了一個可以被交易的投票系統,但是票權的權重來自於Staking或者來自於NR(星雲指數)的不同維度,這是一個挺有意義的嘗試,歡迎大家關注。 

| YOYOW白菜 |

Staking肯定是一個趨勢,並且對專案方和持幣者都有好處。對專案方來說,可以鎖定一定量的代幣,減少系統供應,透過鎖倉提高代幣價格,為生態建設爭取時間。比如生態建設三年之後才能初具規模,那麼在鎖倉之後,會讓價格提高,能夠讓參與者得到比較高的紅利,等於提前預支了未來。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Staking是一種理財加鎖倉的方式。尤其對於一部分長期持有專案token的信仰者來說,放在那裡並沒有好處,而在參與Staking之後就相當於有利息的理財,因為有收益,對他來說也是一個好處。綜合兩方面來講,Staking將會是很多專案方都會採用的一種方式。 

當然從鏈上治理的角度來講,我也認同王冠的說法。純Staking也有一些缺陷,第一個是大戶持有者跟專案的利益並不總是一致,尤其是生態中的超大戶、大戶和普通散戶,他們的利益並不一定一致。

第二點就是,大鱷更加理性。另外Staking並不能照顧到所有參與方,比如我是一個程式設計師,我可能沒有很多幣,但是我可以為專案做貢獻,如果純Staking的話,對於他來說確實是沒有太多利益的。 

YOYOW採用了DPoS超級節點投票的方式和鎖倉抵押的POS節點方式,透過理事會調整兩部分獎勵的配比,對執行中使用者的行為進行調整。 

最後一點就是,Staking其實是為專案方爭取時間,讓專案生態提前建設起來,或者讓建設起來之後的價格提前兌現。但Staking並不是萬能良藥,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最終專案的成敗還是跟生態建設、運營、技術拓展等息息相關,Staking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