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網際網路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還有什麼替代品?

買賣虛擬貨幣

請繫好安全帶,一場烏托邦領土治理的冒險即將開啟。撰文:LeftOfCenter

開宗明義:這是篇關於目前看還有點冷僻的專案——點對點網路 Urbit 的科普文,本文長達一萬多字。由於 Urbit 本身就非常複雜,並且目前對大多數人來講還挺生僻,讀完本文需要足夠的耐心。為了不浪費讀者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推薦以下 4 種人類閱讀:

對隱私需求較高、希望控制自己資料的使用者;

拒絕網路暴力(Internet Trolls)希望尋求一片乾淨的網際網路對話環境的智者;

喜愛動手摺騰、對人類社會實驗和探索感興趣的加密極客和開發者;

在加密貨幣世界還在苦苦探索商機希望能大掙一筆的冒險家。儘管複雜,但是我們保證,索性 Urbit 專案和這個專案背後的邏輯,是一場比較有意思的精神和智力冒險。無論是那一套對映網際網路的天文學命名系統,還是彼此獨立的層級生態系統,以及其中蘊含的經濟價值,都會讓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開發的探索,變得具有無窮的想象空間。好了,確認你已經登船。請繫好安全帶,一場烏托邦領土治理的冒險即將開啟。狗頭疑問 .jpg ——Urbit 究竟是什麼東西?簡單的答案是:Urbit 是重構網際網路「伺服器-客戶端」模式的數字宇宙。

嘖嘖嘖,很難理解,對吧。確實是這樣。大約每過一個月,Hackernews 上就會出現一個「月經貼」,問「Urbit 到底是什麼?」,而下面的評論基本上也都是圍繞「這是一個什麼專案?」、「太難懂了」、「故弄玄虛」等展開。這種「迷惑行為」,從 2017 年開始出現:

這個叫做 Urbit 的專案到底有何魔力,激發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甚至引發爭議?它為什麼獲得了彼得 . 泰爾加密風投 a16z 和加密朋克教父 Balaji S. Srinivasan 的青睞?Urbit 和加密貨幣到底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Urbit 如此難以理解

這一連串問題,促使我們決定花點精力研究一下這個「迷惑」專案。

Urbit 誕生的時間比比特幣還長。早在 2002 年就作為一個業餘專案開始,後又經過了 18 年的緩慢程序進化,直到今天的樣子:一個點對點的網際網路。

實際上,Urbit 被冠以的稱呼很多,比如首個雲端個人電腦、雲端的城市、數字土地,甚至有人說是一場行為藝術

想要說清楚 Urbit 是什麼很難,因為它完全重構了現在網際網路的「伺服器-客戶端」模式,對於不瞭解網際網路架構原理的人來說,理解起來自然困難。

為此,Urbit 還重新發明了一套技術棧,包括一個虛擬機器「Nock」,一門型別化函數語言程式設計語言「Hoon」,以及一種函式式網路作業系統同時也是一個資料庫的「Arvo」。可以說,Urbit 和目前存在的程式設計大相徑庭,和 20 世紀程式設計的唯一共同點是 Unicode 和一些加密演算法。

而最有意思的部分在於,Urbit 還發明瞭一個新的去中心化身份系統「Azimuth」。這個 Urbit 身份系統的獨特之處在於,採用了一種自由鬆散的層級治理結構,並有一套非常酷的天文學命名系統,自上而下分別是「星系、恆星、行星、衛星」,對映的分別是網際網路中的 DNS、ISP、個人計算機及其連線的裝置。

由於 Urbit 的地址空間發行有上限,這讓 Urbit 身份 ID 擁有稀缺性,擁有了可被數字資產捕捉的價值。

簡而言之,所有 Urbit 的這些發明,都是為了替代目前主流的「客戶端-伺服器」模式,重構一個點對點的網際網路。在這個點對點網路中,每個使用者都擁有自己的客戶端和伺服器,而無需由大公司託管,沒有第三方介入,伺服器和伺服器直接通訊,這意味著使用者無需放棄資料控制權即可與各類應用互動,從而擁有自己資料的完全自治權和可訪問性。

除此之外,Urbit 還計劃整合比特幣。也就是說,Urbit 生態中的開發者可安全整合數字貨幣,就像是使用檔案系統或者網路協議一樣簡單。Urbit 團隊認為,這將促進比特幣的普及和使用。

考慮這和今天的網際網路架構形式完全不同,這將是一個非常巨集大的目標。那麼,讓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問題:Urbit 到底是什麼,以及到底要如何實現?

 Urbit 試圖解決什麼問題?

一句話答案:Urbit 主要是為了解決資料所有權的問題。這話聽上去很虛,必須再具體解釋一下。

當前網際網路採用的是「客戶端-伺服器」的架構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大型組織提供一臺大型中心化計算機,即「伺服器」,每個使用者透過「客戶端」連線到計算機。這是幾乎所有網際網路服務的工作方式,無論是電子郵件、網站、微信、簡訊等,都是在伺服器內部執行,客戶端一方則是手機上的一款應用,或者是一個手機瀏覽器。

這種中心化「客戶端-伺服器」網路作為普遍採用的方式,簡單、高效,併為人們的現代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每個人都可以免費或低成本使用各類服務,社交網路、支付服務、免費的即時通訊,一切好用免費的網際網路服務唾手可得。

然而這只是硬幣的一面。便捷免費的代價是,你無法擁有和控制自己的隱私資料。事實上,你的資料會成為這些服務提供商的一種收入來源,它們會利用你的隱私資料出售廣告,這會造成隱私洩漏等安全隱患。隨著雲託管模式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自託管伺服器開始向雲伺服器提供商遷移,這導致資料所有權將越來越集中。這個一個殘酷的現實,在當今世界,雲端計算主要由少數幾家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掌控。

Urbit 的目標是打破著一現狀,替代目前的中心化網際網路系統,發明一個替代「客戶端-伺服器」模式的全新點對點網路。在這個點對點網路中,使用者擁有自己的伺服器,無需其他人提供的第三方服務。所有伺服器都直接相互通訊,使用者無需放棄資料控制權即可與各類應用互動,擁有自己資料的完全自治權和可訪問性。

具體如何做?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Urbit 主要構建了兩項技術,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和一個去中心化身份系統 Azimuth。結合兩者,就可以打造一個端到端的加密網路,從而可確保自己傳送的資訊不會被篡改或監視,預設情況下可以信任網路上的陌生人。

在 Urbit 去中心化的數字身份網路系統中,每個使用者都是一個 Urbit ID,關聯著一個唯一數字,該數字代表的是居住在 Urbit 上的可透過密碼驗證的數字居民身份。每一個使用者透過自己的 Urbit ID 登入,然後透過虛擬機器「urbit」(注意,這裡都是小寫的字母,專門指代虛擬機器)與 Urbit 網路(而指代網路的時候,則是大寫字母)始終保持持續連線。由於記錄 Urbit ID 登錄檔及其規則的一組智慧合約 Azimuth 已經被部署到以太坊區塊鏈上,因此,每一次基於虛擬機器進行的任何操作(比如交易),都將被永久記錄在以太坊上。這樣,可以讓使用者在多個不同位置登入和退出自己的雲端賬號,不會丟失其歷史記錄,也就是去中心化登入。

有了這樣一種設計,使用者不再侷限於某臺特定的硬體裝置,相當於一個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統,也不再侷限於某個特定的平臺,相當於打破了基於目前網際網路而存在的平臺,使用者只需要 Urbit 身份系統登入後,即可在所有裝置上無縫訪問多個平臺。

Urbit 的使用者介面,所有應用均在一個選項卡上

去中心化身份系統 Azimuth

Urbit 中的身份系統叫做 Azimuth,也就是 Urbit ID 。它也是 Urbit 中最有趣的部分。

Azimuth 本質上是一個域名地址資料庫,用於跟蹤 Urbit 網路中各個地址的所有權。此外,Azimuth 還負責設立規則,規定哪一層級的地址及其所有者可以進行哪一類操作。Azimuth 儲存每一名 Urbit 使用者的數字身份,並以人類可讀的文字表示,比如「〜hal」「〜littel-ponnys」,根據音節的數目可判斷出其位於哪一級。每一個 Urbit ID 都是一個非同質化 ERC-721 代幣,本質上是 Urbit 網路中的數字資產,可以出售。

雖然 Urbit 的目標是對個人計算實現完全的網路重構,但其網路層級結構和傳統網際網路有著緊密的對應關係。組成 Urbit 的路由系統的星系、恆星、行星及其衛星對應的功能分別是網際網路中的 DNS、ISP、個人計算機及其連線的裝置。不同之處在於,Urbit ID 是由多方(而非單一實體)發行和控制,並以密碼驗證的方式被使用者擁有的。

事實上,這一套炫酷的天文學命名方式的層級系統正是 Urbit 身份系統的獨特之處。作為一個系統層,星系、恆星、行星和及其衛星分別都有自己的自治權和治理權

根據 Urbit 的白皮書,「星系和恆星是網路中的基礎架構;行星是個人伺服器;衛星是客戶端 / 應用;彗星是機器人。」

讓我們來一一解釋:

  • 最頂層是網路的基礎設施,星系(galaxy)。星系是 Urbit 網路中的規則制定者。根據 Urbit 官網介紹,「治理是由星系層執行的。各星系組成參議院,透過多數表決更新以太坊上的土地註冊的邏輯。」每個星系可以發行約為 254 顆恆星(65,000 顆星 / 256 個星系)。星系是網路中級別最高的,因此並不依賴於其他層級,主要透過「自簽名」或預挖在 Urbit 中啟動。星系 ID 為單音節位數,比如〜hal。

  • 星系發行下一級恆星,數量限定為為 6.5 萬(2 的 16 次方)個。與星系類似,恆星也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服務,服務於行星使用者,為其提供應用執行和互動的基礎設施

    其中,恆星可幫助行星與網路中的其他使用者建立連線、在行星之間路由資料包、為行星提供 DNS 路由,以及為行星的使用者推送軟體更新。恆星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是,為下一個層級「行星」發行身份,一旦加入某個恆星生態系統,行星就有許可權使用其中的基礎設施,比如各類應用。類似於一個城市中的供水、供電等基礎服務,恆星為基數龐大的行星級使用者提供基礎設施,需要保持充分的執行時間,以儘可能維持該「城市」的正常運轉。恆星 ID 為雙音節,比如〜sogtyv。

  • 恆星負責發行下一級的行星每顆行星代表普通的 Urbit 使用者個人伺服器),每個行星使用者接入的電子裝置,比如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計算機則表示為 Urbit 網路中的衛星,始終圍繞行星運轉。行星有四個音節,比如〜laptel-holfur,衛星則有八個音節,比如〜dabnev-nisseb-nomlec-sormug

在 Urbit 網路中,購買一顆恆星,本質上就是購買一片 Urbit 網路類似於開設一家電話公司,執行一顆恆星需要負責該片區的網路路由,幫助行星路由發現地址,同時保持軟體的更新。

在 Urbit 上,超過 6 萬顆恆星都由不同的人擁有,如何發行下一級的行星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意願。除了出售,恆星擁有者甚至可以透過抽獎、兌換、獎勵等方式發行行星。比如,假如你是一個戒酒俱樂部的社羣管理員,你可以獎勵一顆行星作為獎勵發給戒酒成功的人。

Urbit 上有人發起的喝酒俱樂部執行恆星需要較高的成本,執行一顆恆星需要準備配置更好的計算機裝置、網際網路頻寬以及保持足夠時間的開機時間以維持整個「太陽系」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轉。為了覆蓋這些基礎設施和時間成本,恆星擁有者可向行星居民收取一定的管理費。還有一種星體叫做彗星,它是一種測試用途的地址,在沒有購買也沒有邀請連結的情況下,可嘗試用彗星賬戶測試 Urbit 網路。需要說明的是,彗星擁有和行星一樣的功能可進行各種操作,但彗星是一次性的,且需要耗費較長的啟動時間。彗星有 16 個音節,比如〜satnet-rinsyr-silsec-navhut — bacnec-todmeb-harwen-fabtev。值得注意的是,在 Urbit ID 的命名系統中,可從音節數目辨認出層級,也就是說,其 ID 音節位數越小,層級越高,價值也更大。

Urbit ID 命名系統中各層級 ID 的發行數和音節示例其中星系的 ID 是單音節,權力最大。星系是 Urbit 整個系統中最重要的治理單位,不僅負責發下一層的恆星發行,同時也在整個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未來 Urbit ID 合約的升級都需要透過星系投票才能進行。

技術層面上,Urbit 基於層級結構發行新的身份 ID,具體來說,是父級透過簽署初始化金鑰建立下一級的星體。系統初始化啟動時,256 個星系,透過簽署初始化金鑰向下一層級發行星體。掌握自己金鑰的使用者可透過金鑰簽署自己的更新,從而建立證書鏈。

本質上,Urbit 是一種安全的數字身份,可以使用加密金鑰擁有和控制,就像比特幣錢包一樣。

現在 Urbit ID 系統是部署在以太坊上的。作為一個通用型區塊鏈,以太坊在 gas 費成本和治理上無法提供最優解決方案,但是目前來看,以太坊區塊鏈具有簡單的實用性,是當前的最佳選擇。Urbit 團隊曾表示,如果有必要,未來有可能遷移,長遠來看,Urbit ID 系統有可能由 Urbit 自己託管。

烏托邦式的層級結構

一旦出現作惡行為,Urbit 的處理方式也和中心化平臺不一樣。

在中心化平臺上,常見的方式是,直接對該賬號進行登出處理,而 Urbit 的處理方式則是拒絕驗證惡意行為者,透過使其無法繼續使用其基礎設施來限制它繼續作惡的可能,但仍讓惡意行為者保持對自己資料的完全所有權。

兩者不同的處理方式的取決於架構模式的不同。「客戶端-伺服器」模式讓平臺方可隨意更改域名空間、URL 和網頁等狀態,而在 Urbit 網路中,使用者的通訊歷史、運算元據記錄一旦存在就不可篡改,也就是說,一旦出現惡意行為,就被永遠儲存在以太坊上,作惡者將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類似於物理世界中,信用記錄永遠跟蹤自己的信譽,這讓作惡產生成本。

和比特幣一樣,由於 Urbit ID 的地址空間的總量是有發行上限的,這讓 Urbit 身份 ID 擁有稀缺性,成為一種數字資產,可獲得價值。

在 Urbit 系統中,每一個 Urbit ID 對應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覺圖案

作為一種數字資產,Urbit ID 和比特幣一樣可以轉讓和出售;但與比特幣不同的是,Urbit ID 是一種非同質化的數字資產,因此無法在一般的交易所出售,只能在特定的 ERC-721 標準市場中交易。和現實生活中的房地產一樣,Urbit 的流動性極差,因此不適用於短期交易者。

同時,擁有價值的 Urbit ID 網路,讓網路中的使用者產生惡意行為變得代價高昂,從而可從整體上構建一個更加友好安全的網路,杜絕殭屍機器人、反擊垃圾郵件等惡意行為,讓 DDoS 攻擊和傳送垃圾郵件也變得十分困難。

這讓信譽在 Urbit 網路中被高度珍視,從而促進良好社會和公民的形成。在一個價值網路中,一旦產生惡意行為就得付出代價,比如你用 Urbit ID 攻擊他人,不僅有可能被其他 Urbit 使用者拉黑,而且,該帳號會因這些行為導致聲譽降低,價值也會降低。而無論申請發行一個新帳號還是從其他人那裡購買轉讓帳號都需要一定成本。

此外,Urbit 這種層級網路是鬆散的,也就是說,居民可自由遷移至其他平行系統,不受戶籍繫結。

雖然看起來整個結構似乎是自上而下的,不過,除了行星和衛星之外,每一層級和下一層級都不是永久繫結,如果恆星和行星使用者不滿意父級的治理,則可以自由退出,攜帶自己的所有歷史資料遷移至其他的平行系統中,在發展成熟的生態系統中。這意味著,該城市的管理者將失去來自這位住戶為基礎設施所繳納的收入。

這將促進良性生態的競爭,每個基礎設施提供者為了爭取居民,將盡最大努力建設自己的領土,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服務和實行人性化的治理。一個運轉良好的生態系統會吸引更多的居民入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該生態中出售的 Urbit ID 會更貴。

作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恆星和星系擁有發行星球的權利,因此可以透過發行下一層級的星球獲得收入。但 Urbit 生態中的商機不限於此,事實上,Urbit 生態中有非常豐富多元的生意經,且不限於恆星和星系參與。

除了以上提到的發行下一層級星球之外,恆星和星系還可以透過提供資料包路由、軟體交付和內容管理等相關的基礎設施服務獲得可持續性收入。

除了路由和軟體分發,恆星還可以充當區塊鏈相關的節點服務獲得持續性收入。

舉例來說,一個專注於支付功能服務的恆星可以提供專門的比特幣、閃電網路或以太坊節點執行服務;一個專注於提供交易服務的恆星可以執行 0x 中繼器,併為生態中的行星提供訂單薄服務;以及一個專注於機器學習服務的恆星可以透過關聯 TensorFlow 晶片,為旗下生態中的行星提供收費的機器學習運算服務。

星系的投票權可以解耦並出售。這意味著,對 Urbit 網路享有投票升級權的星系可以將投票權轉讓。目前,這項權利的價值尚未在市場上定價,但隨著 Urbit 的採用和增長,投票權的價值將出現並獲得增長。

除了本身就是基礎設施一部分的恆星和星系之外,還有一種挖掘地址空間價值的參與方是經銷運營商,它們的作用是提供便捷的打包服務,為普通使用者去除繁瑣的中間步驟,只需要點選幾下,就可以購買星球、註冊一個託管 / 路由捆綁包,獲得對一系列服務的訪問權,並立即準備與社羣進行互動。

由於每個生態系統都是獨立的,因此經銷運營商需要根據不同的生態系統提供自定義服務,與自上而下且同質化的中心化網際網路網路服務相比,這種獨立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好處是更加多元和多樣化,不僅會讓整個探索變得更加有趣,而且這種滿足不同需求的多元服務,最終也將體現在生態系統中的基礎單位「行星」的價值上。也就是說,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的行星,因其基礎設施不同,價值將完全不同。

這就有點類似於房產開發,一套房子的價值不僅僅取決於硬體設施的質量上,更重要的是軟體配套設施,包括社羣成熟程度、周邊設施、是否屬於學區房,周邊有無地鐵等。

長遠來看,恆星或星系的長期價值並非完全依賴於出賣行星,還在於提供優質的服務,並且由於有大量行星和恆星需要託管,因此這類經銷運營商的價值對於生態系統的價值至關重要。

這像不像一個烏托邦的領土治理?

完全重構的技術堆疊

在技術解決方案方面,Urbit 在當前網際網路基礎架構之上,構建了一個新的作業系統和和點對點網路 Urbit OS / Arvo,可消除 Unix 網際網路平臺帶來的複雜性。

Arvo 的技術棧包括:

  • Hoon:專為 Urbit 開發的一種高階、純函式式、靜態型別的程式語言。Hoon 編譯為 Nock。

  • Nock:是一種低階程式語言。它由 Vere 解釋。

  • Vere:是一個直譯器,可將狀態儲存為持久的事件日誌和 / 或檢查點。因為每個虛擬機器是一個虛擬機器中的沙盒,執行在 Unix 上的 Vere,需要解釋 Nock。這種結構將變化限制在虛擬機器 urbit 的內部狀態中,從而可防止 urbit 將可能的危險事件傳送到環境之外。但是,當需要從內部狀態傳送事件時,Vere 將充當中介和指示者。

根據 Urbit 技術概述的介紹,「 Vere 觀察輸出事件列表,當需要外部操作時,將進行相應的系統呼叫。當與你的虛擬機器 urbit 相關的外部事件在 Unix 層中發生時,Vere 會將其進行編碼,並作為輸入事件進行傳遞。」

Arvo 核心:是一個使用 1000 行 Hoon 編寫的通用作業系統。它是 Urbit 網路的核心作業系統和事件管理器。

可以說,Urbit 發明了全新的程式語言和一系列新的技術棧,幾乎是重新造了所有輪子,這也是 Urbit 被詬病的原因之一。

但 Urbit 認為,學習一種新的程式語言雖然有難度,但好處也顯而易見,除了對實現人人擁有自己的個人伺服器必不可少,而且緊湊、簡潔、攻擊面小。此外,對於新手來說,Hoon 比傳統的程式語言更易於上手

Urbit 的愛好者認為,相比之下,Unix 複雜、臃腫、笨拙,光 Unix 核心就有 5000 萬行程式碼,隨著人類使用計算機的方式不斷髮展,人類對計算機的需求的增長提出了更多要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人們又在 Unix 之上搭建了各種層級,讓整個計算堆疊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臃腫,產生漏洞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多,攻擊隱患也很大。

而 Urbit 則透過極其緊湊的方式解決了複雜性問題。Urbit 的整個程式碼庫只有 3 萬行程式碼,讓開發者專注於完成自己的應用開發工作。這也意味著該系統具有較小的「攻擊面」,即系統被入侵、訊息被劫持的概率更小。

和加密貨幣有什麼關係?

Urbit 整合了比特幣

Urbit 不僅發明了全新的作業系統模型,程式語言、虛擬機器、點對點網路和身份系統,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那就是將數字貨幣整合為一種原生服務,在理想的生態系統中,Urbit 中的開發者可安全整合數字貨幣,就像是使用檔案系統或者網路協議一樣簡單。

不過,Urbit 並不打算髮行新的數字貨幣,因為在他們看來,「比特幣已經夠用了」。

Urbit 團隊認為,比特幣已經被證明是目前為止最安全的鏈,也是作為一種「加密貨幣媒介」唯一可靠的選擇。

對於 Urbit 開發者而言,這意味著,可將比特幣輕鬆整合到各類應用中,比如整合遊戲和支付、整合通訊和支付、地理感測器網路和支付等。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透過金鑰登入自己的 Urbit ID 後,不僅可以透過定址和其他人交流,還可以向向對方的地址直接傳送比特幣。

整合比特幣的進度和計劃

Urbit 已經開始整合比特幣,並且釋出了幾項比特幣整合的賞金資助計劃,首個賞金活動是為 Urbit 錢包新增比特幣支援,最終目標是為 Urbit 建立比特幣庫,使比特幣能夠用作未來 Urbit 作業系統的「貨幣基元」,允許開發者將這種簡單的貨幣抽象部署到應用中,從而實現可進行交易的應用,直接從 Urbit 與比特幣節點進行互動。

此外,2019 年 9 月,比特幣舉牌哥(Bitcoin Sign Guy,簡稱 B.S.G. )宣佈加入 Urbit 的開發團隊 Tlon

Bitcoin Sign Guy 原名為 Christian Langalis,在 22 歲時因為一張比特幣模因圖片走紅加密貨幣圈,當時他在美聯儲主席耶倫的演講背景中高舉一個「買比特幣」的牌子而成為媒體頭條,從此這張圖作為一張比特幣模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他本人也被稱為「Bitcoin Sign Guy」走紅加密貨鏈報。

比特幣舉牌哥

Christian Langalis 認為,穩健的貨幣要搭配穩健的計算機,Urbit 能實現這一願景的途徑,並促進比特幣走向主流。

Urbit ID 是一種 NFT 代幣,可交易和轉讓

Urbit ID 是一種 ERC-721 格式的非同質化 NFT 代幣,作為一種數字資產,Urbit ID 和比特幣一樣可以轉讓和出售,但與比特幣不同的是,Urbit ID 是一種非同質化的 ERC-721 格式的數字資產,因此無法在一般的交易所出售,只能在支援 ERC-721 標準的公開市場上交易,目前可透過 urbit.live、OpenSea、planet.market 或者 Urbit Marketplace 等第三方平臺購買獲得,均價為 0.1ETH。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其他人的邀請獲得。

和同質化代幣不同,每一個非同質化代幣 Urbit ID 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購買者的意圖往往不是出於該代幣的通用特徵,而是某些特定屬性。比如,一個 ID 為「〜parret-barret」行星售價高達 1000 美元,大大高出 10-20 美元的平均市價,以及帶有圓形圖案的行星通常會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出售。

我們到底能用 Urbit 做什麼?

正如以上提到的,Urbit 被冠以的稱呼很多,它是一個點對點網路、身份系統和雲端的城市,使用者層面上,它又是個人云端伺服器、登入 ID 和全新的社交媒體。

Urbit 顯然可以視為一種全新的社交媒體。而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是:相對於現有社交媒體,Urbit 的優勢是什麼?

最重要的,當然是使用者自己控制個人資料。在 Urbit 中,使用者所有的資料透過作業系統 urbit 生成,基於版本控制和型別化永久儲存著使用者所有的數字生活和歷史資料記錄,資料不再被分散在多個不同的第三方應用伺服器中。

在一開始,Urbit 會提供 API 讓使用者訪問儲存在網際網路應用上的資料,對於那些還未將資料從 Web 服務遷移到本地 Urbit 應用的新使用者來說,這可以簡化操作。但最終,Urbit 會實現將所有應用服務整合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使用者可透過一個數字身份登入後,即可在所有裝置上無縫訪問多個平臺。

這也是 Urbit 相對現有社交媒體應用(或者說所有應用)來說一個重要特徵,一個帳號打通所有應用資料,沒有目前廣泛存在的應用圍牆花園,Urbit 網路中,資料永遠不會鎖定在應用內,你可以在微信、石墨、Trello、推特之間無縫切換。urbit 會對本身及其應用進行自動升級。

讓我們想象這樣一個使用者場景,模擬一下未來的改變:當你要和朋友討論某個話題,通常需要一個實時聊天介面、一個文字記錄應用、一個連結分享的工具。

在當前網際網路環境中,你用 iMessage 作實時聊天工具(不過須確保每個參與者都有一臺 Mac),用 Google Docs 做線上筆記記錄(不過須確保每個人都有 Gmail),以及用 Reddit 分享連結(不過須確保註冊一個私密論壇)。不過由於這些服務不在一個統一平臺,每個都得用一個單獨的帳號登入並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而且每一個平臺都在挖掘使用者資料用以出售廣告。

有了 Urbit 就會完全不同。Urbit 為該用例提供了一種小組解決方案,建立小組後,所有以上功能都在一個乾淨、簡潔的使用者介面中供使用者使用。這不僅是私密的,使用者擁有自己的資料,而且一個帳號登入後串通所有平臺和資料,甚至可以基於自己的需求為群組自定義構建應用。

這正是 Urbit 的核心,即將所有線上服務(包括使用者的社交關係圖譜、訊息傳送和照片集)繫結在一個單一的身份 ID 上,該身份繫結一臺個人雲端伺服器,可以用於所有的數字生活。

也就是說,Urbit 還是一個個人版本的雲端伺服器。使用 Urbit ID 可一鍵登入個人伺服器,儲存的是自己數字生活的歷史記錄。使用的應用不是登入第三方伺服器,而是自己的伺服器。

Urbit 還是一種管理多個應用的數字身份,相比於網際網路服務中的一個應用一個帳號 / 密碼,Urbit 的個人帳號不僅記錄個體社交媒體、訊息、文件等資料,而且負責管理所有 Web 服務的金鑰和令牌,包括加密貨幣錢包的金鑰,因此,使用者需格外意識和重視其安全的重要性。

最後,Urbit 還是個人使用者所有連線裝置網路的樞紐,使用者的智慧恆溫器、智慧腕帶、手機和平板電腦均作為衛星環繞使用者的行星執行,且可以和使用者基於雲端的 urbit 作業系統實現安全通話。

而我們像 Urbit 開發團隊提出了一個問題:這聽上去和以太坊、Near Protocol、Polkadot 等網路所說的 Web3 願景很類似,這中間到底有何異同?

Urbit 團隊為我們提供了他們的看法:以上這些網路協議和 Urbit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在 Urbit 中不需要共識,而是每個使用者都使用相同的計算模型,這意味著 Urbit 對使用者來說是完全安全且私密的,可以幾乎為零的成本更快執行計算,同時,還可以與網路上的其他人執行半信任計算。(半信任意味著,每個 Urbit OS 節點都執行相同的虛擬機器,當執行相同的應用程式時,每個節點得到相同的結果。)

另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Urbit 重塑了整個技術棧,以提供出色的使用者體驗。不僅專注於構建一種新的計算範例 / 協議,同時還提供了優秀的使用者體驗。

Urbit 是如何成長到今天的?

說來你一定不相信,Urbit 誕生已有 18 年,甚至比比特幣的年齡還要大。最初,這是由程式設計師 Curtis Yarvin 在 2002 年作為業餘專案創立的,當時 Curtis Yarvin 希望構建適合當前網際網路時代的計算平臺,發明一種個人雲伺服器,其中資料完全由伺服器所有者控制,而非其他人。

但是,自創立以來,Urbit 一直進展緩慢。

在接下來的 11 年中,Yarvin 在業餘時間反覆打磨這個專案,他開發了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一個虛擬機器和原生的程式語言,包括編譯器、各種庫和模組在內,整個 Urbit 作業系統大約由 3 萬行程式碼組成。

2013 年,Yarvin 釋出了首個 Urbit 的 Beta 測試版,最初只是一個簡單、幾乎不可用的命令列介面。2014 年,Yarvin 和 Galen Wolfe-Pauly 共同創立了 Urbit 背後的開發公司 Tlon。之後,Tlon 完成了 13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 Peter Thiel 和 Andreessen Horowitz 等。

在 Tlon,Galen Wolfe-Pauly 擔任執行長,而 Yarvin 繼續擔任技術長,負責開發工作。2014 年,Tlon 發起了首輪 Urbit 地址公開銷售,並在這之後,又在 2016 年和 2017 年再次進行了兩次地址銷售。

2016 年,Urbit 發起的第二次地址銷售,在數小時內透過出售 1.5% 的「恆星」,籌集了 20 萬美元,購買者包括 BitGo 的 Ben Davenport、Balaji Srinivasan 和 Chaincode Labs 的 Alex Morco 等多位幣圈、鏈圈投資大佬。

但是到了 2017 年 1 月,Yarvin 宣佈離開 Urbit,並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公佈自己離開的原因:「我是一個思考者,而不是執行者;一個探索者,而非領導者;一個作者,而非維護者。」

必須得指出,Urbit 的原始開發者 Yarvin 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Curtis Yarvin 在作為程式設計師的本職工作之外,還一名另類右翼圈裡非常有名的意見領域,多年來他花費大量精力更新自己的個人部落格「Unqualified Reservations」,撰寫了很多具有煽動性的帶有另類右翼色彩的政治觀點,並幫助在另類右翼圈子贏得了很多粉絲,這也是該專案一直被挑戰的原因之一。

Yarvin 離開以後,Urbit 開始升級網路,將地址註冊系統遷移到以太坊區塊鏈,並對系統和使用者介面進行了重大改進。2018 年 11 月,Urbit 的 Azimuth 地址空間系統在以太坊的主網上啟用,並部署了其資料庫智慧合約:
0x223c067f8cf28ae173ee5cafea60ca44c335fecb.

可以說,Urbit 從誕生到現在 10 多年以來,開發進度一直緩慢,一方面原因是這是一個業餘專案,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一個從從底層開始開發的專案,包括一系列技術棧。

好訊息是,目前該專案得技術底層已完工,已經位於技術棧頂層階段的 Urbit 從 2020 年開始,將全面加速,將會為 Urbit 開發者提供所有開發需要的 API 和介面。

團隊和社羣規模

目前 Urbit 旗下有兩家公司,一家是開發團隊 Tlon,大約有 23 個人,其中大部分位於舊金山,另一家公司是 urbit.live ,這是最大的 Urbit 行星交易市場,併發布了首個 Urbit 網路瀏覽器,只有幾個人。

最大的 Urbit 行星交易市場 urbit.live 上待出售的行星

目前每兩個月舉辦一次課程,為開發者提供 Urbit 原生的程式語言 Hoon 的學習。在論壇啟動的各個資助計劃,也會很快得到認領。

資料來看,Urbit 的表現如何呢?Urbit 開發公司 Tlon 的 COO Erik Newton 告訴鏈聞,由於 Urbit 是一個使用者自己託管資料的網路服務,因此無法跟蹤任何 Urbit 網路中的活動或單個使用者指標。但從啟用的行星資料可從側面反映 Urbit 網路情況,自從在以太坊上部署以來,啟用行星數一直在穩定增長。Erik Newton 稱,「這是在沒有任何市場宣傳情況下的資料。一旦網路中不同的服務提供商開始認真進行宣傳,預計網路上的活動將急劇增加。」

資料顯示https://urbit.live/stats,最近 2 個月 Urbit 上的恆星平均售價約為 15.12 ETH,行星的平均售價為 0.03ETH。截至到目前為止,行星出售數量為 8110,這意味著普通居民數目為 8110。

那麼,Tlon 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呢?Tlon 的 COO Erik Newton 告訴鏈聞,主要透過兩者模式讓 Tlon 的利益與 Urbit 整個生態網路的可持續發展保持一致,一種是透過出售星系提供資金維持早期運營和開發,另一種則是計劃提供網路服務(比如託管)來創造收入。這兩種營收模式都取決於整個 Urbit 網路的發展狀況,為此,Tlon 的發展重心將聚焦在維持 Urbit 的穩定性和實用性上。

未來路線圖

就在最近,Urbit 釋出了首個完整版本 OS1 。在 OS1 系統,使用者可以在一個平臺上釋出文字、聊天並向一組朋友分享連結。OS1 基於瀏覽器,沒有進行安全審計,只提供簡單的功能,但允許任何人可對其進行擴充套件和開發。

OS2 目前還在開發中,計劃於今年年底釋出。該版本的作業系統將會相容目前網際網路瀏覽器,和 OS1 功能一樣,允許使用者釋出部落格、短訊息和分享連結,但和 OS1 基於瀏覽器選項卡不同,OS2 將會釋出一個獨立的應用,一個支援用 BTC 和 ETH 進行 Urbit 點對點支付的原生支付平臺和加密錢包,以及更簡單的入門功能。

2021 將釋出 OS3 版本,OS3 將專注於安全性,屆時 Urbit 將完成安全稽覈,以及對託管基礎設施的重大改進,將使 Urbit 可這真正投入使用完成實際的工作,而不再是開發者的實驗玩具。OS3 上線後,Urbit 將為廣泛的使用者採用和企業級開發做好準備。比如你可以將個人資料提交到 Urbit,可使用用於位置跟蹤、生物特徵和健康資料的模組,而不必擔心資料洩露。

如果網際網路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還有什麼替代品?一個答案是 Urbit !

經過 18 年的緩慢發展,Urbit 現在終於鋪好了基礎技術棧,下一步完成比特幣整合後,愛鼓搗的駭客程式設計師們將會碰撞出什麼火花,令人期待。長期來看,Urbit 能否能進一步流行和取代網際網路並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將與網際網路平行存在,成為一部分在意隱私和資料控制權的使用者的替代選擇。從這個角度看,這是一個讓人激動的實踐。

參考資料: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