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老矣,尚能飯否?Qtum/Conflux/GMPC的破局之路

買賣虛擬貨幣

文 | Beep大咖說

9月25日晚七點,Beep大咖說——公鏈老矣,尚能飯否?老中青三代底層技術的破局之路在Beep社群展開,本期對話由特邀主持比原鏈技術運營總監鍾立飛,常駐主持,Beep創始人/喵懂區塊鏈發起人小喵對話Qtum量子鏈CTO,中科院碩士,前SYNOPSYS任高階研發工程師鍾文斌,Conflux聯合創始人兼COO張元傑,GMPC創始人兼CEO,早期矽谷區塊鏈佈道者Brian CHOI。

核心觀點梳理:

1、鍾文斌:Qtum 不為某個特定的問題而生,而是專注於區塊鏈基礎設施的研究和完善,希望未來能夠真正承載區塊鏈應用。未來一年的幾個重點方向是隱私資產、鏈+雲(區塊鏈+雲端計算)、x86虛擬機器、智慧合約PoS等。

2、張元傑:Conflux要解決的問題一句話概括就是:解決以太坊沒有解決的問題。

3BrianGMPC本質上是混合鏈網格架構協議,採用全球首創多鏈複合的混合鏈架構,自主研發GMPC BFT創新共識機制,融合泛POS Staking生態,實現“多鏈-中繼鏈-跨鏈”的融合鏈協議互動、混合儲存。

4、鍾文斌:個人認為跨鏈目前不是主要瓶頸,簡單說,在我看來可能還是個偽需求。無論哪種跨鏈專案,本質上解決的還是鏈與鏈之間的價值交換問題,這個問題從廣義上來說,目前的交易所就可以解決了。我暫時沒有看到不得不跨鏈的場景。

5張元傑:目前一臺普通的電腦可承載能力和P2P網路頻寬的傳輸能力,遠超比特幣或以太坊每秒七或十幾的處理次數,因而它們的短板其實不在礦機,也不在網路傳輸層,而在共識協議層面。 

6Brian: 混合鏈與公鏈和跨鏈的設計理念不同,從技術設計來看,公鏈和跨鏈具有排他性,它希望應用場景、原生鏈能夠適應本身的架構,這使得需要改變原生鏈的技術架構。例如,Cosmos跨鏈,一條鏈成為Cosmos的Zone,就意味著需要嚴格遵循Cosmos Tendermint BFT共識協議和IBC跨鏈協議,在外界看來,Zone生態也失去了自由度。

以下為AMA對話原文(略有刪減)

不同底層技術,各自差異化競爭點在哪裡?

小喵:創業極其考驗差異化競爭,請問各位的專案是如何定的?Qtum/Conflux/GMPC分別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Brian:GMPC本質上是混合鏈網格架構協議,採用全球首創多鏈複合的混合鏈架構,自主研發GMPC BFT創新共識機制,融合泛POS Staking生態,實現“多鏈-中繼鏈-跨鏈”的融合鏈協議互動、混合儲存。

GMPC混合鏈解決鏈上資產互通和資料分佈傳輸,透過實現公鏈、聯盟鏈、跨鏈實現資產互通,致力於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塊鏈價值流量引擎發動機,推動全球鏈遊生態、網格鏈化治理、聚合去中心化資產交易等應用價值流動。

張元傑:Conflux要解決的問題一句話概括就是:解決以太坊沒有解決的問題。

以太坊基本上是遵循了比特幣的道路,在比特幣的基礎上,把世界計算器升級為了世界計算機,可以基於它去程式設計。但是因為它的效能過於受限,所以它的計算速度非常的慢、確認時間非常長、費用也非常高。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加密貓這個遊戲。因為使用者的交易量增多,導致整個乙太網絡堵塞,很多交易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透過,手續費也激增。同樣的事情也常常發生在比特幣網路中。前幾天還看到新聞,以太坊每一時刻有10萬筆交易等待確認。

而在 Conflux 網路中 ,在不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情況下,仍然延續POW機制的公鏈,吞吐量提高到 3000 TPS 的水平,和 Visa 網路一樣。它的手續費用會在以太坊的1%以下,因為交易手續費是由消耗的Gas和Gas的價格同步決定的。假定初期Conflux 的市值遠遠低於以太坊,而吞吐量卻有100倍的提高,所以手續費肯定是遠小於1美分的。再由於 Conflux 使用的是特殊的樹圖結構,它的確認時間可以在半分鐘內完成,安全級(即不被雙花的風險)可類比於比特幣的6個區塊確認等待。綜合來說,基於 Conflux 在技術上的突破,可以使區塊鏈和真實的世界能互動起來,以更優秀的效能,更低廉的手續費,更短的確認時間,爭取區塊鏈應用的開發者和使用者。

鍾文斌: Qtum 量子鏈是一條 permissionless 的公鏈,專案開始於2016年,結合了當時行業中各種先進的想法和技術,成為第一個成功地在比特幣的UTXO模型之上實現智慧合約的專案。你完全可以認為 Qtum 是比特幣的一個大升級,所有Qtum 的創新理論都可以整合到比特幣上,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並且已經成功穩定執行了兩年。Qtum在設計之初就採用了PoS共識機制,降低成為全節點的門檻。發展至今,Qtum已經是全球僅次於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第三大區去中心化網路,幾乎所有的全節點都由生態中的參與者自發執行,最新資料可以參考:

Qtum 不為某個特定的問題而生,而是專注於區塊鏈基礎設施的研究和完善,希望未來能夠真正承載區塊鏈應用。未來一年的幾個重點方向是隱私資產、鏈+雲(區塊鏈+雲端計算)、x86虛擬機器、智慧合約PoS等。 

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止,團隊又有哪些新進展?

小喵:帥初老早些時候在演講中談道:“我覺得面對市場競爭,專案方需要一直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在行業裡面發展。” 9月份正值Qtum主網上線2週年,在7月底ABS大會上,我有幸剛採訪了帥初老闆,他提到Qtum 2.0將會推出一個面向區塊鏈的基礎設施以及在隱私方面會給予MimbleWinble做一些探索,這裡是否可以跟大家透露一下具體規劃和現在的進展?

鍾文斌: 我們剛剛釋出了 Qtum 2.0 的第一次硬分叉升級,該升級將會在 10 月 16 日左右自動觸發。大家有興趣可以閱讀我們的綜述文件:

本次硬分叉升級將極大降低使用者使用智慧合約的門檻、提高開發者效率、增加虛擬機器靈活性,並增加網路穩定性,是 Qtum 主網上線以來最重大一次升級,也是後續幾個重點方向的基礎。幾個重點方向:

1、隱私資產,未來使用者可以在 Qtum 上釋出帶有隱私屬性的token或合約,同時具有足夠的靈活性,滿足實際商業場景中的隱私需求;

2、鏈+雲,我們在探索雲端計算和區塊鏈的結合,比特幣、以太坊等區塊鏈專案的背後是全網重複驗證的同步邏輯,而現實中的應用往往都部署在雲上,背後是非同步的邏輯。我們認為作為數字貨幣,同步邏輯沒有問題,但如果要承載應用,類似雲的基礎設施必不可少。然而目前的雲無法和區塊鏈的特性結合,這中間的鴻溝就是我們想探索的方向;

3、X86虛擬機器將支援最為主流的 x86 架構,這意味著未來開發者可以用最主流的語言和工具進行區塊鏈應用的開發;智慧合約Staking將大大增加Staking的靈活性,同時保障Staker的權益。這幾點都是我們認為目前行業中缺失的,但對於未來的區塊鏈生態和應用非常重要的方向。

小喵:近期Conflux有非常多對外達成合作的訊息,而利好訊息面和底層建設是脫離不了的。目前新晉公鏈tps量級普遍在1000 tps上下,Conflux在《Scaling Nakamoto Consensus to Thousands of Transactions per Second》表示其tps達到3000-6000量級,是以太坊百倍量級,但是若要商用,普通使用者的參考座標不會是“conflux”與“以太坊”,而會是“conflux”和“現存中心化服務”,面對中心化tps(比如淘寶ocean base處理請求在千萬級,交易在幾十萬級)顯然還是不足,請問商用tps有沒有必要和中心化伺服器的tps比?

張元傑:首先在Conflux網路中 ,在保證不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一個POW機制的公鏈,吞吐量提高到 3000 TPS 的水平,基於工作量證明的 PoW 共識也是現在經受最久經考驗的,最大優點就是安全性,這也是Conflux選擇PoW的原因,並且,我們用PoW跑出了DPoS的效能,在PoW的道路下應該還沒有一條公鏈可以達到Conflux的吞吐量。

關於進一步提升吞吐量,Conflux 方案是 Layer1的,它與分片、側鏈等方案又稱為第二層(Layer2)解決方案並不衝突,而是互補的。側鏈技術本身需要依附於 Layer1 的公鏈技術。而Conflux在設計上與 Layer2 的側鏈技術也可以完美相容。目前以狀態通道為特點的 Celer 和閃電網路為特色的 Matic 都準備在 Conflux 測試網和主網上,進行二層網路的開發。雖然分片技術有時也可以被歸類為Layer1 技術,但也是可以應用在Conflux上的。Conflux解決的是如何在不分片的情況下提高吞吐率,也不排斥用分片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吞吐率。 

關於和中心化的伺服器對比,我想說的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用去中心化的解決的,區塊鏈解決的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很多地方用中心化的系統很好用,就用中心化的解決方案啊,沒必要強行套上區塊鏈,但一箇中心化組織雖然效率高,但它永遠有兩個風險,一個是中心做惡,另一個是中心宕機,區塊鏈解決的正是中心化解決不了或者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

行業中目前主要關注的賽道集中在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供應鏈,遊戲,存證等等場景。Conflux在各個場景上基本都有合作機構,Conflux在落地上非常務實,有實質進展後會陸續向大家公佈。 

小喵:那我們繼續問一下Brian,首先需要恭喜一下Brian,GMPC最近好訊息不斷,明天(26號)又將首發BG交易所!GMPC團隊一直強調GMPC並非公鏈而是“混合鏈”,並且是致力於實現公鏈、聯盟鏈甚至是跨鏈之間的資產互聯互通,聯盟鏈和公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生態,其適用場景也不同,做混合鏈來溝通公鏈和聯盟鏈是就什麼設想?

Brian:首先,在網際網路剛誕生的時候形成了幾十個大大小小不同的計算網路,但是不同的網路之間卻無法通訊,形成了一個個的資訊孤島。幾年後,隨著連線分組網路協議的出現,網際網路資訊孤島的問題得以解決,從此人類迎來了網際網路浪潮的大爆發。同樣的,在如今的 區塊鏈世界中,區塊鏈底層平臺百花齊放,但是大多數的區塊鏈平臺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導致在如今的區塊鏈網路中,會存在許多的價值孤島。我們堅信,出於價值交換的需要,當不同區塊鏈連線在一起時,全球必將迎來價值網路互聯的大浪潮。 

我們認為用網際網路類比法來線性、平行地對行業進行暴力鏈改,不尊重行業差異性和技術的異構性,是造成當前公鏈孤島和需求無法落地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混合鏈架構設想,經過一年的迭代開發,目前已初具雛形,如基本架構圖,如下圖所示:

GMPC針對當前公鏈、跨鏈的現有問題,尤其是應用流量缺失、價值孤島的不斷增加等,提出了一個新型混合鏈架構設計——多鏈複合混合鏈架構。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公鏈、聯盟鏈甚至是跨鏈之間的資產互聯互通,致力於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塊鏈價值流量引擎發動機。

 GMPC混合鏈的設計理念不同,GMPC混合鏈尊重萬鏈生態自有選擇權。致力於打造一個可伸縮的容器,在完全保持原生鏈技術架構、儲存架構、治理組織的前提下,在不發生“化學作用”的前提下,為原生鏈間提供流通互動、互聯互通服務。所以GMPC能夠較好的支援跨鏈之間的互操作性。

 我們舉個形像的比喻,如果把公鏈看成是每個國家的公路,跨鏈則是某些地區的公路網,比如區域性地區的公路網,那麼混合鏈就像是聯通每個地區公路以及地區公路網的更為廣闊的高速公路網。

鍾立飛:接下來要針對Conflux提出一個問題,Conflux沿用了PoW共識,那麼在效能和可擴充套件性上就會存在瓶頸,而Conflux選擇透過修改底層結構(使用DAG)方式來提高效能,而樹圖和鏈式賬本相比,複雜性更高,現行也沒有太成功的案例,選PoW+DAG這樣的更艱難的路徑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以及這個方案和現行的DPoS和Layer2層的一些方案比有什麼好處?

張元傑:這還是要說Conflux的專案起源,當時龍凡從美國 MIT 的博士畢業後回到清華,做了一個關於區塊鏈講座。當時很多清華姚班的同學,還有清華的一些教授包括姚期智教授和徐葳教授都參與了討論。他們一致認為比特幣或以太坊這種POW的公有鏈領域,現有的主流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進的空間。 

在處理網路上的每一筆交易時,會涉及到CPU處理、網路傳輸和轉發、硬碟的讀寫等能力。而目前,一臺普通的電腦可承載能力和P2P網路頻寬的傳輸能力,遠超比特幣或以太坊每秒七或十幾的處理次數。短板不在礦機,也不在網路傳輸層,而在共識協議層面,在激烈的討論,最終確定下來用樹圖(Tree-graph)的這種方式來進一步創新中本聰共識,提高去中心化系統的效能。

Pow or PoS?取決於公鏈面向貨幣還是應用屬性

鍾立飛:針對Qtum,我們看到以太坊在從PoW過渡到PoS的艱難,當然這其中除了技術原因,還有生態和利益的原因,而作為早期就選擇PoS作為共識的專案,想請問一下在實踐過程中確實受到PoS帶來的好處以及弊端?

鍾文斌: PoW和PoS各有優缺點。如果一個公鏈專案的重點是面向加密數字貨幣這個屬性,那麼 PoW 是更好的選擇,因為這背後需要礦機的投入作為價值支撐。比如比特幣,永遠也不可能轉向 PoS。而如果公鏈的重點是面向應用,則必須考慮可擴充套件性,這時 PoS 共識就有一定優勢了。你很難想象一個純PoW 的系統能承載複雜的應用。比如以太坊稱自己是一個去中心化應用平臺,並有計劃將共識逐漸轉向 PoS。但可以預見,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 

Qtum 既繼承了比特幣的 UTXO 模型,又繼承了以太坊的智慧合約,同時採用了 PoS 共識,我想這是很多專案都可以參考的一個範例。共識機制在我看來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更多的是滿足實際需求。但個人認為 PoW 仍然會是主流,因為加密數字貨幣是目前已經得到驗證的區塊鏈應用。 

HotStuff 是 GMPC 共識協議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鍾立飛:GMPC作為今年的後起之秀,並沒有沿用PoW和PoS,反而是獨創了自有GBFT機制,從白皮書中瞭解到,同時融合了DPoS和HotStuff BFT,其實我們看到BFT演算法更多的是用在聯盟鏈中,請問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共識?是針對什麼樣的場景和需求?

Brian:我們採用和EOS相同的思路,即犧牲一小部分的去中心化特性,換來了更高的效能以及更好的擴充套件性,同時,安全性也將由於我們的超級節點規則來保證。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們GMPC鏈的效能優勢,我們結合了DPoS和最新的HotStuff共識協議,設計了我們自己的GBFT演算法。 

我們都知道最近Facebook的Libra區塊鏈成為了風口浪尖,而原因之一就在於,其高吞吐、低延遲的HotStuff改進演算法吸引了眾多眼球(另一部分是Move語言),無論是在聯盟鏈亦或是公鏈中都有很多應用空間。而作為全球首個混合鏈GMPC,我們一方面希望能透過超級節點這種模式來吸引各個節點來參與GMPC生態的開發建設,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借BFT演算法的一些優勢來提高全網TPS,支援更多場景和混合鏈協議。

而 HotStuff演算法,相比於傳統BFT共識,跳出了原有的框架,提出了一個極簡的演算法體系,使得它可以很容易地打破這個傳統 BFT 的魔咒。經過測試,它可以在保證簡單程式碼實現、低理論複雜度的情況下打敗現有的最快的傳統 BFT 實現,在商用系統方面具有無限潛力,這也是無論是Libra還是我們GMPC都鍾愛HotStuff的原因之一。

偽需求or意義重大?熱門跨鏈技術有沒有存在必要?

鍾立飛:今年繞不過去的其中一個技術熱點即跨鏈,關於跨鏈,目前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兩兩鏈之間直接進行互聯,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新鏈想要和現存鏈的互聯,而他們之間往往沒有統一的底層協議支援,比如BTC-Relay/RSK等等。

另一種是建立一個第三方跨鏈平臺,這種第三方平臺往往會開發一個通用協議,所有其他鏈都共同使用這一套協議,例如Cosmos,Polkadot。

而後者的兩大跨鏈專案目前正是風頭正盛的熱門專案,然而有人質疑這種型別的跨鏈不可以算真正的跨鏈,只不過都在強大自我生態,從而形成更大的資料孤島,你們怎麼看待跨鏈這件事情?比較看好哪種跨鏈技術和解決方案?

鍾文斌: 個人認為跨鏈目前不是主要瓶頸,簡單說,在我看來可能還是個偽需求。無論哪種跨鏈專案,本質上解決的還是鏈與鏈之間的價值交換問題,這個問題從廣義上來說,目前的交易所就可以解決了。我暫時沒有看到不得不跨鏈的場景。

張元傑:跨鏈分同構鏈和異構鏈跨鏈,同構鏈的跨鏈更像是一種layer 2的擴容側鏈解決方案,就是換了一種方式在強大自己的生態;而我們認為異構鏈的跨鏈將直接服務於DEX,推動數字貨幣交易從中心化向去中心化前進,意義會更加重大。

Brian:首先Polkadot和Cosmos,它們是一個優秀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專案,為鏈與鏈之間的互操作提供較好的技術支援。實際上,polkadot的創始人Gavin Wood和Cosmos創始人Jae Kwon這兩位技術超級大咖的跨鏈是採用完全不同的架構,Polkadot採用中斷鏈+平行鏈架構 ,Cosmos則採用Hub+Zone結構,開發工具都不同,Cosmos使用的是Cosmos SDK,PolkAdot使用的是Substates。

在這裡我們看可以,本來Polkadot和Cosmos的初心是想減少公鏈孤島。但是由於兩個技術是不相容的,你只能選擇一個。例如,Cosmos跨鏈,一條鏈成為Cosmos的Zone,就意味著需要嚴格遵循Cosmos Tendermint BFT共識協議和IBC跨鏈協議,在外界看來,Zone生態也失去了自由度。從技術設計來看,公鏈和跨鏈具有排他性,它希望應用場景、原生鏈能夠適應本身的架構,這使得需要改變原生鏈的技術架構。 

GMPC採用一種完全不同的策略。 “混合”是指不同的物質不產生化學反映集合在一塊。GMPC混合鏈即是打造一個可伸縮的容器,在完全保持原生鏈技術架構、儲存架構、治理組織的前提下,在不發生“化學作用”的前提下,為原生鏈間提供流通互動、互聯互通服務。

例如透過GMPC,Cosmos的zone和Polkadot生態的平行鏈能夠相互流量傳輸、資料互動和代幣交易,ETH遊戲如果發生擁堵,透過GMPC可以切換至其他跨鏈上。此外,GMPC還支援對聯盟連結入,最典型的場景為溯源聯盟鏈的代幣對映。

公鏈落地場景該有偏重嗎?

鍾立飛:臺子搭好了,需要有人唱戲,經過一輪技術相關的問題,現在來談談公鏈上的應用,Qtum/Conflux/GMPC都分別在不同方面進行完善搭建好了一個區塊鏈的底層設施,那麼在專案最終落地場景上會有偏重嗎?

張元傑:Conflux是一個Pow的公有鏈,它將會有成千上萬個節點來維護它,會非常的耗電,也會消耗很多固定成本的投入。所以我們希望它一定承載的是昂貴的共識,這種共識一般都是使用於金融領域。在國內,Conflux技術團隊會定位於聯盟鏈和企業區塊鏈的解決方案,在國際市場上,Conflux將對標以太坊,以更優秀的效能,更低廉的手續費,更短的確認時間,爭取區塊鏈金融應用的開發者和使用者,法幣穩定幣,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借貸等業務。

鍾文斌: 作為底層基礎設施,我們不會也不應該對專案落地場景有所偏好,因為這種偏好必然會影響未來應用的可能性。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比較通用的基礎設施,具體會長出什麼樣的應用,我們暫時也不得而知。 

Brian:GMPC目前的落地應用場景目前側重在鏈遊生態,上週我們與上市公司電魂網路旗下的區塊鏈技術實驗室Unitopia達成了合作。要解決現有的鏈遊的困境,需要完整的多鏈互動技術,混合鏈機制就屬於這樣的一種技術,和鏈遊結合有著非常完美的效果,可以完全改變現在的鏈遊環境,從底層邏輯上去重新塑造鏈遊的全新形態。

在GMPC的混合鏈機制下,鏈遊的體驗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一旦A連結入混合鏈機制,那麼基於A鏈的發行的同質化代幣均可以在GMPC機制下的的鏈遊裡面進行快速的互動。同時基於A鏈的鏈遊也同時可以正常的接入混合鏈機制裡面來,其他鏈的代幣也可以快速的將價值轉移到這款鏈游上面去。理論上來說,可以實現從代幣的互動到鏈遊價值的互動這樣一個突破。

目前GMPC利用混合鏈機制在積極的佈局鏈遊這個產業,同時也是將鏈遊作為一個大的生態在發展,酷鏈娛樂、鏈上德撲、我是王者和王牌撲克的鏈遊應用已經接入 GMPC,直接給 GMPC 的遊戲應用場景帶來日活幾十萬使用者數。

公鏈需要盈利模式嘛?

小喵:有人戲稱“2017年是公鏈元年”,每當問到“公鏈是否需要盈利模式”,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否定的,如今兩年過去,許多公鏈的確似乎因此難以維持,甚至近期很多公鏈團隊都開始發展交易所業務,請問怎麼看這個現象?您們覺得“公鏈的可持續發展是否需要盈利模式呢?或者說需要什麼盈利模式?

鍾文斌: 就公鏈本身而言,到目前為止我還是沒有看到什麼靠譜盈利模式,所以有些公鏈團隊搞起副業也可以理解,但從長遠來說可能不利於專案本身的發展。公鏈作為區塊鏈一切技術創新的源頭,還是需要專注於專案本身,先創造價值,再談盈利。長遠來看公鏈必然需要有自己盈利模式,但具體是什麼盈利模式,我們目前也還在探索。

張元傑:Conflux本身也是和以太坊基金會類似的非盈利的模式:除了募集的資金外,主網上線創世塊中的計算資源有一部分基金會的預留。計算資源在天然的供需和投機下會產生一部分的價值,這些用以保證團隊執行。

 公鏈本身是一個作業系統,未來還有可以能的幾種方案比如:一、舉個例子蘋果的iOS系統,系統本身是不盈利的,但IOS上有蘋果商店,在上面下載的應用會分一點利潤;

二、再比如Conflux協議類比windows,windows本身不盈利,但Conflux協議的技術開發團隊可以再做一個office,office是可以盈利的。

Brian:首先我們認為市場上不需要那麼多公鏈,大多數公鏈沒有應用場景跟流量。其次,我們認為公鏈在前期不需要過度考慮盈利模式。 

瘦死駱駝比馬大&初生牛犢不怕虎?

小喵:契合今天的主題“公鏈老矣,尚能飯否”,想問一下幾位嘉賓:Qtum作為公鏈中的前輩,Conflux作為新起中堅力量,GMPC作為後起之秀,如果從您們各自階段的角度出發,聊一聊老牌公鏈如何和新生公鏈的新特性競爭,新生公鏈又如何對老牌公鏈已有的生態和先發優勢進行破局?

張元傑:現在公鏈領域的競爭幾乎不存在,目前除了比特幣,以太坊是有真實持久應用場景的之外,EOS,Tron有一些博彩應用,其他公有鏈沒有什麼真正的應用,就連以太坊現在也遭受到了很大質疑,這一點可以從BTC在數字貨幣行業的佔比反映出來。所以現在根本不是老中青三代的公鏈的競爭,而是去中心化商業和傳統中心化商業邏輯的競爭,如果某公鏈及其之上的應用生態能證明在商業化世界中有一席之地的話,這才是真正的破局。

鍾文斌: 首先要說一下“未老,能飯”,哈哈。區塊鏈發源於開源社羣,無論專案上線的先後,多少都受到之前專案的影響,可以說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作為Qtum來說,我們繼承了比特幣、以太坊的一些特性,提出了自己的創新,同時也對行業中所有的新技術保持關注,所以不存在所謂老牌公鏈和新生公鏈的技術鴻溝,只是出發點不同,目標不同而已。不同公鏈專案我認為更多是互相借鑑和促進的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整個公鏈的基礎設施還在極早期階段,亟待不同專案進行不同升級的嘗試。 

Beep大咖說由Beep創始人,喵懂區塊鏈發起人小喵發起,旨在探討區塊鏈新技術,新方向,更多精彩請關注Beep官網微博或者胖小喵MiaBao。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