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和虛擬幣的價值在哪裡?

買賣虛擬貨幣

2019年是真正的區塊鏈元年。未來,區塊鏈的大規模商業應用可期。其原因在於以下三方面條件的逐步成熟。

第一,區塊鏈3.0技術能夠提升區塊鏈的效能、易用性、可操作性和擴充套件性。包括跨鏈、側鏈、分割槽、分片等在內的技術,大部分都會在2019年成熟並且繼續進步。

第二,穩定數字貨幣在最近一年中迅猛發展。數字貨幣作為支付工具、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和價值儲存的功能會得到圓滿解決。在區塊鏈投資領域將會有大規模的資金入場。

第三,法律法規的制定監管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成熟。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必須獲得法律的保障,只有合法合規公開社會才會更容易接受區塊鏈這一新興事物。

區塊鏈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記賬認證功能,其真正有價值之處在於加密賬戶體系是一段可程式設計的程式,這段程式帶著智慧合約,可以按約定自動執行,社會的信任成本因此大大降低。過去,企業和企業之間簽訂協議,需要考慮各個環節中的種種問題,比如,各國法律體系差異造成法律依據不同;支付和結算的貨幣需要商定;糾紛仲裁的地點需要確認。而區塊鏈的分散式記賬方式,為新經濟、新規則提供了一套記賬方法和賬戶體系。在區塊鏈場景下,上述的這些約定都不再必要。智慧合約就是遊戲規則,對賭標的也會明確,只要條件成立,合約會自動執行並進行清算結算。區塊鏈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信用共識的問題,透過區塊鏈的形式,很容易建立信任。信任成本的降低又意味著生產關係的重構。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銀行不可能將自己的清結算中心外包出去,因為這是銀行的核心環節,賬絕對不可以記錯。所以說在過去,企業的供應鏈組織形態是這樣的:信任成本高的環節,需要放到自己企業內部;信任成本較高的環節,考慮參股或者兩個企業簽訂一定的長期合作協議,形成企業生態圈;信任成本低的環節可以外包。而在未來,很多信任成本高的環節都可以透過區塊鏈的技術特徵加以解決,所以區塊鏈技術不僅僅會影響一個企業外部的供應鏈、生態圈,也會影響企業的內部組織形態,也就是是否還有必要把這麼多環節放在企業內部。

一個區塊鏈技術使用的典型場景是瑞波系統(Ripple)的跨境轉賬功能。與建立於1973年並被世界上多個國家銀行廣泛使用的“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系統相比,瑞波的交易速度更快,可以在5秒以內實現,而SWIFT則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同時,瑞波的交易費用也大大降低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並且能夠實時追蹤錢款動向。儘管兩者的體量目前還不能相比(瑞波日交易金額為5億美元,而SWIFT為1000億美元;已加入瑞波的金融機構數量在200家以上,而老牌的SWIFT則有超過11000家金融機構入駐),但是基於成本因素,未來跨境小額轉賬可能是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剛需場景。

另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境轉賬服務提供商是Veem。自2014年成立以來,Veem利用區塊鏈技術提供準確的追蹤及賬戶管理功能,為企業客戶帶來大型金融機構無法提供的透明度。在未來,跨國交易將變得異常容易。在區塊鏈的落地應用方面,事實上,很多商業巨頭已經在區塊鏈應用領域進行佈局。微軟從2015年啟動了“Azure區塊鏈即服務(BaaS)”計劃,推出了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航運保險平臺。高盛在2018年8月推出了加密資產交易平臺;摩根大通在今年釋出了自有數字貨幣JPMCoin。Facebook也在今年6月釋出了加密貨幣白皮書,不僅計劃將其加密貨幣應用於旗下的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還將應用於全球跨境支付;螞蟻金服已經在聯手渣打銀行,提供跨境的小額匯款業務等等。

根據DappRadar的資料,2017年EOS生態內已有323款Dapp,每日活躍使用者數約5萬,24小時交易額在2500萬美元。有人會問,什麼時候在區塊鏈上也能出現一個像微信那樣10億月活的殺手級應用呢?我認為可能不會出現。因為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APP和基於區塊鏈系統的Dapp存在根本差異。網際網路將商業模式平臺化,區塊鏈則反其道而行,將商業平臺進行解構、去中心化。也許,將來不會出現幾億日活的超級Dapp,但有可能會出現幾萬個有幾百萬日活使用者Dapp的公有鏈。大市值只能出現在公有區塊鏈上,不會出現在應用層面上。一條公有鏈的價值等於這條公有鏈上所有Dapp價值的總和,當一條公有鏈上存在大量Dapp時,公有鏈的價值才會體現並提升。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