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在歷史中的時點

買賣虛擬貨幣

26號,中國另一家比特幣礦機公司億邦國際在美股上市了,可惜上市首日即破發,而同期的嘉楠科技已於發行價跌超80%。全球三大礦機公司,除去位元大陸還在內鬥以外,剩餘兩家已經無一例外的折乾了。

還有多少礦池可以熬過2020年剩餘的6個月,還是一個未知數。目前已經有超過1850萬枚比特幣被挖出來了,到2032年,99%的比特幣都將被挖完。資本市場正在對礦機的故事保持懷疑的態度。

以億邦國際為例,因為疫情的緣故,今年以來礦機銷售確實有點慘不忍睹。據其2020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資料,截至2020年3月31日淨虧損250萬美元,相較於2019年第一季度的60萬美元,虧損繼續擴大。

就像我之前文章所述,留給礦機的時間不多了。對於華爾街的莊家來說,2020年註定不會讓比特幣暴漲,而會一直寬幅震盪洗盤。大家都知道,像灰度投資這樣的明牌機構持有比特幣的比例正在提升。2020年以來,其GBTC管理的比特幣已經上升至38萬枚。雖然我們討論比特幣持倉集中化還為時尚早,但是我預估在今年的年底以前,我們會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看

而下半年,華爾街的目標就是礦池,每一場遊戲都需要有具體的規則制定者與不同的參與方,這樣才能夠使得遊戲可以延續。對於礦機長遠的股價我倒不是很擔心,畢竟比特幣是一定會漲起來的,只是遊戲的把關人已經不再屬於礦機公司。

就在本週初萊特幣的創始人李啟威發表了言論,認為今年底到明年會出現比特幣大牛市,不知道是不是剛看了凱氏物語半年前的文章。其實我關心的並不是牛市,而是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點。思考清楚這個脈絡會對我們理順區塊鏈發展的脈絡有非常好的參考價值。

關於區塊鏈發展的時間點,萬向集團的董事長早在2018年就發表過一個言論,說2017年區塊鏈泡沫的爆破就是類似於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也就是今天的時間點,大致在網際網路發展的2003年左右。

而阿里巴巴的執行副總裁曾鳴,則在本月初發表了一個觀點,從他個人的直覺上來說現在處於區塊鏈的1990年左右。在其核心討論中認為現在區塊鏈中還沒有任何應用擁有達到千萬或者上億級別的使用者。

比較坦誠的說,我認為這兩個觀點都迷失在了自己的時代中,缺了點兒意思。當然,真相如何,只有若干年過後,大家再回頭來看這個時間點才能夠有一個比較長足的判斷。

在說出我的結論之前,我想讓大家再重新回顧一下2000年科技股發生泡沫的過程。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達到階段性頂點5132點,之後,其用了16年才重新回到這一個數字。

這個時候,敏感的上市公司高管以及資本家已經聽到了玻璃出現裂痕的聲音,所以大量開始減持自己手中的股票,同時間,政府發現科技股上市公司財政報告已經虛假到了極點,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了今天我們聽說的瑞幸咖啡。最終造成崩盤的槍響來自於一個典型的政府判決——2000年4月3日美國宣判微軟事實形成壟斷,微軟創下當日股市最大跌幅,該事件作為引爆點,直接戳破了2000年整個科技股泡沫爆破。納斯達克指數一年時間下跌60%。

科技股泡沫的早期要源於本輪康波經濟週期的復甦起點,美國傳統型產業逐漸式微,被歐洲與日本趕超。而由電腦形成的新生產力正在逐步成型,在這個階段形成了本輪康波週期的核心技術雛形:資訊網際網路。一個新的概念誕生了,其硬體基礎設施也在上世紀70年代出現。

另一方面,美國經歷了1987年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爆破,從1989年開始了一輪三年的降息週期,開始為經濟提供了流動性。第一輪降息潮在92年結束了,經濟開始復甦,這個階段,流動性大量進入了實體經濟。但是顯然沒有進入資本市場,因為在這個階段,全世界人都沒有看到網際網路的樣子,就好像空中樓閣,每個人在討論的都是腦海中無法想象的東西。畢竟,這是需要有穿越時代的能力。

沒有人能說明白網際網路到底可以用來幹嘛,然而第二輪降息潮明顯開始對市場形成了衝擊,因為正是在這個階段,網際網路最早期的殺手級應用誕生了,這個產品就是瀏覽器。93年誕生的網景瀏覽器終於讓所有人明白了一件事情,原來網際網路可以用來瀏覽網頁。

人性如山嶽般古老,亙古不變。絕大多數人無法穿越時代,是因為絕大多數成年人的思維會被已然看到的圖形、畫面固定,而無法跳出可以觸控的物體,憑想象力看到未來模糊的痕跡。網際網路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想要真相,但是真相永遠是相對的,這就變成了你給予我一個具體的事物,這個物體透過我的五官形成了通感。之後就會形成慣性,只要提到一個詞語,就會從你腦海中蹦出畫面。

所以90年代初,大家觸控到了臺式電腦。這個東西是確定的,然後透過電腦開啟瀏覽器能看到網頁,這個記憶就被刻畫到了你的頭腦裡。但是開啟網頁以後是什麼,在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能想象到。直到1995年出現了門戶新聞網站,開啟了.com浪潮。這個時間點,也正是第二次美聯儲降息潮的結束。

1995年-1998年第三次降息潮,尤其是1998年下半年以後,美股尤其是科技股開始了瘋狂的上漲。從1998年8月到2000年2月美股從1500點一路漲到4700點。直到1999年中美聯儲開啟了為期一年的加息週期,市場反應滯後於貨幣調節週期。

2000年7月短期美債收益率開始攀升。8月納指到達次高峰,同期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達到高點,美債收益率短期相對長期嚴重倒掛,三個月短期美債收益率比十年期收益率高約5800個基點,短期資金極度緊缺,流動性快速降低,之後美股迎來了漫長的下跌。

今天我們看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實際上伴隨著三個重要的標誌:超寬裕的貨幣流動性緊縮,網際網路認知加速普及以及最具代表性企業的長期利空事件。而恰恰這三個事件在2017年,一件都沒有出現。

2017年的比特幣暴漲實質上與各個國家,尤其是中美兩國的貨幣流動性沒有任何的相關性,這一點在2017年的中美兩國貨幣政策中就可看出。而衝擊市場的拐點來自於94事件,政策性的在某一段時間造成了市場的資金真空,隨後由資金快速的拉昇帶動了整體市場情緒。

而其後出現的OTC市場以及Usdt穩定幣,適時填補了市場的真空,讓已經出現的市場情緒找到了宣洩口。進而在最高點之前的三週出現暴漲,比特幣價格翻了一倍。這個資金完全是由場內資金來決定的,與法幣流動性毫無相關性。就像我之前數篇文章所述:

最終決定17年比特幣開啟暴跌的原因是短期人口增量達到極限以及場內資金大幅獲利了結。

期間並無任何的標誌性專案長期利空出現,而普通老百姓對區塊鏈的認知也遠沒有達到2000年科技股的狀態。大家可是要知道,2000年以前,雅虎網易新浪搜狐就已經是常態了。雖然同樣的出現了大量的故事,包裝專案,擊鼓傳花遊戲,但是這個感知量級與2017年的區塊鏈差距不是一星半點。簡單的說,2017年就是不合規賭場清算賭徒而已。所以大部分人只是被表象所矇蔽,遠遠沒有思考清楚市場的本質。

我認為,2017年-2018年比特幣牛熊轉換的核心在於網際網路流量的結束以及區塊鏈流量開啟,可能很多人沒有理解這個“開啟”是怎麼造成了暴跌,“開啟”意味著使用者的劇烈迭代,又因為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強關聯性,導致在使用者的斷層期間,會帶來區塊鏈的經濟週期進入牛熊轉換。

那麼回到曾鳴關於1990年的講法上,我可能有一個疑問,區塊鏈真的還沒有形成上千萬甚至上億的應用嗎?早在2017年比特幣就形成了數千萬的地址,以太坊剛剛過千萬,全世界參與區塊鏈投資的人數達到2000萬。今天更是遠遠不止這個量級,比特幣持幣地址過億,全球參與投資的人超過了4000萬。

區塊鏈的早期殺手級應用就是錢包。錢包的使用者數早已遠超千萬級別。更別提同一個使用者持有多個錢包地址,這並不是刷量,而恰恰是“需求”。

17年誕生的錢包應用可以類比的就是93年網際網路誕生的網景瀏覽器,是瀏覽器開啟了資訊網際網路的資訊互動之門。而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就是“分散式資料”,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出現數字貨幣的形式來承載這一價值,而貨幣的載體,恰恰就是錢包。

如果我們回顧微軟的發展,就會發現,1985年出現的產品是基於DOS系統誕生的,還遠不能算是一個作業系統,直到90年,windows作業系統才成形,開始內建應用程式,諸如檔案管理器、紙牌遊戲、傷心小棧等。93年才進入現代計算機時代,95年IE瀏覽器被整合進windows作業系統。

而以太坊作為區塊鏈裡的作業系統,其實也經歷了17年ERC20作為智慧合約的早期使用場景,cryptokitty以太貓作為遊戲代表的時代。無論是網際網路時代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還是區塊鏈時代,底層系統實際上都伴隨著三樣事物的發展而逐步爆發:殺手應用、遊戲以及工具。這一點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在應用系統上對應的就變成了應用商店、遊戲以及工具。

本質上,不論是網際網路還是區塊鏈,其發展都必然伴隨著硬體裝置迭代,互動系統升級以及資料狀態升級三者的演進過程。

基於DOS系統誕生了windows的雛形跟基於PoW工作量證明誕生了以太坊的第一階段本質上並沒有不同,而最終以太坊在19年開啟從PoW過渡到PoS狀態,出現分散式資料資產的早期工具雛形——DeFi,跟迭代出這個時期的win95,是可以大致類比的。

我個人認為2020年的區塊鏈就是1996年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離大崩盤還有4年左右的時間。

這一系列的大崩盤很有可能伴隨的歷史性事件是美聯儲史無前例的大放水終結,數字黃金法案以及全球參與數字貨幣投資的使用者超過3.5億人。這個使用者數量有兩個維度來確定,一個是全世界各類投資市場的使用者基數,而另一個就是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的時候全世界網際網路使用者數超過4億,而就在1998年,這個數字仍然為2億。這個過程伴隨著2021年可能到來的比特幣牛市帶來的人口增量過程有極高的吻合性。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區塊鏈發展的時間表與網際網路又有具體的差異點。資訊網際網路作為本輪康波經濟週期的核心科技,2000年科技股泡沫崩盤伴隨的是繁榮頂點的到來,幾乎所有今天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是在2000年左右誕生的。

而基於現在區塊鏈的發展,卻是在康波經濟週期的蕭條週期發生可能即將出現的大崩盤。這一差異的原因我認為與下一輪康波週期的主題有極強的相關性,就是科技金融。“共識”這一個詞其實早於區塊鏈與比特幣就已經出現在網際網路時代,只是在網際網路階段這個概念並不叫這個詞語而已。

早在1999年,全球最早的科技金融產品PayPal就已經誕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伊隆馬斯克創辦的。在創立初期就以為使用者提供終身免費服務而著稱。其最初的盈利模式是依靠使用者資金沉澱產生的利息,但本身科技金融產品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快資金效率同時降低資金成本。

正因如此,使用者資金流轉率非常的高,以致於無法沉澱下來產生利息,之後PayPal的盈利模式改為向B端使用者收取手續費才開始大規模盈利,直到2002年在納斯達克上市。資本市場給企業股票進行估值定價常用的方式就是市盈率。但是PayPal卻常常高於市場平均市盈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市場溢價都顯著高於其他行業股票。

即使面對同類競爭產品,PayPal的估值也明顯更高,直到ApplyPay出現以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投資者對其長期形成了“溢價”?其實華爾街資本在計算PayPal估值的時候都會額外計算一個數值,就是使用者基礎*裂變係數。為什麼需要這個額外的數值?

因為所有的科技金融產品都會形成”習慣性壁壘“。所以只要市場形成規模,就會自發裂變,直到新基礎設施的科技金融產品誕生。

日本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就誕生了西瓜卡,直到今天為止,蘋果的ApplePay想要進入日本市場都需要讓使用者將西瓜卡進行繫結。而香港人長期使用的就是八達通,即使大陸出現了更為便利的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支付,依然難以在香港市場大規模展開。而對歐美使用者來說,即使出現了PayPal這樣的便利性科技金融產品,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階段已經有68%的美國人使用網際網路的情況下,依然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部分人更願意使用信用卡進行支付。

但是中國大陸卻在各地有公交卡,諸如廣東就有類似香港八達通功能的粵通卡、信用卡等一系列金融支付手段的前提下,被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支付顛覆性形成了這個階段的全民”習慣性壁壘“。

核心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中國過去改革開放的30年是伴隨著金融制度逐步逐步完善的過程,而相反發達國家與地區諸如歐美日本與香港的金融政策與制度已經非常完善。完善意味著法律過程將極其嚴謹,與之伴隨的是嚴厲的懲罰措施,從而令到試錯成本變得極其高昂,反而抑制了市場誕生新的金融工具。

另一方面就是金融體制完善的過程恰好伴隨的是中國網際網路發奮圖強,從學習美國矽谷到引領全球網際網路潮流的轉變,由社交工具微信與消費平臺淘寶帶動了大量的早期使用者進行基礎裂變,迅速佔領了國人的心智。

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金融制度也依然在健全的過程中,而全球網際網路發展也走向了瓶頸,從而轉向了產業網際網路,區塊鏈的崛起恰逢其時,所以從公開資料上來看,中國的使用者數量明顯是高於絕大多數國家的,基於大陸政府對數字貨幣合法性的灰色地帶,我有理由相信實際使用者數應該全球排名第一。金融支付手段一旦形成了習慣性壁壘就非常容易沉澱下來。

網際網路產品的”習慣性壁壘“就是今天區塊鏈公鏈裡的使用者”共識“。這就是為什麼凡是模仿比特幣的”偽金幣“都必將走向歸零,模仿以太坊的”偽銀幣“也終將走向歸零。

”習慣性壁壘“一旦形成,金融支付手段將難以改變,直到出現新的基礎設施。而區塊鏈作為下一輪康波經濟週期的核心技術——科技金融將統領未來50年人類走向,”共識“的基礎超越了國界線。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中國的比特幣、美國的比特幣、歐洲的比特幣,但是在網際網路產品裡即使是同一個應用場景也會因為不同的國家而有不同,比如中國用微信,美國用what’s app,日本用Line,韓國用kakao talk。

但是這一點在加密軟體上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性,比如加密聊天軟體,即使是網際網路產品,全球幾乎通用telegram、signal。很大程度是因為個人資料作為一種資產最大限度受到了保護,雖然沒有產生資產兌換手段,但是依然表現出了類似科技金融的”習慣性壁壘“屬性。

基於以上的判斷,我有理由相信下一個誕生世界級”習慣性壁壘“的區塊鏈專案來自於中國。畢竟”法律提及的都不能做,法律沒有提及的都能做。”個體承擔試錯結果,包括一切有可能的巨大風險,而由全民享有成功碩果。從集體利益上來看,是價效比極高的。

在2013年全世界誕生了超過1000種數字貨幣,這個數字在2017年是1萬。到區塊鏈世界的“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可能這個數字將達到10萬,但是可能不是以今天大家以為的形式出現。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Dapp更加類似於小程式的存在,是基於底層應用系統的超巨大長尾網路。底層應用系統形成絕對“壟斷”的“習慣性壁壘”,而基於其產生的10萬Dapp分別作為各類應用場景的分散式資料資產的承載者而爆發,這很可能是4年後的巨大泡沫場景。

這樣的底層應用系統產生的工具必然是簡單直接,極易使用。2000年科技股泡沫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註冊一個域名就可以開啟擊鼓傳花的遊戲。但17年的ERC20顯然不是這樣的場景,即使有無數的故事出現,許多網際網路創業者對理解這樣的過程依然有十萬八千里遙遠。

毫無疑問,曾鳴有一句話講對了,區塊鏈是一場長跑,而非短跑。

現階段的區塊鏈非常適合長期創業者,必須要熬過長期的黑暗,探索出區塊鏈未來發展的真理,帶來新的“正規化”,產生價值,成為基礎設施,進而帶來巨大的Dapp生態爆發。從而帶動更多使用者從網際網路進入區塊鏈世界。

誠如我前文所述,4年以後有可能出現的大崩盤將會極大的考驗所有的區塊鏈專案,而存活下來的,將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全球頂級巨頭。未來在區塊鏈世界不會存在美國的”FANNG”,或者中國的“BAT”。因為“習慣性壁壘”的緣故,頭部的數字貨幣可能就是“BEHUD”:BTC, ETH, HYN, USDT, DCEP。

而“新美大”可能就是IPFS,尚未出現的分散式影像協議以及分散式聲音協議。後兩者將基於網路速度的提升,智慧硬體裝置的迭代以及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而誕生。這個時間點可能在2006年以後。到2030年左右的時間點,我預估將有超過10億Dapp誕生。之後,區塊鏈將進入下一輪大爆發。從未來回望歷史,人類將會記住今天這一刻。

比特幣正在大蕭條前夜準備綻露頭角。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