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證明(POW)和權益證明(POS)對比

買賣虛擬貨幣

工作量證明(POW)和權益證明(POS)是兩種最流行的加密貨幣挖礦機制,它們有什麼不同呢?

最簡單的來說,工作量證明和權益證明是兩種不同的加密貨幣挖礦方式。

更準確的說,工作量證明和權益證明都是一種共識機制,旨在解決區塊鏈網路參與者之間的信任問題。

工作量證明和權益證明的爭論乍一看似乎是技術性的,然而它反映了實現加密貨幣網路目標的方法的根本差異。

兩種演算法之間的對峙涉及到網路安全、環境可持續性、進入壁壘和實現去中心化等關鍵問題。

通常將區塊鏈網路稱為 "無信任",反映了這一核心原則:區塊鏈系統的目標是保證交易按預定的方式執行和記錄,而不需要各方之間的社會信任或中間人。

要做到這一點,網路的設計需要使參與者不可能--或至少是極不可行--重複花費加密貨幣或回滾先前的交易。

工作量證明(POW)

工作量證明是一個開創性的系統,它其實早在比特幣(BTC)之前就存在了,但後來卻與世界最著名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產生了內在聯絡。

為此,該機制有時被稱為 "中本聰共識"(Nakamoto Consensus),其中包含了該幣神秘的發明者的化名。

在工作量證明中,多數人的決定(共識)用 "最長鏈贏 "規則來表示。這意味著區塊鏈網路中的參與者接受最長的區塊鏈作為唯一有效的鏈。

該規則防止多條鏈並存,每條鏈反映不同的歷史版本。區塊鏈的共識版本變得越長,就需要更多的計算能力和資源來(理論上)將其回滾。

為了讓最長的鏈規則安全地執行,向鏈上新增新的區塊被設計得很困難,既費錢又費時。網路參與者競相解決複雜的密碼難題,成為網路上第一個成功驗證每個新區塊的人。社羣形象地將這個過程稱為"挖礦"。

一個工作量證明問題需要多次反覆嘗試,消耗大量的計算能力("工作")才能成功解決。

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解釋說:"最長的鏈不僅可以作為見證事件順序的證明,還可以證明它來自最大的CPU算力池。"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理解為工作量證明系統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來維護。

這使得去中心化的倡導者認為,隨著比特幣網路的發展,挖礦已經成為那些有能力透過投資最複雜和強大的硬體來保持競爭力的人近乎專屬的特權。

計算密集度還有另一個重要含義。為比特幣網路挖礦所需的硬體提供動力需要消耗與小國相當的電力,一些批評者認為,在日益關注氣候變化的時代,這個成本太高了。

權益證明(POS)

就像工作量證明一樣,權益證明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對交易的有效排序的分散式共識,即就歷史的共同單一版本達成協議。

在使用權益證明的區塊鏈中,網路中的節點參與驗證區塊,而不是分配它們的計算資源去 "挖掘 "它們。

在這些網路中,安全和共識是透過參與者以網路原生代幣的形式向公鏈投入股份(他們的私人或集體資本來實現的)。

為了參與維護網路,權益證明系統(proof-of-stake systemfunctions,POS)節點使用智慧合約 "鎖定 "原生代幣,使其在分配的時間內無法消費。

為了擴充套件區塊鏈上的共識歷史,一個確定性演算法隨機選擇哪些節點成為每個新區塊的驗證者。

這種隨機化的選擇過程,以及利益相關者在網路中的既得利益(儲存價值),旨在抑制參與者試圖破壞歷史並選擇破壞系統。

加密貨幣以太坊(ETH)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目前正處於從工作量證明向權益證明遷移的過程中。

它的開發者認為,一旦成功,權益證明將更具環境可持續性,因為它免除了維持比特幣所需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電力。

他們還聲稱,由於參與與對硬體和資源的控制脫鉤,該系統更能抵禦網路內的壟斷和權力集中化。

作者:alexandria

來源:https://coinmarketcap.com/alexandria/article/proof-of-work-vs-proof-of-stake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