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難以成為銀行業下個“風口”

買賣虛擬貨幣
2015年來,“區塊鏈”概念迅速大熱,一時風頭無兩。鑑於區塊鏈是比特幣底層技術,比特幣又被認作“虛擬貨幣”近年來重大標誌性成果,因而認為區塊鏈將“顛覆”金融貨幣體系、帶來銀行業“革命”的篤信者眾。金融與科技機構也針對區塊鏈組成合作聯盟,研究、創新與測試,以期在這場“革命性變革”中爭搶先機。在區塊鏈的諸多設想可能應用場景中,分佈在銀行業中的極多,如若成為現實,對銀行業運營必然帶來影響甚至巨大沖擊,當然重要前提是區塊鏈首先完成對貨幣體系的“顛覆”。在目前銀行業傳統業務盈利下滑、風險控制遭遇挑戰、科技系統不敢坦言先進等形勢下,歷來對技術進步最為敏感的銀行業對區塊鏈亦極為重視,但在資產價格下降風險增大、金融體系監管“中心化”趨強、全球貨幣體系動盪背景下,區塊鏈能否成為當前“寒冬”中銀行業扭轉頹勢的利器,乃或下一階段之“風口”,很難做出肯定性判斷。

資產價格決定“風口”來臨

在資產價格變動加快尤其是快速上漲時期,金融機構可以“短平快”方式獲得較高收益,特別是在科技跨越式發展下,幾乎所有型別機構都在努力尋找並試圖搶得站在下一個“風口”的先機,如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科技類企業。過去多年,中國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幫助包括金融在內的多個行業獲得了豐厚收益。資產價格上漲應主要得益於經濟的持續、大幅增長,此外,信用(主要是貨幣)因素對資產價格上漲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而正是資產價格的上漲為中國銀行業“黃金十年”創造了“風口”,銀行信貸投向實體經濟、投向優質資產,在投向的資產價格大幅上漲(如房地產)中,銀行獲得了較好的投入產出,體現在過去十年中規模、利潤和壞賬等指標的持續最佳化。

而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普遍低迷、新興市場光環基本消失,以及各類被認為經濟增速較快的代表性國家(如各種“某某幾國”)失去期待,資產價格或普遍將面臨較大下降風險。當然,在貨幣超發、匯率體系變動異常(如英國“脫歐”對全球匯率的 急速衝擊)等因素影響下,國際市場資產價格變動也將呈現分化態勢,在創造短期套利機會的同時,對銀行業的風險衝擊也將增多。一方面,分化和波動的價格走勢將對銀行體量巨大的存量資產收益帶來負面效應;另一方面,銀行業從資產價格震盪中獲得的“投機”收益,遠不如更為靈活的其他型別金融機構所獲,如對沖基金。實際上,資本金比例極少的銀行業,長遠發展之路是從穩定的資產價格走勢中獲得風險係數低的收益,而維持穩定的資產價格走勢需要穩定的巨集觀經濟執行和貨幣價值信心等諸多因素。

在“經濟增長——資產價格——銀行收益”這一鏈條外,目前還沒有對銀行盈利增長的較好系統性解釋。最近兩年,全球市場資產價格變動加劇,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資產價格經歷暴跌;國內市場,房地產價格上漲波動強烈,而作為重要價格體現的股市則暴漲暴跌,當前仍停留低位。綜合來看,目前影響資產價格變化的因素更為複雜,資金、增長、信心與價格的關係更不明朗,因而不會出現新的銀行業增長“風口”,更何況國內普遍態勢是“資產荒”。

區塊鏈對資產價格幾無影響

影響資產價格的因素很多,經濟、政治、社會因素(如貨幣、匯率、人口等)都與資產價格變動緊密相關,資產價格變動要素也是經濟金融研究的重點和市場努力找尋之所在。在諸多影響資產價格變動要素中,科技或技術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幾乎不存在有效邏輯,實踐中也很少見到相關案例。實際上,科技和技術進步帶來的更多是對資產交易或資產價值實現的便利性,而非創造或過多增加資產價值及價格。當然,技術進步增加“無形資產”是另一問題,如在會計層面;而最近幾年興起的“網際網路+”對經濟金融體系中“資產”價值也無太多影響,大浪淘沙後依然更多體現為增加交易行為的便利。

區塊鏈作為科技進步的重要最新成果之一,在技術層面的穩定性已經透過執行近七年的比特幣得到體現。作為理念先進的技術,區塊鏈的深入、完善及轉化落地,必然對未來科技尤其在網際網路技術層面產生重大影響甚至“顛覆”效應,藉助技術進步,也必然影響到經濟、金融體系等巨集觀層面,進而對實體經濟參與者、金融機構等微觀主體帶來變革,這也是區塊鏈被認為“顛覆”包括貨幣金融體系在內的現有經濟執行系統的邏輯。一方面,區塊鏈被認為將對貨幣體系、金融監管、巨集觀經濟執行產生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區塊鏈被認為對微觀銀行業執行帶來十分可觀的正面效應,如創造新的金融產品、大幅提升執行效率、有效防控風險、提升資產交易質量等。對於前者,比特幣基於區塊鏈技術已產生並執行七年,這被視為區塊鏈可應用於未來虛擬貨幣研發的技術成熟性之證據,換句話說,區塊鏈可以提供“數字貨幣”以替代現有實物貨幣。同時,藉助區塊鏈及數字貨幣,金融監管將更加精準,例如對特定資金劃撥的編碼將使資金只能被投向規定主體。對於後者,是區塊鏈在銀行微觀層面的具體應用設想。例如,第一,點對點交易,類似基於p2p的跨境支付和匯款、貿易結算以及證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合約的買賣等;第二,安全記錄交易資訊,區塊鏈可信、可追溯特徵使其能被作為可靠的資料庫來記錄各種資訊,如儲存反洗錢資料及交易記錄;第三,驗證並確認各項權利,如土地所有權、股權等合約或財產的真實性驗證與轉移;第四,自動智慧管理,如自動檢測下一交易節點是否具備生效的各種環境,若滿足預先設定的程式,交易會被自動處理,如自動付息、分紅等。

區塊鏈包括最近兩年火熱的“網際網路+”本質都是去中心化。如上,區塊鏈被認為將“顛覆”包括貨幣金融體系在內的現有經濟執行系統的兩個層面中,巨集觀層面的數字貨幣依然遙遠,金融中介進而金融監管去中心化不僅目前進展不暢,甚至金融監管中心化加強的趨勢“若隱若現”,如國內市場所揣測的“一行三會”將改革且方向是合併,則我國的金融監管將在適應市場變動形勢下更加集中和中心化。全球層面,各國央行對可能削弱監管的區塊鏈在巨集觀經濟金融的運用都實為謹慎。微觀操作層面,在諸多設想場景中,銀行短期內還無法替代對資產、資金轉移和交割的傳統式審查及監控,更何況交易執行系統的研發投入巨大,區塊鏈技術全面改造銀行業系統還十分遙遠。而最關鍵的原因有二:一是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本質上是去中心化的資料庫,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網際網路應用協議,離不開網際網路技術基礎,雖然創造了比特幣等“新型貨幣創造”實驗,但新型貨幣長期內不會取代現有貨幣,因為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涉及社會、政治等綜合方面;二是區塊鏈技術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不僅尚未形成統一技術標準,而且各種技術方案還在快速發展中,對區塊鏈技術的可擴充套件性,還沒有經過大規模的實踐考驗,現在還主要停留在原型設計階段。從微觀主體角度,對技術進步最敏感的銀行業也只將區塊鏈作為資訊傳輸工具而研究,並不傳輸金融資產的價值,金融資產仍要線上下結算。綜上,區塊鏈從屬性和對巨集微觀經濟的影響層面,都幾乎不對資產價格產生影響。

金融與科技難以實質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金融是經濟的核心,理論上科技與金融“高大上”主體的結合將產生“1+1>2”的良好效果,這也是國內理論與實務屆一直致力推進的重大課題。在2013年“網際網路+”概念盛行前,“科技金融”的概念在中國已經被重視和實踐推進了多年,從國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機構等都大力推進科技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如政府科技金融發展規劃、銀行科技金融分支機構、高校科技金融研究雜誌及成果等。在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科技金融被認定屬於產業金融範疇,主要是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落腳點是強調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強力助推,因而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業尋求融資的過程。在“網際網路+”出來後,金融領域“網際網路金融”的概念被迅速提出併成為熱點,大量機構聲稱自身具備“互利網金融”屬性。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努力拓展在此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如各類網上商城等,但仍然被市場認為在此領域的進展緩慢,不符合“互利網+”時代的快速發展精神。從“科技金融”到“網際網路+”的演進時間軸上,“金融科技”的概念隨後出現並炙手可熱,被稱之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體現出市場對金融與科技已然緊密結合的某種肯定性判斷。

金融科技英文為“fintech”,即finance加technology的縮寫,fintech是目前金融圈、網際網路圈最為風靡的概念,被認為核心是用技術驅動金融創新,維基百科(wikipedia)對其的描述是:一種運用高科技來促使金融服務更加富有效率的商業模式。無論從字面還是具體定義來看,金融科技強調科技對金融服務的幫助,且落腳點是成為一種商業模式,而此前的“科技金融”更多強調金融對科技企業提供融資。金融科技被認為透過利用雲端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對傳統金融進行改造、革新乃至顛覆,從而提供更為普惠的金融服務,可被應用於金融領域各方面:借貸、財富管理、支付、保險、眾籌、徵信,甚至零售銀行和房屋中介。“網際網路金融”及歸屬於其的p2p都可被劃定到金融科技概念之下,而目前區塊鏈正是金融科技話題中“熱度最高”的一個。在金融科技尤其區塊鏈應用上,包括:美國證監會(sec)批准線上零售商overstock.com透過區塊鏈技術在網際網路發行股票計劃、納斯達克在個股交易上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髮型與管理、商業銀行內部成立區塊鏈實驗室(花旗銀行、瑞銀、紐約梅隆銀行等相繼成立研發實驗室,重點圍繞支付、數字貨幣和結算模式等方面測試區塊鏈應用);在中國,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加入成立於2015年9月的全球區塊鏈聯盟r3,2016年4月、5月,國內分別成立了中國分散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和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合作開展區塊鏈在金融中可能的應用研究,但距離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仍為時尚早。

實際上,從“網際網路金融”火熱開始,都帶有市場對科技與金融實質融合、進而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深刻期許,就像科技與製造業的實質融合將帶來新的“產業革命”一樣,但效果不達預期。從金融本質屬性來看,是資金融通以便利交易達成與價值實現,而金融創造的價值廣義上永遠無法成為社會價值創造的主流。從“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雖然側重的主體不同,但並不能代表科技與金融的實質融合,如果前提是定義“實質融合”的核心是創造全新、持續和不斷增長的商業模式。因而科技進步對金融業發展的“革命性影響”缺乏依據且言之過早,區塊鏈同樣不會帶來銀行業營運模式的徹底性變革。

仍要保持對區塊鏈“憧憬”

在科技與金融尋找實質融合的過程中,區塊鏈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技術屬性,其“顛覆”意義的社會屬性拓展,還需要在社會認知層面和自我技術層面的不斷調整和突破後,要在理念與實踐皆切實達到被很多觀點期許的那種“革命性”轉變基礎上。拋開“數字貨幣”等依然長遠的話題,從微觀層面的現實運用來看,區塊鏈作為一項很好的中心化資料庫和網際網路協議,在銀行業目前運營中是具有較好應用前景的,如在區塊鏈技術成熟下對客戶信用資訊的確認將更為便利和準確,銀行間業務合作的清算、對賬可以實時並顯著提升效率,由此一些因技術手段受限於t+1類規則的交易可以做到實時交易,高效率帶來的將是交易收益的增長。作為對科技最為敏感的行業,銀行業研究和試驗區塊鏈技術也是自然,更何況區塊鏈概念自流行伊始就更多與金融業聯絡在一起。

但也如上文所述,銀行業執行的基本邏輯,如風控理念與成熟業務模式,具有很強穩定性,這也是長期積累和投入佈局的結果,雖然銀行業應對市場變化作出應對的速度越來越快,如最近幾年迅速佈局和拓展“投資銀行業務”、開展區塊鏈合作研究,但其執行體系及邏輯並未有重大乃至根本性改變,銀行業傳統業務核心依然穩固。如果區塊鏈僅是從“技術屬性”角度為銀行業執行提供更好的技術服務,而不是從“顛覆貨幣金融體系”的巨集大願景出發,則區塊鏈將不會帶來銀行執行模式的變革及收益模式或商業模式的重大革新,但卻有助於獲取效率收益。或許,作為一項網際網路協議,區塊鏈目前首要的任務也正是從技術角度提升銀行現有業務模式的效率與安全係數,而在此過程中衍生出的“商業模式”也更多是由第三方技術服務商作為主體,由其承擔銀行業區塊鏈應用的“技術升級外包”工作。當然,效率和安全層面的最佳化也會為銀行帶來收益,只不過相較銀行從“資金融通”的核心商業模式中獲得的收益,區塊鏈目前帶來的更多是一種“外圍”收益。

2013年來,“網際網路+”也被認為是新的“風口”,且對幾乎所有行業都適用,如“+製造業”“+服務業”“+農業”……大量行業、企業快速轉向這一概念,宣告存在巨大發展潛力,同時順帶希望從投資人處眾籌更多發展資金。實際上,在發展中很難準確判定一項新技術、新事物對既有行業的積極影響或改造效果如何,因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修正認識,並保持理性、謹慎與積極探索的態度。當前,區塊鏈還無法為銀行業創造新一輪增長的“風口”,消化不良、維持盈利以度過“寒冬”依然是首要且持續任務,資產價格變動帶來的風險依然不可忽視。最後,雖然包括區塊鏈在內的科技進步,對銀行業整體經營模式和盈利來源或不會有特別重大之影響,但對區塊鏈及可能為銀行帶來的商業模式運用的探索應繼續高度重視,畢竟在科技進步的長河中,我們的主觀認識總是狹隘以及後知後覺。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