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不像黃金

買賣虛擬貨幣
COVID-19大流行、油價戰以及隨後的金融危機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比特幣和其他類似加密貨幣應該與黃金或其他大宗商品類似:一個“避風港”,在某種程度上與股票的表現相反。這導致了對兩者的幾次比較,比特幣受到的影響較小,但比特幣正在失去更多的短期價值。
不過,這種比較並不完全正確,有幾個原因。首先,比特幣的價值並不存在於商業使用的既定歷史中,因為它具有防腐特性。它既存在於透過其網路進行的線上交易的未來價值中,也存在於一種信念中,即最終有必要去中心化。與其說這是一個實際的問題,不如說這是一個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對於接受過資產價值評估訓練的經濟學家來說,你可以說比特幣的“投機性”價值更高,但它的歷史記錄比黃金本身要短。然而,這正是比特幣成為如此有趣的技術和經濟實驗的原因:它肯定證明了其論點的第一個要點,即個人透過一套技術上實施的規則來組織和凝聚在一起,可以創造價值,而不需要官方的授權。相比之下,從古代的國王和皇帝到今天的銀行家,黃金經歷了數千年的法定衝壓。其次,其結果是,與黃金相比,比特幣持有的制度聯絡程度較低,這影響了它的波動性以及政府對它的看法。這意味著,例如,在加拿大(給你一個例子,這是作者最關心的),用於稅收節省的註冊賬戶不能用於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與此同時,黃金敞口可以透過ETF購買或以其他形式相當容易地購買,而且仍可獲得政府批准。這意味著,當事態嚴重時,投資者在黃金上的巨大損失可能會得到政府的支援,他們的損失可能會得到補償。在目前的情況下,指望加密貨幣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是愚蠢的。
這比僅僅從投機的角度增加波動性有更有趣的含義。這也再次讓人相信加密貨幣是一種更強大的反作用力,與市場的聯絡也比黃金更弱的觀點。黃金是同一金融體系中的一種投資,只是一種反週期的投資。比特幣是一種投資,儘管主要不是金融投資,但它可以替代上述系統。  第三,即使在早期,比特幣也是一種比黃金更具流動性的交易媒介,它更像是一種靜態的價值儲存手段。比特幣讓你可以接觸到各種加密貨幣,這些貨幣很少甚至沒有任何限制。它也被用於更多的電子商務設定和跨境支付。雖然中央銀行會將大量黃金作為價值儲備相互轉移(有些人確實接受黃金作為投標),但是在很短的時間,比特幣已被證明是一個更有用和可行的交換媒介,有可能增長作為商業轉移到更多的線上。加密貨幣公司也傾向於用加密貨幣來進行收入分享——不管你怎麼說它的潛在泡沫,但它確實能激勵員工,這不是你經常在金礦及其員工身上看到的東西。因為新的加密貨幣計劃不需要像礦山一樣資本充足(即使ICO可能試圖讓你不這麼想),創新的潛力在能夠吸引有才能的思考者和創造者的生態系統中才會更高。這就引出了最後一點不同之處:雖然黃金使用的是一種相當傳統的融資模式,但加密貨幣的創新得到了融資團隊的支援,同時也得到了一個致力於比特幣原則的強大開源社羣的支援。的確,從表面上看,比特幣似乎與黃金有一些共同之處,尤其是從投機者的角度來看。兩者都被定位為股市的“反週期”和“安全港”。然而,當你觸及表面時,你會發現這些膚淺的共性掩蓋了深層次的根本差異——這應該會讓任何比較變得細微。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